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京樂,皮影藝術大師年近八旬的潘京樂是華州皮影戲目前的領軍人物,也是最年長的仍有能力演出的表演大師,有皮影戲“活化石”之稱。
2020年8月7日,潘京樂因病逝世,享年92歲。
皮影藝人
皮影藝術大師潘京樂,15歲開始學習皮影,5個月後登台演出就一炮走紅,有五月紅的美 譽。潘老最擅長的是細膩悠長的“
碗碗腔”,這種嗓音中略帶著哭聲的唱腔,跌岩起伏,感人至深。他 將200多個全本戲記得滾瓜爛熟,隨便哪一出都能隨時地唱四五天都不用休息。
潘老現在已經很少登台演出,在陝西雨田社主要致力於皮影戲的搶救和發展工作;培養皮影新人,指導皮影的表演和雕刻,保存皮影戲的聲像資料。
潘老的最大心愿,就是古老的
華州皮影文化不會從自己的手上失傳。
潘京樂出生於1929年的寒冬,一個戰火紛飛,土匪橫行的年代。老伴在他40出頭就過世了,留下6個兒子。把小的拉扯大,給大的找到媳婦,給兒子們蓋上房子,從舊社會國民
皮影演出
黨老總們的囂張霸道,到紅衛兵的橫掃一切牛鬼蛇神,他都是一個人默默地忍受著,養活孩子,成為生命唯一堅守的信仰。生活的風雨,卻成就他著名的“哭腔”。2004年秋,華縣有一場在田野里的皮影演出,唱到一半時,秋雨不期而至,潘老漢聲音陡然一變,變得沙啞,變得更尖,眼淚也滾滾而落,梧桐樹下,暈黃的燈光在雨中氤氳,當場所有的觀眾聲淚俱下。60多年來,潘老不但唱遍了渭河南北,還把皮影戲唱到了北京、上海、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等地,甚至唱到日本、德國、法國等國家。潘老最大的心愿,就是古老的華州皮影文化不會從自己的手上失傳。
為了讓
華縣皮影擺脫目前面臨的“千古絕唱”困境,並使華縣今年內能如願捧回“中國皮影之鄉”的榮譽牌,華縣政府授予潘京樂、汪天喜等16位民間藝人“華縣皮影傳承人”稱號,他們一直從事皮影演出或雕刻都達15年以上;同時華縣還面向全社會公開招募皮影傳人。
2008年11月底,一個陽光很好的午後,老藝人潘京樂坐在門口感嘆:“老了,沒有給後人留下點東西。”原因是前兩天雨田公司為他錄戲,想留下他最後的聲音,但他常常滿頭大汗,連一折戲都唱不了。我一直記著他的另外一句話,那是2006年7月,他在一個土坯房裡來回踱步,反覆說“畢(完)了,莫(沒)人學了!
陝西華縣有這麼個民謠,“四喜(魏振業)的花臉,禿子娃的旦,聽
皮影
得叫人忘了吃飯,外鄉人到這裡把戲看,都想把家搬華縣。”潘京樂就是這民謠里的“禿子娃”,不過,娃娃老矣,他今年已經79歲了。大家都說潘京樂是因為《
活著》而聞名的。張藝謀在電影《活著》里,讓“福貴”學會了皮影戲這門手藝,而為皮影戲配音的任務,劇組找到了潘京樂。這次出手,讓“禿子娃”的名頭走得更遠了。《
東方早報》在一篇文章中說:“潘京樂是
關中皮影的代表人物”,現在國內外提到皮影,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他。一個老藝人,一生都在從事自己喜歡的藝術,可是唯一的目的卻是錢!能不辛酸?在他唱戲唱到苦楚時,能不淚下?哭腔能不動人?華縣一個愛好皮影戲的攝影師張韜說,“潘老把戲當作生活的發泄,只有唱戲的時候,流淚的時候,他的心情才是舒暢的。而生活又深深地影響著他的戲,每到唱苦角時,他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生活的諸般苦楚,於是淚流滿面,戲也就更動人。真正是戲人合一。
華縣最好的“簽手”郝炳黎駕鶴遠遊,他也是潘京樂的老搭檔。在清明節的時候,潘老懷抱
月琴,來到墳頭為故人咿呀彈唱——精通皮影戲的老藝人如今已是寥若晨星,現在星空中又少了一顆。在華縣農村,很多人是從小看著皮影戲長大的。那個時候農村裡婚喪嫁娶,都要請藝人們來,天黑的時候在村子口,大樹底下搭起一個棚子,戲就唱起來了,短的一個晚上,長的要演上好幾天,村裡人白天幹完農活,吃了飯,來不及的就拿個饃,端碗粥,拖著凳子,坐在台下看戲。對他們來說,皮影戲是最好的娛樂,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對於藝人,皮影戲卻和“生存”方式之間有著越來越尷尬的距離。
2020年8月7日,潘京樂因病逝世,享年92歲。
為了把傳統的皮影藝術發揚光大,華縣政府出資獎勵皮影藝人帶徒,
潘京樂
並授予皮影戲演出及雕刻傳承人共16人“華縣皮影傳承人”稱號。縣政府希望他們珍惜榮譽,不斷提高藝術水平,完善創新華縣皮影藝術形式,積極探索保護傳承和產業發展的方法途徑,做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同時,該縣號召有識之士投身皮影藝術事業,做傳統民間文化的傳承者,為保護傳承傳統優秀文化做出更大的貢獻。2006年5月,華縣皮影被列入中國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華縣政府確定了到2015年,將全縣皮影戲班發展到100個,從事演出的藝人達到上千名的宏偉目標。為此,華縣將“中國皮影之鄉”作為縣上的四張名片之一對外廣為宣傳,並出台一系列措施對皮影加以保護和繼承。縣財政每年拿出10萬元扶持皮影產業發展,政府組織皮影藝人成為專職演員,為60歲以上皮影老藝人發放生活補助,對皮影傳承人進行獎勵。規定每帶徒一人,老藝人可獲1000到2000元獎勵。據了解,在當地政府幫助下,華縣已建立皮影劇團和演出公司,把皮影戲帶入劇場。全縣皮影雕刻從業人員已達1000多人,各類班社加工點23個,年可實現產值1000萬元,皮影產品遠銷10多個國家。
雖然潘京樂的演出受到好評,但是潘京樂卻因為找不到徒弟繼承自己的技藝而擔憂。潘京樂能唱200本戲,但是華縣留存下來的
手抄本只有60 多本,就算潘京樂還能記住其他100
潘京樂老人素描
多本的戲詞,可整理一個劇本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前前後後總共需要10年。演皮影戲的光有劇本還不行,配合才是最關鍵的。演皮影的老人是沒有樂譜的,什麼時候該敲是感覺的問題,這一套東西必須一幫一的傳授,沒有其他辦法,即每位老人都要帶一個年輕人共同練習。其實像皮影戲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也是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於是華縣縣政府出台了皮影戲老藝人收徒獎勵辦法,每帶一個徒弟老藝人就能得到政府2000元的獎勵,在生活上也給予幫助。過去華縣有一大批熱愛皮影的老藝人是一個無組織的狀態,在政府的協調下,目前華縣已經將潘京樂、呂崇德等皮影戲老藝人組成了3個劇團,這些老藝人每月都有固定的收入,而且固定在華縣義務演出,但是到2008年還是沒有一個年輕的男性來學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