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華表的結果 展開

華表

標誌或裝飾用的大柱

華表是一種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形式,屬於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誌,古稱桓表,以一種望柱的形式出現,富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相傳堯時立木牌於交通要道,供人書寫諫言,針砭時弊。遠古的華表皆為木製,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作華表,華表的作用已經消失了,成為豎立在宮殿、橋樑、陵墓等前的大柱。華表通常由漢白玉雕成,華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蓮花座或須彌座,上面雕刻有龍的圖案,蟠龍柱上雕刻一隻蟠龍盤於柱上,並飾有流雲紋;上端橫插一雲板,稱為誹謗木;石柱頂上有一承露盤,呈圓形,因此對應天圓地方,上面的蹲獸為傳說中的神獸朝天吼,或稱為望天犼。

詞義


“華表”意為中華的、白色的(漢白玉制)、顯要的皇家御用表柱,是皇家寓所、陵寢的標誌。

起源說


天安門前的華表
天安門前的華表
1、有關華表的由來多數學者認為是源於堯舜時立下的誹謗木原型,其原始造型可能就是在一根柱上橫釘一塊木牌,這種誹謗木就是為了便於百姓在上面書寫不滿情緒、上諫批判朝政而專立的。
2、另一種意見認為,華表起源於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誌。現在天安門前的華表上蹲著一頭怪獸,非獅非狗,頭望宮外,名為“犼”,民間傳說這種怪獸性好望,讓它望著宮外,是讓它眺望遠遊的皇帝不要迷山戀水,早作歸計,以理朝綱。這種說法本身包含了先人的建造華表時對王權的一種虛幻的期望。
3、也有認為華表是由一種古代的樂器演變而來。
4、還有認為華表原是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觀察天文的儀器為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並以此來測恆星,可觀測恆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築施工前,還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築因施工期較長,立表必須長期留存。為了堅固起見,常改立木為石柱。

特色


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漢白玉的柱子,名字叫華表又稱作“望柱”。華表上石犼(讀hǒu,中國神話傳說中北方食人之獸)蹲立,下面橫插雲板,柱身雕刻雲龍,該華表與天安門同建於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這一對華表間距為96米,顯得端莊秀麗、莊嚴肅穆,是少有的精美藝術品。由於天安門門前那對華表上的石犼,面向宮外,後面的那對華表上的的石犼,面向宮內,故在古老的傳說中,人們把宮前的石犼叫“望君歸”,意為盼望皇帝外出遊玩不要久久不歸,應快回宮料理國事;面向宮內的石犼叫“望君出”,勸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宮內尋歡作樂,應常到宮外去了解百姓的苦難。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組成,通高為9.57米,其直徑為98厘米,重約20000公斤。

歷史記載


1、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納諫或指示道路的木柱。晉·崔豹 《古今注·問答釋義》:“程雅 問曰:‘ 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橰,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錶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北魏·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龍華寺》:“(洛水)南北兩岸有華表,舉高二十丈,華表上作鳳凰,似欲衝天勢。”周祖謨 註:“華表,所以表識道路者也……古代建筑前路邊每有石華表。”
2. 古代設在橋樑、宮殿、城垣或陵墓等前兼作裝飾用的巨大柱子。設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為石造。柱身往往雕有紋飾。北周 庾信 《燕歌行》:“定取金丹作幾服,能令華表得千年。”唐·杜甫 《陪李七司馬皂江上觀造竹橋》詩:“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古今小說·羊角哀捨命全交》:“四圍築牆栽樹,離墳三十步建享堂,塑 伯桃 儀容,立華表,柱上建牌額。”
3. 指房屋外部的華美裝飾。《文選·何晏<景福殿賦>》:“皓皓旰旰,丹彩煌煌,故其華表則鎬鎬鑠鑠,赫奕章灼。”李善 註:“華表,謂華飾屋外之表也。”

發展沿革


清北京圓明園華表現存北京大學校園
清北京圓明園華表現存北京大學校園
天安門內的一對華表名曰“望君出”,是提醒皇帝應該出宮去體察民情。天安門外的一對華表叫“望君歸”,是呼喚皇帝應該趕快回宮處理朝政大事。“望君出”和“望君歸”的思想意識,倒是與華表最初的“誹謗木”的意思有些相似。
安門前原有兩對雕刻精美的華表。華表的起源很久遠。相傳堯舜時在交通要道,講究豎立木牌,讓人在上面寫諫言,名曰“誹謗木”,或簡稱“謗木”,也叫“華表木”。據古籍《淮南子·主木訓》記載:“臣聞堯舜之時,諫鼓謗木立之於朝。”
到了漢代,“華表木”就發展演變為通衢大道的標誌,因這種標誌遠看像花朵,所以稱為“華表”,漢代還在郵亭的地方豎立華表,讓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
後來,華表逐漸發展成為橋頭和墓地等設置的小型裝飾建築品。北宋大畫家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中,汴梁虹橋兩端就畫有兩對高大的華表,頂端白鶴佇立,神態生動各異。盧溝橋兩頭也有華表四座,高4.65米,石柱上端橫貫著雲板,柱頂有蓮座圓盤,圓盤上雕有石獅子,莊嚴秀美,氣勢非凡。唐高祖李淵獻陵和高宗李治乾陵前裝飾的石柱華表,雕刻工藝精巧,造型美觀。
明永樂年間建造“承天門”(即今天安門)時建立的兩對華表,巧妙點綴了整個精美的故宮建築群,增強了古老建築藝術的整體感。現在天安門內外的兩對華表,是用漢白玉雕刻而成的,是以巨大高聳的圓柱為主體,通身塑有纏柱雲龍,柱上橫貫一塊美麗的雲板,好似行雲插入雲際。頂端承露盤上的蹲獸,栩栩如生。

文化寓意


華表是中國封建禮制建築的附屬品,在建築群體序列儀式的開場白中起到十分重要的定調和陪襯作用,這是從局部相對於整體上來感受建築的符號功能。如果將故宮建築群比作一篇樂章,那麼華表就是這篇樂章的序曲,起到定調的作用。
至於後人對華表的傳說“望君歸”、“望君出”,也正是中國文化的特徵之一,即將人的思想、意念、願望凝聚或貼附在建築上,抒發或寄託人們的某種無奈的情愫,將諱言迴避開去而直接在建築上體現出來,既達到了進諫的作用又不至於帶來殺身之禍。
一種建築小品型制的形成絕對不是孤立的與外界毫不相關的,它一定反映並折射出當時的文化特徵及屬性。從華表身上可看出中國禮制建築和龍文化對建築的影響,華表蘊含著其建築本體之外深刻的精神內涵。

代表建築


遼寧瀋陽清昭陵華表
遼寧瀋陽清昭陵華表
明會典》[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成書,該書記載了明代各行政機構的職掌和事例等史料]稱之為“擎天柱”。天安門前的漢白玉華表,圍繞著天安門共有四根。門外華表柱二,金水橋環之,門內亦華表柱二。而在20世紀60年代後人們看到的天安門前金水橋畔兩根對稱的華表,原來並不在現在的位置,是1950年8月因天安門廣場擴建需要把華表和石獅向後(北)挪移了6米。天安門華表的上部有兩個圓盤形的柱帽稱為“承露盤”,其上雕刻著蹲立的龍頭神獸。這樣的華表還分佈在明十三陵
瀋陽清昭陵(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河北遵化清裕陵(清乾隆帝的陵墓)、河北易縣清泰陵(清雍正帝的陵墓)和北京圓明園(後分別移入北京大學和國家圖書館院內)等地。其中,天安門、明十三陵和圓明園華表,柱頭為神獸;而瀋陽清陵柱頭則有所變化,為蓮花頭。
此外,南京梁吳平忠侯墓前的神道柱,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的石表。

作用


除了在天安門,在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以及盧溝橋等處我們也可以見到華表。那麼為什麼華表要矗立於宮殿、陵墓、橋樑等處?華表究竟在這些建築物中起著什麼作用?至今尚有不同看法。
一般認為,華表又名桓表、表木,是一種在古代建築物中用於紀念、標識的立柱。華表起源於古代的一種立術,相傳在我國堯舜時代,人們就在交通要道豎立木柱,作為行路時識別方向的標誌,這就是華表的雛形。
另一種意見認為,華表起源於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誌。華表頂端有一坐獸,似犬非犬,它叫做“犼”,民間傳說這種怪獸性好望。遠古時的人們都將本民族崇拜的圖騰標誌雕刻其上,對它視如神明,頂禮膜拜,華表校頂的雕飾也因各部落圖騰的標誌不同而各異,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圖騰的標誌漸漸在人們心中印象淡薄,華表上雕飾的動物也變成了人們喜
華表
華表
愛的吉祥物。如唐朝詩人杜甫有“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的詩句,其意就是說華表的校頂上雕飾的是白鶴。觀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華表上確實雕飾有白鶴。據傳這是因為一個名叫丁令威的人,學道成仙,化鶴歸未,立於華表上作歌,故人們以後將白鶴雕刻於華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華表上古名“謗木”,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柱,讓人在上面書寫諫言。也就是鼓勵人們提意見。晉代崔豹在《古今注·問答釋義》中說:“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工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腸路也/崔豹所言華表木的形狀與現存的天安門前的華表大致相同。只是華表的‘謗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諫言,而為象徵皇權的雲龍紋所代替,成為皇家建築的一種特殊標誌。
也有人認為,華表是由一種古代的樂器演變而來。這種樂器名為“木鋒”,是一·種中間細腰,腰上插有手柄的體鳴樂器,先秦時,代天子徵求百姓意見的官員們,奔走於全國各地,敲擊木鋒以引起人們注意。後來,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徵求意見,而是等人找上門來,將這種大型的木鋒矗立於王宮之前,經過演變,就成了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