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學壇

南都學壇

《南都學壇》是南陽師範學院創辦的學術理論刊物,原名《南陽師專學報》,1981年創刊,1987年更為現名,1989年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2001年以前,設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個版面,雙月刊,1、2、4、5為社會科學版,3、6為自然科學版,逢單月10日出版。辟有“漢代文化研究”、“歷史學研究”、“紅樓夢研究”、“文學研究”“教育教學研究”、“中學教育研究”等欄目。2002年後,改為以文史哲為主,雙月刊,調整部分欄目設置,保留“漢代文化研究”、“歷史學研究”等欄目,新辟“法律學研究”、 “政治與經濟學研究”欄目。

發展歷程


1981年1月南陽師專學報創刊並成立學報編輯部,屬校教務處。1987年1月南陽
南都學壇
南都學壇
師專學報更名為《南都學壇》並獨立建製為處級單位。1989年1月南陽師專學報《南都學壇》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刊號: CN41-1157。1989年4月25日河南省學報研究會二屆二次學術年會在南陽師專召開

辦刊宗旨


《南都學壇》充分發揮該校學科優勢,突出文史重點,在漢文化研究、文學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它的主要任務是: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報道校內外有關文、史、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技術方法、綜合評述,為促進本校的教學科研服務,進行國內外學術交流。它的主要服務對象是高等院校的師生和有關單位的科研人員。

社會影響


《南都學壇》創辦至今,已出版了110餘期,發表文章4300餘篇。刊發了一大批高質量的學術稿件,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複印資料》、《高校文科學報文摘》等收摘率達95%以上,據中南財大信息諮詢部統計,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年,分別被上述刊物收摘16、11、15、11、36、16、8篇,在全國師專中分別居11、23、9、19、1、6、8位;2001、2002年分別被上述刊物收摘21、22篇,在全國師範大學學報(含師院)排30、28位,尤其1998年,躍居全國師專榜首,可謂成績最輝煌的一年;本刊關心社會現實,理論聯繫實際,針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問題選題,把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刊發的論文大都為有關部門進行決策提供參考或依據。先後獲省委宣傳部、省教委、省科委、省社聯、南陽市政府、南陽市科委等各種科研成果獎勵300餘篇次。
《南都學壇》始終把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堅持改革,銳意創新,強化精品意識,嚴把稿件質量關,寓師範性、地方性於學術性之中,辦出了刊物特色。1991年獲河南省新聞出版局頒發“欄目設置優秀獎;1998-1999年度、2000-2001年度,連續被河南省新聞出版局評為“一級期刊”,被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評為首屆、二屆“全國百強學報”暨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1995年、2000年在河南省教委舉行的首屆、二屆省高校學報三優評比中連續被評為“優秀學報一等獎”。《中國教育報》曾以“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利用文化名城優勢,南陽師專學報辦出特色”為題作過報道。

獲獎情況


1991年3月南陽師專學報《南都學壇》獲河南省新聞出版局頒發“河南省首屆社科類期刊欄目設置優秀獎”
1991年5月11日《中國教育報》第2版以“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利用文化名城優勢,南陽師專學報辦出特色”為題,對《南都學壇》作過報道
1991年9月10日南陽師專學報《南都學壇》編輯部被學校授予“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1995年8月24日《南都學壇》(社科版)在1994年度河南省首屆高校學報系統“三優”評比中獲優秀學報一等獎,獲獎者:王志堯、劉太祥、白遂君、李法惠、李景瑞;《南都學壇》(自科版)在1994年度河南省首屆高校學報系統“三優”評比中獲優秀學報“編輯質量獎”,獲獎者:徐登林、陸宜新、鄭慶安、李景瑞。獲獎證書由河南省教委頒發。
1999年9月10日南陽師專學報《南都學壇》被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授予“首屆全國社科百強學報”稱號
2000年1月《南都學壇》被河南省新聞出版局評為“一級期刊”
2000年4月21日南陽師專學報《南都學壇》在河南省第二屆高校學報“三優”評比中獲優秀學報一等獎
2000年7月17日南陽師專學報《南都學壇》在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專科委員會“三優”評比中被評為優秀學報一等獎
2002年南陽師範學院學報《南都學壇》被河南省新聞出版局評為“一級期刊”
2002年南陽師範學院學報《南都學壇》被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授予“第二屆全國社科百強學報”稱號,並被評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核心期刊

主要欄目


主要欄目
漢代文化研究
紅樓夢研究
文學研究
法律學研究
政治與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