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魂
巴山魂
“巴山魂”是四川省達州人民為了紀念中國工農紅軍入川60周年,於1992年在達州市中心老車壩豎立的一座大型雕塑。1996年,因城市建設需要,“巴山魂”被拆除,2006年7月恢復重建。新落成的“巴山魂”群雕,巍然佇立於達城龍爪塔前,是巴山人和巴山精神的象徵。
巴山魂雕塑高13.83米,總重量100餘噸,風格粗獷、拙樸而不失大氣,極具震撼力。黑色的大理石基座正面,張愛萍將軍親筆題寫的“巴山魂”三個鎏金大字熠熠生輝,基座上方,幾名紅軍戰士或手持梭鏢或身背鋼槍,目光如炬、直刺蒼穹。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四川省達州成為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原達縣地區所轄區域內(現巴中市、鄰水縣)共有12萬餘人參加紅軍,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紀念中國工農紅軍入川60周年,達州市人民政府特請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專家設計,在達州城市中心老車壩豎起了這座“巴山魂”大型雕塑。
雕塑主體高為10.7米,共耗去150餘塊花崗石,總重量約90噸這座外表稱不上華麗的大型雕塑,有著非常厚重的文化和歷史內涵。2米多高的黑色大理石基座上,有張愛萍將軍題寫的“巴山魂”三個鎏金大字,雕塑人物為幾名腳穿草鞋、頭戴八角帽的紅軍戰士,他們或身背大刀,或手持梭標,目光如炬,直刺蒼穹。
1996年,因城市建設需要,“巴山魂”被拆除,2005年底啟動恢復工程。
2006年6月30日,新落成的“巴山魂”群雕,巍然屹立於西外龍爪塔前。重建時,為使新群雕比過去更美觀,使用的材料、工具及工藝流程較過去更科學、先進,雕塑耐腐蝕、抗風化能力更強。重塑的“巴山魂”雕塑風格更加粗獷、質樸而又不失大氣,極具震撼力。
“除了緬懷革命先烈外,更主要的是激勵了大家發揚紅軍精神、秉承巴山人民不畏艱難、昂揚向上的鬥志!”一位熟知“巴山魂”誕生過程的退休老幹部透露了雕塑巴山魂的初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巴山魂”成了巴山人和巴山精神的象徵。
2011中國·達州元九登高節的重頭戲之一——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巴山魂》——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色民歌印象,昨晚(2月10日)在達城中心廣場演展中心濃清上演,為達城市民獻上了一台精彩的視聽盛宴。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向志,市委副書記、市長何健與市民們一道觀看演出。
達州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浴血奮戰,形成的“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鬥、不勝不休”的偉大紅軍精神,一直是推動老區加快發展的不竭動力。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和紅軍入川80周年,我市精心創作了大型音樂舞蹈劇《巴山魂》,這也是繼《夢裡巴人》、《賨人》之後,市委、市政府重點打造的又一張經典文化名片。
巴山魂
《盼紅軍》深刻展現了舊社會民不聊生的苦難情景,表達了處於苦難、貧窮與壓迫中的大巴山群眾對安定生活的迫切願望,以及對於壓迫者的反抗情緒和對紅軍入川的期盼。
《迎紅軍》再現了1932年紅軍入川時,老百姓看見希望和曙光時的無限欣喜,呈現了紅軍在川陝革命根據地取得的種種戰績,苦難深重的大巴山人民也由此而第一次揚眉吐氣,開始當家作主。
《當紅軍》充分表達了群眾利益與黨的利益的不可分割,重現了當年大巴山區母送子、妻送郎,巴山兒女踴躍參加紅軍隊伍,為中國革命和解放事業浴血奮戰的無畏場景。
《送紅軍》生動展示了1932年紅軍入川到1935年離開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兩年零四個多月時間,與川陝民眾並肩戰鬥所建立起的深厚情誼。在反映群眾送紅軍的同時,也再次突出了群眾對紅軍早日歸來的依依期盼。
整場演出運用音樂、舞蹈、朗誦、舞美、音響等多種手段,以獨特的表現形式,豐富的精神內涵,精湛的藝術手法,圍繞川陝蘇區紅色歷史中的主要事件,真實還原大巴山紅色革命歷史場景,講述了感天動地的紅軍故事,傳唱了經典生動的紅色歌曲,歌頌了可歌可泣的紅軍精神,給現場觀眾以強烈的藝術衝擊和優美的精神享受。
該劇還打破傳統,將舞台延伸至整個劇場,更加突出了演員與觀眾的交流。演出中,全場觀眾多次抱以熱情的鼓掌和喝彩。
演出結束后,李向志、何健等走上舞台,與演職人員一一握手併合影留念,祝賀演出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