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氏下鱵

沙氏下鱵

體圓筒形較纖細,頭背部至尾柄平直。主要特徵是下頜向前延長,不能活動,上頜短小呈三角形,能活動張合。分佈:西北太平洋: 黃海,渤海海洋,日本海洋。

基本信息


沙氏下鱵
英文名:Japanese halfbeak
學名:Hyporhamphus sajori
原產地/分佈:西北太平洋: 黃海,渤海海洋,日本海洋
成魚體長:40.0 cm
性格:溫和
適宜溫度:26.0 - 28.0 ℃
酸鹼度:PH
硬度(dGH): °N活
動水層:中層
繁殖方式:卵胎生

形態特徵


沙氏下鱵
體圓筒形較纖細,頭背部至尾柄平直。主要特徵是下頜向前延長,不能活動,上頜短小呈三角形,能活動張合。背臀對稱,位於尾柄前,遠離頭部。腹鰭不發達。體色基調灰白色,背部較深偏褐色,兩側較淺偏淡綠色。背鰭、臀鰭、尾鰭帶黃色,背鰭基處有紅色斑塊,也有臀鰭紅色;腹鰭上有紅色斑塊;這些體色常不穩定。

習性


沙氏下鱵集中於淺海河口處,有時也進入淡水江河,喜含鹽水質,每10升水加2小匙鹽,氫離子濃度10—100nmol/L(pH7-8)。雌魚懷孕和幼魚成長期,水中不可缺鹽。
喜食動物性飼料和活餌料,也食蒼蠅等小昆蟲。雄魚好鬥,注意隔離,以免斗斷了下顎,發生傷亡,但與其他魚類不鬥,可以和它種魚混養。
4月齡左右性成熟。雄魚背鰭上出現紅色斑塊;雌魚沒有;雌魚大於雄魚,腹部明顯圓大。要求微鹽水和優質鮮活餌料;環境安靜,沒有驚擾;卵胎生,親魚也會食仔,要用隔離法繁殖產仔。雌魚1次可產仔魚50-60尾,多時上百尾,但是,飼養親魚的水質和餌料必須符合要求,否則,仔魚的成活率很低。

仔魚的攝食能力和營養代謝


20 0 0年 6月 18日 14 :2 0時在 35°0 0′N、 12 1°0 0′E海域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網採集了大量的沙氏下魚天然受精卵 ,將受精卵置於新鮮的海水中進行人工孵化 ,7月 1日 8時仔魚開始孵出 ,0 5h后收集大約 5 0 0尾初孵仔魚條進行飢餓試驗。在培養水溫為 2 4 2~ 2 4 8℃條件下 ,沙氏下魚仔魚孵化后 1h就建立起巡遊模式 ,4h就具有非常高的初次攝食率和攝食強度 ,仔魚的混合營養期為 2d ,具有初次攝食能力的時間為 3d ,飢餓不可逆轉點發生在孵化后大約 3 5d ,不可逆點 (PNR)期仔魚沒有出現胸角這一形態學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