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何香凝的結果 展開
- 民革主要創始人
- 瀏陽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副局長
何香凝
民革主要創始人
人物關係
何香凝,名原諫,又名瑞諫。廣東南海人,1878年生於一個香港的茶葉商的家庭。父親何炳桓出身農家,後來在香港經營茶葉和地產致富,因此,何香凝家的經濟條件較好。家裡希望女兒成為一個賢淑的女子,並能融入“上流社會”,便在何香凝7歲的時候給她纏小腳。然而,她早就聽說過女兵的故事,羨慕她們的“天足”和英勇善戰,並逐漸養成了不屈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因此,當母親強行給她纏足時,她就每天晚上用剪刀將裹腳布剪掉。後來,剪刀被母親搜走了,她就用平時積攢下的錢再買剪刀,並藏了起來,到了晚上又將裹腳布剪掉。如此這般,幾十個回合下來,何炳桓夫婦拿這個倔強的女兒沒有辦法,只好放棄。於是,何香凝便擁有了一雙“大腳”。
何炳桓家有3個兒子,8個女兒,還有一些親戚家的孩子也寄住在他家。為了讓男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何炳桓請來了私塾先生在家裡設館教書。但是,何炳桓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甚至相信把女孩子送進私塾就會奪走男孩子的聰明,所以儘管何香凝哭著吵著要去上學,他也不允許。何香凝聽到兄弟們的讀書聲,非常羨慕,心裡直痒痒,就買了書本自學,遇到不懂的字就請教哥哥,或叫女僕拿到先生那裡去問,她的學問就是從自學開始的。
雙清樓主(左何香凝,右廖仲愷)
在時代潮流的驅動下,廖仲愷從香港皇仁書院完成學業后,就產生了去日本留學的願望。何香凝堅決支持,決定隨夫一同赴日。當時,廖仲愷因家道中落,學資難籌,深明大義的何香凝苦口婆心地說服母親和親友,毅然賣掉陪嫁的首飾和所有細軟、傢具,資助夫君完成赴日的願望。1903年1月,廖仲愷暫別何香凝,東渡扶桑留學。兩個多月後,何香凝把遺留家中的所有雜物賣掉,追隨夫君赴東京留學。先後就讀於女子師範學校、東京目白女子大學和東京本鄉美術學校,並且跟隨日本名畫家田中賴璋學習繪畫。1903年春,何香凝在東京結識了孫中山,並和革命青年趙聲、秋瑾、黎仲實等來往密切。從此,她和廖仲愷開始接觸革命思想,並為革命而工作。
據統計,當時漂洋過海赴日留學的中國女青年總數不足10人,何香凝躋身其間,難能可貴。她和廖仲愷不斷汲取新知識、新思想,萌發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忱。
1903年6月,何香凝在東京撰寫《敬告我的同胞姐妹》一文,刊發在充滿民主主義思想的革命刊物《江蘇》雜誌第4期上。尚明軒認為,這篇文章是早期宣傳婦女解放屈指可數的作品之一,奠定了何香凝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的地位。
中國同盟會的“女管家”
1904年初,身懷六甲的何香凝返回香港,2月4日生下女兒廖夢醒。女兒剛滿月不久,何香凝一邊讀書,一邊做革命工作。不得已,她把女兒留在香港,隻身返回東京,繼續到女子師範學校預科讀書。
《何香凝大事紀年》中記述,從那以後,何香凝夫婦的東京寓所,就成了革命黨人的通信聯絡站和聚會場所,孫中山每周都會在這裡召集四五次會議,商議和策劃革命工作。後來,何香凝的住處搬遷過多次,而同盟會秘密的聚會場所和聯絡機關也隨之轉移。
當時,經常到廖仲愷何香凝夫婦寓所參加集會的,有朱執信、胡漢民、黃興、章太炎、汪精衛、黎仲實、馬君武、馮自由、蘇曼殊等人。何香凝除在東京女子師範學校預科讀書外,還擔負起有關聯絡和勤務工作:平時收轉信件、保管文件、看守門戶。每當孫中山召集會議時,她要照料茶飯,還要看門、把風,掩護同志以防日本警察和清廷偵探。
“身為富家小姐的何香凝,本來連飯都不會做,但她卻從頭學起,滿懷熱情地完成各項工作,成了一位富有才幹的管家。她的忠誠和悉心,贏得了孫中山及留日革命青年們的信賴,被親切地稱為“奧巴桑”(日語,意為“女管家”)。”
“因羸弱多病且有身孕,何香凝於1908年4月被迫退學。這年9月25日,在東京大久保寓所,她生下兒子廖承志。這位求知心切的媽媽,半年之後便又入學讀書了。”
1909年4月10日,何香凝轉學東京本鄉女子美術學校日本畫高等科。在學校里,她除接受老師端管紫川先生講授的山水、花卉畫外,還每周兩次向日本帝室畫師田中賴章學畫獅、虎等動物。
何香凝作品集
在以後漫長的革命生涯和鬥爭歲月里,美術就成為何香凝所喜愛的革命武器之一,她不停地拿起畫筆,在表達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和對敵人無情鞭撻的同時,藝術造詣也達到了相當高度,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審美情趣而成為一位著名美術家。
辛亥革命勝利后,何香凝和廖仲愷協助孫中山致力於中華民國的統一和建設。在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本性暴露之後,何香凝積極參加了討伐袁世凱的運動和護法鬥爭。1913年,與廖仲愷再度去日本。不久,孫中山也來到了日本。在日本期間,孫中山總結了二次革命失敗的教訓,是敗於“同黨人心之渙散”。因此,他主張取消舊國民黨,另組織中華革命黨取代。
國民黨左派代表
1921年4月,孫中山在廣州第二次建立政權后,舉兵討伐桂系軍閥陸榮廷,何香凝帶領慰勞隊親往廣西梧州前線慰問,鼓舞士氣。1922年,陳炯明叛變革命,他派人將留守後方部隊的指揮鄧仲元參謀長暗殺了,又聲稱“要鎖上中山先生的錢箱”。由於廖仲愷是掌管財政的,並且為籌措北伐的軍費而四處奔走,所以,陳炯明把廖仲愷叫到自己的駐地並對毫無防範的廖仲愷加以拘留。兩天以後,又炮轟了孫中山所在的總統府,孫中山在緊急之中化裝成中醫,離開了總統府,登上了“永豐艦”(後來改名為“中山艦”),而宋慶齡也在衛士的保護下離開了總統府。
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何香凝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婦女部部長,兼管廣東省的婦女工作。她堅決擁護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忠實於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她領導出版了《婦女之聲》旬刊,舉辦婦運講習所,設立女工學校,開展婦女運動,為婦女的解放而鬥爭。
何香凝認為,中國婦女處於男女間的不平等和法律上的不平等地位。1924年1月,她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一大上提出了“婦女在法律上、經濟上、教育上一律平等”的提案,獲大會通過,促使《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的政綱中明確規定:“於法律上、經濟上、教育上、社會上確認男女平等之原則,助進女權之發展。”從而確立了婦女在社會各方面平等合法地位的原則。
何香凝與宋慶齡
1924年3月,經國民黨中央婦女部決議,在廣州開辦3所婦女勞工學校,吸收近500名女工入校, 12月,增設勞工婦女夜校,為白天不能學習的婦女提供方便。婦女勞工學校提高了女工的文化水平,為爭取男女平等創造了條件。1925年1月,何香凝以中央婦女部與工人部合辦的名義,於廣東順德縣開辦了2所女工補習學校,開辦費用全部由她自己承擔,招收女繅絲工入校,講授有關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她們的技藝,增強了女工謀求經濟獨立的能力。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並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建國大計。11月10日,孫中山發表《北上宣言》,主張召開國民會議,爭取國家統一。這一主張得到共產黨的支持,並在全國發起國民會議促成會運動。何香凝領導廣東婦女積極響應召開國民會議的號召,親自主持了廣東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的籌備和組建工作。1924年12月24日,何香凝主持召開了廣東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第二次籌備會,被推選為籌備員,並捐助籌備經費。1925年1月10日,廣東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召開成立大會,何香凝擔任總務部的領導工作。在何香凝和共產黨的領導下,廣東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發表宣言和通電,強烈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結束軍閥統治。通電孫中山,建議在參加國民會議的團體中“於九種團體之外,加一婦女團體” 。
國民會議運動是國共合作后開展反帝反封建鬥爭的一次嘗試,婦女作為一支重要力量參加了鬥爭。女界國民會議促成會運動以爭取婦女團體參加國民會議為主題,將爭取女權融入爭取民權的時代洪流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中國婦女運動在同一的目標、同一的策略之下,有系統有計劃的進行的歷史之序幕。”
為配合北伐戰爭,何香凝做了許多工作。1925年2月,她發起成立了國民黨紅十字會,她和宋慶齡任會長,致力於救護國民革命軍及革命同志和貧苦的民眾。北伐戰爭開始后,為發動婦女參加北伐,1926年10月,何香凝從廣州輾轉到漢口,成立中央婦女部,以進一步領導華中地區的婦女運動。戰爭中,北伐軍傷亡很大,到1927年夏,僅聚集在武漢的傷兵就超過了1萬人,醫藥缺乏,能否做好傷兵的救護工作,已經成為北伐戰爭能否勝利的關鍵。何香凝與宋慶齡立即組織了傷兵救護會,下設婦女救護班,來自各界的婦女經過培訓后,立即奔赴各傷兵醫院開展救護工作。
1925年2月,孫中山病重,何香凝赴北京照看。3月12日,孫中山逝世,何香凝是遺囑見證人之一併在遺囑上簽字。這一系列事情處理完畢后,何香凝才回到廖仲愷身邊,夫婦兩人並肩作戰,繼承孫中山未竟的事業,為貫徹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和革命主張而奮鬥。
1925年6月省港大罷工和沙基慘案發生后,何香凝立即組織搶救傷員的工作,率貧民醫院的醫護人員趕赴現場救傷。當目睹了“屍體數堆,約三四十具,穿腸破胸者有之,斷顱折骨者有之,血肉狼藉,慘不忍睹”的慘狀后,她義憤填膺,聲淚俱下,鼓勵醫護人員奮力搶救,並堅定地表示:“為國而死,死有餘榮,生者誓當努力雪此奇恥。”為了支持罷工鬥爭,何香凝組織慰勞會,向海內外募集捐款,派慰問隊赴各個醫院慰問傷者。她還以中央婦女部名義與廣東婦女解放協會及廣東女權運動同盟會一起創辦了廣州婦女救傷團,培訓團員,承擔起救傷的工作。國民黨中央婦女部為沙基慘案向全國發出通電,組織宣傳隊四處講演,揭露帝國主義罪行,聲討帝國主義。
晚年的何香凝
因捍衛孫中山遺志而與國民黨右派作鬥爭,同年8月25日下午,廖仲愷在廣東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外被暗殺。廖仲愷被刺后,何香凝立志繼承了他的遺志,同國民黨右派鬥爭到底。
1926年1月的國民黨二大上,何香凝進一步要求制定男女平等的法律,規定女子有財產繼承權,根據結婚、離婚絕對自由原則制定婚姻法,根據同工同酬、保護母性及童工原則制定婦女勞動法等,敦促二大通過了《關於婦女運動決議案》。《決議案》中制定了“注意領導婦女群眾參加國民革命外,同時應注意婦女本身解放的工作”的婦女運動方針。在會上,她還強調:“我們與共產黨必要合作,共同奮鬥,打倒帝國主義,達到我們革命成功。”足可見她對執行孫中山及廖仲愷制定的“聯共”政策的忠實與堅定。
為了使婦女運動決議案付諸實施,1926年3月6日,何香凝在廣州河南各界婦女聯歡大會上發表演說,要求婦女在“三八”節一致請願國民政府實行二大的決議,制定男女平等的法律。直到1937年,何香凝還一再呼籲:“希望將來參加國民大會制憲的人……詳定男女一律平等的條文!”
國民黨二大后,披著“左派”外衣的蔣介石進入黨的最高領導層。隨著權勢的膨脹,蔣介石終於暴露了其政治野心,積極進行反共活動。他陰謀製造了中山艦事件,並派兵包圍了蘇聯顧問的住處。事情發生后,何香凝不顧個人安危,冒險通過崗哨找到了蔣介石,流著淚斥罵他:“總理死後,骨尚未寒,仲愷死後,血也未乾。你不想想,……你昨夜那樣對待蘇聯人,太背信棄義了!以怨報德,違背了孫先生的主張,使革命前途衰落,你將何以對孫先生?”5月,蔣介石又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拋出了整理黨務案,何香凝痛斥這個提案是違反中山先生真意的,是反共、反蘇俄、對工農不利的行為。她越說越氣憤,甚至“拍桌頓足”。
1926年7月6日,在國民黨中央執委臨時全會上,何香凝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候補委員。
1926年9月15日,何香凝在共產黨員蔡暢、鄧穎超的協助下,以中央婦女部的名義於廣州國民黨中央黨部內創辦了婦女運動講習所,培養婦女運動骨幹。何香凝任所長,日常工作由教務長蔡暢主持,聘請共產黨員惲代英、鄧穎超等為教員。學員們學習革命理論和婦女運動知識,交流婦女運動經驗,學習探討如何根據婦女特點從事婦女運動工作等,培養了一批婦女幹部和婦女運動人才。學員們畢業后積極參加北伐戰爭從事反帝反封建鬥爭和婦女解放運動。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何香凝於13日晚在漢口發表演說,號召廣大革命黨員打倒這些反革命派。她誓不與民賊為伍,拒絕擔任蔣介石和宋美齡的“證婚人”,也不參加他們的婚禮。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實行“分共”,繼蔣介石之後發起政變。在汪精衛進行大搜捕的日子裡,何香凝挺身而出保護共產黨人與國民黨左派分子。她甚至寫信給中央組織部,說:“我是婦女部長,若認為婦女都是‘共黨’和‘准共’,我是她們的頭頭,有事找我,不準為難她們!”她還派人送船票幫助在漢口的革命同志脫離虎口。
不久,何香凝回到廣州創辦“仲愷農工學校”。1928年,她先後將一對兒女送去歐洲留學。1928年底,何香凝因反對國民黨反共而毅然發表公開聲明,“辭去國民黨內的一切職務”,居於江浙滬上一帶。在經亨頤的邀請下,她參加“寒之友社”,與聚集此間的藝術家們寄情山水,書畫唱和,排遣心中鬱結。之後,何香凝忍痛含悲出國,先後遊歷了南洋、英國、德國等地,后在法國巴黎郊外僑居,過著讀書、作畫自娛的清苦流亡生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何香凝在巴黎得知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三省的消息后,義憤填膺,遂趕回上海,並在報紙上發表了《對時局的意見》,要求政府對日宣戰,釋放一切政治犯;斥責蔣介石的專制獨裁統治;提出切實執行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挽救民族危亡、支持群眾救亡運動的主張。她還邀請全國著名書法家、畫家捐贈作品,連同她的書畫,舉辦了“救濟國難書畫展覽會”,為慰勞抗日將士籌集了一筆經費。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的當晚,何香凝便組織上海婦女界成立了慰勞隊、救護隊、難民救濟隊,上海婦女界在何香凝的帶領下,支援十九路軍抗戰的活動有序開展起來。30日,何香凝親自率隊赴前線慰問十九路軍。看到前線部隊軍餉和物資嚴重不足,她和宋慶齡立即發起募捐活動,並在自己寓所的大門上張貼“此處接受熱心援助”的條幅。為解救從前線下來的傷病員,她和宋慶齡等人創辦了傷兵醫院,並多次親臨醫院,慰問傷兵。她要求蔣介石支持十九路軍抗戰遭到拒絕後,寫下了“枉自稱男兒,甘受倭奴氣。不戰送山河,萬世同羞恥。吾儕婦女們,願赴沙場死。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的誓言。6月,她又組織了國難救護隊,派出多批救護人員赴前線支援東北抗日義勇軍。為解決醫護人員不足的問題,何香凝創辦婦女救護訓練班,從事國難救傷工作,發揚婦女愛國精神,以盡國民救國責任為宗旨。學員經過短期訓練后,被分批派往傷兵醫院。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近花甲之年的何香凝愛國之志老而彌堅,對救亡運動熱情支持,並始終不忘將婦女解放與抗日救亡運動緊密結合起來。7月22日,何香凝在其上海寓所成立了最早、最大的婦女抗日團體中國婦女抗敵後援會,自任主席兼總務組長,號召全國婦女組織起來,“為了中華的自由解放,奮鬥到底。”中國婦女抗敵救援會的成立,標誌著上海婦女界在抗日救亡的共同目標下空前團結起來。24日抗日後援會在《申報》上發表了《中國婦女抗敵後援會告婦女書》,呼籲“現在是我們民族爭生存的最後關頭,一切不願作亡國奴的姊妹們,請都快起來,我們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能上戰場的上戰場,能救護慰勞的就來做救護慰勞的工作。”為了推動全國的婦女抗日救亡運動,何香凝建議宋美齡出面發起成立全國性的婦女抗日救亡組織。8月1日,宋美齡在南京成立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要求各地建立分會。為了有利於統一領導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8月4日,救援會更名為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上海分會”,積極開展工作,有力支援了上海的抗戰。抗敵後援會還發起獻金運動,發動婦女捐獻金銀首飾;發起“撲滿運動”,號召上海的婦女和兒童從每天的零用錢和生活費中節約一些錢投入儲蓄罐,支援抗戰。
“八·一三”事變爆發后,婦慰總會上海分會組織婦女縫紉團、烹飪隊等,發起縫棉衣運動,縫紉團在10天內發動婦女縫製了1000件棉背心,並徵集繃帶、酒精、紗布等急救用品,分赴各醫院和前線進行慰勞。
組建上海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八·一三”抗戰爆發后,根據前線將士的要求,何香凝於1937年9月15日組建上海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委派秘書胡蘭畦為團長,奔赴前線進行戰地服務。服務團在前線戰鬥了3年,隨國民黨軍轉戰8個省市,行程2萬里,召開了257次大會,慰勞傷兵381次,演出53次,極大地鼓舞了將士的士氣,獲得了先鋒模範稱號。
上海淪陷后何香凝遷居香港,她仍利用一切機會宣傳國內人民的抗戰精神,呼籲國際友人和海外華僑支援抗戰。她每收到華僑的一份捐款,就贈送自己的繪畫一幅,以示答謝。1939年她從香港將大批醫藥和醫療器械寄送往上海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和敵後抗日根據地,極大地支援了抗戰。
1945年抗戰勝利后,何香凝堅決反對蔣介石的賣國、獨裁、內戰政策。1945年12月初,何香凝從廣西到廣州,1946年秋,又遷居香港。1947年,她和李濟深等人籌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積極組織國民黨的民主力量,從事反蔣活動。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何香凝是主要領導人之一。
全國政協一屆會議民革代表合影,前排左二起
1949年6月,何香凝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活動。9月,何香凝作為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她還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新中國建立后,何香凝積極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歷任中央政府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主席,全國婦聯名譽主席等職。
在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同時,何香凝率領民革和其它民主黨派、愛國人士一道前進。1950年6月,她與柳亞子等人寫信給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熱烈祝賀中國共產黨成立29周年,指出:“中國共產黨建黨的紀念日,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光榮的紀念日,這同時是世界人類歷史上一個光榮的紀念日!”
在信中,他們一再感謝和讚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確”,並且用“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誓願,作為向黨的生日的獻禮。1960年8月15日,何香凝在民革四屆二中全會上講話時指出:“孫中山先生為之奮鬥一生的理想,不僅完全成為現實,而且大大超過了。千條萬條,共產黨的領導第一條。我們民革同志一定要聽毛主席的話,跟著共產黨走,走社會主義道路。”
解放后,何香凝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僑務委員會主任,美術家協會主席,全國婦聯名譽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主席。擅畫山水,花卉,尤工獅、虎、鹿、鶴等動物。著有《何香凝詩畫集》。
何香凝作品
何香凝作為一位著名的女畫家和女詩人,工作之餘總是不斷地作畫寫詩。她不顧年老體弱,多次到各地視察,將所得觀感凝於筆端,或作畫或題詩,藉以謳歌社會主義祖國,表達自己熱愛黨與社會主義的深情。何香凝是中國最早以美術為革命服務的先驅,著有《何香凝詩畫集》。
1970年5月,何香凝因一次跌倒,又得了肺炎,進入醫院治療。周恩來給予了她無比深切的關懷,親自去醫院看望她。醫院也盡全力給她治療,何香凝轉危為安。她精神好的時候,就坐在床上,將畫紙夾在畫板上畫梅。1972年初,何香凝因肺炎再度入院,病情很嚴重,親屬們都回到了北京陪護。她在頭腦清醒時總是十分注意國內外大事,閱讀報紙和《史記》。6月27日,何香凝在醫院度過了她最後一個生日。
1972年8月26日,周恩來再度前來探望病中的何香凝,儘管身體十分疼痛,她還是掙扎著斷斷續續地向周恩來傾吐出最後的心愿:她與丈夫廖仲愷生前有:“生則同衾,死則同穴”之約,現大限將至,希望周恩來批准她棺葬。周恩來當即親切地告訴她,中央一定尊重她的意願,按她的吩咐去辦。聽到這一肯定的答覆,她欣慰地笑了。1972年9月1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畫家何香凝在北京醫院與世長辭,終年94歲。 1972年9月3日,何香凝的遺體入殮后停靈柩於中山公園中山堂內。9月6日,根據何香凝臨終前的遺願,由鄧穎超、劉斐、朱蘊山以及廖夢醒、廖承志、經普椿等人專程護送靈柩至南京,與廖仲愷合墓,葬於中山陵旁的廖仲愷何香凝墓。
何香凝撰文提倡女權主義,是早期宣傳婦女解放屈指可數的作品之一;
確立了婦女在社會各方面平等合法地位的原則,舉行中國第一個公開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活動,開展廣東婦女運動,越來越多的婦女投身到婦女解放和國民革命的洪流中;
成立中央婦女部,進一步領導華中地區的婦女運動,奔赴北伐戰爭各傷兵醫院開展救護工作;培養一批積極參加北伐戰爭從事反帝反封建鬥爭和婦女解放運動的學員。
為掩護同盟會在東京籌組,何香凝特提供自己的寓所為通訊聯絡點和集會場所,並肩負守衛工作及收發信件;
何香凝負責以藝術繪畫,承擔起義的軍旗、安民布告告示的花樣、軍用票的圖案、反清起義部隊所用的旗幟符號等革命宣傳工作;
發起成立國民黨紅十字,救護國民革命軍及革命同志和貧苦的民眾,發動婦女參加北伐戰爭;承擔起省港大罷工和沙基慘案救傷的工作,組織宣傳隊四處講演,揭露帝國主義罪行,聲討帝國主義;
在上海組織“救濟國難書畫展覽會”,發動畫家義賣書畫支援抗戰,轟動海內外;
抗日統一戰線的一個方面軍。
參加討伐袁世凱的運動和護法鬥爭,與廖仲愷協助孫中山開展組建中華革命黨的各項籌備工作;
與廖仲愷開展抨擊袁世凱的理論宣傳工作,成為討袁運動標誌人物之一;
在蔣介石的權勢下力保多位共產黨人與國民黨左派分子;
是反對蔣介石的賣國、獨裁、內戰政策燈活動的標誌人物;
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響應號召國民黨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實施國共和平演變;
主持國家僑務工作方面,對團結華僑,擴大愛國統一戰線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是中國最早以美術為革命服務的先驅。
儘管後來同盟會籌備大會簽字的檔案材料丟失,早期公開見於記載的回憶與會人員名單里沒有唐群英(創立民國的巾幗英雄,中國女權運動的創始人),但唐群英晚年卻向後人回憶了這段歷史,只是到後來才見記載。而另一同盟會早期女會員何香凝回憶自己是在8月7日加入同盟會,被多位史家認為是同盟會第一位女會員。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有學者提出同盟會第一位女會員應該是唐群英,衡陽學者盛明明提出,唐群英非但是同盟會第一個女會員,還是同盟會的創始人之一,因為她參與了同盟會創辦的全過程。
何香凝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主席,中國國民黨左派的傑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動家、畫家。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第二、三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第一、二、三屆名譽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
革命伴侶
廖仲愷的父親廖竹賓是客家後代,僑居舊金山多年。親身經歷了旅美華僑所遭受的種種歧視,深知小腳女人是中國的一種恥辱,所以曾留下遺囑:兒子必須娶個大腳婦女作媳婦。可是,在19世紀末年,中國的婦女幾乎都裹著小腳,社會上見不到多少大腳婦女,尤其是上層社會里,不纏足的大家閨秀更難找到。
正為女兒腳大難找婆家而憂心忡忡的何家,碰上廖仲愷要遵照父親的遺囑選擇配偶,何香凝的“天足”正符合要求。通過媒妁之言訂婚,然後迎娶,1897年他們在廣州結婚。
新婚之初,何香凝有些惴惴不安,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接觸,她發現廖仲愷是一個心地善良、誠摯忠厚,有著耿直性格和強烈的進取心的青年。廖仲愷設法搜羅各種新書刊給她閱讀,為她指點疑難;何香凝愛好美術,廖仲愷就耐心教她繪畫。
所以,何香凝很快就對自己的婚姻慶幸起來。夫婦二人都羨慕太平天國的革命人物,又都喜愛畫畫和學習詩詞,志趣相同,情投意合。
當時,清貧的廖仲愷在經濟上窘迫,成親后只能修整兄嫂家屋頂曬台上的破屋作為“新房”。這間房子矮小簡陋,是一間名副其實的斗室,但它高處獨居,完全不受樓下侄兒侄女們嬉笑打鬧的干擾。何香凝和廖仲愷白天在這裡研讀詩文、談論時事,夜晚一起觀賞清凈明澈的月色。中秋佳節,皎潔月色給他們斗室灑下一片清輝。何香凝觸景生情,寫下了“願年年此夜,人月雙清”的詩句。他倆自得其樂,為了紀念這種既可讀書又便賞月的幽靜愜意的讀書環境,把這間小屋命名為“雙清樓”。
為丈夫搶回3年的命
何香凝
由於過度操勞,何香凝患上痢疾,不得不住進醫院。住院期間,她聽說陳炯明的族弟陳達生在香港被人暗殺,刺客揚言是因為陳炯明囚押廖仲愷。陳炯明因此要槍斃廖仲愷為陳達生報仇。於是,她顧不得治病,像嬰兒一樣每天帶著尿布四處奔走。等她第三次見到廖仲愷時,廖仲愷已經給她和兒女分別寫好了訣別詩。他在寫給何香凝的訣別詩中表白說:“後事憑君獨任勞,莫教辜負女中豪。”
1921年8月9日,孫中山得到陳炯明要襲擊永豐艦的情報,率蔣介石等人離開。陳炯明隨之放棄了槍斃廖仲愷的計劃。何香凝央求老朋友龍榮軒帶她會見陳炯明,途中遭遇暴雨,何香凝滾了一身泥水闖進陳炯明的會議室,當面痛斥道:“仲愷有什麼地方對你不起,你要把他關起來?仲愷為孫先生籌款,你就要把他鎖起來,可是民國9年(1920年)仲愷也為你們籌過款啊。幫你就對,幫孫先生就不對嗎?”
經過當面爭取,陳炯明答應釋放廖仲愷。已經被囚禁62天的廖仲愷立刻在何香凝的陪同下逃往香港。3年後,廖仲愷遇刺身亡,何香凝曾感慨說:“我只給他搶回了3年的命。”
不是一個家庭型的女子
1925年3月,孫中山去世。國民黨最高權力的角逐,在胡漢民、汪精衛、廖仲愷、許崇智等人之間展開。汪精衛出任廣州國民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成為第一號人物;此前一直代行孫中山大元帥職權的胡漢民,屈居第二;廖仲愷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兼財政部長、軍事委員會委員兼黃埔軍校黨代表,位列第三;粵軍總司令許崇智,位列第四。
何香凝先生贈蘇新民先生詩句手札
關於父母,廖夢醒曾回憶說,“母親和父親感情甚好,唯一的一次齟齬發生在我們住在東京的時候。”當時廖仲愷一家人,與胡漢民、汪精衛等人一道去江之島遊玩,廖仲愷玩得高興,不願意隨何香凝回家。等到他第二天回家時,夫妻二人大鬧一場。“原來母親懷疑父親不跟她回家是與江之島旅館的侍女有關。父親一向有懼內之名,從未聽說過他有尋花問柳之事。這次母親不知聽到什麼風聲,疑及父親了。”
在廖夢醒的印象里,她的家庭從來都是“嚴母慈父”,母親何香凝“不是一個家庭型的女子,她一生忙忙碌碌,從來沒有時間細心照顧子女”。
何香凝是何家第九個孩子。何香凝的祖父原是廣東南海縣花棣棉村鄉人,父親何炳桓先到澳門開辦商業,後轉到香港開辦小雜貨店,資本較豐后又開設“祥安”茶行,成為中國較早經營茶葉出口的茶商之一。
配偶廖仲愷
女廖夢醒,女婿李少石,外孫女李湄
兒廖承志,兒媳經普椿,孫子廖暉,孫女廖蒹
女廖光鳳
擅作花鳥,偶作山水
何香凝畫作
何香凝的畫作立意講究,她常借對松、梅、獅、虎及山川等的描繪,抒情明志。她的充滿鬥爭之意的作品不僅記錄著本世紀初葉以來的變幻風雲,是中國現代史的縮影,同時也是她七十年革命生涯和人格品行的生動寫照。
深圳何香凝美術館
何香凝與傅抱石(左一)和潘天壽(左二)
何香凝美術館也是繼中國美術館之後的第二個國家級美術館。她將本著弘揚中華文化傳統、推動當代美術發展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及中國美術界與海外的文化藝術交流的辦館宗旨,策劃和舉辦各類美術展覽和交流,組織和開展各種學術活動和美術培訓。除了對於何香凝藝術的展示和研究外,該館在學術展示和研究上的主要定向是海外華人藝術、當代女性藝術和當代文化藝術教育。何香凝美術館在過去的幾年中己經成功的舉辦了一系列藝術史和文化史的公眾講座以及“首屆何香凝美術館學術論壇”、“當代雕塑藝術年度展(已三屆)”和“劉國松畫展”、“進與出——中澳華人當代藝術展”等活動。
何香凝作品
何香凝作品
何香凝作品
國家郵政局1998年6月27日發行《何香凝國畫作品》特種郵票1套3枚。
1972年9月5日,北京各界為何香凝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中共中央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送了花圈,天安門廣場、新華門、外交部等處下半旗誌哀。遵照何香凝生前“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的夙願,何香凝的靈柩於追悼會後由鄧穎超、廖承志、劉友法等人護送至南京。1970年9月6日上午,在中山陵園廖仲愷墓地,舉行了莊嚴肅穆的葬禮,將何香凝與廖仲愷合墓長眠。
2002年4月18日,何香凝美術館建館5周年紀念日,為此何香凝美術館將舉辦“何香凝美術館建館五周年文獻展”、“何香凝與她的時代書畫、文獻展”、“雙清心跡——何香凝藝術典藏”三個展覽及其學術研討會以慶祝建館5周年,此次展覽將於2014年5月8日結束。
何香凝
2004年8月23日,由何香凝美術館主辦,魯明軍、方立華、房樺策劃的展覽“移動的心景:何香凝山水畫的風格、觀念與世變”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舉行。本次展覽從數百幅何香凝及其與友人合作的山水作品中,精心挑選了25幅山水畫、9幅山水手稿作為參展作品。
為紀念何香凝先生誕辰130周年,由何香凝美術館、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共同策劃主辦的“反思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與藝術――紀念何香凝誕辰13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年7月在京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在整理何香凝藝術思想的基礎上,首次將何香凝藝術及思想放入20世紀的歷史環境中進行跨學科討。2008年6月27日上午,何香凝誕辰130周年紀念活動在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歐廣源、省政協副主席周天鴻出席。省委教育工委、省歸國華僑聯合會、省委統戰部、民革廣東省委會、廖仲愷何香凝親屬代表、有關高校以及學校師生代表400餘人參加了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