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挽

呂挽

呂挽,原名徐明,祖籍江蘇南通,大學中文系畢業,現旅居美國。著有小說《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

電視劇介紹


2007年8月7日,中國首部膠片電視劇《我們遙遠的青春》在經過一年多的等待后終於在北京電視台首播了。其實,這部由陳道明監製、沈嚴導演的電視劇已經在網路和碟片市場上火了大半年,但凡看過的人都會無一例外地迷上那段“空靈而沉重”的青春。
電視劇改編自旅美作家呂挽的同名長篇小說,講述了李然與周蒙、葛俊與戴妍兩對年輕人相愛卻不能相守的青春故事。
劇照
劇照
中文系出身的呂挽說自己有敘述障礙,所以這個從大學時代就開始醞釀的故事一直等到8年之後才有了開 局。在美國做家庭主婦的日子裡,呂挽用了一年半時間來仔細編織故事的絕大部分內容,最後她竟然無論如何也寫不出結尾來了。一年之後,她才找到小說的最終結局。
2002年呂挽回國毛遂自薦,十月文藝出版社裡一位溫婉的女編輯試探性地出版了1萬本。呂挽說書賣得並不好,也就剛好賣掉這1萬本而已。但是她很幸運,圖書出版了兩三個月,就被陳道明相中了。
陳道明把小說推薦給了曾經合作過《中國式離婚》的青年導演沈嚴,於是這位廣告片導演開始了和陳道明的再度“牽手”。因為這位老戲骨的加入,年輕的4位編導將小說中舐犢情深的母女之情轉換成了更具象徵意味的父女之情。
相望而不能相守,電視劇在內在氣質上秉承了這種感傷,並且和小說一樣用老得起皺紋的橋段——女人的意外懷孕——來解釋年輕人分分合合的理由。
很多人都覺得那個故事像是在說自己。所以,那些還在大學里甜蜜戀愛的青年男女,那些青春快要逝去的“老女人”們,那些已經很久沒有和導演聯繫過的朋友全都哭得稀里嘩啦。實際上,每個人哭的都是自己——那個被壓在心底很多年,曾經青春、曾經傻裡傻氣、曾經不依不饒、曾經痛失和錯過的,最真實的,自己。

小說情節


小說安排了一個充滿市井趣味的結局,女主角周蒙被生活的大潮衝擊著,成為一個並不那麼愛她的男人的妻子,結婚生子,出國回國,即便看見老公寫給別的女人的情書,也可以安靜地道一聲:“你倒是收好了啊”,並不追究。這樣的平淡和安靜,與開始的認真和不依不饒比起來,更讓人慾哭無淚。
電視劇則將周蒙的人生歷程定格在遙遠的山鄉一腳——在那鋪滿落葉的山路上,攝影師李然和鄉村教師周蒙用一個寄託了無限深情和思念的擁抱告別了曾經的愛情。他們都以為已經忘了對方,卻發現對方一直在自己的心底最深處。他們想回到過去,卻徒然無力。他,已經不是男孩,而是男人。一個已婚的男人,一個女孩的父親,有不得不去承擔的責任。
導演沈嚴坦承自己和很多人一樣更喜歡小說微妙入時的敘述風格,但他不忍心看到純潔的公主落入結婚生子的俗套人生,一個男人更願意將完美的她保留在膠片上的最後一格。
這位日劇迷導演並沒有按照通常的日韓偶像劇模式來架構自己的這部青春片,他強調應該用自己的心靈和眼睛來表達中國人對青春、愛情的理解。摒棄了過分的煽情與不切實際的浪漫幻想,在漫天黃葉的雲南、在風高雲淡的青藏高原,人們讀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

全書模式


全書採用圖文影像小說的模式,將作者的大量獨家珍藏劇照與優美灑脫的文字完整地相結合,讓文字和圖片的美感相互滲透,小說和電視的情節彼此呼應,達到一種靈動詩意、輾轉回味的閱讀審美感受。
當然,內容和形式的完整,與小說真正的靈魂相比,都只是一種錦上添花的裝飾而已,真正讓讀者迷戀的,仍然是作為小說的靈魂———故事和敘述。作者用一種特別的敘述方式講述了一個特別的故事。

全書講述


這是一個講述青春的故事,卻沒有青春的色彩,沒有渲染的愛情,甚至看完之後你也許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被感動了,反而有隱約的膽怯。吸引人的恰恰是從開始就看似理所當然卻意料之外的情節,不能說沒有鋪墊,篇幅也不算拖沓,故事只是安靜地進行,然後恍惚間已經峰迴路轉,牽引著我們走向結束。
這是一個講述愛情的故事,卻是一個基本上否定愛情本身的愛情故事。是一種與“有情人終成眷屬”完全不同的模式,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相愛的人從來不能相守”,而且在這種無奈中,一定沒有一方突然死去,十年以後再重逢的時候,各有一片天地的昔日情侶默默相望,沒有激烈的衝突,沒有爆發的情感,有的只是在老情歌般的氛圍中,兩個人內心的波濤洶湧。他們似乎是平淡地分別了,其實只不過更深刻地懂得:他們深愛彼此,刻骨銘心。
這是一部因為真誠而顯得非常真實的小說。作者用安靜淡然的筆墨直率地表達了人性,也許你不會感動到流淚,但是你一定印象深刻,因為她的表現手法很奇特。沒有給讀者想象的空間,從男女主人公相識沒多久就已經說出了離別的篇章,告訴我們生活是殘酷的,命運是註定的,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人生沒有奇迹,因為生活本身不應該有謊言。

評價


《我們遙遠的青春》踏踏實實地講了一段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當代愛情故事,因為平常,就連那些既不漂亮也不帥氣的演員們也變得格外親切、真實。友情、夢想、漂泊、追求、遺憾、溫暖、成長、眼淚、微笑,這些深深淺淺的痕迹在每個人的“青春”影集里定格為一捲髮黃的膠片……
“實際上從一開始,隔離李然和周蒙的不是別的,是他們自己,是他們脆弱的人性,說得再透徹一點兒,是自私的人性。而人與人的關係越深刻,人性的自私越是暴露無遺。”呂挽的愛情理論是“因為無私的愛情和自私的人性永恆矛盾,所以愛情只能是一道沒有謎底的謎面”。這大概是對70年代生的人最好的愛情概括了。
《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對廣大的讀者來說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也許,曾有人被這個傷感的書名所吸引,被小說中流溢出的隱逸的哀傷所吸引,甚至被之後拍成的電視劇里男女主人公美好的容貌所吸引……那樣兩個年輕人,一個是純情美麗的女大學生,一個是風流倜儻的年輕記者,他們從一見鍾情,到傾心相愛,從日日廝守,到依依惜別,從天各一方,到最後重逢,這是一段相愛而不能相守的愛情。但是多年以後,等他們都已是有了家室和兒女的人,他們知道,各自依然愛著對方,而且是一種刻骨銘心的愛。
這次,作者呂挽攜手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在2008年向期待已久的廣大讀者隆重推出《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完整珍藏版,你一定會被它的“完整”所吸引。
書中加入了初稿中“結婚”一整章,不僅在結構上讓全書的前後連接更加順暢,而且便於讀者更深刻地理解書中的人物。更難得的是,書的最後特別收錄了一篇呂挽的隨筆《關於影像》,這是作者第一次袒露她對於電視劇版本《我們遙遠的青春》的看法,別具珍藏價值。

後記


為了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還將推出呂挽新作,也是《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的姊妹篇《在得到和失去之間》,就像作者自己說的,人生大抵如此,在得到和失去之間。作者將一如既往地直面愛情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