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民居
黔北民居
黔北地區位於貴州省北部遵義地區,是貴州省烏江北岸的重要經濟文化中心。“黔北民居”由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轉角樓、雕花窗、白粉牆構築而成。這種“外表傳統、功能現代”的美觀舒適民宅,磚混結構,不熱不漏不怕火,修成小樓房又不佔地,還氣派大方漂亮。 “黔北民居”充分尊重了農民生活、勞作習慣,非常符合黔北農民的住房審美取向,又具有現代美感和很強的農村實用功能。
中西合璧的黔北民居建築樣式,傳統的黔北民居,均為木質結構,但“中西合璧”后,骨架雖為木質,但又用磚牆包圍,門窗和走廊等開始呈現圓拱形,且建築還出現了石雕、泥雕和浮雕等。
黔北民居,注重居住舒適性的同時,兼顧了藝術性、觀賞性。傳統的黔北民居,為木質結構,屋頂為坡屋頂或斜山頂。這種建築冬暖夏涼,唯一的缺點是,防火性較差。
由於整個貴州經濟文化的欠發達,從古至今這裡都是被視為“蠻荒之地”,歷史上歷代中央朝廷都沒有重視過這片土地。然而由於地理地貌的多變複雜,本土少數民族文化以及外來移民文化的進入,使得黔北地區有著非常獨特的文化,並且這種文化特質是涵蓋了自然的、社會的因素而形成的,因此在同樣為這些因素所影響的民居建築中,也同樣地反映出這些特質,使得黔北的民居建築成為其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
黔北民居,雖獨具特色,但也融會貫通。由於地域相近,受巴蜀文化影響,黔北民居揉進了巴蜀建築的元素,而隨著外來商賈的湧入,黔北民居又能看到徽派建築的影子。在遵義中心城區苟家井天橋附近,原有一道封火牆,其風格和造型則借鑒了江浙一帶的古建築風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西洋文化的滲透,黔北民居又有新變化,帶了點中西合璧的意味,如周西成祠、柏輝章公館(即現在的遵義會議會址)、桐梓海校等。
黔北民居大多為四列三間,為普通老百姓居住,這樣的建築相對簡約,宅院或官邸的建築結構相對複雜一些,更有藝術品位。以尚稽陳公祠為例,整組建築坐東向西。前有磚修四柱三門尖頂形牌坊,坊兩側有花牆為閣樓屏障。門前有踏道,從坊門而進,有長廊從閣底穿過。主閣高30米,兩側各有一座陰陽閣陪襯,均高20米;在兩陰陽閣東側,各配建廂房一棟。主閣和陰陽閣排列在南北向基台上,主閣高聳,成為一組山字形木結構建築。主閣平面呈正六角形,為四層三檐六角攢尖頂結構,造型優美,採用琉璃小青瓦,整座建築具有較高工藝水平,為黔北所少見。
部分黔北民居也吸收了少數民族的風格而加了吊腳,有如吊腳樓。不過,四合院亦是黔北民居一個最為顯著的特徵,房屋呈方形圍就,中間形成天井。多戶人家聚居於四合院,關係和睦,其樂融融。所以過去才有了“遠親不如近鄰”的民言。
建築是凝固的文化,凝聚著一個時代的豐厚歷史文化信息,其建築形制、整體風貌、細部特徵,是那個時代建築文化、審美價值的集中體現。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文物古建,公眾才有可能從中感受到歷史的滄桑、文化的變遷乃至價值。在大力發展旅遊的今天,古建築無疑是一抹亮色。在遵義,最成功的莫過於遵義會議會址,長徵文化依託這一舊式建築,每年都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參觀,有力地拉動了遵義旅遊。今後,在遵義的旅遊開發項目上,省旅遊局將爭取國家和省等有關旅遊項目資金上給予支持,從中,將幫助遵義打造習水土城、赤水丙安、大同和桐梓夜郎、務川大坪等古鎮。遵義古建築的開發利用,正迎來春天。當地政府的重視和規劃下,一群群錯落有致的黔北民居已將古建文化與當地旅遊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旅遊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