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花
表演活動
翻花(fān huā),國慶慶祝大會背景表演“翻花”。
背景圖案“崇尚榮譽”
“翻花”這一活動自1959年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慶典就已開始:
“1959年,我在北京某大學剛上大一,就趕上為參加國慶遊行做廣場背景的任務。具體說就是在整個慶典過程中,坐在廣場上,根據慶典進程的需要,翻動手中的各色紙花,組合出規定的圖案和文字。那時條件非常簡陋,在學生五顏六色的書包里,只有紅、綠、黃幾種顏色的皺紋摺疊紙花,只能組成4、5個圖形,全靠眼看信號桿,手工翻動。由於有信號盲區,學生高矮不同,難免出現不夠整齊劃一的情況,還把我們緊張得要命,累得夠嗆。”
1984年、1999年的國慶慶典上都有翻花表演。1984年只有8幅圖案,1999年有二十多幅圖案,而2009年圖案數量達到41幅。
同學們與道具箱
正在訓練的同學們
60周年國慶背景圖案一共有41個圖形,49種變化。除了首次出現奧運圖標外,第一次動態地展開一幅中國畫軸也是此次背景展示最有特色的地方之一。
國慶35周年時,組字背景為6個圖形、7種變化;國慶50周年慶典時,組字背景增加到22個圖形、23種變化。而60周年國慶慶典中,組字背景增加到41個圖形、49種變化。
41個畫面49種變化,僅僅是由學生手中的五種道具變化而成。這五種道具分別為翻花架,紅、黃、藍、綠、黑、白等六色翻花,以及牡丹花、桃花和麥穗。其中六色翻花學生要通過翻花架完成,牡丹花、桃花和麥穗學生則直接拿在手中。
為了最大限度地減輕孩子們的負擔和營造震撼人心的現場效果,以往常用的紙花變成了塑料花,不僅色澤鮮亮,而且不怕雨淋;道具大多可以拆卸,塞進特製的彩色道具包內;背景表演桿採用雙桿操作,力求做到轉換自如、操作簡單;道具包是帶軲轆和拉杆的,孩子們不用背,可以拉著走;道具包放在身後,拉開包上的摺疊小椅子,孩子們就可以坐下休息。
同學們在廣場上做準備
三套信號指揮系統包括兩套電子系統和5000個無線耳麥組成的系統。電子系統和32塊信號屏懸掛在16根華表燈桿上,高8至25米,每個信號燈對應約5000名學生。當學生看不清華表燈上的變色系統時,指揮口令可直接通過佩戴5000個耳麥的學校管理老師,傳達給表演學生。
但是,動作之間間隔太長或者出現信號盲區怎麼辦?參加表演的中學師生告訴記者,他們通過五種途徑力求“整齊劃一”效果。前三種途徑就是三套保障系統,第四種途徑則是現場的老師和後備隊員,第五種途徑是靠同學之間互相提醒和訓練成的默契合作。對於遭遇指揮信號盲區的地方,各學校通過實際演練后科學地安置了“後備”隊員擔任信號員。而為了降低現場信號傳遞的聲音,一些學校還採用單雙號發口令方式向兩邊依次傳遞,耳麥中發出的指令比現場的信號燈快0.1秒,我們要利用這個短暫的提前時間確保及時傳遞口令。
色標卡
色標卡是宛如手掌大小的一個長方形卡片,上面有不同的序號,每個序號被不同的顏色標註。學生告訴記者,序號表示是第幾個動作,顏色表示輪到這個序號是要翻出這樣的顏色。整體表演時,先是聽到老師發出的指令,然後根據信號燈倒計時瞬間完成翻花任務。
氣勢恢弘的廣場背景整齊流暢的表演,8萬學生付出了艱苦的努力。據悉,自7月初演練開始,先由各校、各區分批排練,再進行整體合排。為了保證每次天安門合排順利進行,小演員們頭天夜裡三四點出發,早晨七八點鐘開始演練,但他們精神狀態特好沒人抱怨。
今年國慶廣場背景表演比50周年國慶複雜很多,加大了8萬學生在2秒鐘左右整齊劃一地變換不同畫面的難度。為了讓孩子們迅速牢記變化圖案和基本動作,他們特別編排了一套訓練口訣,像準備小口訣“兩根桿,后和前,雙腳距離同肩寬;抬頭注視顯示屏,左腳踏住小底盤……”生動的語言,配合實際操作,小演員們很快掌握了動作技巧。
北京四中的一千名同學是天安門廣場背景表演的排頭兵。為了讓學生理解翻花動作整齊的概念,電教老師特意做了小動畫進行演示。每一個動作的表演都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確保全部動作的整齊劃一。為此,學校進行分班訓練,其他班級現場觀摩。每次演練結束還會通過攝像看著鏡頭再細摳每個學生的動作。
許多“後備”隊員為了保障畫面的“完美”,他們手中拿著“後備”的翻花隨時準備“遮擋”出錯的“翻花”。同樣為了能保障“畫面的完美”,許多“後備”隊員隨時待命“頂替身體出現不適的隊員”。為了能成為整行所有隊員的“後備”人選,這些“後備”隊員要掌握所有可能“頂崗”的隊員的動作。
學生正在訓練
表演結束后歡呼的同學們
與其他國慶方陣不同,創造出震撼人心畫面的8萬翻花學生卻不能在公眾面前露臉,他們在表演的全部過程中都要求埋在花叢底下。一名翻花的同學這樣講到:“感謝祖國給了我們一個難得的機會表達熱情,把對祖國的熱愛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上;感謝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機會,把平常愛國主義教育的空洞說教,讓我們現在具體真正地去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