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畲村

后畲村

后畲村位於崇雒鄉東北中部,距鄉政府所在地7.5公里。東與水吉鎮交界徠,西與上社、上洋村接壤,南與上社、崇雒村相連,北與上洋、右巨村毗鄰。崇(雒)右(巨)公路從村后經過。轄區總面積18976畝。414 戶,1596口人。

概括介紹


后畲村山地面積15132畝,耕地面積3844畝,下轄歷塘、松路、合源、嶺源四個自然村。414 戶,1596口人。
宋之前,該村區劃無考。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后畲稱三衢里,屬嘉禾縣建寧鄉。元代至宋 六年(1289年),三衢里屬建陽縣建寧鄉。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三衢里領5圖,原設里正改為里長。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里下設圖,圖下設甲,三衢里領5圖50甲。轄村落38個;洋尾、歷塘、竹壩下、晚奧、上社、下社、后畲、領源、灣尾、后衢、左衢、中衢、祭面、北斗、白洋、磨窠、高門、塘上、葫蘆坑、后壠、黃畲、黃坑、下玢、下陣、祭頭、茶畲、半山黃、半山消、黃裊、南坑、社墩、壟墩、大玢、松路、鶴源、密坑、連家布與梁厝。民國17年(1928年)福建實施地方自治,三衢里改名后畲鄉,下轄38個村落不變,屬建陽縣第五區管轄。民國21年(1932年),建陽開始編組保甲,后畲設聯保,屬建陽三區。民國25年,后畲聯保劃歸二區將口管轄。民國29年,復改為後畲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廢除保甲,復置區制。1951年,后畲鄉屬將口區管轄。1952年,后畲劃歸七區彭墩管轄。1955年後畲復歸將口區管轄。1958年,全縣成立公社。后畲大隊,屬將口區管轄。1961年,后畲歸崇雒公社管轄。1984年,撤公社,復置鄉鎮建制。后畲改設村子,屬崇雒鄉管轄。
后畲村距崇雒集鎮7.5公里,全村共人口數1546人,全村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1.6萬畝,耕地面積3156畝。現有黨員78人,村民代表35人,群眾生產以大力發展種植烤煙、蓮仔、柑桔、水稻、毛竹,發展規模養豬場1個,全村外出商務工作人員600多人,人均純收入3000多元,后畲文化底蘊深厚,有民清古宅數直幢,戶與戶相通,歷史上曾設鄉制,至今仍保留逢古“五、十”日的墟場-,村內鄰里和睦民風濃厚。
徠近幾年來,后畲村兩委班子認真實踐“三個代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市委牽手聯創,互動發展活動。堅持為村民謀福利,完成了主街道水泥路建設、電視、通訊等,大力發展種植烤煙500餘畝,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及煙基工程,硬化歷塘村水泥路及松路新村水泥路6000餘米及解決全村人飲工程。為創建乾淨整潔后畲村,建立垃圾池3座,后畲村各方面得到明顯改善。在牽手單位和科協的關心支持下,建起了村民俱樂部,以片為依託開展了平安后畲等創先爭優活動,群眾文化活動豐富,社會和諧穩定、安居樂業、致力發展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