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
中國共產黨針對經濟開放發動的政治運動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共央委建黨若干歷史題決議(共產黨屆央委六議致)顧建歷史,建歷史完社義改造七建設社義基估計評價。
“化革”,件予撥亂反:革,黨遭建嚴挫折損。歷史證“革”論符合際,符合思列寧義,論階級形勢及黨政治狀況估計完錯誤。踐證,“化革”義革社步。根“亂敵”亂,始終“亂”達“治”。歷史判,“化革”領導錯誤,反革集團,黨各族嚴災亂。,粉碎林彪反革集團、江青反革集團陰謀,危挽救黨,挽救革,歷史展。
改革開放
-,鄧召黨屆。黨歷史具深義偉轉折:
1、十一屆三中全會是繼往開來的會議。具體表現在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淡化了“階級鬥爭為綱”這個不適用於當下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決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2、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開創未來的會議。全會明確指出黨在新時期的歷史任務是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
3、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逐步開闢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40年來,中國人民沿著這條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會議揭開了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國開始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
鄧小平說:“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於是他率先提出要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並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總設計師。
經濟上,至1978年為止,儘管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624億元,比1965年的1716億元翻了一倍多,年均遞增率達6.8%,並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人民依然貧苦,技術比較落後,並且經過文革后,中共出現一定程度的執政危機和信任危機。
為儘快加快經濟發展,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始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並試圖改變人民心目中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根深蒂固的形象,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並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取得了率先突破,並隨之迅速在全國各經濟領域內推行改革。
鄧小平第三度上台,嘗試對當時國內的經濟體制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並試圖將中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體制轉移到市場經濟上,鄧小平的付出及其改革嘗試得到了民眾的熱烈擁護。
計劃經濟曾一度被認為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經濟標誌之一,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的計劃經濟雖然曾一度為中國早期的經濟恢復和初步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其弊端日漸明顯:
1、對國內經濟的控制達到驚人的程度,政府企業職責不分,無視價值規律與市場調節的作用;一切以計劃為綱,無法適應消費群體的需要,制約商品經濟的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
2、生產商品的數量都在計劃之中,購買商品還需要相應的商品票(如購買糧食就需要有相應的糧票),造成消費者即使有錢也難以買到需要的商品。
3、工農業生產與商品經營均為強制性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個人不得持有私有財產,一切勞動成就都會被均分,這導致生產者沒有興趣擴大生產,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勞動積極性。只依靠“大鍋飯”過生活,喪失了發展經濟的動力。
一、當年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
“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留下了嚴重的局面: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沒有解決,科技教育落後等。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二、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但新中國成立以後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產力。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怎樣改變?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三、社會主義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時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生機和活力哪裡來?答案只有一個:改革。
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有新思路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是全縣有名的“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後幾乎家家外出討飯。1978年11月24日,小崗村18戶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按下了18個手印,搞起生產責任制,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也許是歷史的巧合——就在這些農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在關係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嚴峻歷史關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最高層的政治家和最底層的農民們,共同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小崗村從而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全國範圍內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在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領導和支持下,依靠理論界、新聞界和從事實際工作同志的緊密配合,這場討論終於衝破“兩個凡是”的束縛,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作了理論和輿論上的準備,在黨和國家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加快中國經濟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資”的抽象爭論束縛自己的思想和手腳。社會主義要贏得同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和商品經濟一般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國外的資金、資源、技術、人才以及作為有益補充的私營經濟,都應當而且能夠為社會主義所利用。政權在人民手中,又有強大的公有制經濟,這樣做不會損害社會主義,只會有利於社會主義的發展。
鄧小平以及他的理念的繼承者及其他改革派人士頂住了來自國內保守派的進攻,成功地將改革開放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基石之一,並不可逆轉地將中國帶入世界經濟中,與世界經濟緊密結合在一起。從1978年至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由一個尚有2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與世隔絕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經濟繁榮,有著活躍市場的強大經濟體,並減少了當時世界近1/5的貧困人口。中國也在邁向工業化的道路上飛速前進,成為新的世界工廠。中國成功實現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民營經濟產值在總量上已經超越了國有經濟,成了中國經濟增重的重要拉動力量。引進外資同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中國為全世界吸引外資金額最多的國家(港、澳、台資金的引入亦被算作外資)。
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也開始出現變化,人民觀點逐漸多元化,“網路民意”的現象大量出現,絕大部分中國人民更偏愛於和平穩定快速的經濟發展,而不願意對意識形態,政黨政治做太多評論。在言論自由方面,除了涉及煽動推翻國家政權,破壞社會穩定,泄露國家機密,挑撥民族矛盾,傳播分裂國家,宣傳邪教、封建迷信等言論仍然遭到禁止以外,其他均已開放。江澤民和胡錦濤兩代領導人,繼承了鄧小平改革開放的路線。江澤民的“三個代表”和胡錦濤提出的“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福建省和廣東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關於建立海南省經濟特區的決議,建立了海南經濟特區。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創建成功,為進一步擴大開放積累了經驗,有力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進程。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在國家統一計劃指導下,因時因地制宜,保障他們的經營自主權,發揮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了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為新時期中國政治體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肯定了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
到1983年初,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廣。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80年代中期,中國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改革也開始啟動。
1988年增闢了海南經濟特區,海南成為中國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
1990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長遠戰略著眼,又做出了開發與開放上海浦東新區的決定。中國的對外開放出現了一個新局面。
一、中國對外開放格局
中國的對外開放已從沿海向內地發展,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二、中國的6個經濟特區
深圳市(327.5平方公里)
珠海市(121平方公里)
廈門市(131平方公里)
汕頭市(2064平方公里)
海南島(33920平方公里)
喀什
深圳市在開闢為經濟特區后在短短几年內,建成一座現代化的繁華城市,成為中國經濟特區的代表,被稱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
海南經濟特區是全國唯一一個省級經濟特區,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劃定海南島為海南經濟特區,實行比中國其他經濟特區更加開放、靈活的體制和政策,授權海南政府更大的自主權。
三、中國的對外開放口岸
口岸是供人員、貨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國境的港口、機場、車站、通道等。口岸分為一類口岸和二類口岸。
1、一類口岸:
一類口岸是指由國務院批准開放的口岸(包括中央管理的口岸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的部分口岸);二類口岸是指省級人民政府批准開放並管理的口岸;
2、二類口岸:
1、依靠其他口岸派人前往辦理出入境檢查檢驗手續的國輪外貿運輸裝卸點、起運點、交貨點;
2、同毗鄰國家地方政府之間進行邊境小額貿易和人員往來的口岸;
3、只限邊境居民通行的出入境口岸。
中國對外開放的口岸主要有三種類型,即水運(海運)口岸、陸運(鐵、公運)口岸和航空(機場)口岸。
航空口岸:
拉薩、天津、大連、瀋陽、長春、牡丹江、杭州、福州、青島武漢、深圳、梅州、三亞、太原、海拉爾、南昌、貴陽、汕頭、哈爾濱、武夷山、洛陽、呼和浩特、合肥、長沙、張家界、廣州、湛江、海口、南寧、成都、昆明、石家莊、西安、蘭州、溫州、桂林、北海、重慶、西雙版納、烏魯木齊、齊齊哈爾 佳木斯 濟南、煙台、喀什、延吉、上海、寧波、黃山、廈門、威海、宜昌、銀川、北京、南京。
鐵路口岸:
公路口岸:
圈河、皇崗 東寧 文錦渡 橫琴 友誼關、水口、瑞麗 畹町 甘其毛道、臨江 南坪 密山 吉隆 土爾尕特 沙頭角 拱北 河源 東興 金水河 樟木 普蘭 紅其拉普、霍爾果斯 馬鬃山 三合、琿春、磨憨、天保、塔克什肯、阿日哈沙特、開山屯 孟定 騰衝、伊爾克什坦、木扎爾特、都拉塔、巴克圖 吉木乃 阿黑土別克、紅山嘴、烏拉斯台 老爺廟 策克、珠恩嘎達布其、綏芬河、龍邦阿拉山口。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在取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分別作出改革開放階段性經驗總結的基礎上,黨的十七大從總結近30年改革開放整個歷史進程著眼,緊扣在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何才能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全方位、大力度地總結概括出“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
第一個結合說的是,中國改革開放能夠取得成功,關鍵是既不丟“老祖宗”,又發展“老祖宗”;既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又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新境界。這樣的結合,推動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和社會生產力的解放。
第二個結合說的是,中國社會主義能在新時期顯示蓬勃生機和活力,就在於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中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健康發展,就在於它是有利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這樣的結合,創造了真正活躍起來的社會主義,創造了進一步造福人民的社會主義。
第三個結合說的是,我們在改革開放中,既依靠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又尊重基層人民群眾特別是地方的改革首創精神。這樣的結合,使中國在改革開放導致利益多元化的情況下,能夠有效的保持國家的和諧統一和社會的整合。
第四個結合說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作為前無古人的創舉,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緊密相連的。這樣的結合,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一種既符合市場經濟一般要求,又符合社會主義本質和方向的制度模式。
第五個結合說的是,我們既重視經濟體制改革,又重視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在內在的上層建築變革;而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又把擴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結合起來。這樣的結合,創造了兼具民主和集中兩種長處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六個結合說的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既重視“物”的發展即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又重視“人”的發展即全民文明素質的提高。這樣的結合,把人的全面發展同社會全面進步統一於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之中。
第七個結合說的是,黨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適時地把促進發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結合起來。這樣的結合,使中國社會既持續地充滿創造活力,又有助於避免兩極分化而達到共同富裕。
第八個結合說的是,中國這樣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發展起來,既離不開參與經濟全球化,更離不開獨立自主。這樣的結合,使我們能同時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趨利避害的平等競爭中達到互利、普惠、共贏。
第九個結合說的是,中國在改革開放中,注意協調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同社會可承受程度的關係,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這三者關係的重要結合點。這樣的結合,既避免了不少轉型國家出現過的經濟嚴重衰退和社會劇烈震蕩,又使改革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
第十個結合說的是,我們黨把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同主觀世界的改造結合起來,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證。這樣的結合,既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又推進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從而不斷提高了黨的領導水平、執政水平和拒腐防變能力。
(註釋:因為中國大陸實行匯率管制,80年代中期人民幣曾大幅貶值,所以1976年GDP換算成美元時候數值出現下降現象)
年份 | GDP | 增長率 | 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例 |
---|---|---|---|
1973 | 7.8% | ||
1974 | 2.3% | ||
1975 | 8.7% | ||
1976 | -1.6% | ||
1977 | 7.6% | ||
1978 | 3650億 | 11.7% | 17% |
1979 | 4068億 | 7.6% | 18% |
1980 | 184,516,266,711 | 7.8% | 20% |
1981 | 194,111,112,580 | 5.2% | 21% |
1982 | 203,183,214,982 | 8.9% | 22% |
1983 | 228,455,947,880 | 10.8% | 22% |
1984 | 257,432,147,241 | 15.1% | 23% |
1985 | 306,666,660,698 | 13.4% | 24% |
1986 | 297,831,879,942 | 8.9% | 25% |
1987 | 270,372,194,997 | 11.7% | 26% |
1988 | 309,522,625,242 | 11.2% | 27% |
1989 | 343,973,680,226 | 4.2% | 27% |
1990 | 356,936,901,184 | 3.9% | 28% |
1991 | 379,468,656,246 | 9.3% | 29% |
1992 | 422,660,918,111 | 14.2% | 30% |
1993 | 440,500,898,965 | 13.9% | 30% |
1994 | 559,224,707,281 | 13.1% | 31% |
1995 | 728,007,199,936 | 10.9% | 32% |
1996 | 856,084,729,312 | 9.9% | 33% |
1997 | 952,652,693,079 | 9.2% | 34% |
1998 | 1,019,458,585,326 | 7.8% | 35% |
1999 | 1,083,277,930,360 | 7.7% | 36% |
2000 | 1,198,474,934,199 | 8.5% | 37% |
2001 | 1,324,806,914,358 | 8.3% | 38% |
2002 | 1,453,827,554,714 | 9.1% | 39% |
2003 | 1,640,958,732,775 | 10.0% | 39% |
2004 | 1,931,644,331,142 | 10.1% | 40% |
2005 | 2,256,902,590,825 | 11.4% | 41% |
2006 | 2,712,950,886,698 | 12.7% | 42% |
2007 | 3,494,055,944,791 | 14.2% | 43% |
2008 | 4,521,827,288,304 | 9.7% | 44% |
2009 | 4,991,256,406,735 | 9.4% | 45% |
2010 | 5,926,612,009,750 | 10.6% | 50% |
2011 | 484124億 | 9.5% | 51% |
2012 | 534123億 | 7.9% | 52% |
2013 | 588019億 | 7.8% | 53% |
2014 | 635910億 | 7.3% | 54% |
2015 | 676708億 | 6.9% | 56% |
2016 | 74萬億 | 6.7% | 57% |
2017 | 82萬億 | 6.9% | 57% |
4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存在著缺乏頂層設計、謀子不謀勢和不注重改善國際發展環境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各方面改革開放措施的系統集成。以開放促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其成功秘訣在於通過主動融入世界市場為公司治理、政府治理引入外部監督從而提高治理效率。但是,40多年來無論是宏觀中觀還是微觀層面改革創造的外部監督都不是真正的外部監督,監督主體一定程度上只是治理者的化身、不是來自治理體系外部的主體,效率低下問題仍得不到根本解決,亟待全面深化改革。“一帶一路”倡議既是今後我國對外開放的總綱領,也理應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鑰匙。通過融入國際治理和開展國企的跨國產權合作,“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在有效避免“西方經驗”局限、防止治理本身被“短視”市場消解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同時,將為我國經濟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治理進一步引入來自治理體系之外的監督主體,創造強有力、更有效的外部監督,從根本上解決治理效率問題。當前,在經濟新常態和改革“空轉”情況下,迫切需要加強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引領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統籌促進國內各領域改革發展特別是供給側改革。
國企改革當中出現了企業大量破產和管理人員侵吞國有資產的行為,部分國有企業被管理者收購,從而導致大量工人下崗。
1998年大學擴招后,因為中國處於第二產業和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市場需求大量工人,而不是大學生、技工,從而導致大量大學畢業生失業。另外改革開放后,由於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弱,導致優秀師資大量流向東部沿海發達地區。
90年代中期福利分房的取消,中國商品房市場開始高速發展。伴隨1993年稅制改革,中央將地方70%的稅收收取,但義務教育、基建、醫療的支出還在地方,地方只能靠大量拍賣土地填補財政不足。在土地財政、銀行資金大舉湧入等因素下,房價暴漲。
根據英國路透社報道,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中國基尼係數2012年已達到0.474,而2008年是0.49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出現爆髮式增長,但是工資佔GDP比重不停下降,從1985年56.18%降到2007年43.12%,連續22年下跌。因為貧富差距導致眾多群體性事件,例如貴州甕安事件,湖州織里事件。
1978-2018年,共40年。
1、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2、1979年設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8月13日,國務院頒發《關於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若干問題的規定》,主要內容是擴大地方和企業的外貿許可權,鼓勵增加出口,辦好出口特區。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定名為“經濟特區”。
3、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1983年中央下發文件,指出聯產承包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中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4、1984年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
1984年10月20日,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一致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進一步貫徹執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是當前中國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業改革啟動
1986年12月5日,國務院作出《關於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的若干規定》。《規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業可積極試行租賃、承包經營。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要實行多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各地可以選擇少數有條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進行股份制試點。
6、1987年“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提出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趙紫陽作《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報告。報告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四項基本原則為立國之本,以改革開放為強國之路。制定了到下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並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
7、1988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出
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指出,現代科學技術是新的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和決定性的因素,全黨必須高度重視並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同時規定了當前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
8、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江澤民作《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報告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決定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確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大會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寫進黨章。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
9、1993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993年11月11日-11月14日,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全會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
10、1993年進行財稅體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國務院作出關於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作出《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
11、1994年外貿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1994年1月11日,國務院作出《關於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中國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統一政策、開放經營、平等競爭、自負盈虧、工貿結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適應國際經濟通行規則的運行機制。
12、1992、1994年醫療、住房市場化改革施行
1985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之下,醫療衛生系統也開啟了改革的歷程。醫改的核心思路是:放權讓利,擴大醫院自主權。醫改的政府態度是:給政策不給錢。其政策為藥品可加價15%,以彌補政府投入之不足。20世紀90年代,醫改再掀波瀾。1992年9月,衛生部根據國務院意見,提出醫院要“以工助醫”、“以副補主”。2000年,改革逐漸向縱深發展,觸及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等深層次問題。2000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八部委的《關於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俗稱醫改“十四條”;2001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四部委的《關於農村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
13、住房市場化改革
1994年7月18日,國務院作出《關於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明確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內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實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變為以按勞分配為主的貨幣工資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等。《決定》的出台,開啟了城鎮住房商品化的大門,標誌著中國全面推進住房市場化改革的確立,其最大意義在於穩步推進公有住房的出售,通過向城鎮職工出售原公有住房,逐步完成了中國住房私有化的進程。1998年7月3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正是由於此文件廢除了住房實物分配的制度,為商品房的發展掃清了“競爭對手”,從而確立了商品房的市場主體地位。
14、1995年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目標
1995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提出,實現“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關鍵是實行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15、1996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1996年12月1日,中國開始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實行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
16、1997年“十五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系統、完整地提出並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做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次會議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了黨章。
17、1999年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7年“十五大”報告第一次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9年3月5日-15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18、19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
1999年3月22日,《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提出了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十條意見。
19、2001年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
2001年11月11日,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法律文件,它標誌著經過15年的艱苦努力,中國終於成為世貿組織新成員。標誌著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0、2002年“十六大”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六大立足於中國已經解決溫飽、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構想,即在21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次會議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了黨章。
21、2003年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提出
2003年9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提出了振興東北的指導思想、原則、任務和政策措施。
22、2004年推進資本市場發展的“國九條”頒布
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明確指出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對中國實現21世紀頭20年國民經濟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23、2004年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於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成立。兩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整體改製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24、2004年保護私有財產入憲
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第四次憲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等內容寫入憲法。它適應了保護私有財產的客觀需要,擴大了私有財產的保護範圍,進一步完善了私有財產保護制度。加強對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的保護,有利於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有利於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推進依法治國;有利於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25、2005年農業稅條例廢止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關於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的決定》,新中國實施了近50年的農業稅條例被依法廢止,一個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稅種宣告終結。
26、2005年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
2005年10月11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後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鬥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
27、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啟動
經過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2005年4月29日發布了《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宣布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
28、2006年作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決定
2006年10月8日-11日舉行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是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升華。
29、2007年《物權法》出台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於2007年3月16日由十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30、2007年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
科學發展觀,其內涵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這是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作出的科學定位,也是黨的十七大的一個重要歷史貢獻。
鄧小平訪美
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28天後,鄧小平應邀訪美。這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首次訪問。
特區深圳
1980年8月五屆全國人大第18次會議決定,批准國務院提出的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設立經濟特區,由此開始了沿海城市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14個沿海開放城市
1984年,中共中央決定進一步開放沿海14個港口城市: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它們與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及海南島由北到南連成一線,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
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早在1957年,新中國第一任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教授就認識到了中國的人口問題,提出了新人口論,他大事疾呼“控制人口,刻不容緩。”可是在當時,國家某些領導人卻認為“人多好辦事”。結果“錯批一個人,多生了幾個億”。1980年,國家正式把“計劃生育”確定為基本國策。
小平同志,您好
在1984年國慶大典上人們也許會忘記閱兵儀式的盛大,也許會忘記煙火晚會的燦爛,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遊行隊伍中北大學生道出的中國老百姓的心聲:“小平同志,您好。”
百萬大裁軍
1985年是中國的“裁軍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裁員100萬,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世界的和平。
上海浦東
1990年設立的上海浦東經濟開發區,發展非常迅速,經過短短的10年時間,上海浦東已經成為中國的又一大經濟金融中心。
鄧小平南方談話
鄧小平南方談話在上海,即“南方談話”(也稱南方講話)
小平同志南方談話之後,中國改變了過去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提法正式提出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改革掀起了新一輪的高潮。
抗戰勝利50周年
中日青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199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日本進步青年帶著成千上萬隻象徵和平的紙鶴來到抗日戰爭紀念館,他們打出“中日兩國世代友好,永不再戰”的旗幟,表達了兩國青年對和平的共同嚮往。
三峽工程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自此,經過近40年勘測、設計、研究論證的三峽綜合水利樞紐工程全面展開,工程進行將長達17年。1997年11月8日,第一期工程——大江截流完成。
京九鐵路
1995年11月16日全長2500多公里的京九鐵路全線通車。大京九北起北京,南至九龍縱貫9個省市,創造了中國鐵路建築的五個之最:一次建路最長,投資最多,工期最短,技術設備最新,線路所經過地質、地形條件最複雜。
恢復高考制度
1977年,文革中斷的高考制度的恢復,使被剝奪了10年青春的中國青年人歡欣雀躍。這年的高考在冬天舉行。據說有570萬到1000萬人報名。最後在全國錄取了27.3萬人。“四人幫”所謂“寧要一個沒文化的勞動者,不要一個有文化的精神貴族”論,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笑柄。
外國友人學習中國文化
改革開放以後,外國朋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有的親自來到中國走一走、看一看;有的通過中國的圖書影片了解中國,中國旅遊業卓越進步,開始走向一個新的高潮。
敬老之國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老齡人口已達1億以上,能否處理好老齡化問題,關乎每一個家庭的生活幸福。尤其是中國實行家庭計劃以後,每對夫妻只生一個小孩,那也就意味著,若干年後,成長起來的下一代獨生子女,每個家庭將負擔四個老人。這會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四川尼眾佛學院
誕生於1984年秋天的四川尼眾佛學院是中國第一所培養子女學僧的高等學府。文革后,中國政府貫徹《憲法》對於“宗教信仰自由”的規定,宗教事業得到了廣泛的保護與迅速的發展。
希望工程
1991年4月15日,旨在幫助貧困失學的少年兒童復學的“希望工程——百萬愛心大行動”開始實施,社會各界紛紛向希望工程捐款捐物,慈善事業空前矚目。
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
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1995年秋在北京召開。為了實現男女平等的目標,來自世界五大洲的各國婦女代表歡聚一堂,通過了《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
從談“性”色變到油畫人體藝術大展
對於向來忌諱談“性”的中國人來說,1988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的“油畫人體藝術大展”是一次強烈的心理震撼,18天內參觀人數超過20萬,創該美術館參觀人數的歷史最高記錄。
北京京劇院赴台演出
由北京京劇院組成的赴台演出團,於1993年4月12日至5月1日在台北進行14場演出,引起極大轟動。90多歲的張學良先生3次觀劇,並與演員親切合影。
中國女排首次奪冠
1981年11月,中國女排以七戰全勝的成績,奪得第三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的冠軍。這是中國在世界籃、排、足三大球比賽中第一次獲得世界冠軍。從此,中國女排屢戰屢勝,取得“五連冠”的輝煌成就。
奧運會上“零的突破”
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23屆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贏得15枚金牌、八枚銀牌、九枚銅牌。這一成績打破了中國從未在奧運會上獲得金牌的局面,被譽為中國奧運史上“零的突破”。
第11屆亞運會
第11屆亞運會是由中國舉辦的第一次綜合性國際體育大賽。1990年9、10月間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體育代表團以獎牌總數341枚佔據榜首。
十一世班禪
1996年1月12日江澤民主席接受了第十一世班禪和扎什輪布寺致謝團的拜見。第十一世班禪向江主席敬獻了哈達。在十世班禪大師圓寂之後,依據藏傳佛教的習俗,中央成立班禪轉世靈童尋訪小組,尋找十一世班禪。1995年11月29日早晨,在大昭寺釋迦牟尼像前,進行了金瓶掣籤,認定堅贊諾布是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並於上午舉行冊立典禮。12月8日,在日喀則扎什倫布寺舉行坐床典禮。
三轉一響、下海、下崗、萬元戶、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希望工程、炒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北京奧運
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年12月31日下午就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改革開放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繁重的事業,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幹下去。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朝著黨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開放方向奮勇前進。
習近平強調,必須認真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他就此提出5點意見。
第一,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在方向問題上,我們頭腦必須十分清醒,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第二,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划。要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也要繼續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
第三,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協同配合。要更加註重各項改革的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
第四,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必須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只有社會穩定,改革發展才能不斷推進;只有改革發展不斷推進,社會穩定才能具有堅實基礎。要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結合點。
第五,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推進。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越繁重,我們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越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善於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善於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為深化改革開放夯實群眾基礎。
習近平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回應廣大人民群眾對深化改革開放的強烈呼聲和殷切期待,凝聚社會共識,協調推進各領域各環節改革,努力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1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附講話全文: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習近平強調,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確的,形成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確的。
習近平強調,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發展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成功經驗、展現了光明前景,是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強大力量,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
習近平強調,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王岐山出席大會。
人民大會堂雄偉莊嚴,萬人大禮堂燈火輝煌、氣氛熱烈。主席台上方懸掛著“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會標,后幕正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1978-2018”字標,10面紅旗分列兩側。
當習近平等領導同志進入會場,全場起立,熱烈鼓掌。
10時,李克強宣布慶祝大會開始。全體起立,高唱國歌。
王滬寧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表彰改革開放傑出貢獻人員的決定》。決定指出,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為感謝國際社會對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支持和幫助,向阿蘭·梅里埃等10名國際友人頒授中國改革友誼獎章。大會宣讀了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中國改革友誼獎章人員名單。
在《春天的故事》樂曲聲中,習近平等為獲得改革先鋒稱號、中國改革友誼獎章人員代表頒獎。
全體起立,熱烈鼓掌,向受表彰人員表示衷心祝賀和崇高敬意。少先隊員向他們獻上美麗的鮮花。
在熱烈的掌聲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於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於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於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於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
習近平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習近平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審視國際國內新的形勢,通過總結實踐、展望未來,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對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習近平指出,艱難困苦,玉汝於成。40年來,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改革開放40年來,從開啟新時期到跨入新世紀,從站上新起點到進入新時代,40年風雨同舟,40年披荊斬棘,40年砥礪奮進,我們黨引領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鬥讚歌。
習近平從理論創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祖國統一、外交工作、黨的建設等方面總結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他強調,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捨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在中國人民手中,不可能成為了可能。我們為創造了人間奇迹的中國人民感到無比自豪、無比驕傲。
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一是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確保改革開放這艘航船沿著正確航向破浪前行。
二是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讓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激勵人民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三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四是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牢牢把握改革開放的前進方向。
五是必須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揮和增強我國制度優勢,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六是必須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不斷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雄厚物質基礎。
七是必須堅持擴大開放,不斷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倡導國際關係民主化,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八是必須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堅決清除一切腐敗分子,確保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九是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問題導向,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既鼓勵大膽試、大膽闖,又堅持實事求是、善作善成,確保改革開放行穩致遠。
習近平強調,我們要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努力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後盾。
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按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支持和推動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香港、澳門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心愿,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我們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鞏固和發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造福兩岸同胞。
習近平強調,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擺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在這個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時代,我們絕不能有半點驕傲自滿、固步自封,也絕不能有絲毫猶豫不決、徘徊彷徨,必須統攬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勇立潮頭、奮勇搏擊。
習近平指出,在近代以來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經歷了太多太多的磨難,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犧牲,進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現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已經充分爆發出來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新時代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李克強在主持大會時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高度讚揚了中國人民為改革開放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鄭重宣示了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堅定不移將改革進行到底的信心和決心,明確提出了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把新時代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的目標要求。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續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懈奮鬥。
慶祝大會結束后,習近平等會見了受表彰人員及親屬代表,並同大家合影留念。
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務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以及中央軍委委員出席大會。
中央黨政軍群各部門和北京市主要負責同志,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老黨員、老幹部代表,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受表彰人員及親屬代表,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及歸僑、僑眷代表,首都各界群眾代表,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代表,各國駐華使節、各國際組織駐華代表和在華工作的外國專家代表等約3000人參加大會。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闡述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強調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他說,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揮和增強我國制度優勢;必須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不斷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必須堅持擴大開放,不斷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這兩段話,高度概括了我們為什麼要改革,我們應當深刻的領會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這種高度的理論概括。
改革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第一,在黨領導下的改革,改革是為了完善社會主義。每次重大改革的決策,都是中央通過決定做出的決策,說明黨是主動的推進改革。第二,我們的改革是漸進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國家那樣一步到位的。
改革開放的實質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和人民銳意改革,努力奮鬥,整個國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中華大地發生了歷史性的偉大變化。社會生產力獲得新的解放。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不斷鞏固。11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正在向小康邁進。中國經濟建設上了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上了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上了一個大台階。在世界風雲急劇變幻的情況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經受住嚴峻的考驗,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斐然,通過這個大改革、大開放,實現了三個偉大的轉折:
第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
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實現三個偉大轉變,
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來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當我國的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之時,我們必須順應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以及黨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情況,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堅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舉措。歷史證明,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使黨和國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說,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