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

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

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是由世界著名的學術信息出版機構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ISI)於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學研究績效、跟蹤科學發展趨勢的基本分析評價工具。ISI資產重組后,ESI成為湯森路透公司的一部分。

徠ESI是湯森路透基於SCI(科學引文索引)和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所收錄的全球11000多種學術期刊的1000多萬條文獻記錄而建立的計量分析資料庫。ESI已成為當今世界範圍內普遍用以評價高校、學術機構、國家/地區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工具之一。

ESI設置的22個學科為: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經濟與商業、工程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數學、綜合交叉學科、物理學、社會科學總論、空間科學、農業科學、臨床醫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神經系統學與行為學、免疫學、精神病學與心理學、微生物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植物學與動物學、藥理學與毒理學。

名詞解釋


ESI對全球所有高校及科研機構的SCIE、SSCI庫中近11年的論文數據進行統計,按被引頻次的高低確定出衡量研究績效的閾值,分別排出居世界前1%的研究機構、科學家、研究論文,居世界前50%的國家/地區和居前0.1%的熱點論文。ESI針對22個專業領域,通過論文數、論文被引頻次、論文篇均被引頻次、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和前沿論文等6大指標,從各個角度對國家/地區科研水平、機構學術聲譽、科學家學術影響力以及期刊學術水平進行全面衡量。所有統計數字每兩個月更新一次。
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是當今世界範圍內普遍用以評價學術機構和大學的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的重要指標。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學術評價首席專家、我國科學計量學專家、中國民航大學徠黨亞茹教授指出,ESI給出的國家、機構和科學家引文排位中,由於採用了對每一位作者的貢獻都給以統計的方法,即一篇n個作者/機構/國家合作的論文,將被統計n次,因此能很好地表現出每位學者對國家、機構的學術貢獻程度,是體現國家/地區、機構國際學術聲譽的重要標誌。
2012年1月,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率先將我國大學進入世界1%的“ESI論文總被引頻次”作為反映大學“學術聲譽”指標納入中國大學評價中,引導大學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學術研究水平;並根據200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的ESI論文統計結果推出“2012中國大學ESI論文排行榜”,作為評價大學科學研究能力和學術聲譽的重要標誌。
ESI設置的22個學科為: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經濟與商業、工程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數學、綜合交叉學科、物理學、社會科學總論、空間科學、農業科學、臨床醫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神經系統學與行為學、免疫學、精神病學與心理學、微生物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植物學與動物學、藥理學和毒理學。

數據用途


2020年1月9日,ESI資料庫公布了2020年1月的ESI最新數據,本次數據覆蓋時間範圍為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據統計,全球共有6415家科研機構上榜。
高校排名解析
從統計數據來看,大部分高校的國際排名均有提升。中國科學院大學目前位居全球第76名,較2019年11月榜單進步了5位,現在仍穩居中國內地高校第一寶座;排在第二位的北京大學(第86位)和第三位的清華大學(第88位)排名均有進步,較上一期數據均進步3個位次。浙江大學排名第四,國際排名為100位,前進2位;上海交通大學排名為第101位,前進2位;復旦大學前進4位,目前排在第15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