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紹德
粵劇界德高望重的編劇
葉紹德(1929-2009),廣東東莞市人,粵劇界德高望重的編劇,他的一生全獻給粵劇界,從事粵劇編劇超過半世紀,人稱德叔。2006年,德叔發現自己患上癌症,位置於肝膽中間,病情與肥姐沈殿霞相似,他曾做過多次手術,包括兩次化療,但一直都樂觀地與病魔搏鬥,他一直憑頑強意志,依舊出席粵劇活動。2009年4月4日,因癌症引起併發症,於中午12時20分於九龍播道醫院病逝,享年80歲。
1949年參加音樂社,認識林家聲。
1951年開始寫曲,1952年追從王粵生游,代寫電影插曲,幾年間深受磨練。後由王氏介紹,拜識唐滌生,從此在粵劇班中行走浸淫。
1956年薛覺仙去世,在上海妹之兄顏耀林指引下整理薛氏名劇《花染狀元紅》。
1960年為何非凡創作《紅樓金井夢》,是年正式與白雪仙合作,整理《帝女花》唱片版本,
1961年任《白蛇新傳》編導組成員,並負責執筆寫成初稿。
1960年整訂《再世紅梅記》,
1966年整訂《紫釵記》。
1971年轉為正式編劇。自言追隨唐滌生、白雪仙,在編寫劇本、中文古典修辭各方面,獲益良多。葉紹得多年來效力於《雛鳳鳴》、《頌新聲》、《慶鳳鳴》等劇團作編劇一職,作品甚多。
他又培育大批粵劇人才,包括徒弟李名亨、方文正、溫志鵬,高潤權。他於2007年獲香港演藝學院頒發榮譽院士榮銜。在病榻中收到IFPI的通知,將頒贈“音樂成就大獎”給他。
葉少德
葉紹德不但精於編寫粵劇曲本,對於填寫粵語流行歌曲詞,也有心得。葉紹德說,流行歌曲和粵曲,創作的過程都是十分艱難的,先談粵語流行曲,這類歌曲流行是香港的光榮,可以將流行曲的地位提高,但在創作過程中會有不少困難出現,由於粵語流行曲地方性濃厚,字音難擺得正,個個字音要準確,反之會聽得很不順耳,在短短的幾十個字位中要譜寫出全劇的中心意思,很是困難,就以長劇《三國春秋》為例,在短短的五十六個字當中,要說明當時魏蜀吳的形勢,有時真會考起作詞家。在眾多作品中,德叔認為陸小鳳中《悼薛冰》一曲,寫得比較合自己心意,歌詞內容掌握得比較好。
一首粵曲的構成也非常艱難,粵曲有傳統的寫法,用字困難,又要限韻。德叔表示非常欣賞唐滌生的作品,認為唐滌生詞藻很美,在創作粵劇的時候,他也承襲了唐滌生的作風,務求達到歌曲旋律優美,詞藻秀麗。要寫好一部粵劇,多看點古典文學,會有很大的幫助,德叔舉了一個例子,創作《李後主》之一曲《去國歸降》,他曾經參考了《五代十國志》把當時的歷史和李後主作了研究,寫了這首作品。出了新唱片之後,他還聽了很多次,《去國歸降》由任姐、仙姐主唱,雖然獲得好評,但德叔認為曲詞中仍有缺點,例如其中一句“夜來苦將警句研,倩誰填”,把李後主寫得太軟弱,有損形象,決定改為“斷腸景色鎖眼帘,亂愁前”。另外,“蝶舞已無多,鶯狂驚日短”也不好,以後如再重新灌錄這張唱片的話,會改為“日月斂光芒,山河驚變色”。粵曲除了要注意唱詞,音律,如果碰上改編歷史故事,還要表達出故事人物的性格,要分人物寫,邊寫邊改。有錯馬上指出,才能寫出好的粵劇作品。
總的來說,德叔認為粵劇和粵語流行曲,甚至任何藝術作品,都是作曲作詞家的心血結晶,大家在欣賞這些作品的同時,應注意到這一點。
德叔可謂一生都獻給粵劇界,從事粵劇編劇超過半世紀,作品眾多,最廣為人知作品包括《朱弁回朝》、《樓台會》、《鄭成功》、《李後主》、《紅樓夢》等,德叔並於2007年獲香港演藝學院頒授榮譽院士榮銜。據遺孀陳慧玲透露,德叔臨終前已接到通知獲得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頒發“音樂成就大獎”,遺憾的是他未能親往現場領獎。她語帶傷感地說:“德叔今年都80歲了,人生總有盡頭,他一生貢獻給粵劇界,臨終時心愿都是希望梨園興旺,八和編劇班的學生可以學有所成!”
德叔生前人緣甚佳,故粵劇界對於他的死訊無不感到哀痛,而他的喪禮會由“香港八和會館”代為安排於4月24日(星期五)在世界殯儀館景行堂設靈,25日出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