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自強的個人悲傷
塗自強的個人悲傷
《塗自強的個人悲傷》是中國當代作家方方創作的中篇小說,最初發表於《十月》2013年第2期。
《塗自強的個人悲傷》講述了主人公塗自強生長在湖北農村,是家鄉唯一的大學生,上學后的種種艱難沒有毀掉他的樂觀精神,當他準備深造考研時,父親、母親接連遭受災難。小說最後,沒有人脈、背景的塗自強終於積勞成疾,患上癌症去世。
《塗自強的個人悲傷》問世,在文學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它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方方以其冷靜、凝練的筆觸,講述了人物觸人心弦、催人淚下的悲慘奮鬥史。塗自強這個身上飽含諸多優良美德的寒門學子,不斷奮鬥,不斷努力,然而在這個讀書能改變命運的時代,卻被時代所吞噬。他從未鬆懈,卻也從未得到。他堅強而又殘忍的存在,讓讀者絕望窒息。塗自強的悲傷,絕不只是他一個人的悲傷,而是整個時代和社會的悲傷。方方的作品歷來以強烈的現實感著稱,塗自強的故事更是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共鳴。而作者的用意不僅僅是讓讀者悲傷而已,更重要的是悲傷過後的反思。
2015年6月27日,《塗自強的個人悲傷》獲第十六屆百花文學獎中篇小說獎。
《塗自強的個人悲傷》講述了這樣一個“蟻族”艱辛奮鬥的悲劇故事:山溝里的塗自強是家鄉頭一個考上大學的貧寒農家子弟,帶著村民們盼他“當大官”光宗耀祖的殷切期望,帶著鄉親們用零錢幫助湊上的部分學費,他一路徒步打工來到武漢讀書。大學四年,塗自強一方面勤工儉學,一方面為節省用度不敢回家。正在他拚命苦讀想要考研時候,家鄉傳來噩耗:塗自強父親因為村子在上面“沒人”,遭遇祖墳被修路破壞的變故,急氣而亡;母親因老屋被暴雪壓塌,屋毀受傷急需照料——塗自強只得放棄考研,將母親接到武漢同住,面對畢業即失業的窘境,他四處奔走謀職,艱難度日,過著典型的“蟻族”生活。由於母親無法適應城市生活,謀生又歷盡艱辛,塗自強積勞成疾,在安頓好母親之後默默死去。
作者簡介
方方,著名作家、湖北省作協主席。1987年發表的中篇小說《風景》在全國引起極大反響,並因此而成為中國“新寫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他代表作如《祖父在父親心中》、《白霧》、《桃花燦爛》、《落日》、《埋伏》等中篇小說,亦擁有大量的讀者。多部小說被譯成英、法、日、韓、意、泰、葡萄牙等文字在國外出版。已出版小說、散文集近七十部。主要著作有五卷本中短篇小說《方方文集》,長篇小說《烏泥湖年譜》、《水在時間之下》、《武昌城》,文化隨筆《漢口的滄桑往事》、《到廬山看老別墅》等。
《塗自強的個人悲傷》最早源於一則新聞。很多年前,方方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一個農村孩子一路打工步行到武漢來上大學,他交學費時,拿出的錢都是零鈔,這些都是他一路打工掙來的。這件事讓方方很是感慨。那時,她想以此事為素材寫一個短篇《上學》,但在寫了開頭之後,方方覺得自己並沒有想好,就放下了。
之後,生活中,方方也經常遇到這樣一些年輕人,比方幫她修電腦的小夥子,幫她修馬桶的年輕人。“他們都很禮貌,談吐間,會覺得他們受過高等教育。對自己的現狀,他們也很平靜,覺得這就是他們的人生。雖然不公平,但也只好罷了。”方方說,“我常常想,那個打工上大學的孩子,會不會就是他們中的一個呢?林林總總的素材與想法,讓我有了繼續往下寫的念頭。這也就是《塗自強的個人悲傷》的緣起。”
塗自強:出身貧寒農家,大學四年裡從來沒有停止過勤工儉學,也因為怕花錢,連續幾年沒有回過家。但是四年後他不得不面對畢業就失業的現實,沒有人脈、沒有財富的他在城市裡找工作四處碰壁,在合租的陋室中艱難度日。到了小說的最後,樂觀生活的塗自強得了肺癌,從此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社會階層固化之憂
改革開放之後,“高加林”“孫少平”這樣的農村知識青年,懷著激情和理想主義進入城市。他們可以憑藉豐富的精神思想與城市人溝通,獲得認同。而到了塗自強這裡,他們經歷的卻是“向下的青春”。
在《塗自強的個人悲傷》中,農村青年塗自強就是“蟻族”里的一員。他居住在叫做“石牌嶺”的城中村裡,這裡簡陋雜亂租房又便宜,是畢業生的“雲集之地”。他吃著最便宜的飯菜,掙著最低廉的工資,冬天連洗澡錢都捨不得花,辛苦工作半年,卻遭老闆跑路。而後塗自強又被暖氣公司開除,是因公司只重利益又人情冷漠。反觀城市裡的趙同學和李同學。趙同學家庭優越又有社會關係。大學時,他成績平平卻絲毫不在意學業,只顧玩遊戲和談戀愛。畢業后,趙同學先去美國“鍍金”,歸國后又順利進銀行工作。他第一個月的工資便已超過塗自強半年的打拚。儘管大學時的李同學能力並不出眾,但他畢業回家后依然順利地到地委當了公務員,又飽受眾人追捧。方方借塗自強打工飯店裡的大廚之口說出了這樣的事實:國家根本不用辦大學,“窮人的孩子,讀了也是白讀,四年出來,照樣找不到事做。有錢人家孩子,同樣也是白讀,因為不讀書也能找到好工作。”“日趨慘烈的現實早已告訴青年人:集體世襲、貧富懸殊、上升通道壅塞、整個社會結構已經閉合,自力更生打拚出一片天地的幾率微乎其微。”與“蟻族”大學畢業生“相對應的是,那些父兄是高官的人,進入官場就會飛黃騰達;進入商場,就會財源湧進。”“市場經濟化了,公共權力運作的方式還是基本保持計劃經濟時的狀態”,這是 “利益機制”形成的條件。這種利益機制,也已成為中國社會階層固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之窘
《塗自強的個人悲傷》里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即塗自強和同學們在聚餐時聊到的問題: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與生俱來的不平等。“城裡孩子吃好喝好上舒服的中學、費少勁就能上好的大學還能找到好的工作,農村孩子每一樣都得拿命拼,結果一切都不如城市孩子。就算有幾個混好了,代價也會沉重無比,說不定半條命都去掉了。”這種不平等追蹤至源頭則是由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對立導致的。城鄉二元的對立很大程度上源自建國初政策的制定上。新世紀以降,提出了加快實施“城鄉一體化”政策,但實質上,城與鄉現今仍處於二元對立的社會結構關係之中。《塗自強的個人悲傷》里就聚焦了這一現實問題。
在這篇小說里,首先,城市的現代性壓抑了落後的鄉村。塗自強的上學路,他感到了從未有過的自信、充實和快樂。塗自強想,這世界真是太好了,“他遇到的人都這麼好”。山裡女人讓塗自強幫忙給她在鎮上幹活的男人捎幾件衣服,順便讓男人給他找個住處。鎮上工地的老闆知道塗自強是大學生,要打工掙錢,就讓他在工地做小工。給他最高的工錢,還免除伙食費。塗自強在一村裡幫忙挖水塘,村長把挖塘的補貼錢全都給了塗自強。村裡人聽說他是大學生,也都接他上門吃飯。可當他到了武漢——真正的城市,他之前所積聚的自信開始消散。“馬路洪水一樣湧來的汽車,讓他緊張得渾身冒大汗”,四處打探,坐錯一站,中途又轉了好幾次公共汽車,終於趕上了報到。鄉村青年塗自強的自卑與自尊顯現在報到繳費這一刻。他當眾解下腰帶,一點點地摳出裡面被汗水浸濕的零錢。數錢時,他抬頭四周望了望,“看到無數驚訝的同情的或鄙夷的目光,心裡突然地膽怯起來,一路走過的信心瞬間消失。”這是“鄉村”青年塗自強第一次與“城市”相遇。城市裡有的是洪水一般湧來的“汽車”,繁雜的公交線路和城裡學生看他的異樣目光,對比之下,他有了貧窮感的壓迫和不自信的情緒。這也正是城市的現代性壓抑了貧窮落後的鄉村。
其次,認同城市文明,逃離鄉村。上了大學,塗自強開始刷牙,他之前從未刷過牙。這是認同城市文明的體現。趙同學搬來了象徵現代的“電腦”,他此前從未見過真的電腦。他又增加了攢錢買台電腦的計劃。城市的現代先進塗自強亦然順從跟隨。塗自強明確了他在大城市工作的方向。根本原因就來自城鄉間的巨大差異。因父親去世,已在武漢居住三年的塗自強回家,又留家和母親過了整個春節。城市裡的冬天,他手上第一次沒有長凍瘡,腳也是一直熱乎的。城市裡的春節熱熱鬧鬧,放鞭炮,看煙火,和同學們愉快地吃年夜飯。家鄉的春節無味,每天重複著同樣單調的生活,沒有網路沒有電腦也沒有書,有的只是“昏暗的燈光,無邊的寒冷,清寂的空氣,還有骯髒的廁所”。鄉村雖是家鄉,可“它的貧窮落後它的骯髒獃滯”激不起塗自強的熱愛,“這個地方我是絕不會回來的”。塗自強明確了他在城市工作的方向。
最後,城鄉對立下貧富差距的懸殊。一台電腦要四千塊,塗自強“默然走開”了,對他來說,這簡直是天文數字。而城裡的趙同學大一剛開學不久就把台式電腦搬到寢室,下學期又換了手提電腦,無所謂地把台式電腦送給塗自強,因為它“明顯礙事”了。塗自強輔導的高二學生家裡有別墅,有保姆,和塗的想法完全不同。學生說自己父母“把賺錢當成戰場殺敵”,對塗自強和保姆說,“你們人窮,連幽默感也這麼窮”。塗自強真的沒有“幽默感”,因為他永遠為省錢做著一分一厘的打算,分配食堂打工和學習的時間。他從沒喝過咖啡,不會用淋浴,吃飯店客人的剩菜都很開心。而塗自強的母親也只用半年時間就愛上了城市,事實上,她住的只是武漢最貧民窟的地方。
現實視角
《塗自強的個人悲傷》沿襲了方方一貫的“新寫實”寫法,通過敘寫個人的生命體驗來反映現實,通過對日常瑣事的書寫來揭示生活的本質,小說很少運用虛構、誇張等手法,而是儘可能地貼近現實、還原現實和現實中的瑣事。文中對塗自強一個人的書寫能反映無數底層奮鬥青年的生存狀態,小說中的塗自強是大多數懷揣夢想的農村孩子的真實寫照,他的故事幾乎發生在大多數農村孩子身上。塗自強自立、樂觀、堅強、熱情,他靠自己的善良、努力收穫他人的善意和友誼,靠自己踏踏實實的勞動來養活自己和家人。但他底層的出身似乎決定了他不能真正地融入城市,也不能真正地適應這個時代。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他和城裡人總是顯得截然不同,在他第一次交學費時,城裡同學鄙夷或同情的眼光就清楚地說明了城鄉之距,之後塗自強與寢室同學各種行為、思想的不同,特別是與趙同學的鮮明對比,更讓讀者清楚地看到了城鄉之間的溝壑。而塗自強走出學校進入社會後經歷的各種坎坷,則是整個時代的大學生就業難、住房難、婚姻難、潛規則、不公平等問題的真實寫照。小說通過敘寫塗自強一個人的故事揭示了所有底層奮鬥青年進入城市后的另一面遭遇和真相,現實社會中有無數個塗自強,也有無數個塗自強的故事,他們都面臨著城鄉之距,面臨著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
人性關懷
在《塗自強的個人悲傷》中,方方同樣表達了對世事之惡的批判。作品中敘寫的人物基本上都是美好的,塗自強擁有為人所稱道的所有美好品質,他積極樂觀、踏實努力、熱情誠實;而他在上學期間所遇到的陌生人、同學、老師也都是善良的、友好的,但塗自強依然飽受苦難,並最終走向死亡。塗自強所遭遇的苦難表面上也有命運捉弄的緣故,比如他即將考研之時,父親卻自殺身亡,這直接導致了考研夢的破碎和以後的坎坷生活,但從方方的敘寫中,讀者可以知道,塗自強父親自殺的原因是鄉村暴力平墳,而鄉村暴力平墳則是一個典型的時代問題、時代弊病。在文中,方方將塗自強悲劇的原因更多地歸結於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以及時代的眾多弊病,如大學生就業難、拜金熱、不公平、潛規則、鄉村暴力平墳等等。
在《塗自強的個人悲傷》的敘述過程中,方方塑造了美好的人物,又將美和希望完全毀滅,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悲劇效果,引起了讀者的共鳴和心靈的震顫,從而警醒了世人,作品體現了方方對底層奮鬥的深刻思考和對底層人深沉的人文關懷。小說的主人公塗自強懷著美好的希望走出了鄉村,在上學的路上,他務實地打工,並且熱情地幫助他人,同時也獲得他人的善意和給予的報酬;在學校里,他憑他的真誠和善良融入了集體,收穫了友誼,並且通過幫廚、家教等勞動養活自己;他為考研而拚命學習,而且獲得了老師的認同,熱情晴、樂觀、真誠,具備所有為人所稱道的美好品質。但他得不到命運的眷顧,他的父親因鄉村的暴力平墳而自殺,他的考研夢就此破裂;他只能住在髒亂的城鄉交界處,經歷著被騙、欠薪等苦難,更因為社會中的種種不公平和潛規則,他只能在城市中徒勞地掙扎,最後因從小落下的病根而得病死去。這個樂觀的年青人總是坦然從容地面對生活的苦痛,他從不抱怨現實,並且不斷為心中的美好願望—“在城市裡有一個小家”而奮鬥,但現實沒有給予他希望,哪怕他的願望是如此簡單而樸素。他一步步失去了親人、戀人,乃至生命,他的父親因鄉土社會的不公而自殺,他的母親面臨老無所依的困境;他的女友採藥因高考成績走了另一條路;他自己更因為小時候的病根而走向死亡。
從塗自強的身上,讀者可以看到城鄉之隔給人的命運帶來的巨大影響,同時也能看到時代的變遷在人身上烙下的印記。出身農村的塗自強積極樂觀地走向城市,但貧富之間的差距、城鄉之間的分野決定了他很難在城市裡有一個容身之地。他的觀念、行為和他那些城市同學截然不同,學習條件、工作條件更是差人一等;他的母親和城市生活格格不入,更是面臨著老無所依的困境。從小生活環境、物質條件不同,決定了農村人和城裡人在思想觀念、行為習慣上的種種不同,農村人很難敲開城市的大門。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各種新問題更是層出不窮,如大學生就業難、社會拜金熱、愛情與金錢掛鉤、潛規則和不公平等等,這些問題決定了底層人難以生存,更不用說獲得愛情。甚至連塗自強的家庭變故的發生也是因為鄉村平墳的時代問題,而正是因為這個時代問題造成的變故,使得塗自強失去了他的父親,也失去了他的考研夢,從而在人生道路的要緊處摔了一跤,更加地步入絕望。
塗自強有著美好的個人品質,但是他甚至沒有愛親人、愛戀人、愛自己的權利,只能一步步走向毀滅和死亡,他的結局完全顛覆了“好人有好報”“努力總會有回報”的傳統認知,給人一種極大的心理落差,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悲劇效果。方方揭開了現代草根奮鬥的另一面的血淋淋的真相,給世人敲響警鐘種,方方的作品關懷著所有奮鬥在底層的年青人,並寄寓著她內心深處對底層人深刻的人文關懷。
敘事策略
在《塗自強的個人悲傷》中,方方採用零聚焦敘述方式,並以悖謬故事和荒誕結局,使小說產生了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塗自強考上大學、離村進城、大學畢業、所累成疾,他並沒有掌握命運的權利,方方以零聚焦敘述實現了對塗自強命運的掌控,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表現了塗自強在奮鬥中的不自主。“‘零聚焦’指無固定視角的全知敘述,它的特點是敘述者說出來的比任何一個人物知道得都多。這通常是從與故事無關的旁觀者立場進行的敘述。這類敘述的傳統特點是無視角限制。”方方以此敘述方式,使塗自強的奮鬥經歷和悲劇人生得以盡情展現。
為了突出小說的悲劇效果,展現塗自強的生存困境,方方在小說中還採用了悖謬故事和荒誕結局。塗自強考上大學,在眾人幫助下踏上求學之路,按“大團圓”審美心理傾向,讀者容易形成這樣的期待視野:不怕吃苦、備嘗艱辛的塗自強,應有美好的未來。然而,方方筆鋒一轉,父親去世使塗自強錯過考研機會,低微薪水、老闆逃跑、家中房屋坍塌、患肺癌離世,方方以悖謬故事和荒誕結局顛覆了讀者的期待視野。這種悖謬與荒誕使讀者情感跌宕起伏,加深了對主人公命運的惋惜之情。
人物塑造
在《塗自強的個人悲傷》中,方方刻畫了農村青年塗自強這一典型人物形象,表現了對底層小人物的關注,塗自強的悲傷代表了一類人的悲傷,引發了對人性的思考。一方面,塗自強肯吃苦、樂觀善良。塗自強一生都在為維持生計備嘗艱辛,遭受生活變故也沒有消沉,直至生命最後依然從容。另一方面,塗自強逆來順受、委曲求全。與路遙的《人生》相比,塗自強與高加林同為農村青年奮鬥失敗的典型,卻有不同的性格特徵,塗自強能平靜溫和地接受一切,在他的世界里沒有衝突和矛盾,也無需不滿和抗爭,如,談及愛情時他想,“沒有女人就沒有吧,這是天定的命運。”
塗自強靠“自強”進行終其一生的奮鬥,其悲劇命運一方面因為他逆來順受、委曲求全的性格弱點,另一方面是現實生活所迫。村長說,“村裡只要有一個人當官,就吃不到虧”;工地上的人說,“早點當個大官回來,給咱山裡造點福”。小說中,官權當道的思想留植於人們心中,並在現實中得到了印證:在食堂勤工儉學的女學生隨大款離去,趙同學靠家庭背景赴美留學,而沒錢沒權的塗自強只能靠“自強”改變命運。
在社會現實與個人弱點的雙重作用下,塗自強只是“徒”自強,這種反諷手法的運用,寫出了塗自強無法逃脫命運的擺弄。塗自強遊走掙扎在社會的邊緣其命運雖不能代表所有農村青年的命運,但不可否認的是殘酷的社會現實和人性弱點給了他無法掙脫的枷鎖,讓他在困境中無法自拔。
存在主義
小說中,塗自強隨波逐流,不怒不爭,他的悲劇人生以及在他身上所展現的人性弱點,表現了個體的孤獨感和非本真的存在狀態,蘊含著明顯的存在主義意味。方方在創作手記中說道:“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太遙遠了。遙遠的彼此總是只能朦朧相看。有誰想要知道你的心情和想法呢?反過來,你自己又何曾想要聽別人訴說他的一切?所以,人既作為一個獨立體存在於世,那就註定了他一世的孤獨。”小說中,這種個體生存的孤獨,表現為塗自強的孤獨無依。
塗自強周圍有很多與之相關的人物,在塑造過程中,方方突出塗自強的形象,將其他人物虛化。小說中只有“塗自強”和“採藥”有名字,其他人以父親、母親、老師、趙同學等指代,這樣的人物命名方式,暗含著塗自強與周圍世界的關係:呈現在他面前的世界是陌生的,他與世界是不相融的,其人生註定是孤獨的。塗自強存在著,但他沒有找到存在的真正意義,孤獨在自在,終又孤獨離世。塗自強孤獨在世且“沉淪”於眾人之中,喪失了自己的本真生存。看到同學有電腦,塗自強也要買電腦;臨畢業,他聽趙同學的建議開始考研。塗自強的人生不再是自己的人生,而是成了別人眼中的人生。
十月出版社副總編韓敬群:“一個時代,應該給塗自強這樣的青年以希望,如果讓他們左突右沖還是找不到生路,那它的前景是令人擔憂的。”
《十月》雜誌副主編寧肯:“年輕人,他們是希望所在,讓希望所在都失去了希望,這個社會應該好好反思了。方方看到了疾苦,看到了年輕人的狀態,產生了巨大的憂慮,用優美的藝術形式反映了這個主題,方方表現得非常出色。”
《光明日報》:方方重新接續了百年中國文學關注青春形象的傳統,並以直面現實的勇氣,從一個方面表現了當下中國青年的遭遇和命運。
《人民日報》:方方的《塗自強的個人悲傷》塑造了“失敗青年”的形象,描述了在巨大的社會鴻溝面前個人奮鬥的無望感,雖然著眼於個體青年的人生命運,但卻對當代社會結構及其社會意識有著深刻的反思。
《塗自強的個人悲傷》最初發表於《十月》2013年第2期,後於2013年5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收入書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塗自強的個人悲傷》 | 2013年5月 |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 978-7-5302-1302-5 |
《塗自強的個人悲傷》 | 2015年1月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978-7-02-010265-5 |
《方方小說》 | 2017年9月 | 浙江文藝出版社 | 978-7-5339-4961-7 |
《方方自選集》 | 2018年5月 | 天地出版社 | 978-7-5455-3524-2 |
方方
方方,本名汪芳,1955年5月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祖籍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中國當代作家,曾任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委會委員。代表作品有《風景》《烏泥湖年譜》《祖父在父親心中》《萬箭穿心》《桃花燦爛》《武昌城》《塗自強的個人悲傷》《惟妙惟肖的愛情》等。
塗自強的個人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