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河濕地自然保護區
三岔河濕地自然保護區
三岔河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海城市區西 30 公里處。範圍在遼渾、太子河下游的高坨鎮、溫香鎮、望台鎮、西四鎮、牛庄鎮、騰鰲鎮和相鄰的台安、大窪、盤山縣區域內。總面積 18568 公頃。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為內陸天然河水沼澤濕地及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 2004 年被海城市人民政府批建為縣級自然保護區。 2007 年申報省級自然保護區。
為了更好的保護、恢復建設好濕地自然保護區,科學的進步總體規劃布局,合理的安排項目,高效率使用資金,提高工程建設水平,根據遼寧省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大綱的要求,受三岔河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的委託,在原綜合考察報告和省林業勘測設計研究院編寫的保護區恢復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基礎上, 2006-2007 年,我們海城市林業調查規劃院對三岔河自然保護區進行了總體規劃。
自然保護區的規劃,是濕地資源的保護髮展、經營、生產和建設的前提和依據。它是自然科學所揭示的理論和客觀自然經濟規律在濕地生態建設部署安排上的具體運用。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科學合理的規劃,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水平的需要。
三岔河濕地自然保護區
該區位於遼河衝擊平原下游,處於渤海凹陷帶的東側,屬於新華夏系第二次深陷沉降帶遼河斷陷的構造位置上,凹限內部有巨厚的老第三紀堆積、厚度可達 2km。並有明顯的海浸和退海痕迹。為草甸土—混有沼生鹽生植物的草甸—沿河低平原區,地貌類型為遼、渾、太河沖積平原。最低海撥僅為 1 米,地勢低洼平坦,平均海撥 3.3 米,相對高度< 2.5 米。保護區河道流域內土壤以腐殖質泥碳土、沼澤土為主,流域兩岸以水稻土、沖積土和草甸土為主。水稻種植區經多年耕種發育為淹育型和潛育型水稻土。
保護區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溫度適宜、光照充足、春風較大。年平均氣溫8.5 ℃;最冷月一月份平均氣溫是-11 ℃;最低氣溫達-25 ℃;最熱的七、八月份平均氣溫是 24 ℃。≥ 10 ℃年積溫達 3300 ℃;最高氣溫達 34 ℃;年平均降雨量 700 - 750 毫米,雨量分佈不均,多集中在七、八月份,佔全年降雨量的 56 %,全年無霜期 160 天左右,氣候條件有利於植物、農作物的生長,適宜水生動物和水禽的棲息和繁殖。
該區地下水類型為含水層穩定豐富的孔隙水。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鈣。濕地內外部分佈有自然和人工水道,形成河泛區內陸水網。正常年份水景充沛,流水不斷。由於受遼、渾、太河流主壩和子壩的阻隔使徑流補充甚少,農業用水主要取自河流提水。同時受渤海布規律的漲落潮影響,漲潮時水深可達 15 米,落潮時水深 5 - 10 米,海水與河水交溶,並相互頂推,形成一定功能的水系骨架。
海城三岔河濕地地自然保護區位於遼河平原下游,遼渾太河和海城河下游的匯聚處。面積20723公頃。以葦場和西四鎮為主,包括溫香鎮、高坨鎮、望台鎮和相鄰市縣的部分區域。該區是以水域、葦塘沼澤地、泥炭地、草甸、泛洪平原、灘塗為基礎的濕地自然保護區。該區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適宜該區植被的生長發育,適宜各種鳥類、魚類、和陸生野生動物的棲息繁殖,是雙台國家自然保護區的重要補充。區位非常重要,是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濕地類型。區內有植物229多種,脊椎動物285種,國家級
三岔河濕地自然保護區
濕地是海城重要的自然資源,搞好濕地保護區建設不僅是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淡水資源保護區功能區劃明確,劃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三個功能區。保護區和所在區域各項自然環境質量比較優越,大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水污染正在治理之中。保護區經濟發展狀況良好,產業布局較為合理。本地污染企業較少。而且周邊多為濕地環境,自然資源豐富。對該區起到了保護和緩衝的作用。加此,該區適應開展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科學研究工作。,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及蓄洪防旱、凈化水質、調節氣候、防止海水入侵陸地,補充地下水,降解污染,保持水土,開展生態旅遊,保證農業多種經營的質量,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建設海城現代化河濱城市保護鳥類遷徙通道、改善遼河平原下游和沿海經濟帶生態環境,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1、三岔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物種豐富,選址合理,功能區劃明確,布局合理,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典型性、稀有性、高度的代表性,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保護對象較多。
三岔河濕地自然保護區
3、保護區內很少有開發污染項目,多為農業、種植業、養殖業。
4、在遼南地區生態破壞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濕地自然保護區還保存了比較完整的自然生態環境。建立保護區有利於該區和周邊等地破壞了的生態環境恢復工作。所以申報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十分必要的。隨著國家對濕地保護的重視,對改善遼寧生態環境和建設遼寧老工業基地,建設沿海經濟帶,保護海洋的需求,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並可以造福子孫後代,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