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大濟湟工程

城市建設

引大濟湟工程,位於青海省東部,通過蓄水、調水和配水工程體系的建設,將水資源較豐富的大通河水,穿越達坂山引入較貧水的湟水流域,緩解湟水流域日趨嚴重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實現湟水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到2015年底,調水總乾渠成功實現試通水。2018年,湟水北乾渠扶貧灌溉一期工程(北干一期)試通水成功。

工程概況


引大濟湟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圖
引大濟湟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圖
引大濟湟工程是指通過蓄水、調水和配水工程體系的建設,將水資源較豐富的大通河水,穿越達板山引入較貧水的湟水流域,緩解湟水流域日趨嚴重的水資源供需矛盾,以保障湟水流域供水安全和環境安全,滿足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對水資源的需求,滿足生態環境修復、保護和建設的要求,滿足人口增長對糧食安全的要求,促進東部貧困地區脫貧致富進程,實現湟水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具體工程措施是在大通河上游修建石頭峽水庫引水,再通過調水總乾渠(主要是隧洞)穿越達坂山進入湟水上游的黑泉水庫,實現跨流域調水,然後通過黑泉水庫和湟水北乾渠將水輸送至湟水幹流和兩岸地區,整個工程由石頭峽水庫、調水總乾渠、黑泉水庫(已建成)、湟水北乾渠、西至渠等工程組成。
規劃工程靜態總投資50.34億元,其中:石頭峽水利樞紐104312.05萬元,調水總乾渠116959.31萬元,北乾渠141515.94萬元,西乾渠工程140584.54萬元。
按照“總體規劃、分期實施、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原則,工程分三期實施。一期工程由黑泉水庫和湟水北乾渠扶貧灌溉一期工程(簡稱北干一期工程)組成;二期工程由石頭峽水庫、調水總乾渠和北干二期組成;三期工程為湟水西乾渠。石頭峽水庫及調水總乾渠建成后,近期實現調水3.6億立方米,可緩解近期缺水問題,最終實現調水7.5億立方米,從根本上解決湟水流域的缺水問題。
調水總乾渠是引大濟湟的“龍頭”工程,由引水樞紐、引水隧洞、出口明渠三部分組成,為大(2)型調水工程。隧洞全長24.17公里,隧洞洞徑5米,設計流量35立方米/秒,工程總投資15.86億元。

建設背景


湟水河發源於青海省海晏縣,幹流地區是青海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但湟水幹流水資源嚴重不足,當地水資源承載能力不足以支撐該地區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大通河是湟水河最大的支流,水量豐沛,年徑流量30.05億立方米。然而,奔騰不息的大通河水,穿越高山峽谷,卻很少顧及周邊乾旱的土地。為了實現水資源的合理調配,緩解湟水河幹流地區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困境,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青海省就提出了引大濟湟調水的設想,開始謀划引大通河水造福青海人民,經過幾十年的勘察、方案論證和科學比選,最終形成了引大濟湟工程規劃建設方案。

規劃歷程


2003年6月23日,《引大濟湟工程綜合規劃》獲得了水利部批複,並同意引大濟湟工程分批、分期立項建設。
2004年8月,青海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完成《青海省引大濟湟調水總乾渠工程項目建議書》。
2004年10月,《青海省引大濟湟調水總乾渠工程項目建議書》通過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技術審查。
2005年11月,《青海省引大濟湟調水總乾渠工程項目建議書》通過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評估。
2008年4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以發改農經[2008]1075號文批複工程項目建議書。
2010年8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以發改農經[2010]1964號文批複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2013年6月20日,水利部以水總[2013]267號文批複了初步設計報告。

建設歷程


引大濟湟調水總乾渠實現成功通水
引大濟湟調水總乾渠實現成功通水
全長24.17公里的總調水乾渠引水隧道是引大濟湟工程式控制制性骨幹工程,承擔著從大通河流域向湟水河流域輸水的重要任務。然而大坂山複雜的地質條件給施工帶來了巨大的考驗,隧洞掘進過程屢次遭遇斷層、塌方、涌水、涌沙、突泥等不良地質問題困擾。自出口TBM機2006年10月正式開始掘進之後,兩年內累計掘進7.03公里,施工進展順利,然而在距離出口7.03公里處時,TBM機遭遇特大斷層帶。由於該地段距離地表1100米,岩石極破碎,強度極低、地下水豐富,因此施工過程十分艱難,開挖過程中遭遇10餘次卡機,4年半的時間只艱難掘進了365米。
2011年9月,青海省將引大濟湟工程建設管理局確定為項目法人,根據隧洞出口卡機脫困緩慢,總工期嚴重滯后的實際情況,決定在隧洞進口增加一台TBM掘進機。2013年3月17日,進口TBM掘進機開始掘進,截至隧洞貫通,進口TBM機累計掘進13.05公里。2014年8月,出口段TBM機脫困試掘進。2015年6月30日,隧洞全線貫通。2015年12月15日,調水總乾渠成功實現試通水。

工程效益


引大濟湟工程不僅是緩解湟水流域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而且是事關湟水流域可持續發展大計的戰略性調水工程,更是青海省有史以來建設規模最大、綜合效益最廣、受益群眾最多、建設條件最複雜的水利工程。
作為引大濟湟骨幹工程的調水總乾渠工程,其工程全面建成后,年調水量將達到7.5億立方米,可灌溉面積為100萬畝,能夠為東部城市群300萬人提供飲用水,並為湟水幹流各工業園區和東部百里長廊特色現代農牧業以及生態提供用水保障,湟水幹流流域的西寧市大通、湟中兩縣,海東市樂都區平安區互助縣民和縣等區縣都將受益。
引大濟湟調水總乾渠的成功通水,將為青海省水利工程建設開啟“十三五”計劃獻上一份喜禮。隨著引大濟湟後續項目如西乾渠,北干二期以及南乾渠有條不紊地推進,青海省水資源分佈不均、工程性缺水的突出問題將得到基本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