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佳鎮

望佳鎮

望佳鎮位於四川省榮縣縣城東部,鎮政府駐地勝利街距縣城7公里。旭水河(茶溪段)蜿蜒從鎮中流過,其支流布流全境。

自雅公路由東向西橫穿其境,全鎮幅員面積31.7平方公里,全鎮耕地22952畝。

其中:田11672畝。轄13個村,145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委員會,5個居民小組,2002年末總戶數6705戶,總人口21552人,其中:農業人口20577人,農村勞動力1146人,外出務工勞動力3千餘人,計劃生育率93.7%,人口2008年呈負增長。

簡介


望佳鎮
望佳鎮
望佳鎮,位於四川省自貢市榮縣境內,在榮縣縣城東部,鎮政府駐地勝利街距縣城7公里。1950年為望佳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5年建鎮。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城7公里。面積31.8平方公里,人口2.2萬。自(貢)雅(安)公路過境。轄品山、插旗、望佳、兩口塘、鄭家、武官、鹿角、麥子山、曲江、郝家山、玉河11個村委會和勝利街居委會。鄉鎮企業有建材、加工等廠。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薯類,兼產油菜籽、甘蔗。
望佳鎮主要農產品為水稻、小麥、油菜、川芎澤瀉、花卉苗木、蔬菜、生豬、雞鴨等,其中蘭花產值達583萬元,糧食總產量12329噸,生豬出欄22150頭,望佳鎮農業方針是實施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實施種植、養殖、加工、營銷、一體化,以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公司加農戶專業協會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主要形成了蘭花為主的產業基地、速生楊樹為主的苗木基地,優質水稻種植基地和食用菌出口生產基地,帶動全鎮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望佳鎮擁有全省唯一一家大米營銷許可企業。
2003年,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09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3245元;農業總產值8003萬元,其中種植業4123萬元,養殖業2850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2329噸;工商稅收實現269.1萬元,其中國稅215.1萬元,地稅54萬元。

基礎設施


望佳鎮內有初級中學1所,中心完小1所,村基點校5所,乙級等醫院1所,村級標準甲級衛生站5個,文化站1個,文化宣傳隊1支,舞獅隊1支,郵政所和電信所各1個,已實現村通電話、村通水混路、村通光纖電視,被列為“成都市衛生集鎮”之一。望佳鎮先後被都自貢市委、市政府評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單位,完成綜合目標任務先進單位,科技工作先進集體,民政工作先進單位,農業工作一等獎,鄉鎮企業發展管理二等然,創建省中醫先進市工作先進單位,農業工作一等獎,鄉鎮企業發展管理二等獎,創建省中醫先進市工作先進單位,所有這些不但使望佳鎮成為柳街人生活的沃土,也為投資者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特色產業


2008年以來,望佳鎮結合榮縣“一河兩帶”產業規劃,狠抓優質肉豬出口基地建設項目的實施,有效推動瞭望佳鎮果、蔬、豬、沼循環經濟模式的形成。
2008年,望佳鎮在品山村、插旗村、望佳村、麥子山村實施開展優質肉豬出口基地建設項目,認真制定了實施方案,落實了鎮領導包村責任制。通過廣泛宣傳動員,在各村掀起了項目實施的高潮,項目報名戶達到1500餘戶。按照“提高肉豬養殖水平,擴大規模上效益”的總體要求,項目建設啟動后,望佳鎮就組織村組幹部到資陽、來牟等地參觀學習,並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27期,培訓人員1200多人次,有效推廣了科學養殖。與此同時,包村技術人員從圈舍規劃、動工、修建、完工檢查等各個方面層層把關,確保了工程質量。截至2008年,已完成了標準戶建設633戶。
“優質肉豬出口基地建設項目的實施,推動瞭望佳鎮生豬產業的發展。”望佳鎮畜牧站負責人介紹,項目實施前,項目村生豬存欄數僅有1000餘頭,在實施項目中,黨委、政府抓住市場豬肉價格一路上漲的機遇,廣泛動員群眾補欄,到2008年項目村生豬存欄數7000餘頭;預計銷售收入達到850餘萬元,可實現利潤210餘萬元;全鎮養豬示範戶中規模達到50頭的有16戶。同時,望佳鎮還以項目建設為契機,推動生豬保險發展,全鎮能繁母豬投保833頭,育肥豬7200頭。

教育事業


望佳鎮學校
望佳鎮學校
榮縣望佳鎮學校是一所九年制鄉鎮A類學校。現有初中部、中心小學、懂政小學、鄭家小學四個校點;有小學教學班24個,初中教學班9個,學生2000餘人。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教職工全員聘任制。學校有一支強有力的幹部隊伍和高素質、敬崗愛業的教師隊伍。共有在職教職工95人,其中教師90人,工勤人員5名;本科學歷30人,大專學歷59人,中專學歷6人;高級職稱6人,中級職稱54人,初級職稱35人。
學校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中心任務,堅持以德育為首,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兼以智、體、美、勞各育的協調與促進,努力為社全培養合格公民。
學校立足望佳鎮實際,努力刨建園林式校園,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學校生存之本,加強與規範教職工的管理。經過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師生無一人違法;近四年,升重高人數逐年上升,連年創學校新高,綜合考核連續獲得縣級教學質量評估三等獎,名列全縣前列。

城鎮建設


望佳鎮建設
望佳鎮建設
一、拓展勞務輸出,增加農民收入。望佳鎮充分發揮農業大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開展勞務輸出,增加農民收入。2008年望佳鎮聯繫江蘇如皋市一家食品廠,針對企業所需的工種對望佳鎮100名勞動力進行了為期5天的培訓,提高了職工適應新工作的能力,經過培訓的農民工受到廠方的歡迎。在開展勞務輸出中,望佳鎮還注重保護望佳鎮職工在外權益不受侵犯。望佳鎮向每位外出務工人員發放了職工“維權卡”,並在務工人員較多的企業建立了工會,以工會的形式切實保護和爭取務工人員在外權益。2008年全鎮有7000餘人常年在新疆、西藏、廣東、北京等全國各地打工,約佔全鎮勞動力的35%,其中還有100餘人在莫三比克從事建築業。全鎮外出務工人員年創造收入達到5000萬元,為望佳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48元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弘揚農村文化,構建和諧社會。讓農村居民享受城市的物質文明是城鄉一體化的目的之一,豐富和發展農村精神文明,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同樣也是城鄉一體化的內容,同時也是落實“三個代表”的具體體現。望佳鎮根據當地農民詩歌基礎較好的特點,通過打造“詩歌之鄉”活動,積極支持和引導農村文化事業發展,使望佳鎮呈現出文化氛圍濃郁、精神生活豐富、鄉村和諧祥和氛圍。為促進詩歌之鄉活動的有效開展,望佳鎮專門成立了以鎮黨委書記為組長的“農民詩歌之鄉”領導小組。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下,望佳鎮有農民詩人200多名,每月出一期詩歌板報,每年寫作詩歌作品上千首,出版詩歌冊子8期,春節春台會也成為農民展示自己詩歌的舞台。全鎮鄉村詩歌創作、蔚然成風,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極大豐富,引領望佳鎮鄉村社會進一步和諧。

新農村建設


望佳鎮養雞場
望佳鎮養雞場
望佳鎮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品山村,幾年前,還是一個貧窮的小山村。該村通過實施新村扶貧工程、農業綜合項目等,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產業,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村容村貌大為改觀。榮縣養雞協會坐落在品山村,協會實行“五統一”,即雞源、飼料、獸葯防疫、飼養管理技術、雞蛋銷售的統一。獲得了四川省和國家無公害雞蛋生產基地稱號和無公害雞蛋產品認證書,2006年順利註冊了“綠源樂”商標。落戶品山村的自貢市綠源養雞場佔地30多畝,存欄蛋雞12萬隻,年產蛋1500噸!為川南地區規模最大的蛋雞養殖場。

旅遊資源


汪家灘

汪家灘即位於榮縣東南部、距縣城約 15 華里的望佳鄉。元末明初,榮縣地區多湖廣一帶流遷入籍謀生者,此為汪姓佔地,加之旭水在金竹沱下多灘口,故名汪家灘。
釣魚台
釣魚台乃旭水河(茶溪段旭陽鎮與望佳鎮最後連界處)一處老景點。今僅剩臨河大圓石一塊。旭水河從北而來,流經釣魚台處撞擊大圓石而折向東流,南岸為附南鄉,往下行數米即是望佳鎮品山村,釣魚台對面是望佳鎮插旗村大河壩。圓石南靠山崖,崖下多生水竹,竹間有村道,可通小型車輛。相傳當年崖上有寺廟,且有棧道階梯與山下沿河村道相接。香火旺盛,四方鄉民常來朝拜。一日天降大雨,有一青年避雨於崖下,寺中主持為行方便,邀其入寺避雨。未知青年口出惡語:“此廟即將傾倒,邀我入寺,豈不是謀害我性命。”主持笑其無知,遂回身登梯。忽聽得巨雷一聲,山崖崩動,頃刻間山廟隨崖石滾落崖下,那名青年亦不見蹤影。崖上一塊巨圓石將寺廟盡覆其下。後來聽當地傳說,那名青年乃河怪所化,因山廟阻其修鍊,遂傾覆之。最後河怪亦被困於圓石之下。上世紀50年代,當地有誤入圓石下洞穴者,月余后見屍體出,已被魚蝦啄食得面目全非。時至今日,雖枯水季節已不見圓石下洞穴出現,可見其深。
如今遊玩此處,可在圓石上留影,亦可在竹林間野炊,頗具野趣。
菜籽沱
自釣魚台沿河下行一里許,可見一大彎道,當地人稱“回水沱”,因河流衝擊右岸而形成迴流漩渦。順彎道再往下行數十米,可見右岸多為堅硬砂礫岩(當地俗稱麻枯石),岸下有一塊大石,較岸低一人許,對岸可見一片楠竹林,此處即為菜籽沱。據聞此處乃望佳鎮境內河道最深處,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望佳鎮大旱,河道乾涸,此處亦是未見其底。聽當地老人講,此處岸邊石間有一塊千年烏木,大旱時期,當地有人以斧斤相加,然未能取下半塊。後來下游修建堰壩,河道經常蓄有深水,故平時此處臨岸大石也被淹沒,與其他河岸無異。上世紀80、90年代,河水清澈,一入夏季,沿河兩岸村民孩童多於此處游泳嬉戲,或從岸上跳水,或於大石出發開始游泳比賽。此地水深,且多魚蝦,對岸居民常於此處網魚。清晨放網,傍晚收魚。若能身臨其境,泛舟期間,定能體會到,長河泛舟喜魚肥,夕陽斜照猶忘歸。

武官大佛

武官大佛位於望佳鎮武官村三組,大佛坐落在武官村中心東山上,佛像高十米左右,大約鑿刻於唐末宋初年間。佛像造型優美,慈眉善目,衣紋整齊。原有寺廟數座,供奉觀音菩薩、藥王真人、土地夫子、豬王菩薩等神像。由於歷史悠久,寺廟有些朽漏,慢慢地損毀,佛像裸露,經過風吹日晒,全身長滿雜草,從此無人過問,落入凡塵。民國六年(公元一九一五年),在當地人楊富先和隔寶山朱於客的倡導下,捐款捐物,培修佛身。楊富先帶領眾人颳去佛像身上的雜草,用黃泥巴滾棉花做材料修補佛像縫口,壘拜台,砌堡坎,使佛像重現昔日風采。

鹿角岩

鹿角岩位於望佳鎮六角村八組、十一組,鹿角岩北面便是高山鎮姜流村。站在鹿角岩頂北望,層層梯田盡入眼底,農夫耕作,白鷺翔集,恰似一幅展軸的水墨畫。鹿角岩上原有鹿角岩砦,大約建於二十世紀初,砦子面積百畝左右。據六十七歲的羅陽生大爺說,鹿角岩砦為大地主王真如修建,歷時三年半,四周圍牆人多高,砦子有三道大門,叫大石門、廣石門、人石門。砦內有藥鋪、商鋪等,生活用品均可在砦內購買。走廊將房屋連通,雨天在砦內行走也不濕鞋。可惜砦子被毀,從殘存房屋可以看出,砦子為串夾壁結構,門窗雕花精細,古樸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