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新華門的結果 展開

新華門

最高行政權力的象徵

新華門坐落在北京西長安街西段,是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中南海的正門,也是最高行政權力的象徵。

新華門是由當年的寶月樓改建而成,門口是一座古典風格琉璃瓦頂雕樑畫棟的二層明樓。樓的上層,四周槅扇,朱欄護廊,給人以開朗典雅的感覺。石青地金字楷書“新華門”三字棋匾,懸掛在樓前檐下。金紅交輝的大型國徽高懸在二樓檐際。

進門迎面是一堵青磚到頂的大影壁,門前一對巨型石獅分列左右。矗立在門外場地正中,是高懸五星紅旗的大旗杆,門外兩旁八字牆上鑲著兩條紅底金邊白字的大標語:“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門前是整潔寬敞橫貫東西城的交通幹線長安街。

基本內容


新華門
新華門
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區西長安街西段
原有建築:寶月樓
改建時間:1913年
主持修建:朱啟鈐
用途:中南海正門

簡要介紹


新華門原為寶月樓,建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皇帝還為上下各有七間房的寶月樓題寫了"仰視俯察"的匾額。
傳說寶月樓是乾隆皇帝為討得香妃的歡心而建。香妃入宮后思念家鄉終日悶悶不樂,乾隆皇帝就建了寶月樓,還在樓對面建了回營和清真寺等回人生活的街市,使得香妃登樓就可見到家鄉景色。後來皇太后得知此事,暗中縊死了香妃。這段傳說虛構的成分居多,儘管如此,後人還是由此衍生出了一些動人的故事。
寶月樓原本不與外邊相通,及至民國初年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把中南海作為他的總統府,還將寶月樓改建成總統府大門,更名為新華門。從此,新華門取代西苑門成了中南海的正門。新華門為中南海南門。
其中,裡面的中南海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最神秘的地方。它是歷史的沉澱和現代社會的產物。

修建過程


1912年袁世凱總統府
1912年袁世凱總統府
新華門所在的位置原來只是皇城南城牆,並沒有“門”。
新華門的開闢,要追溯到民國初年袁世凱任大總統時的1913年。當時臨時國會決定以中南海為大總統府的所在地,中南海是清代皇宮的“西苑”,只有與紫禁城西華門相對的西苑門,沒有面南的正門。而按中國傳統,府邸的正門都要開在南面,所以就必須在西長安街的皇城牆上開闢一個坐北朝南的正門,於是將位於中南海南牆內僅幾米處的寶月樓改建為大門。改建后的寶月樓,被命名為“新華門”。這就是新華門開闢的過程。
“寶月樓”是清乾隆年間興建的。傳說是乾隆帝為他所寵愛的回族貴妃——香妃而修建的。這位妃子是新疆回族人,選入清宮之後,不時思念故鄉,懷念回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因此乾隆帝就修建了這座明樓,並且將正對這樓的大街南面,闢為“回回營”,遷入回民部族居住。這樣一來,就讓思念故土的香妃能登樓跳望,以慰鄉思之情。
寶月樓
寶月樓
1913年臨時國會決定以中南海為大總統府的所在地,
特在西長安街開闢坐北朝南的總統府正門。那時,這裡不過是整個皇城紅牆的一段,本來並沒有任何門口。牆內是中南海太液池的南岸。寶月樓並不臨街,距城牆還有一段距離。最後商定因地制宜,就把這座寶月樓利用上了。先將寶月樓前的一段皇城拆除,然後新砌兩堵八字牆,恰好將皇城和寶月樓連接起來。又在樓的北面,瀕湖修建一座大影壁,從門外望去,使人看不透門內是一片碧波汪洋的湖泊,遮擋了外人視線。這座新辟的總統府正門,定名為“新華門”。
新華門的改建工程由當時的內務總理朱啟鈴主持,他將新華門前的一段西長安街命名為“府前街”,將中南海西側新開闢的道路命名為“府右街”,此處的“府”,都是指總統府而言。此後,又將六部口以南的排水溝上改建的道路命名為“新華街”,還在新華門對面的“府前街”南側砌築了一道西洋式花牆,以遮擋背後雜亂破舊的老房,改善總統府前的觀瞻。
新華門
新華門
新華門匾額由晚清翰林袁勵准書寫。袁勵准原籍江蘇常州,光緒二十四年任編修、侍講,光緒三十年入值南書房,光緒末年出任京師大學堂總務長,辛亥革命后在輔仁大學中國畫系講授《中國繪畫史》。袁先生精於書畫,書法造詣頗深。“新華門”匾寬1.6米,高0.64米,為正宗館閣體,字體雄勁有力,至今仍懸於門上。
新華門前的石獅子是北京城裡最大的一對。1966年8月紅衛兵“破四舊”席捲北京城,新華門前的石獅子也被列在“破四舊”之列。1966年8月26日周恩來總理從保護文物古迹出發,耐心地說服了紅衛兵,下令將新華門前的石獅子搬走,有效地將這一古迹保護起來。後來這對石獅子又回到了它原來的地方。

正門全貌


新華門坐落於故宮以西,面向長安街,為中南海的正門和標誌性建築。門前黃色的警戒線是不讓超越的。門兩邊各站一個衛兵,在門裡面影壁左側還有一個衛兵,3個警衛組成崗哨。門外警戒線內還有便衣,警戒線外有警察,新華門兩頭還有不少便衣在觀察來往的行人,戒備森嚴。
新華門
新華門
新華門是一座古典風格琉璃瓦頂雕樑畫棟的二層明樓,樓的上層是七開間,每開間有四個槅扇,朱欄護廊,建築開朗典雅,屬於皇家建築風格。
門框上有石青地金字楷書“新華門”三字棋匾,懸掛在樓前檐下,在二樓檐際上懸掛著金紅交輝的大型國徽。正門迎面是一堵青磚到頂的大影壁,影壁上是貼上金箔的“為人民服務”5個紅底金字(毛澤東手跡)。影壁擋住了人們的視線,看不見裡面任何景物。新華門樓共有3道門,正門兩邊的門永遠是關著的。新華門前有一對巨型石獅分列左右。矗立在門外場地正中的是高懸五星紅旗的大旗杆,門外兩旁八字牆上鑲著兩條紅地金邊白字的大標語:“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統觀新華門全貌,莊嚴絢麗、舉世瞻矚。

歷史變遷


1912年滿清復滅,政權被北洋政府接管。
新華門的百年歲月
新華門的百年歲月
1913年臨時國會決定以中南海為大總統府的所在地,
將“寶月樓”改建為“新華門”,做為總統府的正門。
1928年後,國民政府將首都設在南京,將北京改稱北平。轉年中南海闢為公園,新華門為中南海的正門。
1949年北平解放,改稱北京。中央人民政府設在中南海,仍用新華門做為政府正門。新華門成為最高政權的象徵。
1967年,在新華門的大紅影壁上鑲嵌了“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兩側“八字牆”上鑲了兩條標語:“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
1970年,對新華門影壁上的“為人民服務”幾個字和兩條標語進行了加工,將“為人民服務”5個字貼上金箔,變成紅底金字。
1970年代,把兩條標語做成有機玻璃燈箱,改成金箔鑲邊的白字。
如今新華門已成為首都北京莊嚴秀麗的一景。因中南海不對外開放,面對長安街的正門——新華門就成為世人駐足留影的最佳地點。新華門由此成為中南海的標誌性建築、中央政府高層的象徵,見證了中國的百年歲月。

參觀提示


交通

公交14路、70路、7路、901路快、901路直達快車、52路、5路、99路、觀光1線、觀光2路、地鐵2號線、地鐵1號線、南苑機場專線、特2路等。

提示

參觀提示
參觀提示
新華門是中南海的正門,保衛措施極其嚴格,門前只許行人經過,不允許長時間停留。門前有一條黃色警戒線不可越過,門口有衛兵站崗,門前有警察和保衛人員維持秩序,對面及周邊還有大批的便衣。如果想在門前參觀或拍照留念,建議兩人以上結伴同行,在門前盡量不要停留太長時間,服從警衛人員的管理。
另外新華門每天也有升降旗儀式,絕不亞於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而且參觀人員較少,建議大家領略一下新華門前的升旗儀式。

沿革


故宮西側,有一片聯綿的天然湖泊,處處碧波蕩漾、樓宇錯落、綠樹紛呈。這就是北京著名的"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三海一帶原先只有一些小山和水池,遼代統治者選擇這裡作為遊玩之地,對水池進行了開拓,引玉泉山泉水灌入,名之"太液池"。據說遼國蕭太后的梳妝台就在今北海白塔山上。金代,這裡成為皇帝的離宮,修建了不少宮殿、園苑,稱之為"西苑太液池"。元朝建大都城時又對三海進行了大規模挖掘,挖出的土,堆成景山,水面也得以開闊,南北長2000米、東西寬200米,成為北京內城最大的風景區。明代,皇宮向東遷移;太液池成為皇帝的行宮,時稱"西海子"、"金海",並正式分為北、中、南三海。三海以兩座橋樑作為分界線,"金鱉玉垌橋"(現北海大橋)北為北海、"蜈蚣橋"南為南海、兩橋中間為中海。
到了清代,統治者又對三海大加拓建,現存建築就多屬清代遺物,中南海也逐漸成為清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都要在這裡舉行許多盛大的活動。如陰曆七月十五的盂蘭盆會,入夜時分,荷花彩燈數千盞浮於水上,流光萬點、隨波飄蕩,蔚為奇觀,真可謂火樹銀花不夜天;中秋節前三天,集上三旗大臣侍衛在紫光閣前校射,皇帝也要持弓搭箭,親自下場施射;每科殿試武進士,皇帝也要親臨紫光閣檢視騎射;入冬湖水封凍時節,則命八旗禁旅在池中習冰戲,練技藝,分棚擲綵球,互相追逐比試矯捷,並設旌門懸靶演習射箭按等行賞。乾隆甚至親乘冰床游湖。滿族人世代居住在冰封雪飄的北方,驍勇剽悍,入關后依然不忘祖跡,習武嬉戲。可是到了晚清統治者怠情腐敗,儘管設有"冰鞋處",在中南海表演滑冰,但卻早已失去練武的本意,完全是為統治者觀賞取樂。
民國初年,中南海依然是國家的政治中心,袁世凱、黎元洪曹琨的總統府;張作霖的大元帥府;北洋軍閥政府的國務院、攝政內閣都曾設置在這裡。北伐戰爭以後,中南海一度被闢為公園,任人遊覽。
國民黨時期,何應欽的"北平軍分會"、李宗仁的"北平行轅"也曾設在中南海里。
新中國成立后,中南海一直是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許多重要的歷史性會議都曾在這裡召開。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也曾在此居住和辦公,成為全國的最高領導中心。
1980年5月開始,中南海部分風景區對外開放,在重要節日和每周六、日,有組織地接待群眾遊覽。

地理


位於西城區故宮西側
面積:1500畝左右(其中水面約700畝)
在中南海高大的院牆內,有許多相對獨立的建築群。
從中南海的南門,也就是新華門進入中南海,順著南海西岸的馬路行至北頭,便會看到一個大院,正門上方所懸的黑色大匾上,雕刻著乾隆皇帝手書的三個金色大字“豐澤園”。豐澤園建於清康熙年間。門外原有稻田數畝、桑樹數十株,為清王室每年仲春演耕之處。 “豐澤園”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建築群,它由許多小院落組成。進入豐澤園庭院,迎面為頤年堂,之後為澄懷堂,澄懷堂之後為遐囑樓。穿過頤年堂東側,有走廊通往東面一座四合院,就是著名的“菊香書屋”。康熙題聯曰: “庭松不改青蔥色,盆菊仍靠清凈香”。全國解放后,毛澤東住進了豐澤園的菊香書屋,之前曾是周恩來進京后的臨時居處。毛澤東搬入中南海,周恩來比較各處房屋,感覺還是菊香書屋綜合條件好些,便請毛澤東住進,自己搬到西花廳。如果說豐澤園古樸敦厚,不尚華麗,那麼“菊香書屋”則更顯清幽典雅。想想也很有意思,將毛澤東安排在菊香書屋居住是多麼美妙,因為這和意志堅強酷愛讀書的毛澤東個性很貼近!同樣,周恩來居住的西花廳里有一個名為“不染亭”的四方亭也和它的主人個性多麼相似!有幸走進掛著“菊香書屋”匾額房子的人都知道,這只是一個過廳,穿過它才是一所院落。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把菊香書屋改成“菊香書院”更為合適。通過菊香書屋過廳走到院內,可以看出這院子是南北向的、長方形的結構,是北京標準的舊式四合院的建築形式,有北房、南房和東、西廂房。北房五間呈一明兩暗的形式,掛有“紫雲軒”匾額的房子是這五間中的當中一間,是個過廳。東側的兩間是通間,是毛澤東的起居室,呈東西向的長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