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榆鎮

東榆鎮

東榆鎮位於四川東北部,南江縣城西南部,介於東經106°51.40′,北緯32°23′之間,東與南江鎮相連,南與關門鄉、高塔鄉接壤,西與沙河鎮團結鄉毗鄰,北與旺蒼縣五權鎮隔河相望,幅員面積123.9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4255畝,其中田8795畝,地5460畝。人口34508人(2017)。

鎮情概況


東榆鎮
東榆鎮
鎮政府駐地東榆,距縣城9公里,全鎮轄觀井、躍進、華光、幸福、永紅、五星、槐樹、文光、長豐、民主、土寨、同心、衛星、戰鬥、橋壩、田榜、響水等17個行政村,10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4508人(2017)。
東榆鎮地處米倉山南麓,屬中山區,全境均為山地,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平均海拔800-1500米,最高點是橋壩村轎鼎山,海拔1565米。境內山巒疊嶂,屬典型的亞熱帶氣候,山上山下氣候差異懸殊,海拔800米以下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春秋遲而短,夏季無明顯高溫時段,光熱條件較好。海拔1000米以上,春遲秋早,夏短冬長。全鎮年平均氣溫16.2℃,年日照1500小時,年均無霜期257天,年平均降雨量1170毫米,70%降水量集中在7—9月,易出現大風、洪澇、冰雹等自然災害。

歷史沿革


1951年9月成立小河鄉政府;1952年1月增設東榆鄉;1956年2月撤銷東榆併入小河鄉,更名為小河鄉人民委員會;1958年9月更名為小河鄉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68年11月更名為小河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4年1月更名為小河鄉政府;1988年9月經原達縣地區行署批准將小河鄉紅塔村1、2、3村民小組,黃金村1、2村民小組,槐樹村1村民小組劃歸南江鎮,將原黃金村文光村民小組擴劃為村,分劃出文光、中院、叢溪3個村民小組,從1989年起全鄉為8村56社。
2001年11月經省上批准,小河鄉更名為東榆鎮;2005年5月全縣機構改革,原石礦鄉、橋壩鄉、小河辦事處併入東榆鎮,由楊子中同志任鎮黨委書記、何龍平同志任鎮長,鎮內設四大職能辦公室,即黨政辦、經濟發展辦、社會事務辦、安全穩定辦。

經濟社會


近 年來,東榆鎮立足區位優勢,依託豐富的礦產資源,利用良好的通通訊條件,大力招商引資,發展石材工業園,圍繞南江黃羊、銀花、核桃等支柱產業,建設綠色生態圈;發揮城郊優勢,發展生豬、特色蔬菜、小水果,構建民營經濟大鎮;盤活剩餘勞動力,實現勞務輸出強鎮,2005年全鎮糧食總產12676噸,農村經濟總收入479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7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0元,生豬飼養量52000隻,黃羊飼養量42556隻,銀花種植面達3890畝,核桃達4330畝,油菜5372畝,蔬菜3067畝。

教育衛生


教育方面,有中心小學3所,有村校19所,教學班80個,教職工101人,學生262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兌現“兩免一補”資金91530元,村校改危450平方米。
衛生方面,有中心衛生院一所,非建制鄉衛生院2所,共有醫務人員30人,其中主治醫師5人,醫師5人,醫士11人。全鎮有村衛生室17個,其中甲級村衛生室9個,有鄉村醫生43人,其中有2人取得執業助理資格。中心衛生院設置門診住院,開設中西醫內外科、婦產科、B超、心電、化驗、預防保健、衛生知識諮詢、宣傳計劃生育服務等科室。鎮村兩級建立了疾病防控及公共衛生管理體系,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積極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5年全鎮參合人數17902人,5010戶,參合率82%。有效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
計生方面,以生育文化陣地建設為著力點,千方百計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計生率達到9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以內。
近 年來,東榆鎮先後獲得“招商引資工作先進單位”、“無毒鄉鎮”、“黨員實踐“三個代表”示範鄉鎮、“400萬頭生豬工程活動先進集體”、“南江縣先進基層黨組織”“巴中市優秀基層黨組織”、“全省安全生產示範鄉鎮”、“擁軍優屬先進集體”、“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鎮”等榮譽稱號。

優勢產品


全鎮盛產水稻、油菜、早市蔬菜、小水果,水泥礦、煤礦、石材等資源豐富,以南江黃羊、DLY種豬為主的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勢。
鎮黨委政府緊緊抓住縣委經營“三大資源”,發展“三大經濟”戰略實施的契機,立足東榆鎮情,積極打造東榆“開發新鎮、工業重鎮、投資熱鎮、產業大鎮”新形象,以優質的服務、優惠的政策,吸引業主發展以石材、水泥礦、煤礦為主的工業經濟。2004年全鎮招商引資460萬元,實現工業產值196萬元,第三產業產值281萬元,有各類企業6家,個體工商戶756戶,其中,水泥集團公司、強盛建材有限責任公司、天磊石材等為縣內骨幹企業。
為了壯大骨幹產業,努力提供引資的軟硬環境,縣上成立的石材城辦公室專設在東榆工業園區,提出了“引得進、留得住、活得好”,“客商發財我發展”的思路,落實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在土地徵用、稅收減免等方面負責為投資企業全程協調服務。

民俗文化


鎮內人民熱情大方好客,勤儉節約持家,依靠勤勞致富。有節日慶典、婚喪嫁娶宴客習俗。境內有古廟宇3處,其中橋壩響水洞古廟聞名於旺蒼、南江兩縣,每逢6月19日群眾就有上廟進香的習俗。傳有“鬧山鑼”、“鑼鼓草”、“嗩吶歌”等民間文化,“鬧山鑼”即民間為死人送葬舉行的藝術表演形式,由鼓、鑼、釵鑼、鐺鑼四種樂器組成,演唱時由四個鼓鑼手組成,死人出靈的當天,從出發到靈柩下葬一路由鼓鑼手奏出悲壯的樂曲,有示驅除“鬼神”的寓意。“鑼鼓草”:過去山區主產玉米,採用刀耕火種、廣種薄收的耕作方式,“廣種”要求大夥換工互助、“大兵團作戰”,尤其“搶草”(除草)時節更是這樣。此一生產特點,要求調動每一個勞動力的生產積極,於是產生了“打鑼鼓草”這樣一種四人“套曲”、“聯唱”的藝術表演形式,由一專門歌唱的“先生”(即歌手)以鑼鼓伴奏,進行演唱,內容包括小調小曲、平腔山調、風俗歌以及勞動號子等。歌手在生產現場即興創作一些諷刺幽默和褒獎頌揚的歌詞,直接鼓勵生產者的勞動熱情。“嗩吶歌”是人們迎親嫁娶舉行的演奏形式,男方在娶新娘子時必須請當地會吹嗩吶歌的人到女方迎親,一般由兩人組成,其歌唱的內容豐富,迎親小曲、山歌小調為良辰吉日增添了熱鬧的氣氛。“皇柏林”:鎮域與沙河接界處有皇柏林一片,百年古樹千餘株,“皇柏王”巍然屹立於村內。相傳三國時期猛將張飛帶兵行營從今日的漢中出發到巴中(巴郡)路過此地播下種子,后長成參天大樹。又傳,唐朝時武則天將太子遺棄於一顆大樹下,后“太子”登基為皇,人們故稱這片柏樹為“皇柏林”。

基礎條件


川陝省道沙南段橫穿境內戰鬥至文光的10個村30公里,岳橋公路貫穿橋壩至華光沿線的7個村9公里,17個村中16個村97個社通公路,17個村103個社通電,有電視收視戶3810戶,移動用戶1800戶,電信用戶1200戶。轄區內有小二型水庫3座,山坪塘211口,年蓄水量120萬立方,灌溉面積6540畝,微水池460口,有鎮文化站1個。

發展思路


發展思路:打造工業園,發展經濟帶,建設小康村,創建平安鎮。
主要目標: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600萬元,同比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1779元,增長20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5800元,增長500元,糧食總產12050噸,人均佔有糧食530公斤,實現招商引資500萬元。計劃生育率達到9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
主要任務:一是突出區位優勢,發展四大經濟(工業經濟、商貿經濟、綠色經濟、勞務經濟)。二是改善基礎條件,抓好五大設施建設(抓好集鎮建設、鄉村公路建設、水利設施建設、公共公益設施建設、能源信息建設)。三是關心群眾生活,辦好六件實事(有序償債、救助特貧困戶100戶、解決人畜飲水500戶、解決農民就醫難問題、農網改造掃尾;規劃建設農貿市場及停車場)。四是圍繞升級上檔,建設小康村。五是維護一方穩定,創建平安鎮。六是抓好社會事業,促進協調發展。七是強化三大管理(農村財務管理、鎮級財務管理、幹部隊伍管理),實現管理增效。八是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執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