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陀鎮

盤陀鎮

盤陀鎮地處福建省漳浦縣西南部,324國道貫穿全鏡。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3.6公里,是漳浦縣的南大門。人口2.7萬人,耕地面積2.2萬畝。農作物有水稻、番薯、大豆、花生、甘蔗、生薑、茶葉等;山地面積11.6萬畝,主要種植茶葉、荔枝、龍眼、蜜柚、桃、李、香蕉、菠蘿等。

歷史沿革


盤陀自漢朝閩越在此建立蒲葵關至今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是唐朝漳州府的發源地。梁山九十九峰綿亘險峻,屏障天成,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盤陀鎮
盤陀鎮
宋代,盤陀為常樂鄉塘田裡,明代為第八都,正統六年(1441年)設盤陀巡檢司。清代沿襲八都地域名稱,實行保甲制度,順治年間設霞洞、蔡陂、象洞、產山、東林、湯坑、新廟、楓林、西山等保,康熙六年(1667年)盤陀巡檢司移駐雲霄。康熙三十九年重新編定保甲,盤陀一帶編為官洋、產山、東林、西山、新廟、楓林、湯坑、清安、象洞等保。乾隆元年(1736年),巡檢司再駐盤陀。民國初年盤陀屬西區,民國17年為第七自治區,民國23年屬第五區(區署設石榴坂)所轄,民國29年設立盤陀鄉,轄赤檜、蒲野、廈墟、大埔、東林、雜社、心一、嶺里、走馬、無象、藍鳳12保。民國33年,盤陀鄉合併於綏安鎮,原盤陀鄉12保合併為長林、蒲鳳、無象、雜嶺4保。新中國初期屬第二區(后改為石榴區)管轄,成立盤陀、蒲野、東林、上洞、和坑、水港等鄉。1958年9月成立石榴公社盤陀管理區,轄圩中、官陂、葛埔、倉里、東林、產山、和坑、通坑、中周、內曾等大隊,蒲野、上洞二大隊則屬梅林管理區。1959年12月興建梁山水庫,梁山盆地內的中周、內曾二大隊移民於割埔,撤銷了二大隊的建制。1964年9月,盤陀公社合併於石榴公社。1978年3月,從石榴公社劃出上洞、盤陀、割埔、和坑、東林、產山、倉里、官陂、通坑、彎坑等10個大隊重新成立盤陀公社。彎坑於1979年建水庫,村民移大南坂農場雲內等處,撤銷彎坑大隊。至此,盤陀公社共轄9大隊。1984年9月盤陀公社改為盤陀鄉,除原來所轄9大隊改為村以外,又從石榴鄉劃出蒲野村歸屬盤陀鄉。1989年從和美村分出增設西厝村,至此,盤陀鄉共轄11村。1992年2月盤陀鄉改為鎮。今全鎮轄11個行政村,共5688戶,24439人。

行政區劃


全鎮共有11個行政村(官陂村、蒲野村、上洞村、盤陀村、割埔村、和美村、東林村、產山村、倉里村、西厝村和通坑村)和一個居委會,轄區面積116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


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3.6公里,是漳浦縣的南大門。全鎮坐落於梁山腳下,自北而西南三面繞樑山山脈:北與石榴鎮交界的洞仔尖(海拔655米),西與雲霄交界的筆架山(海拔888.9米)、六齒山(海拔562米)、雀目山(海拔627米),南與沙西鎮的石尖(海拔688.5米)、獅仔石尖(海拔627米),南與沙西鎮的四粒石山(海拔713米),與杜潯鎮交界的分水山(海拔654米)。

自然資源


盤陀地名因盤陀嶺得名,盤陀嶺是古代閩交通要道,以險峻著稱,而盤陀鎮的中部、東部是一片平原。三面高山的流水匯成二十多條小溪,總的洪彙集於盤陀中部,形成盤陀溪。這裡四季氣候溫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峰巒綿延,雲霧繚繞,特別適宜茶樹生長。

經濟發展


盤陀鎮是漳州市重點(衛星)城鎮之一,是中國茶文化鎮,已經連續三屆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徠,是省級科技示範鄉鎮、衛生鄉鎮,是漳州綠化先進單位和園林式鄉鎮。盤陀鎮內有盤陀工業區、倉里茶葉加工綜合市場、浮山內戰私經濟區,區內功能齊全、設施配套。全鎮現有工業企業22家,上規模企業3家,外資企業5家,初步形成制茶、食品、織帶、服裝、石雕、鑄造、造紙、食用菌、水果、花卉等主要支柱產業。
1993年天福集團總裁李瑞和先生看中盤陀這塊寶地,著手發展茶文化事業。讓中國茶文化在盤陀紮根開花。盤陀鎮政府、群眾主動接受天福集團茶產業發展的輻射,搶抓機遇,緊跟著發展種植茶葉,並把它當作發展農村經濟的新增長點來抓。
2001年盤陀鎮被中國特產之鄉委員會授予“中國茶文化鎮”稱號。從此,盤陀鎮茶產業日漸紅火,發展步伐越來越大。目前,全鎮已種種植高優茗茶8000畝、茉莉花1500畝。主栽品種有鐵觀音、丹桂、台灣金萱、翠玉;全鎮加工廠35家,申請茶葉商標3個(梁岳仁尊、金剛山)。2005年12月,“天福茗茶”被評為全國馳名商標。全鎮形成“種、產、銷”的特色業鏈。
2005年,全鎮規模工業產值1.24億元,農字型大小企業產值3675.5萬元,實現財政收入12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300元。農路建設位居全縣第1名,農業農村工作綜合考評第2名,工業、項目考評分別為第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