僮身

打鐵球的表演者

僮身也叫僮主,就是村民口中“菩薩上身”的少數人,是打鐵球的表演者。 “僮身”以20~50歲的男性為主。下江頭坐刀轎打鐵球以及鎮前大路宮坐刀轎打鐵球是福建省莆田元宵節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

習俗介紹


僮身
僮身
僮身也叫僮主,就是村民口中“菩薩上身”的少數人,是打鐵球的表演者。“僮身”以20~50歲的男性為 主。下江頭坐刀轎打鐵球以及鎮前大路宮打鐵球是福建省莆田民間元宵節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

儀式器具


表演器材
表演器材
鐵球重達三斤二兩,中間是實木球,四周插著360根鋒利的鋼釘,鐵球由一根約半米長的繩子系著。

表演儀式


僮身
僮身
村民在宮內等候“菩薩附體”“上堂”。每名“僮身”走到一張桌子前,僮伴開始敲起鈴鼓,唱起咒語,僮身幾十秒之後開始搖晃身體,這就是“菩薩附體”的徵兆。“僮身”進入“菩薩”狀態后,擺出“菩薩附體”的姿勢,神情肅穆。
僮身
僮身
巡遊開始,禮炮車開道。“僮身”脫去上衣和鞋子,赤身赤腳走在隊伍中。七八個青年男子,俗稱“僮伴”,抬著一頂刀轎跟隨在“僮身”後面。隨後,“僮身”坐上刀轎,臀部直接壓在3把鋼刀上,赤腳踩著鋼刀。“僮身”上轎后,僮 伴便遞上鐵球,由他們各自擇機開始首次甩打。隊伍行進過程中,“僮身”不時用鐵球甩打後背,滲出點點鮮血。之後,“僮身”要在刀轎上坐2個小時左右,由僮伴抬著繞行全村2000多米。其間,“僮身”始終直視前方,面不改色。
遊行結束后,“僮身”返回大路宮,開始儀式中最精彩的表演部分。僮伴們抬著刀轎,迅速而猛烈地沖向宮裡正殿內,轎上的“僮身”也要更加猛力地用鐵球甩打後背,動作急速。很快,“僮身”由僮伴們抬著又退到宮門口,緊接著又猛地往殿內奔跑,“僮身”繼續甩打鐵球,每一下都比之前更加用力。如此反覆,最多的一個來回奔跑了七八趟,加上之前的巡遊,最多甩打了200次左右。
僮身
僮身
據村裡的老人介紹,“附身”的菩薩願意離身回殿後,“僮身”才會結 束甩打的動作。進入正殿後,“僮身”先在宮內五顯大帝神像前行禮,再走到一張備好的椅子上坐定。村裡的老人在“僮身”耳旁一陣耳語,隨後抓起桌子上香爐內的香灰,撒在“僮身”後背,意味著整個儀式結束了。
老人說,這些香灰是一種特別的香丸,是村內幾家廟宇一整年收集而來的,有止血消炎功能。“僮身”不用打針吃藥,背上的傷過兩天就可以完好如初。

歷史經歷


獨特習俗,和戚繼光抗倭有關
僮身表演坐刀轎打鐵球
僮身表演坐刀轎打鐵球
村裡的老人說,“打鐵球”的習俗,已有400多年歷史。戚繼光平定倭寇的第二年,當地村民為了紀念勝利,同 時鼓舞鄉親們繼續為保家衛國做好準備,藉助神靈的威力,誕生了在元宵期間“打鐵球”的習俗。
據莆田市藝術館館長宋國平介紹,荔城區黃石鎮下江頭村、拱辰街道七步村也有“打鐵球”慶元宵的習俗,但還是涵江的“打鐵球”最引人關注。宋國平說,涵江和下江頭的“打鐵球”習俗,都已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