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縣

甘肅省天水市轄縣

清水縣,甘肅省天水市轄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隴山西南麓渭河北岸支流牛頭河流域;東界陝西省隴縣、寶雞,南連麥積區,西接秦安縣,北與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毗鄰;地處隴山山地向隴西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清水古稱上邽,以“清泉四注”而得縣名;是中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誕生地,秦統一中國的發祥地,西漢名將趙充國的家鄉;史前文化、先秦文化、漢唐文化、宋(金)元文化積澱;境內有已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魏晉古城”和“非子封邑”的李崖遺址;是甘肅東部旅遊區的組成部分。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18年,清水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51億元,同比增長2.4%,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9.76億元,同比增長4.3%,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07億元,同比增長5.8%,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8.68億元,同比增長0.8%。2019年,全縣總面積2012平方公里,,少數民族有回、藏、東鄉、土、苗等。現轄6鎮12鄉、260個行政村、1118個村民小組。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7.4億元,增長6.5%。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清水縣人口數為240597人。

2020年2月,經甘肅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審定,清水縣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批准退出。

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期,今清水境內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形成部落,並開始定居。至今有5000多年的歷史。
夏商周時期,今清水為邦戎、綿諸戎居住地。
周孝王時,贏姓部落首領非子被封為附庸(周制,其封地方圓不足50里),秦人始在境內活動。
秦惠公五年(前395年),置綿諸道(治今縣西南賈川鄉林河村),轄縣西南賈川、金集、豐望等鄉(鎮)。這是清水境內最早的建置,距今有2400多年的歷史。秦統一全國后,清水縣地屬隴西郡上郵縣、綿諸道。
西漢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始置清水縣、戎邑道(治今黃門鄉)。至此,始有清水縣名。《太平御覽》引“《三秦記》云:‘其坂九回,七日得越,上有清泉,四注而下。’下有縣,因此而名”。距今有2100多年的歷史。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清水縣、綿諸道均屬涼州刺史部天水郡。西漢末年,王莽改清水為識睦。
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撤銷清水縣併入隴縣。
三國初,魏復置清水縣,屬廣魏郡。歷西晉、北魏,屬秦州略陽郡。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在境內置安戎縣,屬略陽郡。文成帝和平五年(464年),置清水郡駐清水,轄清水縣。
北周,廢安戎縣。
隋廢清水郡,清水縣屬天水郡。
唐初,在清水置郅州,轄清水、秦嶺兩縣,歷三年廢入秦州。肅宗寶應元年(762年),縣境為吐蕃所有。宣宗大中二年(848年),鳳翔節度使崔珙破吐蕃收復清水,隸鳳翔府。大中三年(849年),復屬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
北宋,清水縣屬陝西路秦州。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據清水。建炎四年(1130年),金升冶坊堡為縣(治今黃門鄉王店村),與清水縣倶屬鳳翔路西寧州。
元代,廢冶坊併入清水縣,歸陝西行中書省鞏昌總帥府秦州。
清初,清水縣屬陝西省右布政使司鞏昌府秦州,后改屬直隸秦州。民國時期,清水先後屬渭川道、渭川行政公署。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7日,清水縣人民政府成立,屬陝甘寧邊區政府天水分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清水縣屬甘肅省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85年7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后,歸天水市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清水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隴山西南麓渭河北岸支流牛頭河流域。東界陝西省隴縣、寶雞市,南連G310、連霍高速公路,西接秦安縣,北與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毗鄰。即在北緯34°32′至34°56′,東經105°45′至106°30′之間。東西長66公里,南北寬47公里,面積2012平方公里。
清水縣在歷史上處於絲綢之路南路的要衝,從陝西隴縣翻越隴山,出大震關(今盤龍鋪)至天水(古秦州)、河西,清水為必經之地,素有“隴右要衝,關中屏障”之稱。西南經清麥公路至天水火車站44公里,西經雲山鎮至秦安縣城77公里,北經清張公路至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城47公里,西南沿清麥公路經北道埠至天水市人民政府駐地秦城區63公里,西距省會蘭州市395公里,東經陝西省隴縣至西安市380公里。

地形地貌

清水縣風光
清水縣風光
清水縣地處鄂爾多斯地台西南和北祁連地槽褶皺帶東端,清水縣境東部為隴山余脈南北向盤龍山,南部有盤龍山南段東西向筆架峰,西部是弓型高峰科山樑,北部為南北向化嶺山與封山;在山樑內外,形成以牛頭河為中心的湯浴河、樊河、后川河四大水系。在群山環抱中,形成牛頭河中部的山間盆地、清水城處盆地中南部,海拔1360米。
清水境內地貌的演變,最早可以追溯到數億年前。從大約5億年前的奧陶世開始,境內才露出海面,成為華北古陸的一部分。又過了1億多年,在中、晚石炭世時經過幾次短暫的滄桑變遷之後,到距今大約2.8億年的二疊紀早期,基本擺脫海水的浸淹。在隨後漫長的地質歲月里,經過多次大規模的造山運動,尤其從距今7000萬年的第三紀初期開始,伴隨著縣東隴山的再度抬升以及後來外力的長期塑造,主要是古牛頭河及其支流隨地面抬升而下切,到更新世時,地面起伏已經很大,清水地貌大框架基本形成。後來雖然歷經數百萬年的黃土堆積以及流水、人類活動等外力的長期作用,形成今天溝壑縱橫的地貌形態,但清水縣地貌的基本框架並未有很大的改變。

氣候

秋天景色
秋天景色
清水縣深居內陸腹地,地處東南、西南季風交互影響的邊緣地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8℃,年降水量583毫米,日照時數2012小時,無霜期170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適合多種農作物和果樹生長。局部小氣候又有所不同。西南部郭川、金集、土門等鄉部分低山區,年平均氣溫在10℃以上,年降水量500毫米~520毫米,無霜期180天~200天,屬溫暖半乾旱區,作物一年兩熟。中部永清、白沙、紅堡、、賈川等鄉鎮的部分河谷地區,年平均氣溫8℃~9℃,年降水量520毫米~580毫米,無霜期160天~180天,屬溫暖半濕潤區,作物一年兩熟,少數兩年三熟。中部永清、白沙、紅堡、賈川等鄉鎮梁峁溝壑區及遠門、豐望、草川鋪等鄉大部分低山區,年平均氣溫7℃~8℃,年降水量570毫米~600毫米,無霜期120天~160天,屬溫和半溫潤區。農作物一年一熟有餘。東部山門、秦亭、隴東鄉及永清、白沙、草川鋪、新城鄉部分陰濕山區,年平均氣溫5℃~7℃,年降水量610毫米~660毫米,屬溫涼濕潤區。宜林不宜農,是清水縣的水源涵養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大理石
大理石
清水地質構造複雜,境內已勘察探明的各類礦藏近20種。其中金屬礦主要有金、鎂、銅、鉛、鋅、鉬、鎳、鐵、錳等,以其品位高,種類多而聞名。非金屬礦主要有大理石、花崗岩、輝綠岩、石灰石、白雲石、石英石、磷灰石等,儲量大,易開採。現已開發利用的有金、鉛、鋅、鐵、大理石、花崗岩、輝綠岩、白雲石、石灰石等。尤其是輝綠岩精品——龐公玉工藝品堪稱“中國一絕”,為觀賞、珍藏、饋贈之佳品,開發前景廣闊。

土地資源

三皇谷森林公園
三皇谷森林公園
清水縣土地資源豐富,土壤類型多樣,耕地面積96萬畝,林地64.82萬畝,草山草坡4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1.63%,木材蓄積量101.96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清水農作物種類繁多,農業資源富饒。清水縣經濟以農業為主,畜牧、林果、經作等農業支柱產業初具規模,農副產品資源十分豐富。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洋芋、蠶豆等,正常年景產量達1億公斤。經濟作物主要有中藥材、胡麻、葵花、大麻、蔬菜、花卉等。其中中藥材人工種植及野生600多種,年產量6000多噸,素有“千年葯鄉”之稱。
清水縣有林地萬畝,生長著楊、榛、樺、櫟、松、楸等250種木本植物。沙棘、山梨、草莓、山葡萄、五味子等野生果類資源較豐富,其中沙棘面積30萬畝,年產沙棘鮮果5萬噸,為全國四大沙棘基地之一。
林區野生動物種類較多,主要有金錢豹、斑羚、鬣羚、雲豹、林麝、毛冠鹿、水獺、猞猁、鴛鴦、紅腹錦雞等珍禽異獸60餘種,其中10餘種屬國家二、三級保護動物。
境內中藥材品種繁多,有70科165種,主要有半夏、沙參、大黃、獨活、升麻、甘草、豬苓、柴胡、五味子、元胡等植物藥材以及鹿茸、麝香、豹骨等名貴藥材,年產量2000多噸,素有“千年葯鄉”之稱。
經濟林木以核桃、蘋果、山杏、梨、花椒為主,年產乾鮮果80多萬噸。其中蘋果有40多個品種,12萬畝,年產量7萬噸,尤以紅星、紅冠、超紅、首紅、紅富士等質優量大,是馳名中外的天水花牛蘋果重點產區之一;核桃年產3萬噸,曾榮獲1997年甘肅省首屆林產品展銷會金獎,大量出口於東南亞、西歐、北美;黑木耳年產2000公斤以上;蜂蜜、蘑菇、花椒、柿子等在地方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
有天然草地45.6萬畝,野生牧草25科183種,以禾本科、莎草科、豆科、菊科為主。蠶豆、豌豆,尤其是紫花苜蓿的種植面積較廣闊。以黃牛為主的草食性畜禽養殖業迅速發展,目前已建成湯浴河、牛頭河、柳林河和東南部山區等4個黃牛養殖小區,年出欄黃牛2.3萬頭,成為天水市黃牛養殖基地。

水資源

清水縣水資源蘊藏總量約3.3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尤為豐富,為2.3億立方米。牛頭河由東向西至麥積區注入渭河,全長84.6公里,境內流域面積1255平方公里,占清水縣總面積的62%,是清水名副其實的母親河。地下水主要是裂隙水,總儲量約1億立方米,屬雨水補給型,因而面臨日趨減少的問題。地下水人均佔有量由東向西遞減,年可開採量1722.9萬立方米,目前開採量僅佔4.3%,有很大的利用空間。

地熱資源

2012年11月2日,清水縣被國土資源部正式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這也是甘肅省首個被評為“中國溫泉之鄉”的地區。地熱資源作為清潔、環保、可再生的新型能源,是國家倡導和鼓勵開發的能源之一。清水縣地熱資源豐富,溫泉水為渭河谷地斷裂層上的高熱礦泉水,水溫達53.5℃,24小時涌水量576噸,是中國十三大名泉之一。經鑒定,水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礦物質及鋰、鍺、硅、硼、鍶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被譽為“生命之花”的鋅含量居全國第一,具有很高的醫療價值。
近年來,清水縣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把溫泉作為發展旅遊業的龍頭來抓,制定了《清水溫泉生態旅遊景區規劃》和一系列開發優惠政策,通過招商引資,累計投資1.66億元,建成了溫泉森林公園和清水溫泉度假村、湯浴溫泉、玉泉訓練基地3家旅遊接待中心,初步形成了集沐浴療養、休閑度假、避暑觀光、體育健身、公務會議為一體的溫泉生態旅遊景區,年接待遊客達38.2萬人次,實現旅遊產值5755.8萬元。

行政區劃


清水縣政區地圖
清水縣政區地圖
清水縣設11鎮7鄉、260個行政村、4個居民委員會,1125個村民小組詳細如下:
2015年11月,根據甘肅省民政廳《關於天水市秦州區齊壽鄉等22個鄉鎮的批複》(甘民發〔2015〕113號)精神,經縣政府研究,撤銷黃門鄉、郭川鄉、王河鄉,改設黃門鎮、郭川鎮、王河鎮,鎮政府駐地及行政區域管轄範圍不變。
2017年1月,甘肅省民政廳研究同意,清水縣松樹鄉、土門鄉、草川鋪鄉、隴東鄉、遠門鄉改為松樹鎮、土門鎮、草川鋪鎮、隴東鎮、遠門鎮。
永清鎮北城居民委員會,城南居民委員會,西關居民委員會,東關居民委員會,東關村,豐盛村,原泉村,義坊村,西關村,張楊村,暖灣村,杜溝村,溫溝村,馬溝村,南峽村,雙場村,樊峽村,李溝村,蘇屲村,常楊村,李崖村,雍陳村
紅堡鎮蔡灣村,賈灣村,紅堡村,安坪村,杜川村,后川村,李店村,劉謝村,崔劉村,西城村,小泉村,周家村,青泉村,唐楊村,倪家村,古道村,衡吳村,曹馮村,高溝村,太陽村,麥牛村,麻池村,新坪村
白駝鎮白駝村,申川村,劉坪村,袁溝村,高峰村,永安村,童堡村,姚黃村,化嶺村,楊屲村,陽坪村,玉屏村,蘆花村,折灣村,梨灣村,路山村,魯家村,山灣村,萬安村
金集鎮瓦寨村,槐樹村,張山村,城科村,陳灣村,張牛村,連珠村,水清村,桑寨村,曹溝村,楊郝村,潘山村
秦亭鎮柳林村,趙堯村,樊夏村,秦亭村,劉峽村,店子村,長溝村,喬李村,董河村,百家村,李峴村,薛趙村,麥池村,張呂村,站溝村,盤龍村,全庄村,年庄村,黨河村
山門鎮薛家村,馬堡村,劉崖村,南山村,什字村,山門村,高橋村,大集村,關山村,白河村,玄頭村,腰套村,旺興村,吊山村,白樹村,史溝村,觀音殿村
白沙鄉湯浴村,溫泉村,魯灣村,程溝村,馬溝村,代溝村,太石村,趙溝村,箭峽村,樺川村,桑園村,元坪村,魯溝村,白沙村
松樹鎮時家村,下曹村,椅山村,文灣村,代王村,文寨村,友愛村,堡子村,大柳村,邵灣村,松樹村,大庄村,杏林堡村,左李村
王河鄉成寺村,全寨村,魏灣村,李溝村,王馬村,西李村,響水村,吉山村,南灣村,水劉村,王河村
遠門鎮遠門村,夜明村,單魏村,廟台村,安業村,林峽村,梨林村,趙瞿村,王付村,鐵爐村,新石村,后溝村
土門鎮土門村,劉灣村,周山村,梁山村,下趙村,新義村,豐盛村,雲山村,小庄村,倉下村,西坡村,高廟村,朱王村
郭川鄉劉窯村,孫山村,平定村,川兒村,吊灣村,黃大村,趙那村,郭川村,郭山村,高灣村,宋川村,田川村,馬蹄村,青蓮村,韓坪村,石嘴村,掛丹村
賈川鄉賈川村,林河村,董灣村,陽灣村,韓溝村,上灣村,吊坪村,梅江村,崖灣村
豐望鄉王楊村,槐樹村,磨上嘴村,邢來村,甘澇池村,徐山村,付崖村,高何村,紅灣村,南家鋪村,車河村,柏樹村,陳馬村
草川鋪腰林村,教化村,九龍村,火石村,磨兒村,興坪村,馮山村,草川村,水泉村,黃崖村,劉庄村
隴東鎮風台村,坪道村,崔楊村,謝溝村,廟灣村,趙硤村,朱灣村,田灣村,朱河村,安兒村,石李村,梁庄村,賈集村
黃門鄉元川村,下成村,小河村,硤口村,長谷村,薛堡村,王店村,楊李村,馬什村,檯子村,黃灣村,后坡村,樊家村
新城鄉張河村,楊河村,王堯村,大陸村,方灣村,李灣村,四合村,蒲魏村,黃梁村,新城村,閆川村,謝山村
縣委、縣政府駐永清鎮。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8年底,清水縣總戶數達79131戶,其中農業戶68132戶,非農戶10999戶。總人口達332364人,其中農業人口304017人,非農人口28349人。年末常住人口27.72萬人,其中鄉村人口20.36萬人,城鎮人口7.36萬人。年平均常住人口27.65萬人,其中鄉村人口20.52萬人,城鎮人口7.13萬人。2018年,全縣人口出生率為10.2‰,人口死亡率為4.16‰,人口自增率為6.05‰。清水縣境內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白族、朝鮮族、土族等。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清水縣人口數為240597人。

民族

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東鄉族、土族、苗族、滿族、壯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黎族、白族等。

政治


縣委書記、縣人武部黨委第一書記:馬越垠
縣委委員、常委、副書記、縣長候選人:李菊霞
副書記:王新強、仇金虎
縣委常委:馬利民、牛永禎、周濟、張煒、李振、秦永斌、盧芳

經濟


綜述

2018年,清水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51億元,同比增長2.4%,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9.76億元,同比增長4.3%,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07億元,同比增長5.8%,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8.68億元,同比增長0.8%,三產業比例為21.93:13.63:64.4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321.35萬元,同比增長3.6%;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7.8億元,同比下降49.8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9.78億元,同比增長8.2%;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4.41億元,同比增長6.6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90.8元,同比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4.01元,同比增長8.79%。
2018年,清水縣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78014萬元,較上年下降49.89%,其中:項目投資完成172581萬元,較上年下降46.24%;房地產投資完成5433萬元,較上年下降84.13%。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44100萬元,同比增長6.67%。財政支出282283萬元,同比增長9.99%。
2018年,清水縣職工總數為11434人,工資總額74270.5萬元,人均工資65564元,其中國有單位職工人數11140人,工資總額72565.5萬元,人均工資65759元;集體單位職工160人,工資總額1174.8萬元,人均工資73425元,其它經濟從業人員134人,工資總額530.2萬元,人均工資3986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4元,較上年增長8.79%,農民人均產糧548公斤,較上年增加24公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190.8元,同比增長7.9%。

第一產業

2018年,清水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62867萬元,較上年下降15.85%;農業增加值98658萬元,按可比價較上年下降15.44%。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91.04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5.25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16.66萬噸,同比下降0.21%。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6.31萬畝,其中: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2.47萬畝,油料總產20830.36噸。果園面積達到16.49萬畝,水果總產量107458.6噸,核桃產量12016.95噸,花椒產量713.2噸。當年造林面積1.14萬畝。大牲畜存欄48596頭(匹、只),其中:牛存欄40640頭,年末豬存欄74514頭,當年豬出欄114984頭,年末羊存欄33757隻,年末雞存欄53.09萬隻,當年雞出欄32.85萬隻。農業機械總動力142053.8千瓦。

第二產業

2018年,清水縣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9635.41萬元,較上年下降2.8%,其中:輕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5298.71萬元,較上年下降5.5%;重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4336.7萬元,較上年增長0.3%。完成工業銷售產值28603.08萬元,較上年下降3%,其中:輕工業完成工業銷售產值14347.58萬元,較上年下降6.3%;重工業完成工業銷售產值14255.5萬元,較上年增長0.6%。
2018年,清水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321.35萬元,同比增長3.6%,其中:輕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390.91萬元,較上年增長10.9%;重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930.44萬元,較上年下降4.3%。全年實現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1.06億元,同比增長0.4%。

第三產業

2018年,清水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7804.8萬元,較上年增長8.2%,其中,餐飲業零售額19139萬元,較上年增長9%,商品零售額78665.8萬元,較上年增長8%。商品銷售額203418萬元,較上年增長12.9%,其中:批發業商品銷售額52864.9萬元,較上年增長9.9%;零售業商品銷售額150553.2萬元,較上年增長14%。零售額77981萬元,較上年增長8%,其中:批發業零售額8461.5萬元,較上年增長14.8%;零售業零售額69519.5萬元,較上年增長7.2%。住宿業營業額13915萬元,較上年增長13.44%,餐飲業營業額22719萬元,較上年增長15.73%。
2018年,清水縣金融機構完成各項存款659021萬元,較上年增長9.56%。各項貸款368654萬元,較上年下降2.83%。存貸比55.94%。年內實現郵政業務總量2146.78萬元。
岩棉製品
岩棉製品

文化


民俗文化

截至2015年7月,清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有36項已列入國家、省、市、縣“非遺”保護名目。其中“清水道教音樂”已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清水剪紙”和“清水道教音樂”已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清水民間故事”、“清水麻鞋”、“清水軒轅鼓舞”、“清水釀酒技藝”、“清水脊獸製作技藝”、“清水龐公玉雕技藝”、“清水小曲”、“清水磚雕”、“清水造紙技藝”、“清水城隍廟會”、“清水木人絆跤”已列為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清水扁食”、“清水婚俗”、“清水木雕”、“清水扎燈”、“清水高抬”、“清水彩繪”、“清水皮影、“清水戲劇臉譜繪製工藝”等已列為清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清水社火

社火是民間各種歌舞形式的總稱,廣泛流行於清水城鄉。清水社火裝扮內容豐富,有30多個類型。以打擊樂或民間小樂隊伴奏的主要有舞龍燈、耍老虎、舞獅子、高台、跑毛驢、耍武術、馬社火、打腰鼓等;邊歌邊舞的有跑旱船、踩高蹺等,風格多樣,活潑風趣。題材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劇故事為主。

清水山歌

山歌,也稱“山野之曲”,是清水民歌的組成部分。清水山歌通常為獨唱或對唱形式。歌詞句式長短多變,一般為七字句。表現形式自由,以即興創作為多,一曲多詞較為普遍。基本曲調為慢、快兩種。慢調為上下句結構,深情舒緩,婉轉優美;快調為四字句,多為一字一音,不拖腔,行腔多起伏、高亢、粗曠。

清水小曲

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清水小曲主要有“坐唱”、“清唱”兩種形式,由一人敲“四片瓦”,隨地演唱,人員少,化妝簡單。民國時,發展為“地攤子”,始有簡易樂隊,由一把板胡或二弦伴奏,另一人打一竹板演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引子曲牌套體形成,增加二胡、笛子、月琴、大鑼、碰鈴”等樂器,原來單一抒情的短歌,逐漸演變為可敘述故事、描繪人物的說唱體裁。旋律流暢,優美抒情,風格上與陝西眉戶相近,情節詼諧風趣,情感真摯。曲調或慷慨激昂,如《鬧生產》;或如泣如訴,如《五更鳥》。內容主要表現勞動者的勤勞勇敢、青年男女對自由、幸福的渴望。

清水道教音樂

道教音樂又稱道教樂曲。始創於明萬曆年間(1572年—1620年),為聲樂、器樂結合的演奏形式。在流傳中始終固守傳統的藝術風格。清水道情樂曲分“華山”、“龍門”兩派,樂曲結構大都以簡單的素材為基礎,通過加花減花,延伸緊縮和節奏的快慢變化發展旋律,並由若干銜接的單體曲調發展為結構緊密的聯曲體,用於“道場”祭祀和大型廟會等場面。在樂曲轉換上,用打擊樂進行“拆頭”或“搭尾”,以轉換過渡,造成結構上連綿不絕的效果。兩派音樂在曲調上各有特點,“龍門派”聲樂曲調多顯低回纏綿、婉轉柔和、結構嚴謹、旋律性強的特點;“華山派”聲樂曲調則以柔中帶剛、節奏舒展等特點見長。2007年,清水華山派道教音樂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清水剪紙

清水剪紙的雛型,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金箔飾品上的“V”字型文飾。簡潔明快,帶有強烈的鄉土氣息。剪紙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且多與勞動人民的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內容主要有人物故事、歷史傳說、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瓜果樹木、吉祥圖案、吉字祝詞等,樣式常見的有長方形、圓形、三備形和變體形4種,花紋有回形紋、水波紋、丁拐紋、菊花紋、斜線紋、菱形紋等。

文保遺址

截至2014年12月,清水縣境內發現仰韶文化等古文化遺址190餘處,出土珍貴文物6000多件。現存魯公姬造像碑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永清堡遺址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6處。

趙充國陵園

趙充國陵園,位於清水縣城北1公里處的牛頭河畔.始於漢,后歷代辟祭田,修祭殿,勒石刻碑,銘期史跡。1962年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佔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陵園建築典雅肅穆,氣勢恢宏,環境幽雅,景色宜人。墓區現存歷代石刻碑廊,宋墓群等省、縣級文物保護點十多處。其中魯恭姬造像碑於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歸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麥積山石窟。
宋金墓群博物館
清水境內已發現宋金時期磚雕彩繪墓葬30多處。20世紀80年代以來,縣文化部門陸續將數座磚室墓搬遷至趙充國陵園內,建成宋墓博物館,對遊人開放。2003年,博物館被甘肅省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清水縣是甘肅的東大門,距隴海鐵路天水站40公里。全縣18鄉鎮全部通瀝青路或水泥路。省列重大交通項目天平鐵路、庄天二級公路貫穿全境。
2018年,清水縣公路總里程達到1649.248公里,其中:二級公路57.702公里,三級公路105.275公里,四級公路1259.756公里,等外公路226.515公里。橋樑67座2225.43米。完成客運量271.37萬人,旅客周轉量14876.83萬人公里,貨運量60.59萬噸,貨物周轉量12432.02萬噸公里。
清水縣西南經省道305線到北道埠天水火車站44公里,至天水市人民政府駐地秦州區63公里,西經雲山鎮至秦安縣城77公里,北經省道305線至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城47公里,西距省會蘭州市395公里,東經陝西省隴縣至西安市380公里。

社會


科學技術

2018年,清水縣開展科技骨幹培訓2000人(次)、普及型培訓2.1萬人(次)。建成各級科技示範點22處,引進新品種18個,推廣新技術21項,完成專利申請23件。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底,清水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58所,其中:獨立初中21所,附中4所,完全小學75所,教學點159個,幼兒園96所。中、小學在校學生41454人,其中:小學24159人,初中12088人,高中5207人。學前教育共有學前班95個,入學幼兒826人,入園幼兒9643人。全縣有教職員工3770人,其中:專任教師3557人。入學率達到100%。輟學率0,畢業率100%,完成率100%。2018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線人數762人,其中:理科上線619人,文科上線143人。本科上線率40.42%。

文化事業

2018年,清水縣廣播鄉通播率達到100%,實現廣播時間6387.5小時,電視機113452台。通電視村數260個。電影放映場次3144次,觀眾人數159020人(次)。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底,清水縣有衛生機構349個,其中:綜合醫院1家,中醫醫院1家,中心衛生院12個,鄉衛生院9個,村衛生室26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診所58個,衛生室、醫務室3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4個。各類醫務人員1147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592人,病床總數872張。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體育事業

2018年,清水縣舉辦體育運動會4次,參加運動會運動員2680人(次)。

旅遊


花石崖

花石崖又名萬紫山,位於清水縣隴東鄉。在縣城東南28公理的隴東土寨村之澗溝河下游、渭河北岸盤龍山中段,西北向支峰南坡,海拔最高處1823米,山對面下到五里為310國道。所有建築物都依山勢逐台修建,大體可分為“磨針殿”、“大殿院”、“玉皇頂”、“雷音崖”四大部分,從谷底沿山而上,有一巨石平地而起,高約50米,頂闊而平,大約有10平方米,稱“磨針殿”,殿內有隋代塑像二尊,均為明清作品。

三皇谷森林公園

位於山門鎮東南10公里處的三皇谷森林公園2003年被列為省級森林公園,隸屬於小隴山林業實驗局山門林場,地處秦嶺山脈與關山山脈的結合部,是牛頭河的發源地。該公園距清水縣城40公里,海拔1600——2100米,年平均氣溫8℃,相對濕度70%,森林覆蓋率達76.1%。

龐公仙境

龐公仙境也稱龐公庵、小華山,位於清水縣城西7公里的紅堡鎮吳灣村,佔地面積千餘畝。宋代已為道觀名山,曾有宋代湖北襄陽人龐蘊雲遊至此,在此地修道成仙而得名。明清時期成為隴上佛道兩教聖地之一。曾有三進院落殿亭樓閣30多間,石刻造像10畫(件)。有廟宇建築5座,塑像10餘尊,彩繪壁畫200平方米。

石洞山

石洞山位於清水縣城以東30公里處的山門鎮西南部,海拔1700多米。佔地1956畝,森林面積1500畝,因古洞懸石得名“石洞山”。進入景區主要以岩洞觀光為主,集森林、懸壁等自然景觀與歷史人文背景於一身,輔以林海和山石景觀。在洞穴內可見斷層,裂隙岩層結構,崩塌、石堆等各種地質地貌現象。

獲得榮譽


2019年12月25日,入選“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第五批)”。
2020年3月,獲得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稱號,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予以通報表揚;入選2020中國慈善公益百佳縣市;入選2020中國青年樂業百佳縣市。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縣城”。入選“2020中國職業教育百佳縣市”。
2020年8月,入選2020中國職業教育百佳縣市,排名第26位。
2020年9月14日,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參評城市(區)公示,其中包括清水縣。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運輸部、財政部確定為“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地區”。
2020年12月,榮登“2020中國鄉村振興百佳示範縣市”榜單,排名48位。
2021年1月18日,入選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名單。
2021年1月28日,入選2021—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單。
2021年2月1日,被表彰為“創建全國無障礙環境達標市縣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