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農業學校

天水農業學校

天水農業學校地處天水市清水縣,是教育部確認的首批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學校創建於1907年(清光緒33年)的農林學堂,之後幾度變遷,多次易名。1985年學校一分為二,恢復了甘肅省蘭州農業學校,搬回蘭州原址辦學,在清水農校原址成立了天水農業學校,中專建制,隸屬天水市農業局。2007年,校縣共建、資源整合,清水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併入天水農業學校。2011年,學校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建設計劃”項目建設單位。2014年,被教育部等六部委評為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

學校分南、北兩個校區,校園佔地面積200畝,建築面積7.24萬平方米,教學實習農場1700畝。有教職工240人,其中專任教師171人,高級職稱51人。在校學生4325人,開設5大類11個專業,初步形成了現代農藝技術、果蔬花卉生產技術、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計算機應用、電子技術應用等5個示範專業。建有現代化多功能廳、智慧教室、書畫室和舞蹈室,有多媒體教室36個、理實一體化實訓室16個,設備8134台(套),圖書館藏書31.42萬餘冊。學校堅持走產、教、研結合之路,先後完成省、市級科研課題49項,協作選育小麥、亞麻新品種(系)4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1億畝,新增效益30億元以上。學校辦學歷史悠久,辦學理念先進,辦學特色鮮明,辦學實力雄厚,科研成果卓著,先後被評為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全國農村成人教育先進單位、省級文明單位等。

學校發展


近年來,該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服務農業、農村、農民的辦學目標,堅持“辦學有特點、專業有特色、學生有特長”的辦學思路,注重培養實踐性、應用性、創業型人才。該校在適用現代農業,農村實用型技術人才,促進農民增收,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桎梏,開創了農民增收、政府有為、學校發展的三贏可喜局面,得到了省市有關領導的關注和讚揚。

學校資歷


天水農業學校是“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是天水市一所直接為“三農”服務的學校。自建校以來,學校堅持以育人育才為本,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堅持“辦學有特點、專業有特色、學生有特長”的辦學理念,培養了一大批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懂技術、善管理、能致富”的高素質農業管理人才和一大批“過得硬、用得上、留得住”的生產服務一線的技能型人才。學校堅持產教研相結合,先後與義大利、加拿大、土耳其、以色列、澳大利亞、印度等國外專家和國內農業專家開展科研協作和交流,主持和完成省、市科研課題33項,有29項獲省、市科技進步獎。先後承擔《隴南小麥病基因轉移研究》等10項科研課題,均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選育小麥、胡麻新品種(系)20多個,推廣種植面積8000多萬畝,新增產值20多億元,為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學校也先後被批准為“天水市第九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清水縣職稱計算機應用培訓基地”、“甘肅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天水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培訓基地”、“甘肅省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範基地”。

辦學理念之一


打造服務“三農”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平台,一是建立現代農業職業教育新體系。充分發揮學校自身優勢,緊密結合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從培養農村實用型人才入手,把教學活動、科研推廣、產業發展相銜接,立足農業,服務農村,致富農民,逐步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勞動就業相結合,結構合理、特色鮮明、靈活開放、自主發展的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體系,更好的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一是大力促進產學研相結合。立足於學校自身實際,找准相結合點,實行“依託專業辦產業、依託產業辦公司、依託公司聯農戶”,主動投身農村經濟建設主戰場,在農業產業化中找位置、做貢獻。我們高舉發展抓項目的旗幟,已積極與甘肅省最大的製藥企業和西北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聯合,開發中藥材等方面的科研、種植、推廣項目;三是認真搞好科研工作。抓好現有科研項目的實施,按期保質保量完成年度計劃。在調查論證的基礎上,積極與上級科技主管部門聯繫,爭取新的科研項目。組織專業課教師開發一些校列項目,不斷豐富教學內容。鼓勵支持廣大教師撰寫論文或心得體會,編寫實用教材;四是積極繁育和推廣良種。教學實習農場在為教學實習提供優質服務的前提下,要積極繁育小麥、玉米、胡麻良種和苗木、花卉、藥材等,面向社會推廣銷售,提高農場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辦學理念之二


打造“培養技能型人才,實現脫貧致富”的平台。以上已談到此項工作,此項工作已啟動,並得到省市相關領導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得到了清水縣委、縣政府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啟動此項工作的大會上,清水縣領導說:“實施培養技能型人才,實現脫貧致富”工程是解決我縣“三農”問題,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妥善處理初中以上畢業生進入社會問題,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重大決策。會後,縣委、縣政府兩辦聯合行文,下發啟動此項工作,在通知中要求每年在工程實施鄉招收20—50名甚至更多的初中畢業生進入天水農校學習,使他們都成為“理論夠用、技能過硬、品德優良”的實用型人才,並通過學校安置輸轉,每人年收入穩定在一萬元以上,通過5—10年的努力使該鄉(鎮)有500—1000名外出務工有能力,回鄉致富有技術的農村脫貧致富帶頭人,整體上推動該鄉(鎮)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我認為“培養技能型人才,實現脫貧致富工程”旨在通過鄉(鎮)政府,引導學生及家長正確認識農村青年的成才之道、致富之路,端正他們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認識,在政府和學校的幫助下,走“上學培養、輸轉就業、成才致富”的發展之路。學校將利用創新的辦學機制,挖掘內部潛力,在學費上,學校減一些,學生自己掙一些,達到免費或少繳費上學的實效,從而實現在不增加農民家庭負擔的情況下,讓子女成才,讓家庭脫貧致富的目的。同時,各鄉(鎮)政府積極組織和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根據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生產的需求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實現勞動力的就地轉移,真正使農村經濟發展轉移到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幫助廣大農民脫貧致富。

就業情況


僅2004年普通中專畢業生587人中就有285人被江蘇華碩電子集團、北京菁茂工程公司等國內知名企業錄用,除52人升高職教育外,其餘畢業生全部落實了實習或就業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