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鄉縣

陝西省漢中市轄縣

西鄉縣,隸屬於陝西省漢中市,位於陝西南部,漢中東部,東鄰石泉、漢陰,南接鎮巴和四川通江,北連洋縣,西與城固、南鄭接壤,總面積3240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西鄉縣常住人口321535人。 

西鄉文化積澱豐厚,李家村遺址距今7000多年前,成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6000年前,何家灣人不僅儲存了大量稻穀,所創作的骨雕人頭像,列為陝西歷史博物館的第一號藏品。三國時期,名將張飛在這裡封侯食邑。解放后,還湧現了主持北京大學、蘭州大學、中央民族學院、天津美術學院黨政工作的江隆基、張養吾、陳茵等紅色精英。 

2019年,西鄉縣下轄2個街道、15個鎮。

2020年,西鄉縣完成生產總值122.12億元,比上年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26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41.24億元,增長0.6%;第三產業增加值53.62億元,增長0.7%。

歷史沿革


夏、商(約公元前21世紀~前11世紀)縣地屬梁州褒國附庸巴方。
西周(前1027~前771)縣地屬雍州楚國。
東周(括春秋、戰國)前期(前770~前312),縣地仍屬楚有。周赧王三年(即楚懷王十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楚發生“丹陽之戰”,秦師獲捷,乘勝佔領楚之漢江中上游地區,直至戰國末(前221),縣地屬秦國漢中郡。
西鄉縣
西鄉縣
秦(前221~前207)縣地屬漢中郡成固縣。
西漢(前206~25,包括新莽和更始政權)承襲秦制,仍行郡縣。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國為十三州(郡),縣地大部屬益州漢中郡成固縣,東北隅屬漢中郡之安陽縣。新莽地皇四年(23),公孫述割據益州,佔有巴、漢,13年中,縣地為公孫政權所轄。
東漢光武建武十二年(36),破蜀滅述,縣地復歸漢有,仍屬益州漢中郡成固縣。和帝永元七年(95)以班超平定西域有功,封定遠侯,食采於縣地(括今鎮巴),並建平西城(又名平陽城、定遠城),為西鄉縣建城之始。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張魯、據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據漢中,復漢中郡名。郡名兩更,縣地仍屬。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取漢中,縣地歸蜀。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分成固縣南境置南鄉縣(即今西鄉、鎮巴二縣地),從此西鄉縣脫離成固,獨立行政,仍為蜀漢益州漢中郡領轄,設縣治於歸仁山(今鎮巴縣漁渡壩古城堡)。是年,蜀將張飛晉封“西鄉侯”,寄食采於南鄉縣。蜀漢後主炎興元年,即魏元帝景元四年(263),曹魏滅蜀,分廣漢、巴、涪陵以北7郡為梁州,西鄉縣歸魏,屬梁州漢中郡。
西晉統一中國后,武帝太康二年(281),因張飛封侯西鄉,改南鄉縣為西鄉縣。
西鄉縣之得名,雖有數說,但以張飛食采之說較為可靠。治所由歸仁山北移平西城,仍屬梁州漢中郡。愍帝建興元年(313),仇池氐楊難敵據漢中,次年,梁州人張咸起兵逐氐軍,投歸益州巴氐李雄,由此西鄉縣遂為李雄所建之“大成”所有,行政隸屬仍為梁州漢中郡。 
東晉(括十六國)初,西鄉縣尚歸成漢(即大成)所有。晉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溫伐蜀,成漢滅,西鄉縣歸晉。東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苻堅派兵攻取梁、益二州,西鄉縣遂為前秦佔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桓沖遣將楊儉期收復漢中,西鄉縣復為晉土。安帝義熙元年(405),譙縱叛晉,割據梁,益,仇池氐王楊盛乘虛據漢中,以地請降後秦,但因楊盛窺伺兩端,遊離於東晉、後秦之間,東晉、後秦皆無實際管轄能力,漢中郡、縣實為楊盛政權所轄。義熙九年(413),劉裕命益州刺史朱齡石滅譙縱,收復四川東晉王朝乘勝克漢中,西鄉縣再歸晉。在東晉103年中,漢中郡縣兵連禍結幾易統治,但西鄉縣名未變,治地平西城未動,始終歸梁州漢中郡所轄。
南北朝歷劉宋、蕭齊至蕭梁武帝天監三年(504),即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梁州刺史夏侯道遷以漢中叛降北魏。北魏政權於縣境(今峽口)設豐寧戍。改西鄉縣為豐寧縣,寓五穀豐稔,四季咸寧之義。並立豐寧郡領豐寧縣,郡縣同駐豐寧戍,改屬東梁州領轄,舊治平西城遂廢。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北梁州刺史蘭欽收復梁州,西鄉縣還梁,復西鄉縣名,治所仍駐豐寧戍,屬北梁州漢中郡所轄。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侯景溯江犯江陵,梁蕭繹求救西魏,約許割讓漢中。西魏乘機於廢帝元欽元年(552),遣將達奚武佔領漢中,西鄉縣又為西魏所有。西魏恢復北魏建置,廢西鄉縣名,再立豐寧郡、豐寧縣於豐寧戍。次年,析北梁州和直州(即北魏東梁州)之地置洋州於涇洋河口西岸蒿坪山之陽(即今四季河),以洋水為名,此為西鄉縣立州之始。洋州領洋州、懷昌、洋中、豐寧四郡。洋川郡轄黃金縣;懷昌郡轄懷寧縣;洋中郡無考,豐寧郡轄豐寧縣。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覺代魏立周,西鄉縣即為北周所有,仍屬洋州豐寧郡,縣名駐地均無變動。
隋立,西鄉縣即屬隋土。文帝開皇三年(583)撤郡,行州縣兩級制,時,豐寧縣仍屬洋州。煬帝大業元年(605)廢州復郡。翌年撤梁、洋二州,合為漢川郡;改豐寧縣復西鄉縣名(從此縣名迄無更)多同時將縣治由豐寧戍移往所廢之洋州治地蒿坪山之陽,且立洋源鎮(軍事建置)於此,縣鎮同治,歸漢川郡所轄。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廢郡復州,析漢川郡之西鄉、興勢、黃金三縣,再立洋州於西鄉州縣同治蒿坪山之陽。七年(624)析西鄉南境置洋源縣(今鎮巴縣地)。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為10道,西鄉縣屬山南道洋州轄。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調整區劃,山南道分為東西二道,西鄉縣隨洋州屬山南西道。天寶元年(742)改洋州為洋川郡。十五年(756)郡治由西鄉遷往興道(貞觀二十三年改興勢為興道,今洋縣)。
肅宗乾元元年(758)再撤郡復州,改洋川郡為洋州。一遷一改,西鄉縣仍屬。代宗大曆元年(766),洋源縣治因兵事燒劫,僑駐西鄉縣白湍村(今古城子,亦為兩晉至蕭梁的西鄉縣治)。敬宗寶曆元年(825)撤銷洋源縣,其地大部併入西鄉縣。僖宗光啟三年(887),洋州設立武定軍(軍事建置)。昭宗景福元年(892)風翔節度使岐王李茂貞以討楊復恭為名,取鳳、興、洋三州。昭宗天復二年(902),朱溫進入關中,把持朝政,殺戮大臣,四川王建乘機以假道勤王為名,佔領興元(漢中),洋州武定軍節度使李思敬迎降,西鄉縣隨洋州歸前蜀。
後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即前蜀咸康元年,皇子魏王繼岌伐蜀至興州(略陽),前蜀武定軍節度使王承肇即以洋州北降後唐,西鄉縣隨之。後唐閔帝應順元年(934)正月,盂知祥遣將張業入興元,武定軍節度使孫汶韶又以洋州降后蜀,因避孟知祥諱,乃改洋州為源州,西鄉縣從屬。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正月,宋將王全斌、劉光義滅后蜀,改源州復洋州,西鄉縣與興勢、黃金、真符同為洋州轄。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為路,分全國為15路,西鄉縣隨洋州屬陝西路。神宗熙寧五年(1072)增建利州路,西鄉縣隨洋州屬之,縣治仍駐蒿坪山之陽。
南宋仍行路、府(州、軍)、縣制。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利州路東西兩分,西鄉縣歸利州東路洋州轄。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滅。次年,蒙古軍入侵金、洋、梁(興元)三州,戰爭屢年,西鄉城毀治廢達18年。寶祜元年(1253),即蒙古憲宗三年,忽必烈遣使戍守興元諸州,“草創之初,未暇為經久之規”,沿襲宋制,並利州東西兩路為興元路。西鄉縣歸興元路洋州轄。時,縣城已毀,因陋就治於蒿坪山之陽。
自忽必烈在興元諸州建立各級地方政權后,歷19年始建國號為元,其時,西鄉縣已為元土。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全國設10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后增至11個),代“中書省”分治天下。從此,西鄉縣脫離洋州,改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元晚期縣治方由蒿坪山之陽遷來今治。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夏明玉珍取興元,西鄉縣隨之又屬“大夏”6年。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大將徐達克興元,改興元路為漢中府,洪武九年廢行中書省,分全國為13承宣布政使司,西鄉縣即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漢中府。
清世祖順治三年(1646),肅親王豪格遣將貝勒尼堪等進佔漢中,縣土遂歸清有。清承明制,西鄉縣仍屬陝西布政使司(后改稱陝西巡撫部院,俗稱陝西省)陝安道漢中府轄領。清仁宗嘉慶七年(1802)析西鄉縣南境24地置定遠廳(今鎮巴縣)。
中華民國元2年並漢中、興安(安康)、商州為漢中道,西鄉縣屬之。民國17年撤道,行省、縣二級制,西鄉縣直屬陝西省。民國24年,省下增設行政督察區(即專員公署,簡稱專區),西鄉縣屬陝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治南鄭)所轄。
1949年12月5日,西鄉解放。新中國行省、縣兩級制,省下分區設置行政督察機構。西鄉縣初屬陝甘寧邊區陝南行政公署,1951年屬陝西省南鄭區專員公署,1954年屬陝西省漢中區專員公署,1955年6月屬陝西省漢中專員公署,1968年屬陝西省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屬陝西省漢中地區行政公署,1996年7月,漢中撤地設市后屬漢中市至今。
2020年2月2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27日發布公告,陝西省西鄉縣脫貧退出貧困縣序列。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西鄉縣位於漢中盆地東部,東鄰石泉、漢陰,南界鎮巴和四川通江,北連洋縣,西接城固南鄭。介於東經107°15′—108°15′,北緯32°32′—33°14′之間,東西長94.5千米,南北寬64.5千米,總面積3240平方千米。

地質構造

西鄉縣境地質構造較為複雜,處於巴山弧形構造與秦嶺緯向褶皺的複合部,基址屬四川地台向斜北部邊緣。巴山發育較早,其發育有元古界震旦系(距今15億年)的西鄉山群,岩層厚9850—11500米,下部岩層以雲母石英片岩、斜長片岩、斜長變質粒岩為主的夾火山岩和火山熔岩為主的夾凝灰岩;中部為灰質砂礫岩、夾灰質砂岩,局部含銅;上部以雲母石英片岩及千枚岩為主,夾變質火山岩,同時還有片狀礫岩。在震旦系的基礎上發育有古生界的二迭系(距今2.1億年),岩層厚180—620米,由白玉質灰岩、灰白色灰岩、燧石灰岩、炭質頁岩及鋁土質頁岩組成,含有珊瑚及蜒種化石。在二迭系的基礎上發育有中生界的三迭系(距今1.9億年),岩層厚660—6490米,下部以頁岩為主夾泥質灰岩、紫紅色頁岩、板狀灰岩;中部有矽質及泥質灰岩互層,以灰岩為主;上部有暗色含煤建造,石英砂岩,頂部夾石膏、頁岩及煤層。在三迭繫上發育而成的是近代新生界中的第三系和第四系,岩層厚0—800米,由灰岩、頁岩、砂岩、砂礫岩、砂質粘土、黃土等構成。因受第四紀冰川作用,加之長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蝕、浸蝕,南部主脊地貌多出現峰林突兀的谷峰,北部屬南部主脊的延伸,地勢低緩,形成中國亞熱帶特有的饅頭狀渾圓的崗梁山丘。中部是一個較為複雜的構造盆地,構造形跡較為發育,盆地四周被斷層所隔,斷層形成於元古代,屬長期活動性斷層。盆地的形成始於三迭系,由於地殼的下陷,盆地的基底地貌已基本成型,沿堰口一鍾家溝斷層帶,發育有楊河壩和涇洋河兩個互為封閉的斷裂谷,是盆地基底最低處。牧馬河、涇洋河傾瀉而來的洪流物質,分別匯入兩個斷裂谷,隨著盆地內外差異性的升降運動,沉積中心逐漸向北推移,加之牧馬河入漢江尚未打開缺口,地表水和沖積物向盆地中心彙集,早先互為封閉的兩個小湖盆,逐漸演變成後期統一的湖盆邊緣地帶,形成西鄉盆地。盆地內岩性、岩洞、岩層厚度變化較大,以碳酸鹽岩沉積為主,有少量碎屑岩沉積,地表為沖積物覆蓋層,下部為沙、礫石構造。 

地形地貌

西鄉縣地處秦嶺巴山之間,位於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海拔在371—2413米之間,山區佔64.79%,丘陵佔28.35%,平川佔6.86%。米倉山的凸起,盆地的凹陷,堰口一鍾家溝的東西大斷層,涇洋河的南北深切,構成了西鄉的地貌骨架,由於地面組成的物質不同,地貌發育也各具特點,加之長期的水蝕、機械風化、冰川作用及人為活動等,從而使地貌形態和性質也各有差異。析其特徵,縣境地貌有四種類型:
中部盆地
處於縣境中部牧馬河沿岸,亦稱西鄉壩子。東起古城,西到柳樹,南起楊河南山腳一線,北止楊營北山腳一線,面積33.34萬畝,佔全縣總面積6.86%,海拔450—550米,為新生代第四紀斷陷盆地上發育起來的沖積盆地。
西北丘陵
丘陵是相對高差小於200米的起伏地面。西鄉盆地西北部均為起伏的丘陵地帶,涉及12個鄉(鎮)、91個行政村,面積137.78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28.35%。
東部低山
低山位於盆地東部,包括茶鎮、高川兩區及碾子溝、馬家灣、三郎、二郎等鄉的部分村,面積148.37萬畝,占縣總面積的30.54%。
南部中山
中山位於南部米倉山一帶,屬中溫帶地區,東起洋溪,西至大河壩,面積166.44萬畝,占縣總面積的34.25%。 

氣候特徵

西鄉縣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全年氣候溫和,屬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區,平均氣溫14.4℃,年均降水量1100―1200毫米。平均蒸發量457.2毫米,總的氣候特點是:受南北兼有的氣候和多樣地形影響,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但時空分佈差異大,光照不足;春季氣溫回升快,多春旱;夏無酷暑,常有初夏乾旱和伏旱;秋季多連陰雨,降溫早;冬無嚴寒,少雨雪。氣候一般循環規律是:立春前後楊柳發芽時多偏東風,俗稱“擺條風”。驚蟄前後常有轉冷現象,並伴有霜凍,俗謂“反春”。春分至清明之間常有黃沙瀰漫,日月不明。清明以後,氣溫回升快,但乍暖還寒。立夏前後多旱,盼雨栽秧。小滿至芒種之間常多陰雨,間有山洪。夏至前後多雷陣雨,兼有短時大風和暴雨,局部地區偶降冰雹,盛夏時節常有伏旱發生。立秋後高溫持續,俗稱“二十四個秋老虎”,但晝熱夜涼,遇雨氣溫驟降。白露、秋分時,淫雨經旬,甚者歷月方晴,常有“秋霖”雨發生。寒露后高山初雪。霜降前後多晴朗天氣,俗稱“十月小陽春”。立冬至冬至雨雪稀少,天氣乾冷,多生霧氣,直至次年春天。 

水系水文

西鄉縣屬長江水系,地跨漢江、嘉陵江兩個流域。巴山主脊以南屬嘉陵江流域,集雨面積327平方千米,占縣總面積的10%;以北屬漢江流域,集雨面積2913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90%。全縣計有大小河流70餘條(漢江、牧馬河、峽河、私渡河、沙河、桑園河、豐渠河、楊河、茅坪河、麻石河、小峽河、涇洋河、孫家河、神溪河、白勉峽河、老漁壩河、父子河、十四道河、青溪河、子午河、巴水等河流),流域面積在10至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55條。其中:10—100平方千米河流45條,河道落差在82—844米之間,平均比降7.87—139.5‰;100—1000平方千米7條,河道落差83—1149米之間,平均比降2.25—17.44‰;1000平方千米以上3條,河道落差45.6—381米,平均比降0.665—2.45‰。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西鄉縣水資源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為23.59億立方米,50%保證率為21.7億立方米,75%保證率為16.51億立方米,95%保證率為11.79億立方米。可開發水能資源90萬千瓦,已建成羅鎮、馬營壩、馬蹤灘、王子嶺等四座小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5487千瓦。設計裝機容量達3萬千瓦的曲江洞梯級水電開發項目即將建成投運。 

植物資源

森林樹種
西鄉縣構成森林群落的高等植物340餘科,1800餘種。主要喬木樹種62科,138屬,近300種。
1、用材樹種:鐵堅杉、華山松、馬尾松、油松、黑松、雲南松、黃杉(油杉)、冷杉、灰杉(糠杉)、柳杉、側柏、柏木、刺柏、毛白楊、加拿大楊、大觀楊、鑽天楊、山楊、柳、楓楊、化香、糙皮樺、紅樺、鵝耳櫪、水冬瓜、榆樹、法國梧桐、臭椿、苦木、苦楝、香椿、泡桐、刺槐、中槐、合歡、紅豆樹、黃檀、楓香、椴樹、青崗、楸樹、刺楸等。
2、經濟樹種:油桐、烏桕、漆樹、鹽膚木(五棓子)、青膚楊、紅膚楊、中華山楂、木瓜、核桃、花椒、香櫞、白蠟、油橄欖、板栗、茅栗、栓皮櫟、麻櫟、槲櫟、棕櫚、桑樹、構樹、茶樹、油茶樹等。
3、稀有珍貴樹種:白皮松、雪松、銀杏、粗榧、榧樹、青檀、野核桃、水杉、樟木、楠木等。
4、藥用樹種:玉蘭、厚朴、八角、川桂、杜仲、山茱萸等。
5、竹類:木竹、箬竹(蓼葉竹)、箭竹、水竹、慈竹、刺竹、淡竹、紫竹、金竹、方竹、斑竹等。
6、主要灌木樹種有馬桑、胡頹子、胡枝子、黃荊、黃櫨、杜鵑、沙棘、火棘、山柳、七里香等。
藥用植物
據1982年統計,西鄉縣共有藥用植物229種。
野生可食植物
有蕨苔(含根粉)、野百合、救兵糧、桑椹、山苕、獼猴桃、無刺棗、蘑菇、地耳、薺薺菜、摘兒根(魚腥草)、野蔥韭、黃姜子、狗牙瓣、刺架菜、清明菜、灰灰條、馬齒莧、椿芽、蛇莓、水芹菜、糯米菜等。
飼草植物
西鄉縣可利用草場68.8萬畝,草群植物有97科,314屬,540餘種,年產草總量4.1億千克。主要品種有狗尾草、鵝冠草、旱稗、看麥娘、白羊草、披鹼草(野麥子)、馬唐、畫眉草、蟋蟀草、早熟禾、大油芒、雞窩草、顯子草、隱子草、牛鞭草、斑竹葉、野燕麥、白草、雞眼草、野豌豆、紫穗槐、紫苜蓿、葛葉、鼠麴草、小薊、三棱草、星宿草、水竹草、車前草、夏枯草、白茅、黃背草、五節芒、野青芒、白刺花、青菅、雞冠花、蓼葉、蔗茅、地毯草、白花草、黃檀草、木樨、木蘭子、野蘿蔔苗、金銀花、野菊花、水燈芯、節節草、桑葉、小糠草、知風革、狼尾草、齊頭蒿、米蒿、泡桐葉、白楊葉、通草、槐葉、母豬藤、到老嫩、毛葫蘆、鵝兒腸、泥鰍串、竹葉菜、苦麻菜、谷瓣菜、構樹葉、六月莧、架架草、豬鼻拱、慈菇苗、斑鳩葉、面搭子、肥豬苗、叉兒苗、黃花苗、水蘭子、酸卜流、紅線線等。 

動物資源

西鄉縣有一類保護動物為梅花鹿、羚牛、白鶴,二類保護動物有獼猴、青猴、金錢豹、羚羊、獐、白冠長尾雉、大鯢,三類保護動物有青羊、崖羊、大靈貓、蘇門羚、錦雞、血雉、虎紋蛙等。
獸類
明清時代,縣境野生動物孳衍,品類繁多。明萬曆(1573—1620年)和清康熙(1662—1722年)年間,曾兩度發生虎患。民國時期,山區農戶仍多以打獵為副業,城鄉集市常有獵物出售。新中國成立后,森林面積銳減,野獸品種數量隨之減少。今存:黑熊、野豬、獼猴、青猴、野兔、麂、金錢豹、青羊、岩羊、狐、羚羊、林麝、大靈貓、小靈貓、蘇門羚、刺蝟、麝鼴、蝙蝠、豪豬、松鼠、竹鼠、田鼠、大倉鼠、豺、狼、狗獾、豬獾、花面狸、黃鼠狼、猞猁、飛虎、獐、水獺等。
爬行類
菜花蛇、青竹彪、烏稍蛇、赤練蛇、土蝮蛇、四腳蛇、壁虎等。
禽類
錦雞、石雞、黃鸝、白頭翁、長尾雉、鶴、鷸、崖鴿、雁、布穀、魚鷹、百靈、貓頭鷹、八哥、草鷺、蒼鷺、白鷺、赤膀鴨、黃鴨、野鴨、水鴨、金雕、大雕、禿鷲、燕隼、鵪鶉、秧雞、血雉、白冠、灰斑鳩、火斑鳩、雨燕、樓燕、沙燕、翠鳥、啄木鳥、雲雀、寒鴉、黃鶯、柳鶯、山鶯、喜鵲、鴉雀、畫眉、相思鳥、麻雀、金翅紅嘴雀等。
水生動物
主要有:鯉魚、紅鯉魚、鯽魚、鰱魚、鱅魚(胖頭)、草魚、三角魴(魴魚)、大眼華鯿(鯿魚)、細鱗斜頜鯝(黃尾巴)、赤眼鱒、翹嘴細鮊(翹殼)、蒙古紅鮊(紅梢)、擬尖頭紅鮊、白條、油鱉條、銀飄(鐮刀鮍)、鱖魚(鱉魚)、大眼鱖、斑鱖、鯰魚、白邊鮠(牛尾梢)、黃刺骨、圓吻鯝、唇䱻、花䱻、蛇鮈、長蛇鮈、銀色頜須鮈、嘉陵頜須鮈、鱤魚、尖頭鱤(鴨子魚)、鳤魚、鯮魚、鮲魚、馬口魚(桃花子)、鰟鮍、麥穗魚、克氏櫛鰕虎(巴巴魚)、沙鯢(沙骨鑽)、泥鰍、棒花魚(沙棒)、紅唇薄鰍(鋼鰍)、花鰍、東方東坡魚(陽魚)、黃鱔、螃蟹、青蝦、甲魚(鱉)、河蚌(蚌殼)、螺、蜆等。兩棲的有大鯢(娃娃魚)、蟾蜍(癩蛤蟆)、青蛙等。
昆蟲
野生昆蟲中益蟲有柞蠶、蓖麻蠶、蠅虎、白臘蟲、五棓蚜、蚯蚓、七星瓢蟲、小姬蜂、小繭蜂、赤眼蜂、寄生蜂、螞蝗、蜻蜓、螳螂、金小蜂、食蚜虻、大草蛉、蜘蛛、蜣螂、水蚤、蜈蚣等。害蟲主要有蚊、蠅、螟蟲、稻苞蟲、稻飛虱、麥蚜、棉蚜、菜蚜、麥蛾、麥象、米象、豌豆象、鑽心蟲、粘蟲、菜葉蟲、吸漿蟲、紅蜘蛛、麥桿蠅、蝗蟲、蟋蟀、二十八星瓢蟲、天牛、蠹蛾、菜蛾、地老虎、老母蟲、螻蛄(土狗子)、金針蟲、蝸牛、吹棉蚧、桔椿、葉蟬、黑翅粉虱、松毛蟲、櫟尺蠖、枯葉蛾、毛蟲、竹象、食根金花蟲、金龜子、鋸蜂等。 

礦產資源

西鄉縣的礦種有27個,產地59處,大中型礦床16個。距縣城30千米的左溪瓦道子石膏礦探明儲量達4.7億噸,是亞洲第一大石膏礦,主要成分二水硫酸和硫酸鈣品位均在95%以上;蓋仙寺、齊家山石灰石儲量2.3億多噸,均為一級品大型礦山;花崗石、大理石質地純凈、硫鐵礦、錳礦、礬鈦磁鐵礦、白雲岩、石英砂、葉臘石、鋁礬土、毒重石等儲量豐富。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縣地脫離成固(今城固)管轄,獨立為縣,名曰南鄉。同時納入安陽縣西北土地之一部,全縣略大於今西鄉、鎮巴二縣之版圖。
西魏元欽二年(553年),在今四季河(舊名寺溪河)置洋州,調整郡縣政區,縣地因之三分:東北(今子午、碾子溝、七星壩、三花石、白龍塘一帶)入洋川郡黃金縣;西北(今桑園鋪一帶)入懷昌郡懷寧縣;全縣時名豐寧縣,屬豐寧郡,留有本土大部,版圖較前縮小。
隋大業二年(606年)撤銷洋州,調整郡縣,全縣治所自峽口遷往原洋州駐地(今匹季河),同時收回全縣東北、西北原於西魏時期撥交黃金、懷寧(時已改名懷昌縣)二縣之土地,版圖復歸。
唐武德七年(624年)析全縣南境立洋源縣,疆域縮小過半。寶曆元年(825年)撤洋源縣,其疆域絕大部分復歸全縣,原有版圖基本恢復。
明洪武十年(1377年)撤銷洋縣建置,其領土交撥全縣。未幾,洋縣收土復立。
清嘉慶七年(1802年)割南境24地(鄉)立定遠廳(今鎮巴縣),全縣疆域大減。嘉慶十四年(1809年)准樓房坪菩提河民眾所請,奉命以全縣蠟溪、大市川調換定遠廳之樓房坪、菩提河(今大河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四川通江建立赤北縣,全縣西南樓房坪一帶為該縣第五區管轄。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紅四方面軍戰略轉移,赤北縣建置遂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2年,割楊家河一帶歸鎮巴縣。
1953年,接收鎮巴縣覺皇鄉王兒埡以北之插花地入高川區馬家灣鄉管轄。
1957年5月,割茶鎮區子午鄉金寶灘及松樹溝鄉廟壩、張家鋪子等地入石泉縣饒峰區。
1961年底,又將全縣松樹溝公社同心生產隊部分插花地劃歸石泉縣。 

區劃現狀

2019年,西鄉縣下轄2個街道、15個鎮。西鄉縣人民政府駐城北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名稱
610724001000城北街道
610724002000城南街道
610724101000楊河鎮
610724102000柳樹鎮
610724103000沙河鎮
610724104000私渡鎮
610724105000桑園鎮
610724106000白龍塘鎮
610724108000峽口鎮
610724109000堰口鎮
610724110000茶鎮
610724111000高川鎮
610724112000兩河口鎮
610724114000大河鎮
610724116000駱家壩鎮
610724117000子午鎮
610724118000白勉峽鎮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西鄉縣戶籍總人口41.5399萬人,總戶數156961戶。其中,男性21.8769萬人,佔52.66%;女性19.663萬人,佔47.34%,性別比為112.59。人口年齡構成為:0—17歲人口79470人,佔19.1%;18—34歲人口10.5523萬人,佔25.4%;35—59歲人口15.4387萬人,佔37.2%;60歲及以上人口76019人,佔18.3%。年平均常住人口34.479萬人,人口出生率為9.48‰,死亡率為7.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5.0%。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西鄉縣常住人口321535人。

經濟


綜述

2018年,西鄉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0.85億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09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44.23億元,增長13.4%;第三產業增加值45.54億元,增長6%。人均生產總值32151元,比上年增加2647元,增長9%。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7.2%,佔比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0%。生產總值中,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為19%、39.9%、41.1%。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增加值佔比下降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佔比提高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提高0.3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西鄉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1.5%。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分類型看,5000萬元以上項目48個,較上年增加6個,完成投資同比增長49%;500—5000萬元項目456個,同比增加22個,完成投資同比增長6.8%;房地產項目26個,減少2個,完成投資同比下降33.8%。民間投資增長8.9%,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75.2%。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58.8%;第二產業投資增長56.9%,其中工業投資增長56.9%,工業中製造業投資增長62.7%;第三產業投資下降10%。三次產業投資佔比分別為30.4%、15.6%和54%。分行業看,紡織業投資增長51.5倍,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投資增長130.5%,種植業投資增長101.4%,教育投資增長70.8%,道路運輸業業投資增長37.5%。 
財稅收支
2018年,西鄉縣財政總收入完成5.2279億元,下降0.6%。地方財政收入2.2734億元,同口徑增長9%。其中,稅收收入1.6125億元,增長1.9%。財政支出26.1977億元,增長2.2%。 
人民生活
2018年,西鄉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32元,比上年增加1487元,增長9.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70元,比上年增加2361元,增長8.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86元,比上年增加840元,增長9.2%。
從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來源看,工資性收入增長7.5%,經營凈收入增長11.2%,財產凈收入增長9%,轉移凈收入增長9.6%。四部分分別佔全部收入59.8%、13.5%、4.1%、22.6%。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5966元,增長9.2%。其中食品煙酒類支出4927元,增長3.3%。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4平方米。
從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來源看,工資性收入增長10.7%,經營凈收入增長7.3%,財產凈收入增長5.4%,轉移凈收入增長6.2%。四部分分別佔全部收入60.9%、25.3%、1.7%、12.1%。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8336元,增長11.4%。其中食品煙酒類支出2556元,增長16%。農村居民年末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9平方米。

第一產業

2018年,西鄉縣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37.29億元,比上年增長4%。其中,種植業產值18.85億元,增長4.4%;林業產值1.01億元,增長19.8%;牧業產值15.01億元,增長2.8%;漁業產值1.05億元,增長6.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37億元,增長1%。“茶、豬、煙、菌(蔬菜)”四大主導產業產值25.5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68.5%。 
種植業
2018年,西鄉縣糧食播種面積39.83萬畝,比上年增加100畝。其中,夏糧9.3萬畝,秋糧30.53萬畝。油料種植面積15.54萬畝,增加364畝。茶園面積31.9萬畝,增加2.29萬畝。園林水果面積1.94萬畝,增加4136畝。蔬菜種植面積8.12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1.53萬畝。 
林業
2018年,西鄉縣造林面積42000畝,育種育苗面積18500畝,零星植樹185萬株。 
漁業
2018年,西鄉縣水產品產量6300噸,比上年增長6.8%。 
生產條件
2018年,西鄉縣農作物化肥施用折純量13037噸,較上年增長0.9%。農藥使用量82.87噸,下降6.9%。地膜使用量143噸,較上年下降2.1%。

第二產業

工業
2018年,西鄉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86.74億元,增長21.5%。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19.3%;重工業增長25.1%。全部工業增加值30.98億元(含研發支出),比上年增長14.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68億元(含研發支出),增長14.7%。分行業看,規模以上工業33個行業小類中有29個保持增長,有18個行業增速超過20%。分產業看,規模以上茶葉加工業完成產值27.17億元,比上年增長8.1%;農副食品加工業完成產值17.59億元,比上年增長34.1%;建材製造業完成產值11.61億元,比上年增長36.7%。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總量106367噸標準煤。 
建築業
2018年,西鄉縣資質以上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累計實現總產值25.73億元,比上年增長19.8%。簽訂合同額44億元,增長0.6%。全年資質以上企業房屋建築竣工面積63.39萬平方米,增長15.6%。全部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3.25億元,比上年增長11.4%。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8年,西鄉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45億元,比上年增長12.4%。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1.18億元,增長11.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7.27億元,增長15.4%。按消費類型分,餐飲收入3.89億元,增長16.1%;商品零售24.56億元,增長11.8%。批發業銷售額增長19.2%;零售業銷售額增長14.6%;住宿業營業額增長18%;餐飲業營業額增長18.8%。 
房地產業
2018年,西鄉縣房屋施工面積96.7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8%。商品房銷售面積21.98萬平方米,增長11.6%。商品房屋空置面積同比下降0.7%。 
旅遊業
2018年,西鄉縣共接待遊客416.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2.52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3.5%、31.3%。 
金融業
截至2018年末,西鄉縣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餘額157.85億元,比上年增長7.6%,增加11.13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29.69億元,增長11.6%,增加13.43億元。各項貸款餘額70.69億元,增長9.6%,增加6.21億元。其中,住戶貸款餘額41.2億元,增長3.4%,增加1.36億元。中長期貸款餘額55.12億元,增長11.1%,比年初增加5.51億元。

文化


綜述

西鄉縣遠溯到六七千年前,即有多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秦、漢、三國時期,軍事、人文活動頻繁,全縣出土的歷史文物,自史前迄至清代,計有石器、陶器、青銅器、骨角器及碑、碣、字、畫、貨幣等共千餘件。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西鄉縣為川陝邊革命根據地組成部分之一,革命文物豐富。西鄉縣民間藝術形式多樣,其特色為音樂醇樸,舞蹈粗獷,口頭文學及美術、雕塑等土色上香,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

地方音樂

民歌
山區農民在從事各種勞動中,因事而作,即興而唱,如耕作中的薅秧號子,築路、修房中的打夯號子,行船中的上灘號子、拉縴號子等,其音調高亢而圓滑多變,往往有腔無詞,領唱者脫口而出,和唱者遙相呼應,形成團結緊張的氣氛。除號子外,民間流傳還有小調,音腔平穩細膩,常為多段體表現故事情節,如《黑五更》、《雙探妹》等。最普遍的是山歌,平川稱“通山歌”,山區稱“茅山歌”,詞意除勞動內容外,大都表現男女之情,故又稱“姐兒歌”,曲調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和小調一樣,專曲專用,都有固定內容和標題,如《擔水調》、《綉香袋》等,演唱形式多變,有獨唱、合唱及一領眾和。1981年,組織文藝工作者6人,深入高川、貫山等數十個山村,普查和搜集民歌1000餘首,選編上報。1985年出版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陝西卷》選用民歌10首。
說唱音樂
漁鼓在清康熙時由湖廣移民傳入,調帶川楚之音,旋律悠揚,節奏自由。新創作的漁鼓節目,1979年曾獲漢中地區音樂二等獎。
風俗歌曲
種類多,流傳廣,如宴席中的“酒歌”,喪葬前的“孝歌”,婚禮前的“哭嫁歌”等。農村耕作時,歌師身背鑼鼓,邊敲邊唱,鼓舞勞動熱情,民間稱為“鑼鼓草”,在山區、丘陵均甚流行,歌師是指揮,鼓聲是命令,歌起薅秧,歌停休息,成為勞動與音樂的最佳結合。諺云:“鑼鼓敲得響,秧苗向上長”。
民間器樂曲
民間器樂以嗩吶吹奏為多,應用於婚喪嫁娶、祝壽修房等。嗩吶配以雲鑼、鼓、鉸、鈸等,曲調有大小開門、滿堂紅等50餘種。此外,吹樹葉在楊河一帶較為流行,歌手採用質韌而柔的冬青樹葉,可吹出高低不同的音階,豐坦鄉農民張建寬曾以吹樹葉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民間音樂會演。 

民間舞蹈

西鄉縣民間舞蹈的特徵是情緒熾熱,舞姿粗獷。按其表現手法有樂舞、歌舞之分。樂舞只舞不唱,伴以打擊樂器,如《彩龍》、《蚌殼》、《高翹》、《跑驢》、《竹馬燈》、《地馬子》、《高台芯子》、《地社火》、《打鑼叉》等;歌舞則是又唱又舞,配以鑼鼓弦樂伴奏,表演細膩,如《綵船》、《金錢棍》、《小場子》等。這些舞蹈,雖然有部分已成為全國普遍的娛樂形式,但一經滲入地方特色,便別具獨異的風格,如前鋒、結友的《火燒獅子》,玩獅人舞於煙霧燎繞之中,體現了勞動人民赴湯蹈火的無畏精神,有時加上《麻婆娘》、《懶婆娘》,詼諧幽默,妙趣橫生。而《打鑼叉》模擬啞劇的表演,穿插跑動,動作和技巧都很別緻。再如白龍貫溪村的傳統形式《地圍子》,歌、舞、戲三者巧妙結合,動作中加有雜耍成份。這些具有鮮明地方性的民間舞蹈,深為群眾喜聞樂見,每逢節日、盛會,百演不衰。
在祭祀樂舞方面,大多淵於宗教活動,種類頗多。其中雖含有大量的封建迷信色彩及不健康的一面,但這些舞蹈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圖騰祭祀,有其原始古老的風格特點。如城關地區的《蓮花碗》,舞者頭頂、肩放、手托荷花瓣狀的彩碗,伴隨著閃肩、轉臂、扭腰等動作,碗里燭火閃爍,千姿百態,典雅質樸。西鄉縣獨有的端公木殼面具,面目猙獰,凶神惡煞,其神態造型,酷似出土的殷商銅臉殼。從宗教文化的角度看,這些舞蹈堪稱珍貴的藝術遺產。
西鄉縣民間舞蹈蘊藏豐富,家底厚實,文化館1971年挖掘整理,其中《蓮花碗》等5個項目分別被介紹在《陝西日報》及《文匯報》上,《禳星》及《斬旱魃》被編入《陝西省民間舞蹈簡介》。 

民間美術

西鄉縣民間美術作品工藝精湛,品種繁多,計有骨、石、磚、木、竹、泥雕、陶塑、壁畫、門畫、農民畫、刺繡、挑花、扎染、蠟染、竹藤編織、紙紮、剪紙及泥、布玩具等40餘種,各具精、優、絕、巧之特徵。
雕塑
1982年在何家灣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掘的骨雕人頭像,是中國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一件骨雕珍品,被列為省級文物十最之一的國寶。
木雕藝術在西鄉縣由來已久,廣泛應用於門窗戶格。宮燈匾額以及桌椅邊框的雕花,圖案鏤空,備極精巧;其他如木雕神像,木殼面具,木偶頭像等亦多精品,文化館現存“武魁”、“土地”、“歪嘴”等木殼面具造型生動。
挑花刺繡
據舊志載“女工之刺繡,其精妙不在顧綉、湘繡之下,有秀巧之美,無粗拙之態……”西鄉縣挑花分架花與結花,刺繡分扎花、割花、游花等,常見作品有為敬老祝壽用的《松鶴延年》,新婚嫁娶用的《龍鳳呈祥》、《迎親圖》及戲劇圖案《三娘教子》、《水漫金山》、《槐蔭樹》等。在收得的一幅7寸見方的架花手帕上,綉有花轎3乘,騾馬2頭,食合4付,人物64個,接迎有序,儀杖繽紛,鼓樂齊鳴,其細微處如轎上的窗花,披戴的彩巾,均經緯分明,一絲不苟,反映了鄉土迎親風俗的生動場面。另有東嶽廟帳幔半幅,高5米,寬5.5米,上綉神荼鬱壘,著盔甲,持寶劍,豹頭環眼,濃眉飄髯,乘龍騎虎,鬼怪托足,形象威武。1986年6月,被省上選中,複製送法國展出。
門畫及宗譜畫
西鄉縣門畫頗具特色,其中尤以油漆門畫(俗稱落地門神)工藝獨到,系用土漆、桐油及灰泥攪拌,擠壓在門板上,構勒成人物形象,陰乾后彩畫塗油即成。現存馬家山、龔家營、丁家塝3處9對油漆門畫,圖案精細,線條勻稱。民間畫師風格各異,有的重神采、手法誇張,有的則近於寫實。這些門畫多用於寺廟山門,色澤經久不衰。1986年6月,省、地徵集柏樹埡鄉落地門神兩幅,送往法國展出。
沙后鄉發現宗譜畫一幅,長160公分,寬90公分,上畫宗祠殿宇、列祖列宗,靈牌上書姓名、生卒年月,構圖細膩,五色塗染,技法屬於工筆,在民間美術中頗為罕見。

民間文學

西鄉縣民間流傳著大量故事和傳說,有關於地名的,人物的,風俗的以及動、植物擬人化的等,內容豐富,如關於午子山的傳說就有20多篇。但由於它是保留於群眾口頭之中,變異性較大。長時間來,通過文藝工作者的記錄整理,成文的約有百餘篇,其中30餘篇選編在《西鄉民間傳說故事集成》中。
在山區,從放牛娃到老農大多能歌,有的且能即興編詞,出口成歌。1983年,文化館組織人員在採錄民歌曲調的同時,也記錄了大量的歌詞,約5萬餘字。在地區編印的《陝南情歌》中,選用西鄉縣60餘首。但由於採風工作未能在全縣範圍內進行普查,散失者尤多,特別是民間諺謠的收集工作尚未正式進行。解放初,曾有不少下鄉駐隊的幹部,為工作方便,記錄了大量的農諺和群眾語彙,動輒數千條之多。這些勞動人民口耳相傳的語言藝術,有待於繼續挖掘整理。 

戲劇曲藝

據《薛志》記載:“西鄉通行戲劇為梆子、二簧。梆子戲俗稱桄桄子,又名亂彈,與關中梆子(按指秦腔)音調大同小異,擅長慷慨悲歌之詞,激昂而能婉轉,二簧戲包括二簧、西皮,音調與湖北漢調相近。”新中國成立后,在西鄉縣演出並有一定影響的劇種有秦腔、眉戶、漢調二簧(俗稱土二簧)、道情、洋縣桄桄、皮影戲、木偶戲等。地方劇種還有端公戲、山歌劇、八岔、花鼓戲等。
漢調二簧
清咸豐年間,沙河坎楊金蓮首組二簧科班,招生數十人,以鴻、來取名,后又有革、永、吉、元、福、壽等派,至清末,漢二簧已普及全縣。當時五里壩、茶鎮、桑園、楊河、白龍、柳樹店、貫子山、子午、白沔峽、沙河坎及縣城均有二簧戲曲的科班或班社,出名的有鴻來科、元泰班、九泰班、雲泰班、安泰班、壽字科、鳴鳳班等,較出名的藝人有屈來壽(凈、外號“活靈寶”),蘇德泉(生、又號“活林沖”)、張安平(武旦、外號“銀蝴蝶”)等。另有楊履春、楊全年父子二人傾家興藝,在沙河坎辦科班,並為漢中、安康等地培養藝人。至光緒末年,九字科人才輩出,著名的如九梨(旦)、九成(生)、九強(武丑)等聞名遠近,曾去成都、綿陽等地演出。民國年間,五里壩、貫子山、柳樹店、城關等地均組織戲班、自樂班,或三五成群聚集一處,或逢廟會唱社戲以助樂。劇本多為三國戲及其他宣傳忠孝節義的內容。二簧戲在西鄉縣由於滲進土語和山歌小調的韻味,受到市民階層的喜愛,至今老人猶哼此調自賞。新中國成立后,二簧已趨衰微。
秦腔
民國十八年(1929年)西安易俗社易風分社由漢中來縣城演出,是為西鄉縣演出秦腔之始。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趙壽山部一○二團隨軍劇團在山陝會館演出秦腔本戲《蝴蝶杯》、《周仁回府》等,使秦腔在西鄉縣群眾中影響日深。北小與察小師生亦於此時先後排演秦腔摺子戲《三回頭》、《楊氏碑》、《小姑賢》等,均向群眾公演。二十六年(1937年),平津流亡學生演劇隊給察小師生導排《黃花崗》、《姑嫂送信》,以秦腔曲調配唱,是為西鄉縣以古典戲曲演現代劇之始。
端公戲
又叫“對對戲”、“二蹦子”,是由跳神驅鬼和祈求吉祥的民間歌舞形式發展起來的。最初演員戴假面,考其淵源,與古代角牴百戲有關。數百年來,它經歷了由娛神到娛樂、廣場到舞台的演變過程,約在清嘉慶年間即已成型,初為一旦一丑,至光緒年間,此戲大盛,發展為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戲,其時有半職業性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民國初年,峽口、大河、高川演出經常,演員多為臨時搭班子,戲演畢即散,當時演出的劇目有《張良賣布》、《藍橋擔水》、《余老四反情》等。
新中國成立后,文藝工作者創作出數十個優秀節目,農民作者明登文創作的《一分工》被錄製唱片,並出席了全國青年業餘文藝創作會,受到周總理的接見。東風文工團演出的《養豬場上》被選拔為陝西省代表團赴京參加全國職工業餘文藝會演的節目,榮獲創作及演出獎。
山歌劇
西鄉縣獨有的戲劇品種,縣劇團根據白龍塘民間故事創作的《鯉魚招親》,以山歌小調配曲,1956年獲漢中地區會演二等獎。1958年,該劇與端公戲《趕工》一同參加西北五省戲劇會演,風靡西安,中央歌舞劇院、解放軍文工團等7個中央、省級直屬劇院(團)紛紛索取劇本,邀請排練,錄音播放,並為外賓作了演出,中國唱片公司為山歌劇灌片4張。1990年省青年演員現代戲調演中,縣文工團以山歌劇《招夫》參賽,音樂獲一等獎,其餘六項獲二、三等獎。
地圍子
又名“地撲攏”、“地蹦子”,是西鄉縣特有的一種民間歌舞小戲,形成於白龍塘貫溪村。據貫溪老藝人談,“地圍子”的興起約在清同治年間,綜合山歌、小調和社火,說唱兼備,載歌載舞,帶有雜技成份,宜于田壩地頭演出,多為一旦一丑或兩旦一生,一個角色一個調,演員可按劇中人物性格及嗓音特點,選唱俚曲,手中多有道具,如扇子、手帕、草帽、紅綢子、馬鞭等,藝人善於即興表演,詼諧風趣,鄉土味濃。伴奏以板胡為主,笛子、二胡、三弦為輔,配以小鑼鼓,氣氛輕盈歡快,傳統節目有《柳二姐趕會》、《頂燈》、《賈金蓮趕船》、《賣線》、《二娃子斷磨》、《割麻草》等30餘出。新中國成立后,經整理改編,《送郎當義兵》、《趕會路上》等劇參加省、地會演,獲得好評。

特產

西鄉綠茶
西鄉縣茶葉種植歷史悠久,始於秦漢、盛於唐宋。1975年,西鄉被省、市確定為茶葉生產基地縣。1977年5月,在全國茶葉基地建設經驗交流會上,西鄉被列為全國100個茶葉基地縣之一。1977年7月,西鄉縣恢復茶葉生產辦公室,負責全縣茶葉生產的組織協調工作。1985年8月7日,我縣研製出的茶葉通過陝西省科委的技術鑒定,鑒定委員會主任陳椽教授親自命名為“午子仙毫”。 
西鄉松花變蛋
陝西獨具風味的傳統名特產品之一。晶瑩油潤,呈透明的茶褐色,形似琥珀,具有彈性,表面滿布晶狀松枝花紋;蛋黃略帶溏心,外圈墨晶,內呈橘紅,油亮照人,層次分明;鹹淡適宜,柔軟細膩,滑潤爽口。據記載,西鄉松花蛋源於清乾隆年間,已有200餘年的歷史。秦姓商人將腌制皮蛋之法傳人西鄉后。舊《西鄉縣誌》記載:“松花蛋又名皮蛋,加松枝灰制,若加竹葉、桃花灰亦可顯出松花,以溏心最有名。行銷秦都、漢口等地。售者裹以稻草,五枚一串,繁如連珠,攜帶甚便,商旅過縣者無不購之”。 
牛肉乾
制於清同治年間,生產歷史已逾百年,選用西鎮牛的腱子肉,經腌、烤、熏、烘乾等程序加工而成,顏色紅潤鮮嫩,呈紅褐色或咖啡色,精肉呈桃紅色,切面帶光澤,香味芬芳,瘦而不柴,酥而不綿,鹹淡適中,餘味悠長,風味獨特,營養豐富,久貯不壞。為高蛋白低脂肪食品。 
櫻桃
西鄉縣土層深厚,中性偏酸,年降水量800—1300毫米,年均氣溫14.5℃,年日照量1500小時,無霜期246天,適宜櫻桃生長栽培。西鄉縣生產櫻桃的歷史悠久,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中因盛產“瑪瑙”櫻桃而得名,據西北農林大學食品系專家教授分析,每百克鮮果肉中含碳水化合物8克,蛋白質1.2克,鈣6毫克,磷3毫克,鐵5.9毫克及多種維生素,VC含量高達8毫克,有利於降血脂、防治冠心病、高血壓等。

交通


高速路
高速路
截至2018年末,西鄉縣公路總里程2630千米。其中,高速公路(十天高速)68千米,國道(G316、G210)128千米,農村公路2434千米。西鄉至鎮巴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 
公路
省管幹線公路有三條,分別是漢中—白河、西鄉—鎮巴、茶鎮—高川三條,境內里程為162.7千米。
1958年,西鄉縣興起修路高潮。70年代后,又貫徹社社通公路和發展山區道路的方針,縣鄉公路建設蓬勃發展。1985年省秦巴山區建設會議決定,1985—1987年以修建山區道路為突破口,打開秦巴山區治窮致富的局面,國家以工代賑支援山區建設,三年內共新修公路56.7千米,改建加寬248.7千米,建橋24座484米。
1990年底,西鄉縣地方公路共21條,其中包括西峽公路、峽駱公路、峽大公路、龍桐公路、西白公路、上楊公路、柳桑公路和堰洋公路,總里程380.7千米。除三花石、七星壩鄉暫不通公路外,其餘46鄉(鎮)都修通公路。
鐵路
陽安鐵路橫貫西鄉縣境,境內全長70千米,陽安鐵路新增二線西鄉段65千米建設已進入收尾階段。
水運
西鄉縣擁有航道113千米,有4個港口和9個渡口碼頭,擁有客貨運輸船舶80餘艘。
空運
西鄉縣距漢中城固機場60千米,現已開通西安、上海、北京、深圳等多條航線。

運輸

截至2018年末,西鄉縣共有公交線路5條,公共汽車49輛。出租汽車172輛。

社會


科技事業

2018年,西鄉縣取得科技成果17項。專利申請量66件。其中,發明專利50件,實用新型專利13件,外觀設計專利3件。專利授權11件,其中,實用新型專利7件,外觀設計專利4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經費支出(上年度)775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經費投入強度0.12%。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西鄉縣共有各類學校154所。其中,高級中學2所,職業高中1所,初級中學10所,九年制學校12所,小學42所、教學點23個,幼兒園64所。全縣高級中學招生2898人,在校學生8440人,畢業2680人,專任教師487人。職業高中招生406人,在校學生958人,畢業256人,專任教師62人。初級中學招生4363人,在校學生12393人,畢業3958人,專任教師898人。小學招生3870人,在校學生24099人,畢業4303人,專任教師1357人。幼兒園招生4046人,在校學生10124人,畢業3819人,專任教師336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西鄉縣共有文化館1個,文化站17個,影劇院2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藏量5.9萬冊。 

體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西鄉縣體育場館1個,體育健身場地148塊,其中農村110塊,城鎮38塊。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西鄉縣擁有各類醫療機構452個。其中,縣級醫療機構2個,縣級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個,縣級疾病中心預防接種門診部1個,民營醫院2個,社區服務中心(站)603個,鎮衛生院22個,村衛生室396個,其他衛生所(室)3個,個體診所25個。衛生機構床位數1646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021人,其中:註冊執業(助理)醫師728人,註冊護師護士970人。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社會保障

2018年,西鄉縣城鄉居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23.79萬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2.26、2.07、1.04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9.99%。城鎮新增就業人口42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04%。 

社會福利

截至2018年末,西鄉縣納入城市低保1328戶、1766人,全年累計發放保障金1298萬元;納入農村低保5316戶、11437人,全年累計發放保障金3479萬元。養老服務機構10所,提供床位1310張,年末養老服務機構在院人數742人。 

環境保護

2018年,西鄉縣縣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12天,優良率85.5%,優良天數比上年增加17天。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平均值為63微克/立方米,符合國家年均值二級標準(≤70微克/立方米);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值為35微克/立方米,符合國家年均值二級標準(≤35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SO2)年平均值為9微克/立方米,符合國家年均值二級標準(≤60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O2)年平均值為24微克/立方米,符合國家年均值二級標準(≤40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CO)年平均值為2.1毫克/立方米,符合國家24小時均值二級標準(≤4毫克/立方米);臭氧(O3)平均值為116微克/立方米,符合國家8小時最大均值二級標準(≤160微克/立方米)。降塵量範圍為6.42—6.98噸/平方千米·月,平均為6.65噸/平方千米·月,符合省控標準(18噸/平方千米·月)。未檢出酸雨。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89。漢江、牧馬河和涇洋河4個斷面中,高錳酸鹽指數(IMn)等18個基本項目,水質現狀為II類,水質狀況優。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所監測的高錳酸鹽指數(IMn)等61個項目,水質現狀為II類水質,達標率為100%,水質狀況優。縣城12.37平方千米範圍聲環境監測,總體水平為二級“較好”等級。城區環境噪音平均等效聲級比上年上升0.4分貝(A)。上年度萬元生產總值能耗0.567噸標準煤,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3.47%,單位GDP建設用地下降率7.2%。 

安全生產

2018年,西鄉縣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21起,死亡1人。

旅遊


自然風景

櫻桃溝
櫻桃溝
櫻桃溝
櫻桃溝景區位於西鄉縣城關鎮,總面積15平方公里。景區緊靠縣城,距西漢高速公路70公里,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建成后距景區2.5公里,距陽安鐵路西鄉火車站500米,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中國著名的三大櫻桃產地之一和西部地區最大的櫻桃種植基地,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景區內優質櫻桃種植面積已達1.2萬畝,其他經濟林果2000畝,年產櫻桃約3600噸。景區內有水庫2座,水域面積3萬多平方米,有水上娛樂、陝南地方農家樂等娛樂服務設施。景區按照4A級標準對景區進行全方位規劃、設計和打造,建成了四通八達的景區路網,累計發展星級農家樂36家,開發出觀景平台、生肖園、文化長廊等十多個特色景點,使景區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初步形成了集觀賞櫻花、採摘鮮果、休閑度假、體驗農家風情為一體的休閑度假旅遊區。 
午子山
午子山
午子山
午子山風景區位於西鄉縣城東南12公里的堰口鎮210國道旁。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級旅遊景區。山上保持著原始生態的珍稀樹種白皮松2500餘畝,素有陝南“小華山”、“小武當”、“漢南勝景”之美譽。
午子山歷史悠久,原名“武子山”,因漢高祖劉邦寵妃(戚夫人)為皇兒如意進香祈福之地,又稱“母子山”,今以午子山定名。午子山由頂觀、腰觀、底觀三大古建築群組成,建築面積2046.19平方米。頂觀始建於西漢,重建於南宋紹興五年(1135)。據碑碣記載和民間傳說,虞舜同他好友善卷和明代建文帝曾來山上隱居,古迹猶存,道教傳人張道陵、張魯、張三丰到午子山講經傳道,三國蜀將西鄉侯張飛亦在絕壁上鐫有“飛鳳山”等摩崖。也是唐代“荔枝道”的必經之地,歷代文人墨客駐足留跡,登山行吟。景區古文化遺產遺跡眾多,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特別豐富。歷史文化積澱厚重。是登山健體,休閑度假,穿越遠古,回歸自然,觀光旅遊之佳地。明吏部尚書李遇知登《午子山》詩曰“飛蹬千盤漫陟巔,振衣冉冉白雲邊。上方靈氣誰能識?身到煙霞便是仙”。 
太白洞風景區
太白洞風景區
太白洞
太白洞位於西鄉縣城以東38公里的七星湖風景區境內。洞中地下泉水清純甘甜,四季長流。洞外崖體壁立險峻,高逾百丈,口窄腹寬,狀似圈椅。洞口被十四根數人合圍的參天楠樹遮得嚴嚴實實,形成一處藏珠擁翠、秀不外溢的幽靜洞天。洞內共有廟宇三間,佛洞、佛像若干,是一處集旅遊、避暑休閑、朝香拜佛為一體的著名風景區。 
七星湖
七星湖風景區
七星湖風景區
七星湖風景區位於西鄉縣城東,距縣城39公里,臨316國道。水道長70餘公里,水面25平方公里,直通石泉,是漢中最大的人工湖,素有“黃金小三峽”之稱。一湖碧水如明鏡,兩岸青山似畫屏。蕩舟湖上,彩雲飄逸,峰巒迭翠,白鶴騰飛,鴛鴦戲水,湖岸百花爭艷,集湖光山色、蒼勁與靈秀於一體。漢王古鎮雄立江邊,荔枝古道奇險依然,夕陽斜照漁歌唱晚,現已建成旅遊專線公路,浮動碼頭,豪華游輪,高速快艇。 
棗園湖
棗園湖
棗園湖
棗園湖位於西鄉縣縣城以西10公里,佔地6000餘畝。該公園設有垂釣、遊樂中心、游泳場、水畔橋廊、靶場、動物園、農莊、櫻桃園、桃園、茶莊、松鶴亭、藤廊、地宮、觀音廟等設施。交通方便,依山傍水,湖水瀲灧、空氣清新。 
鹿齡寺
鹿齡寺
鹿齡寺
鹿齡寺在西鄉縣縣城西郊,為伊斯蘭教修真禮拜之所,始建於清康熙末年。鹿齡寺區系由仙根寺、靜室寺及鹿齡寺三大部分組成,現存殿堂房舍106間。1983年進行了一次維修,使主建金壁輝煌,煥然一新,門前照壁高約10米,長11米,壁基七層,磚雕為竹、梅、牡丹、石榴、日、月、雲、橋等。寺門為牌枋式,四柱三間,正中廡殿頂,中高翼低,筒脊筒瓦,全部木構斗拱,飛檐翹起。門房前後以石鼓作基,上雕琴棋書畫及花鳥走獸。正殿前院,東西牆都有水磨對縫方形磚雕,東牆為書齋圖,西牆為松月牡丹圖,均高150厘米,寬250厘米。寺區有古桂、古柏、銀杏、白皮松等11株,樹齡均在260年以上,寺內還保存有明代仿商、周、春秋、戰國和漢代的銅禮器及字畫多件,如明代藍瑛山水真跡、康熙御書真跡等。
駱家壩古鎮
駱家壩古鎮
駱家壩古鎮
駱家壩古鎮位處西鄉縣米倉山北麓,位於西鄉縣城西南45公里駱家壩鎮駱鎮村,是漢江第一大支流——牧馬河源頭,境內山巒起伏,峻岭層疊,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被譽為“古生物活化石”的大鯢仍在這裡繁衍生息。該鎮現有茶園1.7萬餘畝。駱家壩還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古鎮,1932年,徐向前領導的紅四方面軍曾在這裡召開著名的玄天觀會議,本縣青年陳淺倫在這裡創建了紅二十九軍並開展工作。集鎮核心區有文化廣場、明清仿古街道、三聖宮,回龍橋、登步攔水壩。 
米倉山自然區
米倉山自然保護區
米倉山自然保護區
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巴山山脈西段、米倉山中段,保護區以米倉山主脊形成地貌骨架。保護區橫跨米倉山南北坡,最低海拔780米,最高海拔2534米,主體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保護區地處陝西省南部西鄉縣境內。南同四川省通江縣相望,東與陝西省鎮巴縣接壤,西與南鄭縣相鄰,西北與城固縣毗居。地理坐標介於北緯32°33'33"-32°46'31",東經l07°15'24"一107°33'06"。保護區東西長27.8公里,南北寬23.9公里,總面積34192公頃。 

文化遺址

紅岩壩文化遺址
紅岩壩相距何家灣僅200米,遺址東西長約40米,南北寬約15米,面積600多平方米。1981年10月發掘,其地下堆積分三層:第一層為農耕土,呈深褐色,厚10~20公分,出土物有近代瓷磚瓦片,並有新石器時代陶片及一些石、骨質的小型器物,顯然是由水土流失及農耕等原因,使原文化層遭到破壞而形成的二次堆積;第二層為黑褐色土,厚30~50公分,出土文物有較多的黑皮陶和紅灰色陶片及其他小件器物;第三層為黃灰色土,厚60~80公分,出土物多為紅陶片及石器、骨器等。第三層以下為深紅色土。從第二層出土器物高領折肩罐及侈口折腹盆測定,其文化內涵屬於新石器時代後期的龍山文化,其器型與黃河流域其他地方的龍山文化基本相似,而第三層出土之雙唇口尖底瓶、夾砂陶釜和斂口瓮等器物,其文化的內涵則屬較早的仰韶文化。從地層關係上確鑿地排列出新石器時代諸文化類型的早晚發展序列。 
李家村文化遺址
李家村位於西鄉縣城西南二公里的葛石鄉和平村,為牧馬河南岸的第一台地。1958年,農民在深翻土地時,發現有古代器物,經考古單位考核、證實,為史前文物。先後兩次發掘,出土文物大致分兩類;一為石器類,其特徵以磨製為主,打制次之,磨製的器物有石斧、石錛、石鏟、砥礪器(即磨刀石)等,打制的石器主要是刮削器。另一類為陶器,有陶罐、陶鼎、陶碗、陶盂及陶銼等,其中以圈足碗、三足器、平底缽以及扁平磨光雙弧刃石鏟等,最具有新石器時代文物的代表性。陶器內黑外紅,以夾砂灰白陶為主,亦有泥質深灰陶、夾砂紅陶等,其製作工藝原始,造型簡單,均系素陶,器物壁薄,火候也較低。陶器上的飾紋,多為線紋、繩紋或鋸齒狀。此外,還發掘出墓葬區一處,瓮罐葬兩個,房屋遺址一處,柱洞數個。屋為園形,門向南開,屋後背水,室內地面夯燒堅固,房中有燒陶之窯跡,室外有殘陶窯坑和灰坑,並有鹿角、獸骨等。 
何家灣文化遺址
何家灣位於西鄉縣城東北5公里的板橋鄉三合村,在涇洋河右岸第二台地上,高出河床約10多米,是本縣又一處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1980年10~12月發掘,遺址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150米,總面積4.5萬平方米,發掘面積61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生產和生活用具600餘件,並清理出仰韶文化時期的殘居住址20餘處、灶坑一個,儲藏物品的窖穴115個及墓葬25座,是當時在陝南所發現的史前時期遺址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好、堆積層最厚、出土文物最豐富的一處遺址。地層堆積分為五層;第一層為農耕土,厚約10~30厘米;第二層為淺褐色土,厚20~90厘米,出土文物有漢代繩紋磚瓦及近代瓷片,屬近代擾亂堆積層;第三層為黃灰色土,厚為20~90厘米,出土文物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第四層為黃灰色土,厚20~80厘米,出土文物與第三層相似;第五層為灰白色土,厚10~20厘米,出土文物屬李家村文化堆積層。

代表名人


陳淺倫(1906-1933),西鄉縣私渡鎮廷水人。又名典倫,字徽五。1925年考入省立第五師範學校,1926年參加漢中學運會,同年返鄉成立“大腳會”,提倡婦女放腳。1933年4月1日,因叛徒出賣,馬兒崖紅二十九軍軍部被國民黨軍隊攻破,陳淺倫在突圍中被捕。6日,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駱家壩邊界梁。 
江隆基(1905年12月24日—1966年6月25日),又名泮庵,字盤安。陝西省西鄉縣豐東白楊溝人。1925年考入北京大學。1927年,在白色恐怖下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東渡日本留學。1931年留學德國。文化大革命中,受“四人幫”迫害致死。1978年4月,中共中央給予徹底平反昭雪。 
張養吾(1905—1995),又名張培芳,陝西西鄉縣沙河鎮三河村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畢業於北平民國大學教育系。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5年去世,享年90歲。 
余洪遠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家鄉從事黨的秘密工作。同年冬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紅四方面軍第十師政治部宣傳員。曾任中共川陝省省委委員、組織部部長、中共巴中縣委書記、巴中蘇維埃政府主席。1934年1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川陝省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副主席、政治保衛局局長。1991年10月5日因病在南京逝世。 
李強奮,原名李應鐘,生於1917年,陝西省西鄉縣豐東人。1938年從西鄉奔赴延安,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縣委秘書、宣傳科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后,他先後任哈爾濱市公安分局局長,松江省(即黑龍江省)公安廳政治部主任,黑龍江省公安廳副廳長,遼寧省外事處處長,外交部第二亞洲司副司長等職務。 
陳因,原名陳永福,1921年生。西鄉縣城關鎮二里人。著名的藝術家。擅長版畫,精於書法。1948年後歷任華北文聯美術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天津文聯副主席,天津市文化局黨委書記,天津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天津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協第三屆理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出任天津美術學院院長、黨委書記,直至離休。 

獲得榮譽


2018年9月25日,西鄉縣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18年12月,榮獲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2月2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全生態百優榜。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9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
2021年8月,入選陝西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