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重點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簡稱“哈工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重點大學,位列“雙一流”A類、“985工程”、“211工程”,入選“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為“C9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國-西班牙大學聯盟”的重要成員之一。

威海校區位於山東省威海市,是哈爾濱工業大學“一校三區”辦學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985年,經原航天工業部批准,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分校成立,2002年正式更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即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201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山東省和威海市人民政府簽署共建哈工大(威海)協議。2014年,國家海洋局和工信部簽署共建哈工大船海學科協議,威海校區逐步形成了“立足海洋,服務山東,拓展國防,走向國際,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辦學特色。威海校區全日制學生畢業後由哈爾濱工業大學頒發統一的畢業證、學位證。

據2020年9月威海校區官網顯示,哈工大威海校區佔地面積1860餘畝;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11000多人;設有12個院(系)和1個教學部,有42個本科專業,另有9個新工科專業及方向;與校本部共享27個博士點和39個碩士點,其中單獨設有2個學科碩士點;擁有8個山東省重點學科,6個山東省特色專業;10位院士定期來校區工作,並建有實驗室和科研團隊。

歷史沿革


三方共建
三方共建
1920年,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前身)建立;
1985年,哈工大與威海市政府簽訂合作建設威海分校的協議;
1987年,經原中國航天工業部批准並開始籌建;
1988年,開始招生;
1996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哈工大汽車工程學院遷址威海與威海分校合併;
1997年,哈工大汽車工程學院正式遷址威海,在威海分校改擴建;
2001年,威海市人民政府與哈工大簽訂共建哈工大威海分校協議;
2002年,正式更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2004年,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提出申請,經教育部批准,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的相關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劃歸山東省教育廳,其學生學籍管理、日常教學管理及畢業生學歷證書電子註冊等工作均由黑龍江省教育廳移交到山東省教育廳。
201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威海市人民政府三方簽訂共建哈工大(威海)協議。
2014 年,國家海洋局和工信部簽署共建哈工大船海學科協議。
2014 年 11 月,哈工大黨委制定了《哈爾濱工業大學關於威海校區發展建設的若干規定》,對威海校區未來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規定和要求。
2018年6月19日,教育部辦公廳批准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與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合作舉辦環境工程專業本科教育項目終止辦學。
201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和威海市人民政府三方繼續共建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協議簽署。
2020年4月,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海洋工程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截至2016年9月19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有各類研究機構70餘個。威海校區在哈工大總的框架下強調海洋特色,圍繞海洋強國戰略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需求,構建了一批具有重大創新能力的科研平台和特色學科團隊。獲批了國家級科研平台——海洋工程材料及深加工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與國家海洋局共建我國第一個淺海綜合試驗場;建在我校的山東船舶技術研究院又被山東省政府確定為藍色經濟區國家級規劃建設平台。還擁有山東省特種焊接技術重點實驗室、石墨深加工技術研發中心、空間結構研究中心、網路與信息安全研究中心、山東省企業網路化與電子商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大批由院士和知名專家為領軍人物的高端研究機構。
國家級科研平台
海洋工程材料及深加工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國家級科研機構分支機構
機器人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威海校區分支機構)、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北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威海校區分支機構、複合材料與船舶結構設計研究所(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威海校區分支機構)。
山東省重點實驗室
山東省特種焊接技術重點實驗室。
山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現代數字化醫療裝備實驗室、海洋資源環境檢測實驗室、超快光子技術實驗室。
山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山東省船舶設計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海洋船舶防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嵌入式系統研發平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企業網路化與電子商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生物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汽車零部件快速設計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威海校區先後承擔數百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以及神舟飛船探月工程等國家級科研項目,在船舶與海洋工程、海洋科學、電子對抗、水下焊接、工業機器人、網路安全、空間結構、醫療裝備、分離與合成技術、新能源、新材料、企業信息化、快速艇、特種車輛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創新成果。其中,劉永坦研發的新體制雷達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異種材料先進連接技術及其應用”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L-乳酸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鍾詩勝教授科研團隊的“航空發動機健康管理與維修決策支持系統”獲中國民用航空運輸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喬曉林教授科研團隊承擔的科研項目兩次獲得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還有一批科技創新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威海校區的數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為哈工大相應學科進入ESI 全球前 1%的研究機構行列提供了重要支撐。

學術資源

截至2018年9月,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擁有中外文藏書130餘萬冊,報刊合訂本3萬冊,中外文期刊2400 余種,報紙100餘種,電子圖書98餘萬冊,中國國內外大型文獻資料庫42種,40多個大型資料庫的使用許可權。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據2019年9月學校官網顯示,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有教職員工1180人,其中專職教師843人,含教授199人,副教授325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軟體工程專業教指委副主任、教育部教學信息化與教學方法創新指導委員會副主任1人,省級教學名師6人,並有9位院士在校區建立了工作平台或團隊。還有多名青年教師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和威海英才計劃等。
兩院院士
姓名所在機構
王國棟(兼職)中國工程院
宋健(兼職)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
山東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帶頭人入選時間
工科數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孫振綺2007年
大學英語系列課程教學團隊韓哲2009年
機械設計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劉會英2011年
大學體育系列課程教學團隊佟艷華2012年

院系專業

截至2020年9月19日,威海校區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11000多人。設有12個學院和1個教學部,有42個本科專業,其中9個新工科專業。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院系專業一覽表
院系名稱專業名稱
海洋工程學院機器人工程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船舶與海洋工程
物聯網工程
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海洋信息工程
工程力學
海洋機器人
信息對抗技術
食品科學與工程
汽車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車用動力方向)、車輛工程(新型汽車工程方向)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自動化
測控技術與儀器
通信工程
電子信息工程
電子科學與技術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軟體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信息安全
軟體工程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焊接技術與工程
電子封裝技術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理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
信息與計算科學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經濟管理學院工商管理
會計學
財務管理
計算金融
經濟與金融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語言文學學院日語
朝鮮語
漢語言文學
新能源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能源與環境方向)、能源與動力工程(新能源及應用技術方向)、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體育教學部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

學科建設

學校現有42個本科專業,其中9個新工科專業。與校本部共享27個博士點和39個碩士點,單獨設有船舶與海洋工程、海洋科學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擁有8個山東省重點學科,6個山東省特色專業,船舶與海洋工程和海洋科學是哈工大“9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材料科學、工程學、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科學、環境工程等學科為哈工大相應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前1%行列作出了重要貢獻。
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
船舶與海洋工程、海洋科學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電氣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物理學、工商管理、土木工程。
山東省重點學科
材料加工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車輛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材料學。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16年9月19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有省級特色專業6個,省級精品課程19門,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工業和信息化部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中心。
工業和信息化部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電氣自動化與測控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特色專業
車輛工程、焊接技術與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信息安全、電子封裝技術、能源與動力工程
省級精品課程
電子技術基礎、電工學、大學英語、大學體育、數據結構、電路、電子工藝實習、電子技術基礎、電工學、單片機原理、電力電子技術、計算機控制、自動控制系統、自動控制原理、西方經濟學、複變函數論與運算微積、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計算方法、線性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
• 教學成果
2008年至2012年間,學校學生在各類大賽中累計獲得省級以上獎勵300餘項,其中國際獎勵43項,國家級獎勵100餘項,13項創新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先後湧現出1個全國先進班集體、1個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16個省級優秀班級。2013年,本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為91.9%,碩士研究生一次就業率達到93%。2013年,學生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270項,其中,國際獎勵33項,國家級獎勵147項。
•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9月19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共有各類留學生187人來校讀書,其中學歷生40人,交換生93人;在校學生聯合培養39人,派出交換生108人,公派留學生75人。學校與15所國外著名高校簽訂學生培養合作協議。2007年至2012年,本科畢業后出國深造的共433人。

文化傳統


校徽

哈工大校徽
哈工大校徽
展開的書:形如鳥的雙翼,寓意哈工大人永遠飛翔在知識的世界,不懈地探求真理;
英文字母HIT:哈工大英文全稱“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縮寫,寓意哈工大國際化、開放式的辦學理念;
數字1920:哈工大的建校時間,彰顯哈工大積澱深厚的悠久歷史;
美麗的建築:造型獨特、氣勢恢宏、中心對稱、細部收斂的俄式風格的學校主樓圖案,寓意哈工大嚴謹、求實的作風和追求卓越的信念;
環繞的齒輪:環形而放射形狀,象徵知識和科技的力量,代表哈工大的理工特色,寓意哈工大不斷向社會輸送知識和優秀人才。
校徽似東升旭日,表現了哈爾濱工業大學自1920年建校起就是一所探求真理,服務社會,追求卓越的開放式大學。

校訓

規格嚴格,功夫到家
哈工大(威海)校訓石
哈工大(威海)校訓石
20世紀50年代由時任哈工大校長的李昌等領導同志歸納概括而成。 “規格嚴格,功夫到家”體現了過程管理與目標管理相結合的思想。“規格嚴格”有兩層意思:首先要有“規格”,其次要“嚴格”遵守。功夫到家也有兩層意思:一是要肯下“功夫”,二是功夫要下到點子上,下到程度。“規格嚴格”與“功夫到家”,二者是辯證的統一。只有“規格嚴格”,“功夫到家”才有明確的目標與要求;只有“功夫到家”,“規格嚴格”的實現才有可靠的保證。受惠於“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辦學傳統,哈工大由小到大,由弱變強。隨著時代的發展,“規格嚴格,功夫到家”將不斷補充其嶄新的內涵。

哈工大精神

哈工大(威海)校訓石
哈工大(威海)校訓石
一、銘記責任,竭誠奉獻的愛國精神。
二、求真務實,崇尚科學的求是精神。
三、海納百川,協作攻關的團結精神。
四、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奮進精神。

校歌

哈工大之歌
哈工大之歌
《哈工大之歌》由哈工大知名校友、原文化部部長、現全國政協常委劉忠德作詞;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歌劇院院長劉錫津作曲。

校慶日

威海校區:6月7日;
哈工大本部:每年6月7日。

校區領導


現任領導

學校主要領導(2014年)
姓名職務
徐曉飛哈工大副校長,威海校區校長 
姜波校區黨委書記
王建文校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鍾詩勝、溫廣武、曲世友、趙國亮校區副校長

歷任領導

姓名任職時間
強文義1988年4月-1994年7月
喬曉林1994年7月-1999年2月
王爾德1999年2月-2006年11月
李紹濱2006年11月-2009年11月
馮吉才2009年11月至2015年1月
徐曉飛2015年1月至今

學校榮譽


2021年8月,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與製作大賽,哈爾濱工程大學作品入圍了全國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