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小洲村的結果 展開

小洲村

廣東省廣州市下轄村

小洲村,古稱“瀛洲”,廣州市海珠區華洲街道下轄自然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海珠區東南面,四面環水,形似小島,村域面積為4.3平方千米。

小洲村從元朝開村,明初簡姓從河南新鄉遷到小洲村聚居至今。小洲村保留了完整水鄉格局,享有“北有周庄,南有瀛洲”之譽。村內有眾多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其中天后宮、玉虛宮、古橋、登灜古碼頭和嶺南水網地帶特有的“蚝殼屋”都體現了古時珠江入海口村落因水取材的歷史遺證。傳說小洲的龍舟在南漢年間曾被封為“瀛洲飛龍”,因此只有小洲村的龍舟是撐黃底紅邊的旗幟。小洲村是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古村寨,也是藝術家鍾愛的棲居地,有小洲藝術村之稱。大批文藝人士在小洲村聚集,一時興起“北有798,南有小洲村”的說法。

2013年8月26日,小洲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歷史沿革


小洲村從元朝開村。
清同治年間,小洲村屬南海郡番禺縣。
清光緒年間,小洲村屬茭塘司下設的彬社。
民國時期,小洲村屬番禺縣。
小洲村
小洲村
民國十五年(1926年),小洲村首次划入廣州市管轄。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廣州市由新設立的彬社鄉公所管轄。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因抗戰需要,小洲村重新劃歸番禺縣。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以後,小洲村再次劃歸廣州市。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小洲村屬郊區。
小洲村
小洲村
1956年,政府曾設立小洲鄉。
1958年,小洲鄉撤銷,小洲村劃歸新成立的瀝滘鄉,隨後又撤瀝滘鄉成立新滘人民公社。
1984年,新滘人民公社改為新滘區公所。
1987年,撤銷區公所成為新滘鎮。
20世紀90年代,嶺南畫家關山月、黎雄才發起組建小洲藝術村 。
2002年,新滘鎮撤銷,小洲村撤村改居,設立小洲居民委員會,劃歸新成立的華州街道辦事處管轄。

地理環境


小洲村位於廣州市海珠區華洲街道,地處珠江三角洲,北側及西側為西江涌所環繞,村域面積為4.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小洲村落位於珠三角洲沖積平原上,主要山嶺為華台山,海拔最高10米,這一帶中間高,四周低。
植被類型
小洲村為果林所包圍,村的西南面和東面有大片的果林,種植有石硤龍眼、荔枝、楊桃等水果。村中綠樹蒼翠,主要沿河涌及水巷分佈,樹種以榕樹柳樹及秋楓樹為主,古樹名木集中在開敞的公共空間,如碼頭宗祠廟宇前的空地等,樹齡在100—200年左右,樹胸周長在1—2米左右。
水文條件
西江涌是流經小洲村的最大河涌,從村西邊自南北向繞村而過,到村北約1000米處拐入東南,又自東南而東北,在村的東北角匯入牌坊河(珠江后航道中的一段),此河段稱為“大涌”;村西的西江涌分別在西北角和西南角處各分成兩條小河汊,西北河汊向南流經村中心與從南面過來的另一支小涌匯合后,迂迴東折,最後匯入細涌,這一“Y”字形水系當地通稱“石崗滘”,一支北流在村中心匯入石崗滘,一支繞過村落南緣匯入村東的細涌。西江涌寬30米至100米不等,水面寬闊,水深2—3米。
小洲村東側為西江涌支流所包圍,水面寬20—50米,水深1—2米,涌東岸基本為果林。村內有水巷三條,將古村劃分為四個地塊,水面寬3—5米,水深1—2米,水巷總長約600米。
細涌是流經小洲村的第二大河涌,它接納村中的三隻小涌后,呈S形自南向北在村東北角流入大涌。而在村中心水網外圍,還存在著與之相通的果園中細長的小河溝,整個小洲村水鄉聚落的河網,形成一個龐大的水網系統,這個河網水位隨潮汐而漲落。

人口民族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小洲村的主要民族為漢族,有戶籍人口6563人,常住人口16563人。

經濟


《小洲村史》記載小洲“村民世代以種果為生,果樹成片”,“盛產馳名東南亞的石硤龍眼、紅果楊桃等名果”。
《新滘》記載:20世紀末,(新滘)已不再種植水稻。明末清初,農民已懂得修建堤岸果基,以保持水土肥分,增加水果產量。其中“果基魚塘”是傳統的耕作方式。即將低洼田挖深成塘,挖出的泥土堆在四周作基。“塘中養魚、基上種果”,具有良好的種養效果。
20世紀70年代,小洲村生產的水果幾乎全部出口,銷往香港、澳門和東南亞地區。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小洲村的主要產業為農業(水果),村集體年收入為20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為3047元,楊桃種植規模最大,目前有1165畝,年產量為3200噸。

文化


2009年8月12日,《小洲村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在廣州市規委會會議上獲全票通過,這個被譽為“嶺南水鄉,瀛洲古寨”的村落有望得到更好的保護!根據規劃,“街—河—街”、“街—河—屋”、“屋—河—屋”三種小洲村的臨水空間特色街道將被重點保護,而簡氏大宗祠、天后宮和玉虛宮三處建築也將作重點的測繪及保護復原設計。
重點保護臨水特色街道
小洲風貌
小洲風貌
按劃定的歷史文化保護區面積為5.1公頃,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面積為9.2公頃,環境協調區面積為15.9公頃。而建築高度的控制是該規劃保護歷史文化區域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據規劃,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建築層數不得高於兩層,總建築高度不得高於7米;歷史文化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的建築層數不得高於3層,總建築高度不得高於9米;環境協調區則根據具體情況建築物的建築高度維持在9—18米之間。
根據規劃,重點保護的小洲村街巷為“街—河—街”、“屋—河—屋”三種臨水空間特色的街道,其中包括拱北大街、登瀛大街、登瀛外街、細橋大街、新路大街等。
針對小洲村自身豐富的水網格局,規劃也著重提出了要保護西江涌水系及沿岸的原生水網形態,保護河涌與兩岸的自然生態格局,以此形成合圍的環狀、通暢水網,保持保護區內河涌的水位。
重修古建築
在歷史文物和建築的保護方面,規劃選取簡氏大宗祠、天后宮和玉虛宮三處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建築進行原狀修復。規劃對文物保護單位和保護建築採用修繕的方式,而對歷史建築則採用維修、改善,保持原真性,力求保存和恢復其原有形制、結構特點、構造材料特色和製作工藝水平。並要求充分利用舊材料,做到不改變文物原狀。
對於一般建(構)築物的保護與整治,規劃則提出了三種方式:保留、整修和拆除,這使得保護區內的部分民宅和危舊建築都面臨拆遷。據了解,規劃實施后小洲村將有468戶搬遷戶。按照小洲村戶均居住面積為210平方米估算,需要新建安置住宅面積為約10萬平方米。按照規劃,將在現小洲村舊村的南部和北部整理出3處居住用地,用作村民安置。
增設停車場引進電瓶車
廣州市小洲村
廣州市小洲村
發展小洲村的旅遊業也是規劃的重點之一。為了應對持續增長的旅客人數,規劃提出恢復古碼頭,增設停車場及碼頭,引進遊船、電瓶車等環保交通工具。根據道路交通的相關規劃,小洲村將取消橫穿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十字形”15米規劃路,在保護區外圍新規劃一條寬15米的東西向道路疏解交通,滿足消防要求。另外,還將向北調整東華大道村北路段的線形以保護古碼頭對面的果林,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區外圍環境;村西沿河涌和果樹保護區邊線規劃20米路,將作為村鎮建設區域果樹保護區的界線。

村落特色

選址理念
小洲村因水而生,因水而發展。水在小洲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小洲村嶺南水鄉環境的母體。小洲村沿西江涌建設,周邊分佈著密如蛛網蜿蜒彎曲的潮汐水道,先民們充分利用水網,使其成為村落空間系統的骨架及人們組織生活和交通的主要脈絡。河道水巷既是村民與周邊農村及城市聯繫的紐帶,也是貨物運輸的主要通道,還是居民日常生活洗衣洗物聚集交流的主要場所。
空間布局
“嶺南水鄉、瀛洲古寨”是小洲村落格局的最大特色。
小洲村東北方向通往珠江后航道,古村區域四面環水且內部也水網密布,河涌是小洲村落組團的自然分界,水鄉村落建築群天然地被水網系統劃分成北部、西部和南部三大組團。
小洲村的整體格局可概括為——水、林、村三位一體,相融相生,互為脈絡。周圍的果基河涌大環境和整體格局仍存。但古村區域內已較為城市化,對新建建築的控制未能嚴格落實,古建築和歷史文化遺存已遭受相當程度的廢棄和破壞。
北部組團建築群以中部的紅砂岩小石崗(當地稱為“華台”)為中心,依地勢向四周大致呈放射狀分佈,分成南向、西南向、西向、北向、東向五大塊,類似八卦圖。以紅砂岩石崗為起點的街道,一直向外順勢延伸,與四周的河涌大致垂直。
南部組團的東南部一片建築群和街巷呈明顯地西北東南走向,與南北的河涌垂直;西部組團的北半部的建築和街巷呈東西走向,垂直河涌;南半部建築則呈東西走向垂直河涌。
村內道路由青石縱鋪而成,主要街道沿河涌布置,此外東西及南北各有一條街道貫穿,沿河街道寬度在5--10米左右,內街寬度稍窄,寬度在4-6米左右。主要街道有:登瀛大街、新路大街、西約大s街、細橋大街、西浦直街、南勝大街等。巷道沿河涌及街道垂直向內發散形成內部巷道網路,巷道寬度在3米左右,間距在20~30米左右。代表性的巷道有:中華一~六巷、南勝六~八巷、細橋三~五巷等。

節慶活動

端午節:接新龍舟是小洲村裡的一件大事,要結合水文潮汐的規律選好良辰吉日,農曆四、五月份珠江漲水,是接龍舟的最好時機。根據傳統,新船下水之前,必須要舉行儀式。先給龍頭披上紅布、放鞭炮,以示吉祥;隨後,敲鑼鼓,送龍舟下水,直到龍舟全身都浮在水裡;接著,為龍舟插上分別寫著一帆風順、龍馬精神、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及風調雨順的羅傘。新龍舟還被安裝了四個鑼、一個鼓以及用來祈禱神靈保佑的裝飾物“門宮”。龍頭和龍尾插上彩色的旗幟,上書“瀛洲飛龍”。新龍舟離別產地的時候,需在原地往返三次,象徵龍舟在向它的“出生地”叩拜道別。
北帝廟會:北帝廟會是小洲村傳統的文化娛樂節目。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為北帝誕辰,這一天周圍三鄉五里的人攜老扶幼都來叩拜北帝,祈望全家平安、吉祥如意。廟會時通常還會舉行傳統的“飄色”巡遊活動,並在北帝廟北側的水塘上搭台唱戲。“飄色”活動又稱為“出色”,從農曆三月初一開始,至初五結束,連續五天,沿著北帝公出遊的傳統路線巡遊。

物產美食

物產
小洲村盛產嶺南水果,楊桃、木瓜、番石榴、龍眼、黃皮是傳統的五大特產。小洲村的地方特產包括香蕉、三華李、青欖、柑、橙和“嶺南果王”——木瓜等水果。
美食
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煎堆、油角、米餅、粽子、豬腳姜、嫁女餅、芝麻糊、蘿蔔牛雜、艇仔粥等。
煎堆:明未清初的《廣東新語》載:“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爆谷,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祀先祖及饋親友者也。”有“年晚煎堆,人有我有”之諺。
豬腳姜:又稱豬腳姜醋或姜醋,是廣東的一種食品,材料包括姜,甜醋,蛋及豬腳。產後婦女在家休養至少四十天,俗稱坐月,藉休養生息,以補充流失養份。她們會吃豬腳姜以滋補強身。而在彌月宴席上,豬腳姜是不可缺少的菜式。姜能驅寒去濕、行氣活血。用添丁甜醋與豬腳同煲,是借黑醋將豬腳骨的鈣質溶化,產婦飲后能補充鈣質。煲透的老薑腍而不辣,豬腳皮腍而不膩,黑醋甜香而不酸。特別在冬冷春寒時進飲能補氣活絡、驅寒祛風、醒胃可口。
艇仔粥:艇仔粥是廣州的著名小吃,相傳正宗的艇仔粥應該是在漂浮於河上的艇仔上製作的,甚至必須在艇仔裡面吃。艇仔粥因此得名。艇仔粥以新鮮的小蝦、魚片、蔥花、蛋絲、海蟄、花生仁、浮皮、油條屑為原料,煮粥的手法也依照滾粥沖燙粥料的手法,立即沖滾、稍後品嘗。其特點是粥底綿爛,粥味鮮甜,集眾多物料之長,爽脆軟滑兼備。
蘿蔔牛雜:蘿蔔牛雜是廣東廣州著名的小吃,屬於粵菜系。
嫁女餅:相傳嫁女餅始於劉備迎娶孫夫人,流傳至今,派送嫁女餅習俗已成為婚禮中不可輕率的一環:一方面渲染喜慶,另一方面也是向親朋好友宣布女兒將出嫁的喜訊。廣東地區婚宴最常見的嫁女餅,也叫綾酥。傳統禮餅中“綾酥”與衣飾典故有關。昔日豪門嫁娶以禮餅的豐厚顯示體面和氣派,綾羅綢緞乃貴族之四款華貴衣料,其中“綾”最名貴。故此,禮餅就以“綾酥”為首選,喻意榮華。綾酥有黃、白、紅、橙四色之分:黃綾以豆蓉做餡,喻意貴族和皇氣;白綾以爽糖或五仁做餡,代表了女方的貞潔;紅綾最講究也最貴,以蓮蓉做餡,也有用冬蓉的,喻意喜慶的氣氛;橙綾則有豆沙或椰絲做餡,喻意小兩口今後生活金燦燦。有些綾酥中還可加入蛋黃,彰顯高貴。四色綾酥的出現,代表了老百姓對新人新生活的寄託,也從另一角度看到了對老人家的尊敬。

村志族譜

1922年,歷史學家、教育家簡朝亮開始主持編撰《粵東簡氏大同譜》。廣東一百多房簡氏宗親分佈在嶺南不同的地方,編撰大同譜不容易。為了編撰大同譜,簡朝亮收集了粵東各房宗親的族譜資料,並派專人到現場實地考查採訪,最後編撰而成。
《粵東簡氏大同譜·家傳譜·小洲系十五世頡雲公》中,有記載關於小洲最大姓氏簡氏的始遷祖情況。

交通


公交45路小洲總站下車往前直行,252路小洲村站下車往前直行。可於五羊新村換乘45或252路,可於珠影換乘252路。
45路:廣州火車東站總站-林和西路-體育中心東門-體育東路-天河郵局-冼村路北-獵德-雙塔路-赤崗-江海大道中-大塘-龍潭村-龍潭村牌坊-新滘南路-石榴崗(華洲路)-玩具廠-老鼠崗-鎮泰公司-土華-榕樹頭-小洲(總站)
252路:天河客運站總站-銀河園-武警醫院-燕塘企業-省軍區-軍體院-白雲區醫院-廣州體院-廣州大道中-南方報社-五羊新村-客村立交-珠影-赤崗東-赤崗-江海大道中-軍醫學校-台涌-龍潭-新滘南路-石榴崗(華洲路)-玩具廠-老鼠崗-鎮泰公司-土華-榕樹頭-小洲-小洲村-小洲村口-瀛洲生態公園-外環西路(北亭廣場)總站
468路:濱江東路總站-珠江廣場-廣州大橋底-新鴻花園-赤崗塔-廣州塔碼頭-廣州塔西-新市頭路-新市頭路南-珠影(地鐵客村站)-赤崗路口-赤崗-江海大道中-大塘-龍潭村-金屬冶鍊廠-輪修廠-大沙村-大沙村東-救撈局-瀛洲路口-瀛洲路-小洲南路-小洲村-小洲
還有比較快捷的方法:
1.可以乘坐BRT25路公交車(天河體育中心向乘坐崗頂方向)坐到廣大生活區,轉35、565、310路公交車到瀛洲生態公園站下車,全程估計40分鐘可以到達。
2.乘坐地鐵,在大學城南站D出口出站,乘坐86路公交車到瀛洲生態公園站下車。
3.乘坐地鐵,在客村站D出口出站,乘坐252路公交車到小洲、小洲村、小洲村口或瀛洲生態公園站下車;乘坐468路公交車到小洲南路、小洲村或小洲站下車。

旅遊


風景
小洲村[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下轄村]
小洲村[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下轄村]
如今的小洲村,還沒有完全被現代化的洪流所淹沒,傳統的東西仍然得到傳承。走在村落里,河涌蜿蜒交錯、造型各異的小橋枕溪流之上,莊重的祠堂規整有序,古老的宮廟樸實淡雅,傳統的民居參差錯落,在綠樹婆娑的掩映下,象一幅畫有小溪、綠樹、灰垣、素瓦等具有嶺南水鄉特點的水墨畫。先輩們為小洲村創造了適合人類居住、生活、勞作的理想家園。昔日的瀛洲八景中的“西溪垂釣”、“古渡歸帆”和“翰橋夜月”的景色都是與村中的傳統建築有著直接的關係。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除了古道古橋,小洲最讓人矚目的是它的古建築蚝殼屋。小洲的蚝殼屋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曾經多達百餘間,如今大部分已被拆毀,僅剩下3間,主要因為屋主舉家外遷等原因才得以保留。小洲的祖輩村民們因地取材,從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殼,建造房子。據說,用這種方式構建的屋子,冬暖夏涼,而且不積雨水,不怕蟲蛀,很適合嶺南的氣候。
公園旁邊有座已經荒廢了的祠堂,祠堂的廣場全部用條形青石板鋪就,一踏上麻石時,腳步聲由地面往下傳送,迴音沉悶悠長,讓人從心裡油然生出虔誠來;祠堂里高高的柱樑,給人造成無形的心理暗示,不能不以一種朝聖的心情面對裡面的事物;祠堂的石板縫裡長滿雜草,裡面沒有任何擺設,正堂牌匾上的雕花素雅自然,牆壁間彷彿寫滿了光陰的故事;祠堂高翹的屋檐,依稀可見當年雄偉俊俏的風采。這一切都引發著我們對先民們生活的想象,他們在重大的節日里聚集在祠堂中,或祭祀神明祖先,或商議村中事務。
小洲村河道環繞,巷巷相連,古木鬱鬱蔥蔥,河中停泊著小木船,河水經年累月拍打著古碼頭。只是在這代表嶺南水鄉特色的小橋流水、青磚青瓦的淡雅畫卷里,卻跳躍著眾多新式艷麗的現代樓房。
翰墨橋
翰墨橋位於瀛洲路小洲村西浦大街至西園大街的石崗湧上。相傳為小洲村人司馬思鄉念祖時興建,始建於明代,東西走向,為單孔石樑橋,總長9.75米,總闊2.15米。石橋兩邊分別以花崗岩和紅砂岩交錯橫鋪
小洲村
小洲村
疊砌橋座基,在座基面各以6塊2.22米×0.61米×0.2米花崗石橫鋪成6級台階。橋面由5根5.56米×0.6米×0.4米花崗岩石樑鋪砌而成,橋身兩側有石欄板,中部陰刻“翰墨橋”,篆書,題字字跡已難辨。瀛洲八景之一“翰橋夜月”得名於此。翰墨橋是海珠區為數不多保存完好的明代古石橋,至今該橋仍為村中主要街巷橋樑。
登瀛古村圍
登瀛古村圍位於登瀛路小洲村登瀛外街1號至登瀛新街一巷11號旁邊。建於清咸豐年間。自東向西長22米,高3.08米,厚0.27米。用青磚雙隅砌築。牆體有窗眼,呈長方形。大門寬3.54米,殘高約3米,大門用花崗岩和青磚砌築。原登瀛大街門樓石匾,現放置於門樓前大榕樹腳。小洲村築村牆是用於自衛,牆上有“日”字形槍眼。村牆中段的門樓設有豎木柱(俗稱企棟),門樓上有門額,上陰刻草書“登瀛”,該門額為花崗石匾,長0.9米,寬0.35米,現門額存放在碼頭上。登瀛古村圍是海珠區僅存唯一的護村牆,也從側面反映小洲村當時商貿繁盛。牆體保存基本完整,長方形窗眼保留完好。大門已經毀壞。牆體上曾有文化大革命時期壁畫,現已不能辨認。
小洲人民禮堂
小洲人民禮堂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華洲街小洲村拱北大街20號。建於1959年,當時正是“大躍進”時期,全村男女老少總動員,一磚一瓦把禮堂建設起來,是海珠區為數不多的蘇式禮堂,見證小洲村工業發展歷史。
2011年10月,被公布為海珠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文物古迹
小洲村歷史悠久,有價值的文物古迹共24處,包括古村牆、廟宇、祠堂、書院、門樓、民宅、古橋樑、碼頭等等。
村中保留的古碼頭與古城牆,體現了小洲村的村寨特色,村中布局的古廟、古祠堂以及司馬府第、蚝殼屋等古民居,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歷史建築的典型代表,是小洲村作為瀛洲古寨的重要標誌,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同時可作為珠江三角洲的人類聚居形態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人類學研究價值。村內還保留有嶺南地區少有的“蚝殼屋”,已有100多年歷史。小洲村河網縱橫,橋樑眾多。其古碼頭、古商業街、古橋、古樹,展現著悠久的歷史;青磚花崗石腳牆,灰雕、石雕、磚雕,花崗石柱、石枋、木雕梁架等體現了嶺南建築風格。這些眾多的古建築與河道,構成了保存完好的傳統村落布局與“小橋流水人家”的鄉村風貌。
登瀛碼頭
登瀛碼頭位於小洲村登瀛外街。據說該碼頭存在500年以上,始建何年待考。坐南朝北。整座碼頭總長186.8米,寬27米,佔地而積約5000平方米。碼頭用花崗岩條石構築,分為4個埠頭,最東為街艇碼頭,過去由該處乘渡船前往市區。中間兩個埠頭為凹形,分別寬3米和2.7米。西邊埠頭為凸形,寬4.09米,共有13級台階。原碼頭種有6棵排列整齊的榕樹。現已划入廣州市古樹保護之列,其中編號為650的古榕樹,樹圍4.01米,據有關部門鑒定,該樹齡超過350年,為廣東省內榕樹樹齡最高者之一。在碼頭的古榕樹下,排列花崗條石,為小洲村八
小洲村
小洲村
景的“古市榕蔭”。現登瀛碼頭保存完整,構築碼頭的花崗條石至今完整穩固,是廣州市保存完整的古碼頭之一。
小洲牌坊碼頭遺址
小洲牌坊碼頭遺址位於小洲村東部珠江后航道邊,牌坊碼頭歷史悠久,過去碼頭堤岸曾立有牌坊,現牌坊已不存,只剩下碼頭,一直沿用牌坊碼頭名稱。其始建年代無資料記載。牌坊碼頭為凸形,坐西向東,從堤岸伸向河中。碼頭台階用原古碼頭拆下的花崗岩條石鋪砌,台階寬4米,深15米,共18級。從堤岸到江心砌出9級台階,設一平台,再砌出9級台階向河灘伸出。碼頭用材厚實,花崗岩石整塊長4米,寬0.35米,厚0.19米,歷史久遠,一直無損。
2003年重修碼頭時,在搬移過程中斷了幾塊,其餘完好無損。構築碼頭的花崗岩條石完整穩固,是廣州市保存完整的古碼頭之一。
3小時遊覽攻略
推薦遊覽線路:景區正門入口-小洲人民禮堂-天后宮-泗海公祠-瀛山簡公祠-簡氏公祠-東池公祠-蚝殼屋1-蚝殼屋2-西園-慕南簡公祠-翰墨橋-穗橋簡公祠-景區西出口
村內導覽
主要游線
北入口——倚山大街,主要景點包括:華台山、小洲牌坊、工藝品商業街、禮堂。
西浦直街-西園直街,主要景點包括:翰墨橋、穗僑簡公祠、慕南祖。
拱北大街,主要景點包括:玉虛宮、天后宮、古市榕蔭(仿古復原)。
登瀛大街-東道大街-東慶大街,主要景點包括:登瀛古碼頭、三帝廟、簡公佛、泗海公祠、瀛山簡公祠、粵梅祖、簡氏大宗祠、東池祖、西江涌、土特產品商業街、藝術街。
次要游線
西約大街,主要景點包括:西溪簡公祠、西江涌。
細橋大街-新路大街,主要景點包括:小橋流水的水鄉景色。
新南大街-拱橋二巷,主要景點包括:呂山祖等古建 。
溫馨提示
1、小洲村是廣州最具原始生態氣息的村落,一定要好好保護這個廣州最後的嶺南水鄉,保持村內的環境整潔,是每一個到此遊覽的遊人共同的責任哦;
2、到村內遊覽,不要大聲喧嘩,追逐打鬧,盡量避免對村民們正常的工作、生活環境造成影響。
3、由於小洲村畫室租賃的需求劇增,不少村民開始大興土木建設新房用於出租。小洲村也因此變得砂石遍地,非常影響遊覽。原先山清水秀的小洲村正慢慢失去其美好的一面。故遊客過來遊玩需做好心理準備。同時呼籲相關部門能做好小洲村的環境保護工作。

代表人物


簡明(1920年-1968年),祖籍廣州市海珠區小洲村。生於越南海防市。1938年2月,離開越南返國,到延安參加革命,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底被派往冀中地區工作,歷任冀中抗日先鋒總隊隊長,冀中武委會副主任,十分區後勤司令部副司令員,保定軍分區黨委會委員、參謀長。解放後任海軍航空學校副參謀長兼訓練處長。
簡麗初,生卒不詳,小洲鄉東約坊人,泰國警察副總監坤針廉少將夫人,簡女士深慨炎黃之裔,一旦寄身異國,對祖國文物,淡焉若忘,青年由多不習漢字。簡女士攘臂而起,異於流俗,自撰《啼鵑記》等說部。

獲得榮譽


時間榮譽稱號授予單位
2006年廣東最美麗鄉村示範村廣東省旅遊局
2008年4月國家級生態村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
2011年3月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2013年8月26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