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

黔北

指貴徠州的北部,黔是貴州省的簡稱。

1949年11月黔北各縣先後解放,設置遵義專區后,稱遵義地區,今為遵義市。

黔北歷史


戰國時期屬邑國,附屬於夜郎國。秦統一中國后,推行郡縣制,秦始皇二十七年(公無前220年)置邑縣。今市地自此直至南北朝時均在邑縣境內,先後屬犍為郡、牂牁徠郡、平夷郡、平蠻郡。

當代遵義概況


遵義市是貴州北線旅遊的中心,是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國綠化先進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它的歷史悠久,唐代即稱遵義縣,南宋時播州治所遷於此地,並修築城垣。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達到遵義,中共中央在這裡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從此作為革命歷史名城而載入了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
全國解放后,國家重新整修了遵義會議會址、毛澤東長征在遵義駐地、紅軍烈士陵園婁山關的紀念點。同時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在遵義建設了現代化的冶金、電力、建材、絲織、食品的一批中央和地方的重點骨幹企業,川黔鐵路和川黔公路於這裡經過,使遵義成為黔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遵義行政區劃


遵義市下轄14個縣級行政區(3區、9縣、2市):
市轄區:紅花崗區匯川區、播州區、新蒲新區
縣級市:仁懷市、赤水市
縣(自治縣):鳳崗、湄潭、桐梓、綏陽、餘慶、正安、習水、務川、道真。

黔北地理概況


(黔北湄潭縣)湄潭,位於貴州省北部,總面積1864平方公里,總人口48萬,其中農業人口42萬,轄9鎮6鄉、132個村(居、社區)。地域呈南北狹長,東西寬25.5公里,南北長96.5公里,平均海拔972.7米,森林覆蓋率達60.08%。
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年無霜期284天,年平均氣溫14.9℃,年均降雨量1141毫米。湄潭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山清水秀,風景優美,佳境勝地天然成趣,被譽為“貴州高原上的一顆明珠”和“黔北小江南”。當年浙大師生感慨:杭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

黔北經濟概況


湄潭是“貴州茶業第一縣”,全縣現有茶園面積36.5餘萬畝,其中投產茶園28.5萬畝;2011年茶葉總產量1.44萬噸,產值11.6億元,茶業綜合收入16.4億元。所產“湄潭翠芽”、“遵義紅”、“貴州針”、“湄江翠片”、“遵義毛峰”、“蘭馨雀舌”等品牌茶葉享譽全國;“湄潭翠芽”在“貴州十大名茶”、“貴州五大名茶”評比中高居榜首,獲得“貴州三大名茶”、“中國馳名商標”殊榮,品牌價值達9.03億元。

文化旅遊概括


遵義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古城,清代中葉以後,文化興盛,英材輩出。清代著名經學家、文學家、詩人鄭珍,著名的版本目錄學家、“詩書雙絕”的莫友芝,散文家及外交活動家黎庶昌等人,都在遵義留下了眾多的名篇佳著。抗日戰爭時期,浙江大學遷至遵義數年,著名學者竺可楨教授擔任校長,眾多知名學者薈萃於此,對遵義的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遵義因其歷史和地域獨特,形成了以赤水河流域酒文化和長徵文化為主線的獨特地方文化。在其文化的深層里,依稀可以看到巴蜀文化的靈氣和本土少數民族勤勞、質樸、驍勇的銳氣。
從現存文物上看,位於紅花崗區南郊的楊粲墓,其墓室石刻工藝精湛,結構規模宏大,墓內殘存的銅鼓,陶器等物都工藝精細,文飾雕鐫,其與其他中原同時代文物相比,並不遜色。
可見當時遵義的文化藝術已相當發達。到近現代,更是名人輩出,鄭珍、莫友芝並稱西南儒宗,名重晚清儒林;黎庶昌兩度出使日本,至今飲譽扶桑;殿試探花楊兆麟,可惜未展英才而卒;
活躍於30年代文壇的才女盧葆華,雖英年早逝,卻才華橫溢;國內近代文壇前輩,著名文學家蹇先艾等都是出自遵義。綜觀遵義歷史與文化,從漢代“三賢”盛覽、舍人、尹珍,清代“三儒”鄭珍、莫友芝、黎庶昌,到瓶底會議和抗戰期間浙江大學的遷臨。
遵義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以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和長征精神為文化依託,融時代精神,形成了與時俱進的遵義文化藝術,她是黔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文化、藝術獨具特色。全市擁有一個國家級和四個省級風景名勝區,近千處文物點,其中,有遵義會議會址和被稱為“西南古代雕刻藝術寶庫”的楊粲墓兩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被稱為“生物活化石”的國家級桫欏自然保護區,有被譽為神州又一奇觀的赤水十丈洞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