鯀禹治水

中國三皇五帝時期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中國上古時期大禹治理大洪水的傳說。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大禹從父親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率領民眾,改"堵"為“疏”,歷經13年最終治水成功。

大禹躬親勞苦,櫛風沐雨,同洪水搏鬥,"三過家門而不入"。由此形成了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

作品原文


《山海經·海內經》 山海經——海經——海內南經卷十八。《山海經》是中國第一部描述山川、物產、風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神話傳說的大彙編。全書共十八篇,分為《山經》和《海經》兩個部分。《山經》即《五藏山經》五篇;《海經》包括《海外經》四篇,《海內經》四篇,《大荒經》四篇和又一篇《海內經》。它以描述各地山川為綱,記述了許多當地的神話傳說。其中《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鯀禹治水》、《黃帝擒蚩尤》等神話傳說,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山海經》版本複雜,現可見最早版本為晉郭璞《山海經傳》。但《山海經》的書名《史記》便有提及,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志》。至於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經西漢劉向、劉歆編著,才形成傳世書籍,現多認為,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確證。《山海經》影響很大,也頗受國際漢學界重視,對於它的內容性質古今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如司馬遷直言其內容“余不敢言也”,如魯迅認為“巫覡、方士之書”。所以,《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經》是一部記載中國古代國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現象地負海涵、包羅萬匯。除了保存著豐富的神話資料之外,還涉及到多種學術領域,例如:哲學、美學、宗教、歷史、地理、天文、氣象、醫藥、動物、植物、礦物、民俗學、民族學、地質學、海洋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可謂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山海經》是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也是一部地理知識方面的百科全書。
《山海經·海內經》:“洪水滔天,鯀①竊帝②之息壤③以堙④洪水,不待帝命⑤。帝令祝融⑥殺鯀於羽郊⑦。鯀復⑧生禹,帝乃命禹卒⑨布⑩土以定九州⑪。”
《呂氏春秋》:“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呂氏春秋·音初》:“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
《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熊⑭。謂塗山氏曰:“欲餉⑮,聞鼓聲乃來。”禹跳石⑯,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坐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鯀(gǔn):人名,禹的父親。
2.帝:指天帝。
3.息壤:一種神土,傳說這種土能夠生長不息,至於無窮,所以能堵塞洪水,故名。息,生長。
4.堙(yīn):堵塞。
5.不待帝命:沒有得到天帝的命令。
6.祝融:火神的名字。
7.羽郊:羽山的近郊。
8.復:通“腹”。傳說鯀死三年,屍體不腐,鯀腹三年後自動裂開,禹乃降生。
9.卒:率領部下。
10.布:同“敷”,鋪陳,即陳設,布置。
11.九州:古代分中國為九個州,這裡泛指全國的土地。西漢以前認為禹治水后劃定九州。
12.私:家事。
13.害:耽誤。
14.化為熊:古人覺得熊的力量大,所以認為禹化作熊有了強大的力量。
15.餉:送飯食給人叫“餉”。
16.跳石:踏動石塊。

白話譯文

其一
1、大水漫上天際,鯀盜取了天帝的息壤來堵塞洪水,違抗了天帝的命令。天帝讓祝融在羽山近郊殺死鯀(一說是鯀被流放,老死於東方海濱的羽山)。鯀的部落里分出了禹氏族,天帝就命令禹率部下鋪填土壤賓士洪水來安定九州。禹採用疏導法來治水,平定水患。
鯀禹父子都是善良、冒著危險拯救百姓的英雄。
本文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治理洪水的艱苦卓絕的鬥爭過程,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執著的信念和前仆後繼、不屈不撓的偉大鬥爭精神,至今依然閃爍著燦爛的光芒。
2、大禹娶了塗山氏的女人以後,沒有因為家事耽誤公事,每次回家住4天,再去治水。
3、禹治理洪水,要打通軒轅山。禹化作大熊開山,又怕妻子塗山氏看見,便囑咐妻子:“要送飯,聽我敲鼓再來。”禹化熊開山,踏動石塊,誤落在鼓上。塗山氏聽到鼓聲,前來送飯。她見丈夫這副樣子感到十分羞慚,於是逃開了,來到嵩高山腳下,化作一塊大石。她此刻已經懷孕,就要臨盆。禹趕來說:“把兒子還我!”大石朝北的一面應聲破裂,禹的兒子——啟誕生了。
其二
1、據說中國在古代鬧過一次大水災,那水勢的浩大,災害的嚴重,簡直使人難以想象。大地一片汪洋,莊稼淹沒了,房屋沖塌了,人們扶老攜幼,都逃到山上或大樹上去。有的人雖然逃到了山上或樹上,但因為經不住風雨的吹打,特別是找不到食物,不久就凍死餓死了。有些人雖然僥倖逃到了比較大的山上,可以到山洞棲身,或用樹枝樹葉搭起窩棚躲避風雨,尋找樹皮、野菜充饑,暫時維持生命,但人多樹少,各種毒蛇猛獸也因逃避洪水上山,威脅人類,所以每天沒有被淹死、餓死、凍死,以及被野獸毒蛇侵害而死的人,真可以說是掐指可算。
這時,人們都苦苦地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把他們從死亡中拯救出來。但是高高在上的天帝,只顧自己在天庭中尋歡作樂,根本不把下方受害遭難的“蟻民”(在他的眼裡,下方的人民就像螞蟻一樣不值錢)放在心上,對於人們的苦苦哀號,毫不理會。
人們悲慘的遭遇倒是感動了天神鯀(gǔn),他命神鳥去偷竊能阻止洪災的“息壤”(神土,能生長不息),“息壤”雖小,分量卻不輕,鯀就叫來了神龜去馱,神龜將“息壤”放在地上,大地頓時好轉。
天帝知道了,就將“息壤”收回,並派火神殺死了鯀。三年後鯀的肚子突然裂開了,生出天神禹。禹出生以後,鯀就變成一條玄魚遊走了。禹決定像他的父親鯀一樣去治水,但他沒有求天帝(《山海經·海內經》原文中是天帝命令禹治水),而是率領他的部下,前去治水。他們殺死了引起水災的魔神共工的部下無支祈,但共工知道后,連忙逃走。
禹主要的目的是疏通河道,許多神知道后,都願意出一份力,伏羲送禹一幅八卦圖,河神馮夷送禹一幅河圖。禹收下后就開始治水了。連幫鯀偷“息壤”的神龜和應龍也來助陣,使得進展很快。但他們到龍門時問題就大了:龍門是個重要咽喉,禹和他的部下、朋友們花了5年時間才將龍門開鑿出一個豁口,使河水暢流而下,一瀉千里。
禹的妻子生了一個兒子,叫啟,禹路過家門都沒有進去。就是這樣,禹在治水期間,曾經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一次都沒有進去過。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了。禹從南方走到北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不顧風吹雨打,不顧艱險勞累,一直率領人們從事治水的艱苦勞動。經過了十三年,禹終於將大水治理好,完成了鯀的遺願。
2、上古時代,中國鬧過一次大水災。那時,大地一片汪洋,莊家、房屋都被淹沒了,人們只好逃到山上或樹上去。因為缺吃少穿,餓死、凍死的人很多。人們苦苦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會。
一位叫鯀的天神非常同情人們的悲慘遭遇,決心想辦法幫助人們治理洪水。
鯀知道要治理洪水,只有偷出天帝的寶物——息壤(rǎnɡ)。息壤是一塊幾尺見方的黃土塊兒,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說一聲“長”,他便會迅速擴大,驅走洪水,露出陸地。鯀探聽到了秘藏息壤的地方以後,就請神鳥帶路,請神龜挖洞,偷出了息壤。鯀把息壤放在地上,說一聲“長”,果然,息壤馬上幾里、幾十里、幾百里地伸展開來。洪水慢慢被趕退了,陸地重新露了出來。逃到山上、樹上的人們重新回到了陸地,準備蓋房子、種莊稼,重建家園。
可是,天帝很快就知道鯀偷走了息壤。他大發雷霆(tínɡ),派火神祝融殺死了鯀,奪回了息壤。這樣一來,洪水又重新泛濫開來,人們又陷入災難之中。
鯀雖然死了,但他的屍體過了三年也沒有腐爛。一天,忽然一聲巨響,鯀的肚子裂開了,從裡面鑽出了他的兒子——大禹。
大禹同父親一樣,有一顆善良的心。他決心繼承父親的遺志,治理洪水,完成拯救人類的事業。
大禹走遍了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況,決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來消除水災。
治洪工程開始了。大禹親自拿著鎬(ɡǎo)頭,率領成千上萬的人挖渠開山,疏通河道。曾經幫助鯀偷取息壤的神龜也來幫忙運送土石;神力很大的應龍也用堅硬的尾巴在地上劃出深溝,來導引洪水。
在治水過程中,最艱巨的工程是開鑿龍門。龍門是一座大山,高高地橫在黃河當中,擋住了奔騰直下的河水的去路,河水只好繞道從山腳下一條狹窄的河道穿過。每當水量增大時,河水就四處橫溢,泛濫成災。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艱險,帶領人們一點兒一點兒地開鑿。夏天,烈日當空,山石被曬得滾燙,大禹汗流浹背,仍然不停地干著;到了晚上,還要對付毒蟲猛獸的襲擊。冬天,北風呼嘯,天寒地凍,大禹一鎬一鎬地挖著凍得堅硬的土地,手都磨出了血泡,可他毫不在乎,稍稍休息一下,又幹了起來。為了治水,大禹還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人們都被感動了,在大禹的帶領下,齊心協力地干著。冬去春來,整整花了五年的時間,巨大的龍門山終於被劈開了一個大口子,河水流暢地流向了大海。看著滾滾流去的河水,人們個個興奮不已,圍著大禹歡呼雀躍。大禹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就這樣,大禹帶領人們,由南到北,由西到東,經過十三年的苦戰,終於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們重新返回家園,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人們非常感謝、敬佩大禹,便一致推舉他為治理天下的君王。
3、傳說,古時候這裡洪水滔天,吞沒了大片的土地和山川,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舜帝派大禹到嵩山治理洪水。禹來到嵩山後,決定在太室山與少室山之間的轘轅山打開一條疏洪瀉流的通道。那時大禹的妻子塗山氏,為了支持丈夫治水,也來到嵩山,每天給大禹縫衣做飯。一天,大禹在上工以前,對塗山氏說:“你聽見我的擊鼓聲,就來送飯。”說完,就去治水了。塗山氏準備好飯食,單等著鼓聲傳來。
大禹為了儘快鑿開山間通道,就變了一隻大熊,在山間來來往往,開山鑿石,忙碌不停,連飯都忘了吃。誰知一不小心,竟把一塊石頭踢落崖下,恰好擊在鼓上,塗山氏聽到鼓聲,急忙把準備好的飯食送到轘轅山下。可是她東張西望卻不見丈夫的蹤影,只見一隻大熊在山間跳躍治水。她心中一驚,羞慚之下便向山下跑去。跑了一陣,塗山氏跑不動了,化成了一座巨石。大禹見此情景,大呼:“還我孩子!”只聽一聲巨響,石破北方,一個男孩出生了。這個男孩就是夏朝第二代君主夏啟。石破生啟的巨石高約10米,圍長43米,人稱"啟母石"。所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就是指的這個地方。
由於大禹和妻子塗山氏治水有功,大禹被封為夏伯,后建都陽城。大禹和妻子死了以後,漢代為表彰啟的母親塗山氏支持丈夫治水的功績,便在中嶽嵩山72峰中的萬歲峰下,建了一座“啟母廟”,並立下《啟母闕》。
4、大禹變作熊去鑿山開道,其實這是長期的勞頓改變了禹的形象。《莊子·天下篇》云:“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相傳大禹患有半身不遂症,後步跨不過前步,只能勉強跳著走路,宛若巫師作法事,被稱為“禹步”;長年風吹日晒,渾身漆黑,瘦骨嶙峋,尖嘴猴腮,與悟空形神酷似,卻比不上悟空之靈巧。禹妻塗山氏見英雄的丈夫變成如此的形象,實在不堪,於情感上難以接受,她在羞愧逃避途中也變成了石頭。
而禹妻塗山氏女嬌其本來形象則似乎是白狐。《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云:“禹三十未娶,恐時之暮,失其制度。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九尾白狐造於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徵也。塗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明矣哉!’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
塗山氏若非白狐,為何有九尾白狐來造訪禹以為其婚娶之兆?塗山氏若非白狐,何以塗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龐龐”——袁珂翻譯為:“尋求伴偶的白狐狸呀,九條尾巴充實而強壯。”如果此說成立,則塗山氏就是由白狐變成石頭的。有如花果山上的仙石能孕育生命,啟即是破石而生的。“啟”意即為“開”。
並不因舜處罰了他的父親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他暗暗下定決心:“我的父親因為沒有治好水,而給人民帶來了苦難,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這是一個多麼重大的職責啊!他哪裡敢懈怠分毫。考慮到這一特殊的任務,舜又派伯益和后稷兩位賢臣和他一道,協助他的工作。
當時,大禹剛剛結婚才四天,他的妻子塗山氏是一位賢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灑淚和自己的恩愛妻子告別,就踏上了征程。
禹帶領著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走遍了當時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窮鄉僻壤,人跡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大禹感到自己的父親沒有完成治水的大業而空留遺憾,而在他的手上這任務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無數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掙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離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淚,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識的和不相識的人都會向他獻上最珍貴的東西,當然他不會收下這些東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實在太濃太濃,這也倍增了他的決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著準繩,右手拿著規矩,走到哪裡就量到哪裡。他吸取了父親採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發明了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其要點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大禹每發現一個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個部落去發動群眾來施工,每當水利工程開始的時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勞動,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簡樸,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裡,吃得比一般百姓還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錢的,每當治理一處水患而缺少錢,他都親自去爭取。
他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過自己的家,聽到小孩的哭聲,那是他的妻子塗山氏剛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他多麼想回去親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務艱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個大禮,眼裡噙著淚水,騎馬飛奔而走了。
大禹根據山川地理情況,將中國分為九個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兗州、揚州、梁州、豫州、雍州、荊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個中國的山山水水當作一個整體來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該疏通的疏通,該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變成肥沃的土地。
然後他治理山,經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荊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撾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華山、大別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往下流去,不至於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後,他就開始理通水脈,長江以北的大多數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講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黃河上游的龍門山就是如此。龍門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將黃河水從甘肅的積石山引出,水被疏導到梁山時,不料被龍門山擋住了,過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覺得這地方非得鑿開不可,但是諾大一個龍門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選擇了一個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開了一個80步寬的口子,就將水引了過去。因為龍門太高了,許多逆水而上的魚到了這裡,就游不過去了。許多魚拚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極少數的魚能夠跳過去,這就是我們後人所說的“鯉魚跳龍門”,據說只要能跳龍門,馬上魚就變成了一條龍在空中飛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兇惡,馴馴服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崢嶸,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後代人們感念他的功績,為他修廟築殿,尊他為“禹神”,我們的整個中國也被稱為“禹域”,也就是說,這裡是大禹曾經治理過的地方。

內容簡介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親叫鯀,算起來,他還是黃帝的後代。他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當堯還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帶洪水泛濫,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山陵,淹沒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離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離鄉,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之下,堯決心要消滅水患,於是就開始訪求能治理洪水的人。大禹治水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邊,對他們說:“各位大臣,如今水患當頭,人民受盡了苦難,必須要把這大水治住,你們看誰能來當此大任呢?”
於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領都推舉鯀。堯素來覺得鯀這個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於是就暫且將治水的任務委任給鯀。
鯀治水治了九年,大水還是沒有消退,鯀不但毫無辦法,而且消極怠工,拿國家這一艱巨的任務當兒戲。後來舜開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問題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後來鯀就死在那裡。
舜也來徵求大臣們的意見,看誰能治退這水,大臣們都推薦禹,他們說:“禹雖然是鯀的兒子,但是比他的父親德行能力都強多了,這個人為人謙遜,待人有禮,做事認認真真,生活也非常簡樸。”舜並不因他是鯀的兒子,而輕視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給了他。
大禹實在是一個賢良的人,他並不因舜處罰了他的父親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他暗暗下定決心:“我的父親因為沒有治好水,而給人民帶來了苦難,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這是一個多麼重大的職責啊!他哪裡敢懈怠分毫。考慮到這一特殊的任務,舜又派伯益和后稷兩位賢臣和他一道,協助他的工作。
當時,大禹剛剛結婚才四天,他的妻子塗山氏是一位賢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灑淚和自己的恩愛妻子告別,就踏上了征程。
禹帶領著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走遍了當時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窮鄉僻壤,人跡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大禹感到自己的父親沒有完成治水的大業而空留遺憾,而在他的手上這任務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無數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掙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離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淚,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識的和不相識的人都會向他獻上最珍貴的東西,當然他不會收下這些東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實在太濃太濃,這也倍增了他的決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著準繩,右手拿著規矩,走到哪裡就量到哪裡。他吸取了父親採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發明了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其要點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大禹每發現一個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個部落去發動群眾來施工,每當水利工程開始的時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勞動,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簡樸,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裡,吃得比一般百姓還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錢的,每當治理一處水患而缺少錢,他都親自去爭取。
他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過自己的家,聽到小孩的哭聲,那是他的妻子塗山氏剛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他多麼想回去親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務艱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個大禮,眼裡噙著淚水,騎馬飛奔而走了。
大禹根據山川地理情況,將中國分為九個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兗州、揚州、梁州、豫州、雍州、荊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個中國的山山水水當作一個整體來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該疏通的疏通,該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變成肥沃的土地。
然後他治理山,經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荊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撾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華山、大別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往下流去,不至於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後,他就開始理通水脈,長江以北的大多數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講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黃河上游的龍門山就是如此。龍門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將黃河水從甘肅的積石山引出,水被疏導到梁山時,不料被龍門山擋住了,過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覺得這地方非得鑿開不可,但是諾大一個龍門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選擇了一個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開了一個80步寬的口子,就將水引了過去。因為龍門太高了,許多逆水而上的魚到了這裡,就游不過去了。許多魚拚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極少數的魚能夠跳過去,這就是我們後人所說的“鯉魚跳龍門”,據說只要能跳龍門,馬上魚就變成了一條龍在空中飛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兇惡,馴馴服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崢嶸,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後代人們感念他的功績,為他修廟築殿,尊他為“禹神”,我們的整個中國也被稱為“禹域”,也就是說,這裡是大禹曾經治理過的地方。

作品影響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領導人,但他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與下民一起櫛風沐雨,同洪水搏鬥。
大禹治水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鬥、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