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中山大學二級學院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辦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前身是1924年建校伊始成立的生物學系,於1991年成立生命科學學院,是生物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單位。學院基礎條件優越,教學科研力量雄厚,早期以植物學、動物學、生態學等學科為基礎,進而發展了生理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細胞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新興學科,研究領域從宏觀向微觀延伸,基礎與應用互補.教學與科研並重。學院面向世界,著眼未來,搭建一流的教學和科研平台,建設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學學院。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的發展大體上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24年創立生物學系至解放初期院系調整
生物學系創立初期,只設立生物學一個專業,招生人數很少,但在中山大學已具重要地位。一批知名學者,如費鴻年、陳煥鏞、羅宗洛、辛樹幟、朱冼、張作人、董爽秋、任國榮、吳印禪、戴辛皆、於志忱教授等曾在此執教。抗日戰爭時期輾轉於廣西、雲南、廣東羅定、連縣等地辦學。
第二階段:院系調整至“文革”結束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1952年經院系調整,生物學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設立了動物學和植物學專業,並相應設立動物學、植物學教研室。1954年又成立了植物生理、動物生理、達爾文主義和遺傳學、昆蟲學、生化、微生物等教研室;中國科學院院士蒲蟄龍教授領導昆蟲生態學研究室。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教學和科研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第三階段: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至生命科學學院成立
在此期間,生命科學獲得了新生,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得到了全面恢復並不斷發展。生物學系設立生物化學、昆蟲學、植物學、動物學四個專業招收本科生,同年招收了第一批碩士研究生。昆蟲生態室擴充為昆蟲研究所,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昆蟲學也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第四階段:1991年成立生命科學學院至今
學院早期以分類學、系統學、生態學等學科為基礎,進而逐漸發展了生理學、微生物學、細胞學、遺傳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新興學科。學院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實驗室規模、實驗儀器設備等方面均處於國內同類學院前列,已成為一個學科門類齊全、基礎條件優越、教學科研力量雄厚,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的生命科學教學、科研和技術開發基地。
硬體支撐
徠現有曾憲梓堂南院、曾憲梓堂北院、馬文輝堂、賀丹青堂及東校區生命科學大樓等科研教學大樓,總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建有黑石頂等18個校外教學科研基地。現有儀器設備5700多件(套),總價值上億元。生物博物館是目前國內高校最具規模的生物博物館之一,館藏採集於1817年至今的動植物標本85萬餘號。生命科學學科圖書分館藏書16萬餘冊,現刊近400種,配備先進的電子閱覽室,在校內率先實現圖書信息共享。
教學教務
學院依託國家生物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培養基地,著力創建“開放式、研究性”教學模式,以精品創特色,“名師、名課、名專業、名教材”建設成績顯著。細胞生物學與植物學2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生物科學專業和生物技術專業被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植物學、動物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生理學等6門課程被評為教育部基地創建名牌課程。全院教師承擔教學研究項目近50項,其中國家及省部級項目14項;主編出版教材13本、教學研究論文集2部,在教育類核心刊物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2篇;獲國家及省部級教學成果獎3項,國家級優秀教材獎1項;近10人次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國家級教學名師”等國家及省部級榮譽稱號。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很大提高,獲有“全國挑戰杯”一、二等獎等獎項,有20多人次獲南粵優秀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獎;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步入了研究型、高層次的發展模式,現有在校學生1787人,其中本科生964人,研究生823人。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是國家首批建立生物學博士后流動站的單位、首批獲得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擁有覆蓋生物學、海洋科學、農業科學、藥學和畜牧學等4個一級學科的17個博士點(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水生生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態學、生物物理學、神經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生物技術、食品安全生物學、信息生物學、海洋生物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和20個碩士點(含17個博士點以外的藥物分析學、藥理學、草業科學),其中植物學、動物學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3個學科“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首批設崗學科,生態學為“珠江學者”設崗學科,生物學一級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二期“985工程”中,設立了廣州生物資源科技創新平台一級平台。博士點數居國內高校前列。
博士點 | 16 |
碩士點 | 22 |
本科專業 | 3 |
教職工人數 | 409 |
教授、研究員 | 92 |
副教授 | 74 |
專職科研人員 | 39 |
在站博士后 | 117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林浩然 | |||||
教授 | |||||
艾雲燦 | 李惠 | 夏軍紅 | 黃軍就 | 莫德林 | 余世孝 |
曹永長 | 劉昕 | 項輝 | 黃盛豐 | 牛津 | 張古忍 |
儲誠進 | 劉建忠 | 肖仕 | 黃維妮 | 彭博 | 張利紅 |
陳尚武 | 劉曉春 | 謝強 | 賈鳳龍 | 彭少麟 | 張鵬 |
陳瑤生 | 劉小紅 | 謝偉 | 金建華 | 邱禮鴻 | 張銳 |
陳月琴 | 劉徐兵 | 徐錦 | 鄺棟明 | 屈良鵠 | 張為民 |
ChristianStaehelin | 劉玉煥 | 徐衛華 | LeeTienMing | 任間 | 張文軍 |
崔雋 | 李文均 | 楊中藝 | 李劍峰 | 沈俠 | 張文慶 |
范朋飛 | 李文笙 | 楊建華 | 黃立南 | 施蘇華 | 張雁 |
付永貴 | 李迎秋 | 楊凱 | 李安興 | 蘇應娟 | 張勇 |
郭金虎 | 陸勇軍 | 楊廷寶 | 廖文波 | 蘇薇薇 | 鄭利民 |
賀雄雷 | 倫照榮 | 姚楠 | 李彩 | 唐恬 | 周強 |
何建國 | 駱觀正 | 葉志鴻 | 李陳龍 | 萬剛 | 周文良 |
賀竹梅 | 馬文賓 | 元少春 | 李桂峰 | 王方海 | 庄詩美 |
國家級教學科研機構(個) | |
國家重點實驗室 | 1 |
國家專業實驗室 | 2 |
國家開放實驗室 | 1 |
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 1 |
國家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 1 |
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1 |
國家二級博物館 | 1 |
學院充分利用熱帶、亞熱帶生物資源的優勢,在水產養殖、農業、生物醫藥、生態環境等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理論與應用成果。近五年主持國家級各類科研項目721項,立項經費達2億多元,其中“863”和“973”項目5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0項(其中重點項目4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4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20餘項,申請專利180項,授權專利58項。出版專著(包括教材)40多部,發表論文2000多篇,收錄的SCI論文逐年上升,質量明顯提高。2005年,學院發表SCI論文已達158篇,影響因子總數達382.76、平均2.42,位居全國高校同類院系前列。
科研情況(2018年) | |
到位科研經費(億元) | 2.78 |
立項科研項目數(項) | 296 |
SCI論文數(篇) | 317 |
學院歷來崇尚學術交流與合作傳統,近幾年先後與牛津大學、芝加哥大學、南丹麥大學等著名大學簽訂了研究生聯合培養與學術交流協議。在研國際合作項目20餘項。經常邀請國際知名的專家學者、校友來校講學;主持召開了多次國際和全國學術研討會或專題研討會,如第一屆和第五屆“世界華人魚蝦營養學術研討會”,“稻田生態系統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二屆種子與技術國際會議”,“外來有害生物及其控制國際研討會”,“第五屆國際單殖吸蟲研討會”,“國際傳染病及其控制研討會”,“國際免疫學會議”。創辦了富有影響力和凝聚力的“逸仙生命科學論壇”等。
博物館 | |
生物博物館館藏標本數(萬號) | 100 |
2020年3月25日,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頒發了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束文聖教授牽頭完成的《重金屬礦業廢棄地生態修復的直接植被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姓名 | 職務 |
張斯虹 | 黨委書記 |
黃軍就 | 副院長(主持工作) |
崔雋 | 副院長 |
李慶泉 | 副書記 |
任期 | 榮譽院長 | 學院行政 | 學院黨委 | ||
院長 | 副院長 | 書記 | 副書記 | ||
第一屆1991-1993.12 | 曾憲梓 | 蒲蟄龍 | 黃溢明古德祥王永銳羅進鄧巨燮 | 陳木松 | 王錄德李燁 |
第二屆1994.1-1999.12 | 曾憲梓 | 王珣章1994.1-1995.7周昌清1995.11-2000.2 | 藍崇鈺胡玉佳黃治河 | 陳木松1994.1-1995周昌清(代理)1995.11-1997.4王錄德1997.4-2000.1 | 王錄德李燁 |
第三屆2000.1-2004.3 | 曾憲梓 | 徐安龍 | 藍崇鈺何建國王金髮李燁 | 王錄德2000.1-2001.6黃治河2001.6-2004.3 | 李燁2000.1-2001.4武少新2001.6-2004.3 |
第四屆2004.4-2008.12 | 曾憲梓 | 徐安龍 | 何建國王金髮束文聖武少新2004.4-2004.8馮雙2004.12-2008.12 | 黃治河2004.3-2008.6 | 武少新2004.4-2004.8阮映東2004.8-2005.12劉軍2005.12-2008.7 |
第五屆2009.1-2014.4 | 曾憲梓 | 束文聖(常務副院長)陳瑤生鄭利民陸勇軍馮雙 | 武少新2008.6-2014.4 | 陳華桂2008.12-2010.8 黃勇平2010.10-2014.4 | |
第六屆(生命科學大學院)2014.5-2015.10 | 曾憲梓 | 束文聖(兼生態與進化學院院長)鄭利民(兼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張文慶張雁馮雙2014.5-2014.12黃勇平2015.1-2015.10 | 武少新2014.5-2014.11李伯軍2014.12-2015.10 | 黃勇平2014.5-2015.7黎曉天2015.8-2015.10 | |
第七屆2015.11-2020.2 | 曾憲梓 2015.11-2019.9 | 鄭利民2016.1-2020.2 | 鄭利民(常務副院長)2015.11-2015.12束文聖2015.11-2017張文慶張雁2015.11-2018.1黃軍就2017.7-2020.2項輝2018.1-2020.2 | 李伯軍2015.11-2018.7 | 黎曉天2015.11-2019.11 李慶泉 2019.11-2020.2楊曉萌(兼)2018.1-2020.2 |
第八屆2020.2至今 | 儲誠進 崔雋 黃軍就 | 張斯虹 | 李慶泉 |
中山大學生物系歷任系主任(1924—1991)
姓名 | 任期 | 姓名 | 任期 | 姓名 | 任期 |
費鴻年 | 1924-1927 | 陳煥鏞 | 1937-1940 | 戴辛皆 | 1954-1970 |
辛樹幟 | 1927-1931 | 張作人 | 1940-1944 | 張宏達 | 1978-1984 |
羅宗洛 | 1931-1932 | 任國榮 | 1944-1946 | 林浩然 | 1984-1989 |
董爽秋 | 1932-1937 | 張作人 | 1946-1949 | 黃溢明 | 1989-1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