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東征

古代歐洲時期的侵略戰爭

亞歷山大東征是指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對東方波斯等國進行的侵略戰爭。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征服希臘各邦。

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率軍進攻波斯,開始了亞歷山大東征。歷時十年,經過伊蘇斯之戰、高加米拉戰役、吉達斯普河戰役,亞歷山大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亞細亞、兩河流域。最終建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亞歷山大東征是一次掠奪性遠征,對亞洲文明造成一些毀壞性的破壞,但是客觀上也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聯繫,雙方貿易往來更加頻繁,許多希臘人移民到了西亞,其生活方式、風俗、語言和文字由此傳入東方,同時西方也從東方汲取了不少文化養分。經這一途徑,希臘和與東方文化獲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機會。

簡介


亞歷山大東征
亞歷山大東征
公元前4世紀,希臘各城邦內部及各城邦之間矛盾錯綜複雜,衝突持續不斷。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乘機運用外交手段、金錢利誘和軍事進攻等手段插手希臘事務。前337年,腓力二世確立對全希臘的霸權后,在科林斯召開各邦大會,宣布各邦間停止戰爭,建立以他為盟主的泛希臘同盟,並以“復仇”為借口決定對波斯宣戰。前336年夏,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三世在平息內亂和鎮壓希臘人的反叛后,即調兵遣將,準備東征。前335年秋,亞歷山大以馬其頓軍為主,雇傭兵和各邦盟軍為輔,組成一支遠征軍(約3萬步兵、5000騎兵、160艘艦船)。前334年初春,他授權安提帕特將軍攝政,親率遠征軍從都城派拉出發,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開始東征。

戰爭背景


當時的波斯帝國是個沒落的軍事奴隸制國家,在大流士三世統治下,內政腐敗,政局不穩,國勢日衰。波斯在小亞細亞僅部署有騎兵2萬、希臘雇傭兵2萬、艦船400餘艘。前334年5月,亞歷山大遠征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后,在馬爾馬拉海南岸格拉尼庫斯河遭到波斯軍阻擊。波斯軍約3萬人沿河東岸展開,以騎兵為第一線,步兵為第二線,憑岸固守,阻敵渡河。遠征軍則置步兵方陣於中央,兩翼為騎兵。亞歷山大命令先頭部隊佯動,誘使敵軍向左移動,待其隊形出現間隙,乘機率右翼主力渡河,猛撲敵陣中央。激戰中,馬其頓軍發揮長矛優勢大量殺傷敵人。波斯騎兵亡千餘人,其步兵遭馬其頓軍四面打擊,迅即潰敗,2000餘人被俘。遠征軍僅亡百餘人.

戰爭主要過程


從格拉尼庫河之戰到攻陷推羅

戰爭的頭兩年中,亞歷山大與波斯人打了兩次對陣戰:一次為公元前334年5月對陣于格拉尼庫河畔,另一次為前333年11月對陣於奇里乞亞的伊蘇斯。這兩次戰鬥都是馬其頓人獲得了勝利。期間波斯人成功地進行了兩次極具威脅的反擊:一次是格拉尼庫河戰役后在小亞細亞沿海地區的反擊,另一次為伊蘇斯戰役后在小亞細亞腹地的反擊。公元前332年夏是亞歷山大遠征的轉折點,他的後方第一次得到鞏固。在波斯人強大海軍還沒有來得及反應的情況下,亞歷山大的部隊便渡過了海峽,於公元前334年5月大破波斯駐小亞細亞的部隊。公元前334年夏,亞歷山大在米利都解散艦隊,決定在陸地上與阿契美尼德海軍對抗。公元前334年秋,亞歷山大以哈利卡納蘇斯為基地,發動了冬季戰役,雖然遭到阿斯庇多斯等幾個城邦的抵抗,最後還是奪取了呂西亞和潘菲利亞沿海地區,並任命朋友尼阿卡斯為新征服的呂西亞—潘菲利亞的總督。公元前333年5-6月,亞歷山大攻佔奇里乞亞,奪去了卡帕多西亞西部,建了一個省。後來亞歷山大又攻佔了腓尼基地區,這讓波斯海軍失去了所有的基地。公元前333年底,亞歷山大兵抵推羅,於前332年間決定圍困推羅。公元前332年春,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腓尼基艦隊和塞普勒斯艦隊脫離波斯海軍投靠亞歷山大,幾星期後,推羅被攻陷。這時,亞歷山大真正實現了他在米利都制定的計劃,取得了海上控制權。

往返推羅

第二年,亞歷山大的兩大敵人加緊備戰,都希望取得勝利。亞歷山大奪去了埃及以後又折回推羅,向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進軍。亞歷山大穩固後方之後,持續爭奪腓尼基沿海地域,遭到了加沙總督巴蒂斯頑強抵抗。至公元前332年11月,推羅的悲劇在此重演,加沙人遭到屠殺淪為奴隸。同時,馬其頓艦隊又攻佔了被波斯人佔領的各島嶼和島嶼城市。公元前331年春,亞歷山大改組政府之後離開埃及,返回推羅,途中血腥鎮壓了撒瑪利亞兵變。

大流士的末日與希臘的徹底歸順

亞歷山大的雄心就是戰勝並活捉大流士。前331年10月,亞歷山大取得高加米拉戰役的勝利,儘管軍隊多次強行、軍人累得筋疲力盡,也未能俘獲大流士。由於波斯境內持續不斷地反抗,亞歷山大依然沒有辦法進攻伊朗高原各地。前330年春,亞歷山大攻佔波斯波利斯后,才得以從伊朗西部脫身。大流士身邊的大臣眾叛親離,公元前330年其部眾在希系卡尼亞誅殺了大流士。

征服印度和波斯灣

東部各省征服以後,亞歷山大開始了征服印度之行。經過長途跋涉,馬其頓大軍於公元前326年春到達印度河,7月在希達斯河畔打敗印度王波魯斯,這場進攻也是馬其頓軍隊在亞洲最艱難的一仗。之後亞歷山大開闢新路線,乘船順印度河而下經波斯灣返回,沿途以野蠻手段征服了好幾個印度部隊,控制了連接印度和波斯灣的海上通道。從印度返回后,亞歷山大仍然十分忙碌:繼續推行統治波斯灣的計劃;鎮壓拒絕稱臣的部族;在蘇薩舉行婚禮,建立一支馬其頓—伊朗軍隊。前323年6月亞歷山大在巴比倫去世。

歷史評價


亞歷山大東征是一場掠奪性戰爭。遠征軍連續作戰10年,行程萬餘里,進行上百次強渡江河、圍城攻堅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戰,建立了西起巴爾幹半島、尼羅河,東至印度河的龐大亞歷山大帝國。作戰中,亞歷山大正確選擇戰略方向,合理運用馬其頓方陣戰術,善於組織步兵與騎兵、陸軍與海軍協同作戰,軍事手段和政治手段並用等,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留下光輝一頁。亞歷山大東征給當地人民造成深重災難,但客觀上也促進了希臘與亞非諸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在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
馬克思說:“希臘內部極盛時代是伯利克里時代,外部極盛時期是亞歷山大時代。”
普魯塔克說:“在他的統治下,各民族忘卻了彼此的世仇和自身的無力。重溫亞歷山大東征的歷程,使人受益匪淺。”

東征的影響


①在政治方面,東方的君主專制政治和希臘的城邦體制出現了一種結合;在承襲東方體制的同時,希臘自治城市把希臘民主傳統和商品經濟引入東方。
②在經濟方面,通過遠征而形成的歐亞非三洲一體的希臘化世界,對溝通希臘和埃及、西亞、中亞以至印度的商業貿易,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這種經濟日後成為羅馬奴隸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過,西方沒有繁榮起來,東方始終是希臘化世界的中心。
③在文化方面,亞歷山大的征服使東西方文化在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衝撞和交融,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這使得富於理性和邏輯的西方哲學與古代埃及、西亞豐富的數學、天文學知識相結合,使希臘化的自然科學發生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希臘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曾受到古代近東文化的強烈影響,大大豐富了古希臘文化的內涵。希臘文化正是在不斷吸收古代近東優秀文化遺產的基礎上走向了輝煌。東西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也相互影響。
④在思想方面,亞歷山大帝國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和胸懷,希臘人從此走出狹小的城邦界限,而以全新的、平和的、世界主義的目光看待世界和別人。

東征成功的原因


性格決定命運 天賦成就未來

勇敢是軍隊必須具備的素質,在歷次征戰中,亞歷山大不僅善戰,而且勇猛。《亞歷山大遠征記》:“亞歷山大一個人站在城牆上,因為沒有一個印度人敢接近他,於是他們就從附近的城樓里紛紛向他射箭。……有幾個印度人衝過來要跟他肉搏,他揮動寶劍連扎帶砍都給撂倒。甚至連大膽前來攻擊他的印度總司令也被他砍死。”亞歷山大如此勇猛的性格遺傳於他的父母以及受其生長環境的影響。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是一位非常有才幹的國王:“若不是被刺,他的業績或許會超過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師從亞里士多德,腓力希望把亞歷山大培養成一個文武雙全的統治者。因此,一方面對亞歷山大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給他講授兵法;另一方面,為培養亞歷山大的哲人思維、統帥才能和詩人激情,派希臘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教育亞歷山大。亞歷山大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對統治和征服有著熱切的慾望和激情。

戰略戰術運用得當

亞歷山大始終狠抓部隊的戰術和技術訓練,並不斷創新技術,改進戰法。他用兵之妙在於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戰法,不墨守成規。他既善於指揮大部隊對陣廝殺,又善於指揮小部隊打遭遇戰。他、方陣戰術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一般採用矩形,有時也可採用正方形或其他陣形,還採用楔形攻擊側翼。既減少了人員傷亡,又給敵方造成巨大殺傷,使敵人聞風而逃。善於掌握戰爭的時機,比如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當獲悉達塔米斯率波斯戰船十艘在錫夫諾斯島附近拋錨時,就趁黑夜親自率領戰船十五艘在敵軍毫無戒備的情況下發起攻擊。亞歷山大也是個足智多謀的將軍,他的許多計策都是隨機應變的結果,並屢試不爽。在西羅征戰波斯的過程中,正值冬天,引水入城的渠道里的水很淺,亞歷山大就切斷其水源,過了一天,敵人就因缺水而向亞歷山大投降。

君主的仁懷

亞歷山大對待自己的臣民、士兵非常寬容、愛護。“他對待朋友的溫柔和關切有如常人對待戀人一般。我們所知道的政治家—更不用提到將軍了—有他那樣純樸的可靠的好心腸、坦誠的感情和心意,或是連對似曾相識的人和敵人也一樣慷慨”。一次,亞歷山大因為生病,一位叫菲利普的大夫建議他吃猛葯大瀉。在他要喝葯的時候,收到了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的紙條,說大夫可能在葯中下毒。亞歷山大就讓菲利普當眾將紙條的內容讀出來,但亞歷山大還是把葯喝下去了。亞歷山大也非常注重和士兵的關係,關心照顧他們並經常鼓舞他們的士氣。公元前334年初冬,小亞細亞寒風凜冽,像亞歷山大這樣22歲還不思娶親的年輕人畢竟太少。據統計,約有2000名青年官兵趕在東征前娶了媳婦,他們隨軍出發時,新娘們都含淚立在大路兩旁給他們送行。她們都不知道自己的丈夫這一去何時才能回到自己身邊。而新郎們則強作鎮靜,向自己的新娘揮揮手就消失在浩浩蕩蕩的大軍之中了。這些情景,亞歷山大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亞歷山大對人才也是非常的愛惜的。曾被腓力二世流放的人才,在腓力二世去世后,依然得到了亞歷山大的重用。亞歷山大對被征服的地區也很少進行肆意的破壞。亞歷山大的軍隊的英勇善戰、團結一致就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亞歷山大是一個聰明的人,懂得利用宗教和預言為自己造勢。亞歷山大被譽為阿蒙之子,他經常進行宗教祭祀活動。他也十分相信占卜者的預言。“不久前一直在刮強勁的南風,但後來果然颳起北風,使行軍順利而迅速”,這樣的好事非誰都會遇到,難道真有神靈在幫助亞歷山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