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塘鎮
大坪塘鎮
大坪塘鎮位於湖南省南部,人口3.67萬,面積78.66平方千米;2014年,撤銷大坪塘鄉,設立大坪塘鎮。2015年新田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方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永州市人民政府批複同意,決定撤知市坪鄉,將原知市坪鄉所轄的全部17個建制村併入大坪塘鎮,鎮人民政府駐知市坪(原知市坪鄉人民政府駐地)。
全鎮總面積約78.66平方公里,3.67萬。境內屬丘陵區,年平均氣溫10度,無霜期為280~300天,年降雨量為1400毫米。鎮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產水稻、紅薯、豆類、烤煙。境內已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網,043縣道為境內主要公路,從中部穿越,交通較為方便。
境內設中學2所,小學8所,醫療機構17個。(原大坪塘信息缺失)
行政區劃碼:431128210;郵編:425712;電話區號:0746;電話號碼段標識:4911。
明崇禎十二年(1639)前屬寧遠縣,是年新田置縣,屬之;
清屬南十都,機絲墟為商品交易中心;
解放初屬第五區;
1956年撤區並鄉後設鄧家村鄉;
1958年歸新圩公社轄;
1961年從新圩公社分出設鄧家村公社,因駐地在定家村,而方言“定”與“鄧”同音,故取名鄧家村公社;
1969年公社駐地遷往千山,公社名稱改躍進;
1971年駐地遷往知市坪,公社仍襲原名;
1981年以駐地名代替原公社名。
1984年撤社為鄉。
2015年11月20日,省民政廳(湘民行發[2015]54號)批複同意:撤銷知市坪鄉建制;將原知市坪鄉所轄的全部17個建制村併入大坪塘鎮。
大坪塘鎮人民政府 蔣書逸/攝
1956年撤區並鄉後設大坪塘鄉;
1958年歸新圩公社轄;
1961年由新圩公社分建大坪塘公社;
1984年撤社為大坪塘鄉;
2014年,撤銷大坪塘鄉,設立大坪塘鎮。
大坪塘鎮
2015年01月07日,大坪塘鎮政府揭牌成立,鎮政府駐原大坪塘鄉人民政府駐地;
2015年12月27日,知市坪鄉併入大坪塘鎮,鎮政府駐原知市坪鄉人民政府駐地;將大坪塘鎮的秀嶺水、雲里、黃沙溪3個建制村併入龍泉鎮;大坪塘鎮的長富、大窩嶺、社灣3個建制村併入新圩鎮。
太坪塘鎮原知市坪鄉、大坪塘鄉撤併前行政區域
鄉鎮 | 駐地 | 行政 村數 | 居委會數 | 下轄行政村及居民委員會名稱 |
原知市坪鄉 | 知市坪 | 17 | 知市坪、山下、山口、石溪、黃家舍、齊家、定家村、大窩山、龍井塘、白杜窯、窯頭、冷水塘、王家寨、板溪、龍溪、大山銀、小明路等 | |
原大坪塘鄉 | 大坪塘 | 20 | 大坪塘、大沖、枇杷窩、小塘、秀嶺水、麻塘窩、白杜、下村、土橋坪、平陸坊、火柴嶺、草坪、大鳳頭、中和圩、留家田、社灣、黃沙溪、雲里、長富、大窩嶺等 |
撤鄉並鎮后,大坪塘鎮轄:知市坪、大坪塘、山下、大沖、白杜、白杜窯、板溪、草坪、大鳳頭、大富山、大山仁、定家、黃家舍、火柴嶺、冷水塘、留家田、龍井塘、龍溪、麻塘窩、枇杷窩、平陸坊、齊家、山口、石溪、土橋坪、王家寨、下村、小明路、小塘、堯頭、中和圩等共計31個建制村。
大坪塘鎮位於新田縣東部,地理坐標位置:東經112°18'54~112°21'54,北緯25°49'30~25°53'6(大概)。東面、北面接郴州市桂陽縣,南抵新隆鎮,西毗新圩鎮。境內多丘陵,多山;境內最大人工湖泊下圩水庫2013年由金陵水庫引水,是鎮政府生態建設重點工程任務。
境內平均海拔250米,年平均氣溫10度,無霜期為280~300天,年降雨量為1400毫米。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蔬菜。
下圩水庫
位於知市坪村以東,下圩村以北,山下村以西,解放初修建,是知市坪鄉最大的蓄水工程,是流經鄉域的江河源頭。
龍腦背水庫
龍腦背水庫位於冷水塘村龍腦背嶺上,修建於1958年,屬小二型水庫,總庫容24.6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800畝,受益人口2000人,該水庫由內、外兩個水庫連接而成。
大坪塘鎮總人口3.67萬(2015年),以漢族居多,另有瑤族、客家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以下為人口總表和分表:
大坪塘鎮組成鄉鎮2015年人口分布表單位:人
鄉鎮 | 總人數 | |||||
小計 | 男 | 女 | 其中非農業 戶口人數 | 土地總面積(平方公里) |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
原知市坪鄉 | 18045 | 9597 | 8448 | 372 | 43.03 | 419 |
原大坪塘鄉 | 19182 | 10237 | 8945 | 95 | 50.48 | 380 |
〖知市坪〗 Zhī shì píng
原名雞屎坪,因周圍山上大小石頭多,形似雞屎得名,后雅化為“知市坪”。村委會駐知市坪,轄知市坪、下圩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2.5平方公里,耕地41.1公頃,250戶,1280人。系鄉人民政府駐地。
〖山 下〗 Shān xià
古村坐落公龍山之下而得名,村委會駐山下,轄山下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31公頃,170戶,約680人。
〖小明路〗 Xiǎo míng lù
村內地勢開闊,村口有條石板路得名。村委會駐小明路,轄小明路、沙塘下、魯塘下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1.8平方公里,耕地53.1公頃,195戶,815人。
〖山 口〗 Shān kǒu
村址坐落在兩座山的口上得名。村委會駐山口,轄山口、岩口庄、山下嶺、大風洞、前塘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2.4平方公里,耕地50.6公頃,305戶,1250人。
〖黃家舍〗 Huáng jiā shè
村莊周圍都是黃土山得名。村委會駐黃家舍,轄黃家舍、芹材等15個村民組。總面積4.1平方公里,耕地87.7公頃,540戶,2400人。
〖石 溪〗 Shí xī
村後有石山,村前有小溪得名。村委會駐石溪,轄石溪、山塘尾、鄧家、歐家、爛涼亭等16個村民組。總面積4.4平方公里,耕地61.1公頃,440戶,1789人。
〖龍 溪〗 Lóng xī
村兩旁各有一條小溪,古稱二水夾一龍得名。村委會駐龍溪,轄龍溪、橋頭、下眼、頂山等13個村民組。總面積3.6平方公里,耕地74.4公頃,398戶,1487人。
〖板 溪〗 Bǎn xī
村前塘中有塊大石板,塘邊有條小溪,故名。村委會駐板溪,轄板溪、花嶺砠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1.5平方公里,耕地35公頃,190戶,837人。
〖大山銀〗 Dà shān yín
村后石山上的石頭呈銀白色得名。村委會駐大山銀,轄大山銀、嶺背、雲砠、大嶺砠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2.1平方公里,耕地32.3公頃,250戶,827人。
〖定家村〗 Dìng jiā cun
肖姓開基祖公決定在此安家得名。村委會駐定家村,轄定家等15個村民組。總面積4.1平方公里,耕地60公頃,430戶,1740人。
〖齊 家〗 Qí jiā
齊姓人建村得名。村委會駐齊家,轄齊家、曾家邊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1.6平方公里,耕地24.3公頃,190戶,715人。
〖龍井塘〗 Lóng jǐng táng
村旁群山蜿蜒如龍,井水清澈,村口有塘而得名。村委會駐龍井塘,轄龍井塘、秀鳳江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48.8公頃,300戶,1040人。
〖王家寨〗 Wáng jiā zài
王姓人開村時,村前有“麒麟寨”得名。村委會駐王家寨,轄王家寨等4個村民組。總面積1平方公里,耕地26.7公頃,132戶,481人。
〖白杜窯〗 Bái dù yáo
杜姓人開村時,全靠燒窯維持生活得名。村委會駐白杜窯,轄白杜窯、合群圩、水口山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2.1平方公里,耕地40.6公頃,275戶,1025人。
〖窯 頭〗 Yáo tóu
村後山上窯多得名。村委會駐窯頭,轄窯頭、下排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1.6平方公里,耕地26.8公頃,196戶,740人。
〖冷水塘〗 Lěng shuǐ táng
村北塘下石縫內有井,井水清涼得名。村委會駐冷水塘,轄冷水塘、栗美崗、茶元頭等16個村民組。總面積4.3平方公里,耕地60.1公頃,390戶,1456人。
〖大富山〗 Dà fù shān
村后石灰石多而得名。村委會駐大富山,轄1個村民組。總面積0.3平方公里,耕地9.2 公頃,50戶,212人。原名農科站。
〖大坪塘〗dà píng táng
〖大沖〗dà chōng
〖小塘〗xiǎo táng
〖下村〗xià cūn
〖留家田〗liú jiā tián〖平陸坊〗píng lù fāng〖土橋坪〗tǔ qiáo píng〖白杜〗bái dù〖枇杷窩〗pí pá wō〖草坪〗cǎo píng〖大鳳頭〗dà fèng tóu〖中和圩〗zhōng hé xū〖火柴嶺〗huǒ chái lǐng〖大窩嶺〗dà wō lǐng〖雲里〗yún lǐ〖社灣〗shè wān〖秀嶺〗xiù lǐng〖黃沙溪〗huáng shā xī〖長富〗cháng fù〖麻塘窩〗má táng wō
共有山地面積29000畝,其中森林面積26097畝,以松、杉為主,其中人工造林3000畝。
以原知市坪鄉沙發業為主,全鎮有沙發經營戶1510戶,占原鄉總戶數的35.5%,從事沙發家私業的勞動力8938人,占原鄉勞動力總數的82%,經營點遍布全國除台灣、西藏之外的省、市級1000多個城市。
2003年3月31日成立了知市坪鄉創業家協會,通過三年的發展,協會成立了廣州良田鎮、順德樂從、廣西容縣、長沙4個分會。協會會員申請註冊商標達500多個,精心培育了國泰皮具、旭日升傢具等品牌。原鄉年銷售產值達10億元,是遠近聞名的“沙發之鄉”。
糧食生產為副業,養殖業為輔,是全縣優質煙草種植基地,每年種植面積穩定在3000畝左右。知市坪村新市場,於2002年9月12日投入使用,共有鋪面100多個,攤位200個,設水果行、布匹行等20個行市。
蔣先雲同志故居:
蔣先雲故居位於湖南省新田縣大坪塘鄉大坪塘村,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蔣先雲的高祖登堂公所建,因故居前有一形如半月的池塘,故蔣氏族人又稱之為“月光堂(塘)”。1902年農曆7月14日,蔣先雲出生於此,他的童年、青少年皆在這裡度過,直到踏上革命征程。
張榮組
(1806年出生—1872年病逝,時年66歲)張榮組,號涫卿,字錫圭,別號潤農,新田縣大坪塘鄉長富村人。1806年出生。根據歷史資料推斷,王鼎銘先生到新田時,他才23歲。因張榮組的父親張老公為人忠厚、正直,在新田縣城做買賣,王鼎銘在縣城打擊地痞惡勢力時,是堅定的支持和擁護者,王鼎銘在狀元樓組織青年學生建立童子軍時,張老公主動將自己的兒子張榮組送到童子軍受訓。張榮組聰明勤奮好學,深受王鼎銘愛戴和器重。在大考之年,張榮組去北京趕考,王公曾經寫信給在北京的朋友陳官俊,讓張去找陳官俊。而在瑤民叛亂中,張老公父子都給王鼎銘以很大的幫助。王鼎銘犧牲后的第三年,張榮祖恩科舉人。經過陳官俊舉薦,特旨考取內閣中書,派充國史館分校委署,協辦侍讀,管理誥敕房等事務,期滿揀選廣西蒼梧知縣,後母親病逝回家守孝,后又檄調率兵平定叛亂,因作戰有功,躍升知府。張榮組年邁歸里,研究學問,倡辦教育,曾經主講陽春書院。著有《六經存漢》、《七經天文附篇》《蘭太令史錄》等不少著述,張榮組對王鼎銘既有師生之誼,又有舉薦之功,懷有特殊的感情。所以,在王鼎銘犧牲以後,張榮組懷著一顆悲傷的心情收集了一些王公在新田縣兩年多的實績,通過整理,他寫了一篇熱情洋溢的歌頌王鼎銘先生的《墓誌銘》,記載在《嶧縣誌》中。
蔣先雲
(1902—1927)
蔣先雲,男,1902年7月14日生於湖南省新田縣大坪塘村一沒落書香之家。父親蔣繼堃是清末秀才,為人忠厚正直;母親肖玉秀,人稱“大腳婆”,樸實勤勞,不受封建禮教的約束,性情開朗人緣好。蔣先雲兄弟姐妹八人,先雲排行最小,五個哥哥,兩個姐姐。大哥先烈是孫中山先生得力助手,反袁義士,壯烈犧牲,遺像及豐功業績供奉於武昌革命烈士公祠,永世紀念。二哥先知嶷山,任惠豐縣警察局長。三哥先澤麓山,任黃埔軍校圖書管理員,四哥先惠伊山在家經商,五哥先復衡山,水口山礦務局當工人。妻子李祗欣,李立三之胞妹,衡陽女三師畢業,從事婦女運動和教書,操勞過度於1927年先先雲而逝於武昌,無子。
蔣治英
(1905~1989)
蔣治英,大坪塘鄉大坪塘村人,縣立甲種師範畢業后,曾任本村小學教師。民國15年,考入黃埔六期,加入國民黨。民國18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九師五十一團少尉排長,民國26年升為少校營長。民國34年晉陞副旅長,至民國37年,任命為國民黨軍第二軍九師少將師長。
1949年7月,隨國民黨二十兵團(轄二軍九師)司令陳克非從宜昌撤退進入四川。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緊緊追擊,官佐士兵惶惶然怨聲四起,同時面對宋希源被俘,程潛起義等現實,蔣治英思想鬥爭激烈。此時,二十兵團只剩九師實力,只有率部起義,才是光明出路。蔣治英向陳克非深刻分析形勢,曉之以義,策動當機立斷。經召開骨幹會議,並派人至鄧錫侯部找共產黨的工作組聯繫,9月22日,黨的工作組進部隊,23日共同協商,24日二十兵團宣布脫離國民黨,通電起義。
1956年後,蔣治英任湖南省參事室參事,被選為省人民代表,省政協六屆委員,新田縣人民委員會委員。1957年劃為右派,1963年‘’摘帽”恢復工作。“文化大革命”受衝擊,遣送回家,1979年平反改正,將補發工資3169元全部支援家鄉公益事業,扶助生產隊和救濟困難戶、病災戶。返回工作崗位后,先後任桂陽縣革委副主任,縣人大常委副主任,縣政協二屆副主席。在政協工作中,分抓文史工作,搶救50萬字文史資料。他撰寫《向台灣舊友說幾句知心話》等篇廣播稿,曾被中央、前線、雲南等人民廣播電台播發3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