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梅州的結果 展開

梅州

廣東省轄地級市

梅州,廣東省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東部與福建省龍岩和漳州接壤,南部與潮州揭陽汕尾毗鄰,西部與河源接壤,北部與江西省贛州相連。轄梅江區、梅縣區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代管興寧市。總面積15864.50平方千米。2019年末戶籍人口545.85萬人。

梅州是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是閩粵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廣東綠色崛起先行區和文化旅遊特色區、沿海經濟開放區,也是海西經濟區的重要成員,享有地方立法權。

梅州既是客家人南遷的最後落腳點,也是明清以來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發地,旅居港澳台同胞和華人華僑達900多萬人,是全國重點僑鄉,也是港澳台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其中台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2013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中國唯一的移民紀念項目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在梅縣區鬆口鎮落成,世界客僑移民展覽館也正式開館,並於2013年成功舉辦了央視中秋晚會。

梅州是葉劍英元帥的故鄉、著名革命老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廣東唯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範圍的地級市。梅梅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被譽為“世界客都”,是葉劍英元帥的故鄉、著名革命老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是中國著名的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山歌之鄉、金柚之鄉客家菜之鄉、單叢茶之鄉、油茶之鄉、漢樂之鄉、溫泉之鄉、長壽之鄉、中華詩詞之市。

歷史沿革


《禹貢》分天下為九州時,梅州地屬揚州南境。春秋時屬七閩地,戰國時先後屬越國、楚國,秦漢時期分屬南海郡龍川縣和揭陽縣。秦末趙佗稱王時則屬南越國。
三國兩晉時分屬東官郡的龍川縣和揭陽縣(海陽縣),南齊永明元年(483年)析海陽縣設程鄉縣。隋唐時分屬循州(龍川郡)和義安郡(亦稱潮陽郡或潮州)。
粵東名城,嶺南梅州
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亦即後晉開運二年,程鄉升為敬州,領程鄉縣。這是梅州州治設立的開始。
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梅州”的名稱即始於此。宋熙寧六年(1073),廢梅州,以程鄉縣隸潮州;元豐五年(1082),梅州復置,仍理程鄉縣,屬廣南東路;紹興六年(1136),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潮州;紹興十四年(1144)又復置梅州,仍理程鄉縣,屬廣南東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梅州為“梅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為梅州,屬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廣東道宣慰使司;元貞元年(1295),隸屬潮州路;延佑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使司。
明洪武二年(1369),廢州為程鄉縣,隸潮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為“嘉應州”,隸屬廣東省惠潮嘉道。轄地包括程鄉、平遠、鎮平及以前為惠州府所統的興寧、長樂五縣,稱為“嘉應五屬”。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複名梅州。
民國三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隸屬潮循道。民國14年(1925)隸屬東江行政區,民國15年(1925)改名為粵東綏靖區。民國25年(1936),隸屬廣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38年(1949)改第六行政督察區為第九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
1950年1月26日,設置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大埔、豐順、五華、平遠、蕉嶺共7縣;
1952年12月,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
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劃分為惠陽、汕頭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
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后改為梅縣地區;
梅州
1979年3月,原梅縣所轄之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梅縣地區轄7縣1市;
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併改為梅縣市,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轄原興梅7縣及新划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
1992年8月,國務院把梅州列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1992年10月,設立梅州市經濟開發試驗區(后更名廣東梅州經濟開發區)。
1994年1月,國務院將梅州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994年6月,興寧撤縣設市(縣級),梅州轄梅江、梅縣、大埔、豐順、五華、平遠、蕉嶺,代管興寧。
2013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同意梅州撤銷梅縣,設立梅縣區。新設立的梅縣區行政區為原梅縣的行政區域,政府駐地不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梅州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區,東部與福建省武平縣、上杭縣、永定縣、平和縣交界,南部與廣東潮州市潮安區和饒平縣、揭陽市揭東區和揭西縣、汕尾市陸河縣毗鄰,西部與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和紫金縣接壤,北部與江西省尋烏縣相連。
梅州介於東經115°18′至116°56′,北緯23°23′至24°56′之間。市中心為於東經116度6分,北緯24度33分。全市行政面積1.5925萬平方公里。

地質

梅州地質構造比較複雜,主要由花崗岩、噴出岩、變質岩、砂頁岩、紅色岩和灰岩六大岩石構成台地、丘陵、山地、階地和平原五大類地貌類型。全市山地面積佔24.3%;丘陵及台地、階地面積佔56.6%;平原面積佔13.7%;河流和水庫等水面積佔5.4%。
山脈
梅州地處五嶺山脈以南,地勢北高南低,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脈、蓮花山脈、鳳凰山脈等三列山脈組成。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140多座,其中位於豐順縣的銅鼓嶂海拔1560米,是梅州第一高峰。
盆地
梅州境內主要盆地有興寧盆地,面積約400平方公里;梅江盆地,面積約200多平方公里;蕉嶺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湯坑盆地,面積100平方公里。

氣候

梅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氣候區的過渡地帶。以大埔茶陽經梅縣鬆口、蕉嶺蕉城、平遠石正、興寧崗背為分界線,平遠、蕉嶺、梅縣北部為中亞熱帶氣候區,五華、興寧、大埔和平遠、蕉嶺、梅縣南部為南亞熱帶區。
梅州地處低緯,近臨南海,受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響,夏日長,冬日短,全年氣溫高、冷熱懸殊、光照充足、氣流閉塞、雨水豐盈且集中。

水文

梅州境內主要河流有韓江,全長470公里(梅州境內長343公里),流域面積30112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4691平方公里);梅江,全長307公里(梅州境內長271公里),流域面積14061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0888平方公里);汀江,全長323公里(梅州境內55公里),流域面積11802平方公里(梅州境內1333平方公里);同時還有琴江、五華河、寧江、程江、石窟河、梅潭河、松源河、豐良河等。此外,東江亦沿市境西北的興寧市邊境流過,在梅州境內河段長24.8公里,流域面積260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梅州礦藏點多面廣,開發前景廣闊。已探明的有煤、鐵、銅、錳、鉛、鋅、銀、銻、稀土、石灰石、花崗岩、大理石等48種,530多處礦床。其中煤儲量2.7億噸,佔全省第二位;錳、鐵儲量分別佔全省的20%和30%。五華的稀土、梅縣的銅、蕉嶺的石灰石、大埔的瓷土、興寧的煤、平遠的鐵,以其儲量豐富、品位高而頗負盛名。

水利資源

梅州水資源豐富,境內多年平均降雨總量251.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28.7億立方米,過境客水量127億立方米。全市人均擁有本地水資源量2579立方米。境內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31.37萬千瓦。地下熱水資源豐富、水溫高、水質好、流量大。如豐順湯坑鄧屋溫泉,水溫高82-91℃,流量為4459公升/秒。

動植物資源

梅州動植物種類繁多,經濟價值較大的主要獸類和鳥類有200多種,兩棲、爬行類動物有100多種。境內有2000多種高等植物,經考察採集和記載的有1084種,隸屬於182個科、598屬。其中蕨類植物19科、29屬、41種;裸子植物7科、11屬、14種;雙子葉植物134科、471屬、908種;單子葉植物22科、87屬、121種。按樹種分類有:材用植物,藥用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纖維植物,澱粉植物,果類植物,蜜源植物,鞣料植物,還有屬於花卉、觀賞和庭園綠化類的野生植物。

行政區劃


至2014年梅州市轄2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轄區詳情
縣別
面積
(單位:平方公里)
人口
(單位:萬)
郵政編碼政府駐地居委會居民小組村委會
村民
小組
自然
村數
梅江區57142.3980514000金山街道39237547675
梅縣區248361.74514733程江鎮3619938242332373
興寧市2105116.95514500興田街道35623455113532813
平遠縣138127514600大柘鎮74113614481890
蕉嶺縣96023514100蕉城鎮1096971502147
大埔縣247059514200湖寮鎮1010524440381686
豐順縣271073.4476514300湯坑鎮1810726133172191
五華縣3226152.4633514400水寨鎮3453541173842000
合計//189194320403444213155

人口民族


2000年人口普查,梅州漢族人口佔99.94%,少數民族有38個,人口為0.21萬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入籍)有2人。
2019年,在梅州市內居住的有畲族、壯族、瑤族、滿族、回族、苗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戶籍人口9489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約7萬人。豐順縣鳳坪村是梅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畲族)聚居地
2019年末戶籍人口545.85萬人,常住人口438.3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25.68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51.49%,全市出生人口6.88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1.93‰;死亡人口2.98萬人,死亡率為5.16‰;自然增長人口3.90萬人,自然增長率為6.77‰。

政治


五套班子

中共梅州市委
職務姓名
書記陳敏
副書記張愛軍、王慶利
市委常委吳曉暉、閆景軍、杜敏琪、霍陽、余其豹、蔣萬軍、陳曉建、黃文沐、彭延虎、陳俊欽
梅州市人大常委會
職務姓名
主任陳敏
副主任黎健平、李遠青、曾小華、張映平、藍偉東、伍德鳳
秘書長黃立強
梅州市人民政府
職務姓名
副市長、市長馬正勇
副市長吳曉暉、霍陽、曾尚忠、張晨、溫向芳、吳澤桐、閆景軍、寧惠軍
 政協梅州市委員會
職務姓名
主席陳建青
副主席李忠良、韓小林、周秋明、曾祥海、馬志元、陳元星、劉耿靈、李利平
秘書長孫秋珍
中共梅州市紀委
職務姓名
書記蔣萬軍
副書記張碩、劉銳清
黨政軍機構詳見:中國共產黨梅州市委員會、梅州市人民政府、梅州市人大常委會、政協梅州市委員會、中國共產黨梅州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梅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梅州市人民檢察院、梅州軍分區、武警梅州市支隊等詞條。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對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作了明確規定。2015年5月,梅州市成為廣東省首批獲得地方立法權的設區市。2016年底,梅州市首部實體法《梅州市森林火源管理條例》三審通過。

友好城市

·維多利亞(塞席爾)
·鳩比市(模里西斯)

經濟


綜述

201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87.06億元,比上年增長3.4%,全市人均GDP27096元,增長3.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9.03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370.89億元,增長3.0%;第三產業增加值597.14億元,增長3.4%。
20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207.98億元,同比增長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4.96億元,同比增長0.7%;第二產業增加值367.23億元,同比增長1.5%;第三產業增加值595.79億元,同比增長1.8%。經濟增速由第一季度-6.0%,收窄到上半年的-1.9%,再回升到前三季度增長0.3%,最後提高到全年增長1.5%。尤其是第四季度經濟增長4.7%。經濟運行總體呈現向穩、向好的發展態勢。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0.3:30.4:49.3。

第一產業

2017年,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212.35億元,增長3.9%。其中,種植業、林業、漁業、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5%、6.6%、6.3%、9.2%,牧業增加值同比下降0.5%。
農業產業園有:梅縣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級)、省級產業園有梅州市絲苗米產業園、梅州市樂得鮮(梅江)蔬菜產業園、梅縣金柚產業園、興寧市絲苗米產業園、大埔蜜柚產業園、平遠縣南葯產業園、大埔縣茶葉產業園、蕉嶺縣絲苗米產業園、豐順縣茶葉產業園、平遠縣臍橙產業園、五華縣茶葉產業園、梅江區茶葉產業園、五華縣絲苗米產業園等。

第二產業

2019年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0%。工業增加值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7%。
六大支柱產業:煙草、電力、建材、電子信息、機電製造、礦業加工
國家級產業基地:梅州綜合保稅區、大埔縣陶瓷基地、梅州市豐順縣電聲產業基地等。
省級工業園區有:廣東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廣東梅州經濟開發區、廣東五華經濟開發區、廣東豐順經濟開發區、東莞石碣(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南沙(平遠)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番禺(五華)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海珠(豐順)產業轉移工業園、廣東梅州蕉華工業園區、廣州海珠(大埔)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增城(梅縣)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南沙(蕉嶺)產業轉移工業園等。

第三產業

2019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2251.36億元。全市證券市場共有國內A股上市公司8家;境外(香港)上市公司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24家,證券公司14家。
網際網路產業園:中國(梅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阿里雲創新中心(梅州)、廣梅共建大數據產業園、客天下農電商產業園、梅州興寧網際網路產業園、梅州網際網路創新中心、梅州市網際網路產業孵化園、飛翔雲計算大數據產業園、佳都智慧綠洲PCI未來社區、梅縣區雲電商生態城、梅縣區電子商務產業園等

文化


文化遺產

梅州是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匯點,以其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名揚四海,擁有"文物由來第一流"美譽,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梅州擁有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土圍樓、四角樓、多杠樓及中西混合式騎樓、炮樓、碉樓等多種形式的客家民居,集中體現了中原宮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築風格,其中以圍龍屋最有特色。
梅州擁有梅州客家山歌、廣東漢劇、廣東漢樂、五華提線木偶戲、席獅舞、埔寨火龍、五華採茶戲、梅縣提線木偶戲、竹馬舞、杯花舞、道士舞、花環龍、客家龍燈、鯉魚燈、鐃鈸花、竹板歌、埔寨紙花、五華石雕、大埔青花瓷、客家拳、客家箏、客家學、客家童謠、客家文學等文化遺產,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作出重大貢獻。
梅州有七個省級藝術之鄉。其中3個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即梅縣客家山歌藝術之鄉;大埔花環龍藝術之鄉、漢樂之鄉;豐順火龍藝術之鄉。此外還有:平遠船燈舞藝術之鄉,五華竹馬藝術之鄉、木偶之鄉,興寧杯花舞藝術之鄉、版畫之鄉、花燈之鄉、“中國油茶之鄉”,豐順“溫泉之鄉”等。

移民文化

梅州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是客家人南遷的最後落腳點和衍播四海的主要出發地,與贛南、閩西等並稱閩粵贛邊區客家大本營,是全世界客家華僑的重要祖籍地和精神家園,被尊稱為“世界客都”。梅州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全國重點僑鄉,祖籍梅州的海外僑胞人數多、分佈廣、實力強,對故鄉貢獻極大,旅外華人華僑達700多萬人,分佈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港澳台同胞也達250多萬人,而台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
2013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中國國內唯一的移民紀念項目——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在梅縣鬆口鎮正式落成。同時,世界客僑移民展覽館也開館迎客。2016年,“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在梅縣鬆口鎮中國移民紀念廣場掛牌成立。2017年,梅縣鬆口古鎮與廣州十三行、黃埔古港等10個單位榮獲“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稱號。

紅色文化

梅州是革命老區,2013年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梅州全境均為原中央蘇區範圍。周恩來、朱德、陳毅、葉劍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片紅色土地上開展革命活動,
八一南昌起義軍、紅四軍都曾在這裡浴血奮戰;三河壩戰役、湯坑戰役、梅城戰役等戰鬥就發生在這裡,在這塊光榮的土地上,創建了東江革命根據地、九龍嶂革命根據地等,誕生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中央紅色交通線、抗日韓江縱隊、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等,湧現了眾多革命英烈。
梅州現擁有葉劍英紀念園、三河壩戰役紀念園、梅州市革命歷史紀念館、閩粵贛邊區革命歷史紀念館、中央蘇區(五華)歷史博物館、五華紅色體驗館、平遠紅軍紀念園、九龍嶂革命紀念館、中央紅色交通線青溪交通站、東江蘇維埃紀念館、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遺址、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舊址、蕉嶺縣紅色文化歷史長廊、紅軍名將朱雲卿事迹陳列室、堅真公園、堅真紀念館、李堅真故居、朱雲卿故居、古大存故居等一批國家級、省級紅色旅遊景區。據黨史部門統計,梅州共有革命遺址366處,其中重要革命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157處、重要革命歷史人物活動紀念地76處、革命領導人故居50處。

長壽文化

據民政部門統計,2018年,梅州共有百歲老人439人,五華縣115歲的黃七妹(女)為梅州最長壽的老人。梅州下轄8個縣(市、區)中,蕉嶺縣是“世界長壽之鄉”,大埔縣、豐順縣、梅縣區是“中國長壽之鄉”。8個縣(市、區)中擁有最多長壽老人的為興寧市,達121人。數據顯示,2017年,梅州每10萬人中有百歲老人8.2人,60周歲以上的老人比例為13.77%。
截止2020年,梅州市有百歲長壽老人858人,每10萬人中就有15人超過百歲,90歲以上長壽老人占戶籍人口3.8‰;有蕉嶺縣、大埔縣兩個“世界長壽鄉”,梅縣區、豐順縣兩個“中國長壽之鄉”。梅州人群主要健康指標優於廣東省平均水平,居民健康水平總體上達到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2020年12月25日,梅州正式通過國際自然醫學會世界長壽鄉科學認證委員會的最終認定,繼江蘇省南通市之後,成為國際自然醫學會認定的中國地級市中的第二個“世界長壽之都”。
2020年10月推出由陳善寶創作的第八個世界長壽鄉(大埔)形象歌曲《心靈的故鄉》。

通行語言

● 客家話
梅州所轄各區縣,說的同是客家話,語言交流不存在障礙,但在語音上卻有些差別,客家方言以梅縣話為代表。梅州為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客家話為主要語言。境內除豐順的湯坑、湯南、留隍3個鎮中約有11萬人使用潮汕方言外,絕大部分人都使用客家方言(亦稱梅州話)。
● 潮汕話
梅州市境內的豐順縣地處客潮方言和閩南方言的交界地帶,境內有20%講潮汕話,潮汕話也可分為留隍片和湯南片2種。潮汕話主要分佈在縣境的東南部,有許多純講潮汕話的村落,一些客潮混居的鄉鎮,如湯坑、留隍、湯南鎮,相當部分人能操客潮兩種語言。

宗教信仰

據《梅州宗教志》梅州是宗教工作大市,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截止2018年,有聖家主教座堂、靈光寺、千佛塔、神光寺、萬福寺、石林寺、平安寺、太平寺等宗教活動場所492處,其中佛教320處、道教22處、天主教34處、基督教116處,佔全省的1/6,排全省第一;教職人員1325人,佔全省的1/7,排全省第二;市、縣宗教團體36個,佔全省1/6,排全省第二;教徒人數約26萬人。全市先後有37處宗教活動場所被省民族宗教委授予“廣東省模範宗教活動場所”,147處場所獲評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活動“達標場所”。(詳見梅州市宗教活動場所名錄)

城市標誌

地標
2017年,梅州評選出“客都十大文化地標”。人境廬、梅江橋、陰那山、葉帥故居、神光山、程旼故里、丘逢甲故居、父子進士牌坊、長樂學宮、落漢鳴泉等榜上有名。
市樹
2018年1月,評選出“桂花樹”作為梅州市“市樹”。
市花
梅州自古以來因“梅花”而盛名,是中國唯一以“梅”命名的城市。南宋詩人楊萬里宦遊梅州時曾寫下“一路誰栽十里梅,下臨溪水恰齊開;此行便是無官事,只為梅花也合來。”的絕妙詩句。
1993年梅花被認定為梅州市市花,1994年在梅州召開的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上通過了“把梅州建設為梅花之鄉”的提案,梅城建有梅花山、梅花園、梅花島、梅花種植基地、十里梅花長廊、古梅夢景等賞梅景點。
2008年,梅州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把“梅花香自苦寒來”確定為“梅州人精神”后,印發了《關於弘揚和培育“梅州人精神”的實施意見》。
2019年,象徵梅州人文精神的梅花正式被設計為梅州的城市LOGO。經梅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梅州市城市CI正式對外發布,標誌著梅州從此有了自己的“城市名片”。

文物古迹

全市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398處,古窯址87處,古墓葬179處,古建築206座,近現代革命歷史文物遺址140處。截至2019年底,梅州市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98處,其中葉劍英故居、丘逢甲故居、父子進士牌坊、人境廬和榮祿第、謝晉元故居、大埔光祿第、聯豐花萼樓、大埔泰安樓、三河中山紀念堂、大埔肇慶堂、獅雄山遺址11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有87處,市級文保單位137處,縣級文保單位263處。境內古民居、古學宮、古寺、古塔、古牌坊、古祠、古道等星羅棋布。其中如西漢長樂台遺址,梅西、長田新石器時代石器工具作坊遺址、南漢千佛鐵塔、唐代古建築靈光寺、唐八足辟雍硯、明代父子進士牌坊等均稱為國家文物之瑰寶。已發掘的古窯址主要有水車窯、梅縣瑤上窯、平遠石正窯、大埔余里窯、大埔高陂窯、龍頸坑窯、明代葉田窯址等。

特產美食

梅州特產豐富,擁有梅州金柚、平遠臍橙、客家娘酒、長樂燒酒、珍珠紅酒、一線天酒、南台酒、南華老窖、五葉神、青欖、梅乾菜、菊花糕、客家薑糖、大埔豆腐乾、大田柿花、新橋腐竹、擂茶、單樅茶、梅江區清涼山茶、梅縣綠茶、蕉嶺綠茶、馬圖綠茶、西岩烏龍茶、八鄉雲霧茶、七畲徑茶、興寧茶油、鍋篤茶、奇蘭、富丁茶、蘿蔔苗茶、客都稻米、桂嶺蜂蜜、蕉嶺冬筍、三圳淮山、八鄉山番薯等名優特產。
客家美食
梅州是客家菜之鄉,有梅州腌面、鹽焗雞、鹽焗雞爪、鹽焗烤鴨、鹽焗鴨腿、釀豆腐、釀香菇、釀苦瓜、釀茄子、梅菜扣肉、魚生、客都草魚、客家盆菜、客家牛肉丸、客家娘酒雞、三及第湯、仙人粄、筍粄、黃粄、粟粄、甜粄等眾多客家美食(詳見:客家菜、客家小吃、梅州美食等)。

交流活動

1994年,舉辦了第十二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這也是世客會首次在中國大陸城市舉辦。
2004年,舉辦了首屆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賽,此後每兩年在梅州舉辦一屆,是傳承和發展客家文化的一項大型活動。
2009年,梅州市委市政府聯合74個全球最知名的客屬團體商會和84名最具影響力的客商,共同發起首屆世界客商大會,此後大會每兩年在梅州舉辦一次。
2011年,首屆世界客屬青年大會在梅州舉行,大會主旨是“凝聚客情力量,共創幸福家園”。
2013年,在梅縣文體中心成功舉辦了以“梅州月·中華情”為主題的2013年中央電視台中秋晚會(秋晚)。
2013年,舉辦了首屆客家文化創意產品博覽會,此後每年在梅州舉辦一屆。
2018年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在全國設6個分會場,梅州成為其中之一。
2019年世界客屬第30屆懇親大會“感恩之夜”在梅州舉行。

交通


航空

梅縣機場現有航線15條,通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重慶、大連、杭州、西安、鄭州、長沙、南寧、海口、貴陽、珠海、湛江、宜昌、台中、高雄、中國香港、印尼雅加達、泰國曼谷、芭提雅、柬埔寨暹粒等國內外21個城市,每周航班量達到162班,2019年旅客吞吐量突破60萬人次。梅州正加快推進梅縣機場遷建工作和一類航空口岸、梅州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產業園、梅州國際陸港建設。新機場建成后將成為服務覆蓋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的對外開放航空口岸,輻射梅州、河源、揭陽、贛南、閩西共24個縣(市、區),輻射人口1508萬人。

公路

普通公路
2019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965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603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為123.8公里。
高速公路
2017年全市共有汕梅高速梅揭段、梅河高速公路(含興畲支線)、長深高速蕉嶺至梅縣段(含西環段)、梅龍高速公路(含東延線)、濟廣高速平興段、汕湛高速五華段共6條9段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567公里,全市高速公路密度達3.04公里/百平方公里,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目標,打通3條通往福建、江西的出省快速通道,打通3條連接潮汕和珠三角的出市出海快速通道。
2017年9月,興華高速建成通車,此外,還有大潮高速、梅平高速、梅州東環高速公路、大豐華高速公路、興汕高速公路等5條高速公路同時在建。
2017年,全市有汽車客運站19個,客運車輛4106輛(其中客運班車1160輛、公交車2163輛、計程車783輛)。
主要站點:梅州汽車總站、梅州中心樞紐汽車站、梅城江南汽車站、梅縣順風汽車客運站、梅縣錠子橋汽車站等。

航運

梅州結合梅江韓江綠色健康生態旅遊產業帶建設,完成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和韓江三河壩至汕頭航道整治工程,全市航道總里程830公里,其中五級航道216公里,形成干支相通的韓江水系300噸級內河航道網。梅州內河港口,沿韓江而上有留隍、高陂、銀江、大麻、三河、蓬辣、鬆口、丙村、西陽、東山和汀江茶陽港等。上游還有五華水寨、興寧水口、平遠壩興、蕉嶺新布等小港口。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吞吐量在10萬噸以上的有東山港、鬆口港、茶陽港等。

汽車客運站

2017年,全市有汽車客運站19個,客運車輛4106輛(其中客運班車1160輛、公交車2163輛、計程車783輛)。
主要站點:梅州汽車總站、梅州中心樞紐汽車站、梅城江南汽車站、梅縣順風汽車客運站、梅縣錠子橋汽車站等。

鐵路

梅州市現有廣梅汕鐵路、梅坎鐵路和梅汕鐵路3條鐵路共317.78公里,經梅州站的客貨運輸可直達廣州、福州、南昌、長沙、武漢、南寧、昆明等7個省會城市和40多個市、縣(區)。梅(州)汕(頭)高鐵正在加緊建設,龍龍高速鐵路(龍岩至龍川)、瑞(金)梅(州)鐵路等2條高(快)速鐵路正在規劃建設。
鷹梅鐵路、贛梅高鐵等高(快)速鐵路的建設。
廣梅汕鐵路在梅州市境內設華城站、興寧西站(貨運)、興寧站、梅州站、豐順站。
梅坎鐵路於2001年3月開通客運,西起廣梅汕鐵路梅州站,東至閩西龍坎鐵路的坎市站,途經廣東省的梅州市(梅州東站)、梅縣、大埔縣(大埔站)和福建省的永定縣、龍岩市。
梅汕鐵路(梅州至潮州)在境內設梅州西站(梅縣區南口鎮葵崗村附近)、畲江北站(梅縣區畲江鎮杉里村)、建橋站(豐順縣建橋鎮)、豐順東站(豐順縣湯坑鎮石聯村)。
2021年1月,梅州國際無水港(松棚鐵路物流基地)及配套工程開工活動舉行,該項目由梅縣區與廣鐵集團合作共建,規劃面積約1000畝,總投資5.3億元。
龍龍高速鐵路在梅州市境內設蕉嶺站、雁洋西站、梅州西站、興寧南站(新建站)、五華站(新建站)。

火車站

主要站點:梅州站、梅州西站、梅州東站、畲江北站、雁洋西站、興寧站、興寧南站、興寧西站、五華站、華城站、豐順站、豐順東站、建橋站、大埔站、蕉嶺站等。
梅州
梅州

橋樑

1978年至2001年,旅外梅州鄉親已為家鄉捐資建橋達1091座。如德龍大橋、嘉應大橋、憲梓大橋等均是由旅外華人華僑及旅港澳台的鄉賢捐建而成。梅州城區主要橋樑有廣州大橋、客都大橋、梅州大橋、嘉應大橋、梅江橋、東山大橋、秀蘭大橋、劍英紀念大橋、憲梓大橋、德龍大橋、羅樂大橋、麗都東橋、程江橋、梅州政協連心橋等。
梅州
梅州

公交

梅州公交,2017年,梅城純電動公交車有1753輛,實現了城區公交車100%純電動化,城區公交線路增至84條,公交運營線路里程超過2000公里,運營輻射範圍由不足100平方公里發展至3000多平方公里,公交惠民政策覆蓋兩個市轄區全域。

社會


文化事業

2019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館9個、公共圖書館10個、博物館8個、廣播電台7座、電視台8座、有線電視台8座,電影放映單位29個,全市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100%,有線數字電視用戶78.12萬戶。全年出版報紙2791.78萬份、各類雜誌14.32萬冊,公共圖書館藏書219.23萬冊。

文化場館

主要場館有:中國客家博物館、梅州大學校長館、梅州將軍館、梅州市華僑博物館、梅州市客僑博物館、梅州市僑批檔案館、梅州名人廉吏館、客家匾額館、世界客商中心、梅州大劇院、廣東漢劇院、梅州劍英圖書館、梅州市文化館、亮勝客家藝術中心、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五指峰天文科普園、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梅州青少年科技館、梅州市城市館、梅州市嘉應泓博物館、林風眠藝術產業園、客都美術館、東山谷美術館等。
國家一級圖書館:梅州劍英圖書館、梅州市梅江區圖書館、梅州市梅縣區圖書館、興寧市圖書館、蕉嶺縣圖書館、大埔縣圖書館、五華縣圖書館

科技創新

2019年縣及縣以上科研機構16個,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自然和社會科學專業技術人員176859人。全市專利申請量4590件,增長41.8%,

醫療衛生

2019年全市共有衛生機構2985個,其中:醫院49個,婦幼保健院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1個,鎮(街道)衛生院118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8個,衛生監督所(中心)8個。全市擁有病床19785張,全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5450人。
主要醫院:梅州市人民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梅州市中醫醫院、梅州市第二中醫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紫合梅州醫院、梅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梅州市婦女兒童醫院、嘉應學院醫學院附屬醫院等

體育運動

據史料記載,1873年德國傳教士畢安、邊得志在五華縣長布鎮源坑教會設立書院,是當地的第一所中學,當時兩人在書院中的操場兩端用木料搭成球門,教學生們踢足球,現代足球作為體育項目第一次在中國內地出現,源坑成為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的發源地。

體育場館

1956年,國家體委根據梅縣地區足球運動的悠久歷史和發展現狀授予梅縣“足球之鄉”稱號,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周恩來總理在一次對外工作會議上說:梅縣是足球之鄉,請外國友人去那裡參觀。1964年,國家體委確定梅縣地區為全國開展足球運動的10個重點地區之一,1979年國務院批准在全國設立16個足球重點地區,梅縣榜上有名。
2013年,梅州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城市”。
2015年,梅州五華隊沖甲成功,成為中國足壇唯一一支存在於縣級城市的中甲球隊。並在中國足球乙級聯賽總決賽中奪得冠軍。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聯合下發的《2016年體育單招管理辦法》中,2016年高爾夫球項目全國統一考試的試點設在梅縣麓湖山文化產業園區。
2000年時有體育場11個、體育館2個、訓練館15個、游泳池16個、足球場357個、燈光籃球場103個、籃球場1583個、網球場7個、保齡球館1個。
2016年全市累計建設完成社區體育公園29個。全市5個大型體育場館,市、縣體育部門所屬26個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對外開放,人均佔有體育場地面積2.0平方米。
2019年全市運動員在參加省級以上比賽中,共獲獎牌172塊,其中:金牌53塊,銀52牌塊,銅牌67塊。全市各級組織舉辦縣級及以上各種運動競賽會40次。
2018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2019年,入選全國城市社區足球場地設施建設試點、全國社會足球場地設施建設重點推進城市。
梅州現有梅州客家足球俱樂部、梅縣鐵漢生態足球俱樂部、梅州輝駿足球俱樂部三個職業足球俱樂部,是全國罕見的同時擁有一支中超和二支中甲球隊的城市。
足球文化景觀有:中國現代足球博物館、梅州市足球文化公園、五華足球文化公園、五華橫陂足球小鎮、梅縣富力足球小鎮、鐵漢·客天下足球小鎮等。
體育場館有:梅縣文體中心、堅真文體中心、梅州市體育中心、梅縣曾憲梓體育場、五華奧體中心、五華惠堂體育場、五華縣人民體育場、梅州體育訓練中心、田家炳體育中心、蕉嶺體育中心、平遠縣文體中心、梅縣體育場、興寧體育場、豐順體育場、平遠體育場、梅縣體育館、劍英體育館、東山中學體育館、五華威光體育館、豐順縣體育館、蕉嶺(南沙)體育館等。

環境保護

2019年全市共有環境監測站9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11座,城市(縣城)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32.48萬噸/日,城市(縣城)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8.1%,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全市環境質量保持穩定良好,梅州城區空氣質量AQI指數優良率98.9%;全市主要江河水質總體保持良好,10個省考核(含3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為100%;區域雜訊環境質量良好,道路交通雜訊-22-環境質量好,功能區雜訊達標率為91.0%。設立縣級以上自然保護區50個(其中省級以上6個),面積17.43萬公頃。

教育事業

歷史追溯
據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載:“方漸知梅州,嘗謂:梅人無植產,特以為生者,讀書一事耳。”方漸是福建莆田縣人,進士出身,於宋高宗紹興年間來梅任州官。可見早在宋代,梅州人就喜歡讀書,且因“無植產”,靠讀書而謀生,這種風氣一直流傳下來。《乾隆嘉應州志》亦有記載:“士喜讀書,多舌耕,雖窮困至老,不肯輟業。”俗稱不識字為“瞎眼”,故激勵人們都想讀書。梅州進士楊沅著的《梅諺匯箋》里有一首極為流行的兒歌:“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冇老婆。”人們認為不讀書是沒有出息的。連貧家寡婦,也千辛萬苦,積資供兒女讀書。
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地方教育組織。由最初的民辦學館,逐步變為由朝廷賜敕額、書籍,並委派教官、調撥田畝和經費等半民半官性質。宋代以來,廣東梅州書院林立、文風鼎盛,元城書院、濂溪書院、培風書院、錦江書院、先賢書院、崇實書院、東山書院、藍田書院、桂嶺書院、興寧墨池書院、毓秀書院等均見證著梅州“文化之鄉”的歷史地位。
據不完全統計,梅江區內曾有私塾和書院有300多間,有資料記載的私塾269間,其中:已錄入書本的有118間;有書院8間、學宮1間、社學4間和義學10間。新學興起后,從私塾轉為國民學校的現有102間。
梅城最早的教育當追溯到900年前。梅州書院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年間。據南宋地理學家王象之的《輿地紀勝》記載,北宋梅州知州滕元發創立州學,開培育人才風氣之先。《宋史》記載:劉安世謫居梅州,在州城中創建了第一所書院(元城書院),招徒講學,開建了梅州書院之先河。自清順治至光緒五年(1879)止,梅城境內共有書院9間,分別為先賢書院、立誠書院、周溪書院、培風書院、義學書院、東山書院、培南書院、梅東書院、崇實書院,其中以東山書院最為稱著。光緒年間,梅城第一所新式小學於道前街創辦;黃遵憲等人設立嘉應新學會議所,大力倡辦新學;梁春在附城“耕耘小築”創辦女校;女詩人葉璧華創辦懿德女校。據不完全統計,至清末廢科舉前,梅州有書院24所、義學14所、社學20所、官學4所,私塾遍及城鄉。
此外,其它各區縣均在較早時期廣泛辦學興學,書院、學宮、學校等教育機構遍地開花。較著名的學宮有:梅州學宮、興寧學宮、長樂學宮、鎮平學宮、大埔學宮等。
鴉片戰爭后,西學東漸。1866年,瑞士巴色傳教會在長樂長布源坑開辦梅州第一間西式小學,此後興辦新學漸成風氣。
黃遵憲、丘逢甲、溫仲和等名流皆熱衷於家鄉教育事業。黃遵憲辟人境廬為課堂,親自講授新學功課,創立了嘉應興學會議所,發表《敬告同鄉諸君子》書後,各地相繼辦小學堂和中學堂。由於黃遵憲、丘逢甲等人的大力提倡,粵東地區的教育事業在清末民初得到大發展,讀書人相對增多,到國外留學的人數也顯著增加。粵東地區在建國前成為全國文化教育事業比較發達的地區曾經在全國各縣中小學數量位居第一位。
在清末廢科舉后,宗族又繼續成為興辦“新學”的主力,華僑則成為興辦“新學”的又一支重要力量。梅縣籍印尼華僑丘燮亭,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就投資興建了學堂“時習軒”。隨後又捐銀元3萬餘元,興辦家鄉教育,開闢了華僑捐款支持家鄉教育之先河。
緊接著女詩人葉璧華不顧傳統頑固勢力的反對,毅然在梅城創辦了第一間女子學校。到清宣統三年(1911年),梅州各縣共有小學625所、中學9所。至1913年,僅梅縣、興寧、五華就已開辦了8所女子學校。在興辦教育這一點上,比之省城和珠江三角洲各縣,也不遜色,而且一直保持這個發展勢頭到新中國成立后。
辛亥革命后,梅州形成了官方、民間和教會三家辦學局面。1913年梅州中學原校長葉則愚、學生葉劍英等創辦私立東山中學。1923年美國人汲平如和地方人士黃慕羅等,創辦了梅州歷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嘉應大學。1933年,陶行知派潘一塵到大埔百侯中學任校長,建立了“生活教育”園地。張偉烈於1936年創辦了百侯幼兒園,是我國最早的兩所鄉村幼兒園之一。抗戰後期,隨著省政府東遷平遠,國立中山大學、省立文理學院、私立廣州大學、中華文化學院等大專院校先後遷來,梅州一時高校雲集。
民國初在梅州傳經20餘年的法國天主教神父賴理查斯在《客法詞典》中驚嘆:“全境有六七百個村落,也就有六七百個學校,這真是一個駭人聽聞的事實,按人口比例來說,不但全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較,就是較之歐美各國也毫不遜色。”1935年,廣東省教育廳考查全省國民教育,梅縣列居第一。194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報告全國普及教育情況,江蘇武進名列第一,梅縣位居第二,梅縣學校總數、學生人數名列全國兩千多個縣中的第二位。改革開放以來,高考升學率穩居全省前列。
《梅州院試》載:“自宋以來,代產偉人”,如“五科五解”、“一腹三翰院”、“三代四翰林”,更有父子同進士、長樂武運開、八旬翰林、學霸韓山、嶺南第一才子宋湘等翹楚佳話。以梅縣(含梅江區、梅縣區)為例,早在宋代就出了不少進士,有些還是一家子的。如古成之與古宗悅為父子,古宗悅與古革為公孫,古革與古堇、古鞏為弟兄,是同科進士,可謂四代五進士。蔡若霖與蔡定夫為父子,與蔡蒙吉為公孫。蒙吉為定夫之子,是為公孫三進士。由此可知當時梅州文風之一斑。明代饒相、饒輿齡父子進士,張文寶、張綱父子進士;清代李象元與子李端、孫李逢亨,不僅公孫三進士,且為公孫三翰院,大埔楊之徐與楊纘緒、楊演時、楊黼時是父子進士,且三子俱為翰林,以及丘建猷、丘晉昕父子進士等;其他父子、兄弟進士無法在此一一備述。自宋至清末,僅梅縣一縣就有舉人681人(僅清代有623人),舉人中名列全省第一的解元就有謝天佑、李士淳、李恆熉、葉著、陳鶚薦、楊時行、梁念祖、宋湘、葉鈞、鍾允彝、李汝謙、李載熙、李象斌、黃伯龍、熊曜、曾輝元、房殿魁等17人,考取進士的有113人(文進士91人,武進士22人),其中翰林有李士淳、李象元、陳鶚薦、邱玖華、宋湘、王利亨、李仲昭、李黼平、黃仲容、李載熙、溫仲和等19人。清乾隆,嘉慶年間,可說是梅州文風最盛之時,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會試,廣東全省中進士者僅11名,而梅縣卻佔了5名;嘉慶三年(1798年)戌午科廣東鄉試,全省中舉者88名,梅縣佔17名,其中李汝謙且為名列榜首的解元。清狀元吳鴻督學廣東,盛讚梅州“人文為嶺南冠”。其中梅縣是清代全國114個科舉發達縣之一,廣東五個科舉發達縣之一。大埔文風之盛在潮州府九屬中首屈一指。乾隆二十六年(1763)廣東學政據府試情況,將潮州府學25名額分撥各縣,並作定例,結果“統閱九縣文卷,佳構之多,大埔稱最”,將11名額撥給大埔,後來又按“人文最盛”的標準,學額增加15名,全縣就有26名生員錄取名額了。
梅州市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輯出版了《梅州進士錄》一書,以詳實的史料展現唐宋至明清千年間梅州湧現的進士,描繪他們的生平、事功,為人們了解客家人崇文重教之風提供一個窗口。《進士錄》記載:各類進士283名(文進士224人,武進士59人),其中會試殿試產生的正榜進士247名(含寄籍進士8名),欽賜進士15名,明通進士21名。選翰林院學士33人,舉人1654人(文舉1499人,武舉155人,文解元17人,武解元12人),廩生、貢生、秀才16479人。清乾隆年間,嘉應州知州王之正在署前樹立“人文秀區”牌坊,以志本地人文之盛。清中葉以來,造就了宋湘、丁日昌、張弼士、黃遵憲、丘逢甲、葉劍英等一大批名人賢士;辛亥革命以來,梅州孕育了30名兩院院士、1名元帥、545名將軍、340名大學校長(書記)。偉大文學家郭沫若,1965年來梅州時,亦賦詩稱讚梅州“人物由來第一流”。
2019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8742人,在校學生25969人,畢業生7701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8386人,在校學生19506人,畢業生10160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9282人,在校學生26206人,畢業生9232人;普通高中招生28794人,在校學生83306人,畢業生30065人;普通初中招生53431人,在校學生155353人,畢業生47523人;普通小學招生68412人,在校學生370951人,畢業生52114人;技工學校招生4779人,在校學生11909人,畢業生3124人;特殊教育在校學生1102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156989人。
示範性高中:東山中學、曾憲梓中學、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興寧一中、梅縣高級中學、梅州中學、蕉嶺中學、水寨中學、虎山中學、平遠中學、豐順中學(其他詳見梅州市中學名錄)
高等院校:嘉應學院、廣東梅州職業技術學院、梅州南方紫琳職業學院、華南農業大學華順農林產業學院、梅州開放大學、梅州梅江開放大學
教育基地:東山教育基地、梅州昭華教育城綜合體、遠恆佳創新教育特色小鎮、
藝術教育:梅州市夢之星藝術培訓中心
中等職業學校: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梅州市技師學院、梅州市藝術學校、梅州農業學校、廣東省粵東商貿技工學校、梅州市衛生職業技術學校、梅州理工學校、梅州市商業學校、梅州財貿學校、梅州市工業學校、梅州英才外語學校、梅州市梅鐵技術學校、梅州市交通技工學校、梅州華南職業技術學校、梅州市高級技工學校、梅縣技工學校、梅縣技術學校、梅縣第一職業學校、梅州市五洲學校、梅州城西職業技術學校、梅州市江南電腦學校、梅州雲電商職業技術學校、梅縣經委技術學校、梅縣勞服職業中學、湖北荊州職業技術學院梅州分校、梅州市梅縣區教師進修學校、梅州市梅江區教師進修學校等
體育類學校:梅州市體育運動學校、梅縣富力足球學校、五華客家精英足球學校、梅州客家霍芬海姆足球學校。

社會保障

2019年末全市各類社會福利單位收養人數4489人,其中109間敬老院入院人數1556人,敬老院床位3776個。城鄉各種社會救濟對象得到各級政府救濟人數253964人次,享受低保救濟的困難群眾137221人,其中:城鎮6965人,農村130256人。社區服務設施2919個。全市各鎮(街道)已建立了農村社會保障網路。
交流活動
1994年,舉辦了第十二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這也是世客會首次在中國大陸城市舉辦。
交流活動
2004年,舉辦了首屆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賽,此後每兩年在梅州舉辦一屆,是傳承和發展客家文化的一項大型活動。
2009年,梅州市委市政府聯合74個全球最知名的客屬團體商會和84名最具影響力的客商,共同發起首屆世界客商大會,此後大會每兩年在梅州舉辦一次。
2011年,首屆世界客屬青年大會在梅州舉行,本次大會主旨是“凝聚客情力量,共創幸福家園”。
2013年,在梅縣文體中心成功舉辦了以“梅州月·中華情”為主題的2013年中央電視台中秋晚會(秋晚)。
2013年,舉辦了首屆客家文化創意產品博覽會,此後每年在梅州舉辦一屆。
2018年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在全國設6個分會場,梅州成為其中之一。
教育事業
歷史追溯
據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載:“方漸知梅州,嘗謂:梅人無植產,特以為生者,讀書一事耳。”方漸是福建莆田縣人,進士出身,於宋高宗紹興年間來梅任州官。可見早在宋代,梅州人就喜歡讀書,且因“無植產”,靠讀書而謀生,這種風氣一直流傳下來。《乾隆嘉應州志》亦有記載:“士喜讀書,多舌耕,雖窮困至老,不肯輟業。”俗稱不識字為“瞎眼”,故激勵人們都想讀書。梅州進士楊沅著的《梅諺匯箋》里有一首極為流行的兒歌:“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冇老婆。”人們認為不讀書是沒有出息的。連貧家寡婦,也千辛萬苦,積資供兒女讀書。
倡辦教育歷史悠久
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地方教育組織。由最初的民辦學館,逐步變為由朝廷賜敕額、書籍,並委派教官、調撥田畝和經費等半民半官性質。宋代以來,廣東梅州書院林立、文風鼎盛,元城書院、濂溪書院、培風書院、錦江書院、先賢書院、崇實書院、東山書院、藍田書院、桂嶺書院、興寧墨池書院、毓秀書院等均見證著梅州“文化之鄉”的歷史地位。
梅城東山書院
據不完全統計,梅江區內曾有私塾和書院有300多間,有資料記載的私塾269間,其中:已錄入書本的有118間;有書院8間、學宮1間、社學4間和義學10間。新學興起后,從私塾轉為國民學校的現有102間。
梅城最早的教育當追溯到900年前。梅州書院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年間。據南宋地理學家王象之的《輿地紀勝》記載,北宋梅州知州滕元發創立州學,開培育人才風氣之先。《宋史》記載:劉安世謫居梅州,在州城中創建了第一所書院(元城書院),招徒講學,開建了梅州書院之先河。自清順治至光緒五年(1879)止,梅城境內共有書院9間,分別為先賢書院、立誠書院、周溪書院、培風書院、義學書院、東山書院、培南書院、梅東書院、崇實書院,其中以東山書院最為稱著。光緒年間,梅城第一所新式小學於道前街創辦;黃遵憲等人設立嘉應新學會議所,大力倡辦新學;梁春在附城“耕耘小築”創辦女校;女詩人葉璧華創辦懿德女校。據不完全統計,至清末廢科舉前,梅州有書院24所、義學14所、社學20所、官學4所,私塾遍及城鄉。
梅州地區古代學宮及書院
此外,其它各區縣均在較早時期廣泛辦學興學,書院、學宮、學校等教育機構遍地開花。較著名的學宮有:梅州學宮、興寧學宮、長樂學宮、鎮平學宮、大埔學宮等。
西學東漸風熏染、新學遍布梅水間
鴉片戰爭后,西學東漸。1866年,瑞士巴色傳教會在長樂長布源坑開辦梅州第一間西式小學,此後興辦新學漸成風氣。黃遵憲、何子淵、丘逢甲、溫仲和等名流皆熱衷於家鄉教育事業。何子淵創辦雨南洞小學、同仁學校,廣招四方學子。黃遵憲辟人境廬為課堂,親自講授新學功課。由於黃遵憲、丘逢甲等人的大力提倡,粵東地區的教育事業在清末民初得到大發展,讀書人相對增多,到國外留學的人數也顯著增加。在建國前成為全國文化教育事業比較發達的地區曾經在全國各縣中小學數量位居第一位。
女詩人葉璧華在梅城創辦了第一間女子學校。到宣統三年(1911),梅州各縣共有小學625所、中學9所。至1913年,僅梅縣、興寧、五華就已開辦了8所女子學校。在興辦教育這一點上,比之省城和珠江三角洲各縣,也不遜色,而且一直保持這個發展勢頭到新中國成立后。自鴉片戰爭100多年來,梅江區已形成了自己相對完整的教育體系。眾多的學校,分佈在廣大城鄉。這些情況,成了梅江區地方教育的一大特色,受到中外人士一致稱道,被譽為“文化之鄉”。
辛亥革命后,梅州形成了官方、民間和教會三家辦學局面。1913年梅州中學原校長葉則愚、學生葉劍英等創辦私立東山中學。1923年美國人汲平如和地方人士黃慕羅等,創辦了梅州歷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嘉應大學。1933年,陶行知派潘一塵到大埔百侯中學任校長,建立了“生活教育”園地。張偉烈於1936年創辦了百侯幼兒園,是我國最早的兩所鄉村幼兒園之一。抗戰後期,隨著省政府東遷平遠,台灣中山大學、省立文理學院、私立廣州大學、中華文化學院等大專院校先後遷來,梅州一時高校雲集。
民國初在梅州傳經20餘年的法國天主教神父賴理查斯在《客法詞典》中驚嘆:“全境有六七百個村落,也就有六七百個學校,這真是一個駭人聽聞的事實,按人口比例來說,不但全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較,就是較之歐美各國也毫不遜色。”1935年,廣東省教育廳考查全省國民教育,梅縣列居第一。194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報告全國普及教育情況,江蘇武進名列第一,梅縣位居第二,梅縣學校總數、學生人數名列全國兩千多個縣中的第二位。改革開放以來,高考升學率穩居全省前列。
文風鼎盛、英才輩出
《梅州院試》載:“自宋以來,代產偉人”,如“五科五解”、“一腹三翰院”、“三代四翰林”,更有父子同進士、長樂武運開、八旬翰林、學霸韓山、嶺南第一才子宋湘等翹楚佳話。以梅縣(含梅江區、梅縣區)為例,早在宋代就出了不少進士,有些還是一家子的。如古成之與古宗悅為父子,古宗悅與古革為公孫,古革與古堇、古鞏為弟兄,是同科進士,可謂四代五進士。蔡若霖與蔡定夫為父子,與蔡蒙吉為公孫。蒙吉為定夫之子,是為公孫三進士。由此可知當時梅州文風之一斑。明代饒相、饒輿齡父子進士,張文寶、張綱父子進士;清代李象元與子李端、孫李逢亨,不僅公孫三進士,且為公孫三翰院,大埔楊之徐與楊纘緒、楊演時、楊黼時是父子進士,且三子俱為翰林,以及丘建猷、丘晉昕父子進士等;其他父子、兄弟進士無法在此一一備述。自宋至清末,僅梅縣一縣就有舉人681人(僅清代有623人),舉人中名列全省第一的解元就有李士淳、葉著、陳鶚薦、楊時行、梁念祖、宋湘、葉鈞、李汝謙、李載熙等17人,考取進士的有113人(文進士91人,武進士22人),其中翰林有李士淳、李象元、陳鶚薦、邱玖華、宋湘、王利亨、李仲昭、李黼平、黃仲容、李載熙、溫仲和等19人。清乾隆,嘉慶年間,可說是梅州文風最盛之時,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會試,廣東全省中進士者僅11名,而梅縣卻佔了5名;嘉慶三年(1798年)戌午科廣東鄉試,全省中舉者88名,梅縣佔17名,其中李汝謙且為名列榜首的解元。清狀元吳鴻督學廣東,盛讚梅州“人文為嶺南冠”。其中梅縣是清代全國114個科舉發達縣之一,廣東五個科舉發達縣之一。大埔文風之盛在潮州府九屬中首屈一指。乾隆二十六年(1763)廣東學政據府試情況,將潮州府學25名額分撥各縣,並作定例,結果“統閱九縣文卷,佳構之多,大埔稱最”,將11名額撥給大埔,後來又按“人文最盛”的標準,學額增加15名,全縣就有26名生員錄取名額了。
梅州市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輯出版了《梅州進士錄》一書,以詳實的史料展現唐宋至明清千年間梅州湧現的進士,描繪他們的生平、事功,為人們了解客家人崇文重教之風提供一個窗口。《進士錄》記載:各類進士283名(文進士224人,武進士59人),其中會試殿試產生的正榜進士247名(含寄籍進士8名),欽賜進士15名,明通進士21名。選翰林院學士33人,舉人1654人(文舉1499人,武舉155人,文解元17人,武解元12人),廩生、貢生、秀才16479人。清乾隆年間,嘉應州知州王之正在署前樹立“人文秀區”牌坊,以志本地人文之盛。清中葉以來,造就了宋湘、丁日昌、何子淵、丘逢甲、黃遵憲、張弼士、葉劍英等一大批名人賢士;辛亥革命以來,梅州孕育了30名兩院院士、1名元帥、545名將軍、340名大學校長(書記)。偉大文學家郭沫若,1965年來梅州時,亦賦詩稱讚梅州“人物由來第一流”。
現代教育
2019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8742人,在校學生25969人,畢業生7701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8386人,在校學生19506人,畢業生10160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9282人,在校學生26206人,畢業生9232人;普通高中招生28794人,在校學生83306人,畢業生30065人;普通初中招生53431人,在校學生155353人,畢業生47523人;普通小學招生68412人,在校學生370951人,畢業生52114人;技工學校招生4779人,在校學生11909人,畢業生3124人;特殊教育在校學生1102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156989人。
梅州校園風光
教育基地:東山教育基地、梅州昭華教育城綜合體
高等院校:嘉應學院、梅州職業技術學院、梅州南方紫琳職業學院、華南農業大學華順農林產業學院
示範性高中:東山中學、曾憲梓中學、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興寧一中、梅縣高級中學、梅州中學、蕉嶺中學、水寨中學、虎山中學、平遠中學、豐順中學(其他詳見梅州市中學名錄)
中等職業學校: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梅州市藝術學校、梅州農業學校、梅州市衛生職業技術學校、梅州理工學校、梅州市商業學校、梅州財貿學校、梅州市工業學校、梅州市交通技工學校、梅州華南職業技術學校、梅州市高級技工學校、梅州市技師學院、梅縣技工學校、梅縣技術學校、梅縣第一職業學校等
體育類學校:梅州市體育運動學校、梅縣富力足球學校、五華客家精英足球學校、梅州客家霍芬海姆足球學校。

旅遊


風景名勝

梅州通過實施國民旅遊休閑計劃,舉辦重走客家遷徙古道、廣東自駕游日暨精彩客都自駕旅遊周等系列活動,被評為廣東“最受車友歡迎目的地”、“最佳休閑城市”。2013年評選出葉帥故園等十八個景點作為“梅州十八景”。2017年,評選出葉帥故居等作為“客都十大文化地標”。並評出“古梅縣八景”。境內有不少名山古寺,文物古迹,名人故居,溫泉瀑布,秀麗湖山。截止2019年,全市有主要景區景點128個,其中國家3A以級上景區有35個。全市星級酒店34家,其中五星級2家、四星級5家、三星級26家、二星級1家;有旅行社57家,其中出境游組團社4家;旅遊汽車公司5家,大型遊船公司1家,高爾夫球場3家。
5A級景區有雁南飛茶田度假村;4A級景區有葉劍英紀念園、雁鳴湖旅遊度假村、靈光寺、長潭旅遊度假區、客天下旅遊產業園、泰安樓客家文化旅遊產業園、百侯名鎮旅遊區、五指石風景區、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鹿湖溫泉度假村、熙和灣;3A級景區有湯湖熱礦泥山莊、千佛塔、西岩山茶鄉度假村、龍鯨河漂流、益塘水庫、坪山千畝梯田、張弼士故居旅遊區、富大陶瓷工業旅遊區、三河壩戰役紀念園、上舉相思谷、相思河風景區、江畔人家休閑度假區、櫻花谷、南壽峰健康產業園、李光耀故居、龍歸寨瀑布、金穗生態農莊、北塘村、曼陀山莊、漢光超順農旅園、月形山鄉村旅遊區、大觀天下文化旅遊產業園、韓山歷史文化生態區、瑞山生態旅遊度假村、五華縣奧林匹克體育文化旅遊區。
其他已開放或在建景區景點
梅江區:中國客家博物館、黃遵憲紀念館、梅台文化創意產業園、梅台農業合作示範園、梅州學宮、東山書院、攀桂坊、紅杏坊、泮坑、林風眠故居、梅州老城區、詩畫梅江、十里梅花長廊、東山健康小鎮、梅州影視文化基地
梅州小鎮
梅縣區:橋溪古韻、茶山古村落、王壽山、玩趣谷度假山莊、南福春秋、陰那山旅遊度假區、麓湖山文化產業園區、四季佳禾現代產業園、新南灣水岸遊樂休閑中心、洞天湖、鬆口古鎮、僑鄉村、恆溪生態園、雞冠山養生園、客都人家康養文旅綜合體、古梅夢景、客家文化影視娛樂基地、梅西水庫、中國收藏文化示範基地、綠窟潭、張榕軒紀念館、宋湘故居、蔡蒙吉故居、鄧仲元故居
興寧市:合水水庫、鴻源溫泉生態園、歡樂崖家客家文化旅遊產業園、興寧古城牆、黃蜂窩茶山旅遊區、興寧市偉鴻實踐教育基地、華夏宗祠文化基地、金明湖生態旅遊產業園、明珠養生山城、何子淵故居、和山岩
梅州旅遊景點風光
平遠縣:大佛寺、石龍寨、龍湖、別具洞天景區、平遠紅軍紀念園、熱柘溫泉、大河背風景區、龍文—黃田自然保護區、項山甑、仁居金庫展館、程旼紀念館
蕉嶺縣:丘逢甲故居、謝晉元紀念館、石寨古村、皇佑筆自然保護區、龍潭飛瀑、鎮山國家森林公園、九嶺村、竹海森林公園、羅福星故居、白馬村上合花海、明月古道、漢光超順現代農業園
大埔縣:大埔美食街、拱辰樓、小留村、三河古鎮、茶陽古城、三河古城牆、萬福寺、豐溪森林公園、花萼樓、甜竹村、雙髻山省級森林公園、大埔蜜柚公園、中山公園、西湖公園、韓江源、陶瓷文化小鎮
大埔縣陶瓷工業文化旅遊體驗區
豐順縣:千江溫泉度假村、金德寶凱悅國際溫泉度假村、金日溫泉度假村、八鄉山大峽谷、銅鼓峰、八鄉山旅遊度假區、黃花村、萬佛園、惠仁聖寺、九龍嶂、虎頭山旅遊區、種玊上圍、太平寺、揭嶺飛泉
五華縣:七目嶂、李惠堂故居、李威光故居、長樂學宮、獅雄山遺址、長樂台、平安寺、頤星湖健康生態旅遊產業園、蒲麗頂森林公園、龍獅殿農業觀光旅遊區、天堂山生態休閑旅遊區、新豐寨景區、雙龍山風景區、七輋徑茶園生態旅遊區、五華國際健康城、中國天柱山田園綜合體、秦漢文化特色光影小鎮、球王故里足球產業園、元坑足球舊址公園、華城古鎮文化旅遊聚集區、客天下旅遊產業園
2019年,全市接待旅遊總人數4990.12萬人次,增長7.8%。其中接待過夜旅遊總人數2395.69萬人次,增長7.8%。國內外旅遊總收入550.02億元,增長9.1%。

代表人物


唐代至清末
唐朝進士黃僚、楚國公仇士良,北宋進士藍奎、潮州刺史古革、象州刺史古堇、賓州刺史古鞏、探花羅孟郊,南宋教育先賢侯安國、抗元英雄蔡蒙吉,明朝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銜盛端明、四川巡撫廖睿、雲南巡撫顏容端、山東巡按御史張慎、都察院左都御史古彥輝、韓元勛,浙江道御史王天與、吏部尚書羅萬傑、吏部侍郎東宮侍讀李士淳、山海關參將何麟圖、福建按察副使黃扆、四川按察副使吳與言、太原總兵謝志良、謝上逵父子,抗清名將王興、林丹九、賴其肖,清朝總兵官左都督吳六奇、湖廣德安府總兵鄒瑞、四川提督江童茂、廣東提督丘玉光、山西巡撫兼提督藍欽奎、福建水師提督顏鳴漢,廣東提督魏大斌、福建水師提督李南馨,武狀元李威光、武榜眼曾瓊琲、傳臚(殿試第四名)李仲昭、嶺南第一才子宋湘、陝西按察使楊纘緒、湖北按察使楊仲興、雲南按察使林紹龍、閩浙陸路總兵徐慶超、甘肅涼州總兵楊奎猷、福建台澎總兵顏鳴皐、清末外交家梁詩五、黃錫銓,航海旅行家謝清高、抗英法民族英雄張清齡、李慶雲,廣州三元里抗英領袖之一王韶光,太平天國名將羅大綱、森王侯裕田、顧王吳如孝、心王侯賢提、堯王侯觀勝、振王侯玉田、柬王李桂芳、江南文將帥李文炳,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黃遵憲、近代洋務運動先驅丁日昌、中日邦交開創者中國首任駐日公使何如璋、“廣東七子”之一黃香鐵、古代才女客家十二釵、“嶺東三大女詩人”范荑香、黎玉貞、葉璧華,中國首批留美幼童之一黃開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饒輔庭、周增、林修明、陳文褒、張學齡,辛亥革命廣州紅花崗四烈士之溫生才、陳敬岳、鍾明光,台灣光復先驅抗日烈士羅福星,香港和澳門同盟會主盟人謝英伯。
民國人物
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國叔”徐統雄,中國現代教育先驅何子淵,辛亥革命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北伐軍總參謀長張文,粵軍總參謀長鄧仲元、代總參謀長張醁村,廣西都督府參謀長林紹斐將軍、中國工農紅軍首任總參謀長朱雲卿、上海臨時中央局書記黃文傑,抗日名將謝晉元、黃梅興、姚中英、姚子青、羅策群、劉子超、劉國用、李友梅、黃紀福、溫健公、鍾若潮等烈士,廣東省政府主席軍事測量之父黃慕松、湖南省政府主席吳奇偉,熱河省政府主席、陸軍副總司令范漢傑,安東省政府主席趙公武,中國抗日遠征軍司令羅卓英、副司令黃琪翔、副總參謀長溫鳴劍,陸軍上將劉志陸、張民達、黃延楨,陸軍副總司令林伯森,抗戰時期國軍第四戰區參謀長繆培南、第九戰區參謀長吳逸志,國民黨第五兵團司令李鐵軍、第七兵團司令黃伯韜、第十四兵團司令鍾彬、第十八兵團司令李振、十八兵團副司令兼第一軍軍長陳鞠旅、十二兵團副司令柯遠芬、十三兵團副司令黃志良,陸軍一級上將黃鎮球,空軍二級上將魏崇良、陳南桴,台灣前空軍指揮參謀大學校長“飛虎將軍”李學炎、榮獲美國航空最高獎“優異飛行十字勳章”的“飛虎隊員”彭嘉衡、黃埔軍校第四任校長羅又倫上將、黃埔軍校第九任校長林初耀、國民黨情報局局長張炎元、國民黨十三太保之一梁乾喬、中統上海站站長陳彬、軍統香港站站長郭壽華、台灣憲兵司令劉煒、海軍海防第一艦隊司令李國堂、蔡元培先生之女婿林文錚大師、孫中山女婿戴恩賽博士、孫中山之孫媳林倫可、蔣介石之兒媳邱愛倫、越南國父胡志明夫人曾雪明、台灣地區監察機構前負責人余俊賢、民國廣東中央銀行行長鄒敏初、國民政府交通部長曾養甫、水利部長鍾天心,老紅軍幹部羅明、羅屏漢、溫仰春、伍晉南、蕭月華、楊蘭史、郭潛、張如心、梁錫祜等,“梅州大俠”廖安祥,左聯革命詩人馮憲章、民國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董事會主席兼學校監督刁作謙、中國首支女子排球隊隊員黃振球、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先驅林演存、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亞洲球王李惠堂、中國現代軍醫之父徐華清、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奠基人林風眠、中國第一個象徵主義詩人雕塑泰斗李金髮、中國現代言情小說開山祖師張資平、國學大師古直,歷史學家陳槃、羅香林,作家碧野、杜埃、鍾理和、羅丹、樓棲,詩人蒲風、野曼、侯汝華、曾敏之等。
海外華僑及國外元首
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共和國創始人羅芳伯、戴燕國王吳元盛、柔佛檳榔嶼華人首領葉來,泰國前總理他信、英拉,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第三任總理李顯龍,蓋亞那國父鍾亞瑟、緬甸前總統吳奈溫、緬甸前總理欽紐,新加坡法律改革主導者楊邦孝,新加坡前國防部長侯永昌、泰國前副總理兼教育部長李品元,泰國前海陸空三軍總司令猜也實·西那瓦上將、空軍上將巴威·西那瓦、陸軍上將烏泰·西那瓦,泰國合艾市長謝其昌,新加坡人力部長楊莉明、貿工部兼國家發展部高級政務部長李奕賢、衛生部政務部長藍彬明,馬來西亞檳城首任部長王保尼、交通部長廖中萊,模里西斯共和國華人部長朱梅麟、司法與人權部長陳念汀、旅遊部長李國華、文化與藝術部長曾繁興、社會融合與經濟增長部部長王純萬、國家檢察官首席大法官楊欽俊、駐華大使朱志筠、李淼光、鐘律芳,東帝汶旅遊部長黎發芳,澳大利亞華裔市長曾筱龍、黃國鑫、鍾富喜,法國首位華人議員曾憲建、印尼首位華裔省長鍾萬學、首位華人將軍熊德怡、首位華人市長黃少凡,馬來西亞怡保開埠功臣姚德勝、泰國第三大城市合艾市開埠功臣謝樞泗、潮汕鐵路興建者張鴻南、張煜南兄弟、中國葡萄酒之父張弼士、維他奶創辦人羅桂祥、印尼華族領袖吳能彬、葉聯禮、郭桂和、傅志寬、梁世楨、陳錫淼、湯新隆、梁密庵,印尼僑胞聯合總會主席鍾家燕、方正集團創始人之一張旋龍、珠寶大王吳德芳、李有權,化妝品大王姚永芳、姚美良父子,鋼鐵大王何僑生、“石油大王”丁家駿、“金融大王”丘細見、“化工之母”鄭明如、“柚木大王”侯友芳、“油漆大王”羅淡芳、“橡膠大王”李萊生、領帶大王”曾憲梓、“人造革大王”田家炳、國貨大王余國春、余鵬春、“印刷大王”林光如、“印尼藤王”羅果強,太平紳士何冬青、藍鴻震,馬拉西亞巨富李愛賢、管保強、丘德星、朱兆祥,泰國金融巨富伍淼源、伍佐南家族,抗日華僑大刀隊隊長周輝甫,南方大學學院創辦人蕭畹香、女科學家藍舒潔,越柬僑領張價城,嶺東科技大學創辦人蔡亞萍、黎明伉儷,逢甲大學創始人之一丘念台,美國華人首富黃馨祥,美國僑領熊德龍、李金松,加拿大僑領梁亮勝,南非僑領李鏗發,澳大利亞僑領葉鋼書,美國華人女企業家李穎、經濟學家林霖,高能核物理專家羅竹年、波音飛機製造公司總工程師張汝靖、英特爾公司平台工程部總經理彭肯恩、著名乒乓球教練余暘、引力波發現者之一羅家倫,美國共和黨中央委員吳黎耀華,加拿大華人學者鄭海麟、國會議員陳聖源,民國新加坡四大財團之一黃雲輝家族,英國華商總會會長葉謀迪,比利時王妃李然,日本愛國僑領潘植我,日本廣東同盟會支部長、旅日廣東同鄉會會長侯過,日本華裔女作家林海音、毛主席專機長蔡演威,其他如戴春榮、謝良牧、謝逸橋、黃德新、湯錫林、丘德威、鄧樹南、李桂和、李浩如、陳隆吉、劉宜應、詹采卿、丘燮亭、張鑒初、余連慶、丘元榮、劉耀曾、劉家棋、宋中銓、吳慎機、徐思華、潘立齋、潘祥初、潘君勉、吳繼岳、曾沐彬、李顯揚、李瑋玲、周仰傑、陳修試、李世鐮、蒲艾真、藍瓊纓、羅秀茵等傑出華僑。
影視及藝術界明星
國家一級演員:李世濟、梁素珍、李仙花、黃粦傳、黃桂珠、楊秀薇、鄧玉璇、張廣武
導演:侯孝賢、楊德昌、楚原、關爾、韓榮聲
● 張國榮,祖籍梅縣
● 黎明,祖籍梅縣
● 曾志偉,祖籍五華
● 羅大佑,祖籍梅縣
● 陳建州,祖籍梅縣
● 劉惜君,祖籍梅江
● 黃婉秋,祖籍梅縣
● 楊思琦,祖籍蕉嶺
● 吳嘉星,祖籍蕉嶺
● 謝寧,祖籍梅縣
● 戴月娥,祖籍五華
● 彭佳慧,祖籍梅縣
● 曾寶儀,祖籍五華
● 曾國祥,祖籍五華
● 鍾浩,祖籍梅縣
● 鄒文懷,祖籍大埔,嘉禾電影創始人
● 袁文殊,著名戲劇電影評論家、新中國電影開拓者之一
● 張棣昌,著名電影音樂作曲家
● 饒余鑒,著名歌唱家、聲樂教育家
● 李樹化,鋼琴音樂家
● 林好,出生於梅縣
● 彭於晏,祖籍梅縣
● 李麗珍,祖籍梅縣
● 鄧美美,出生於梅縣
● 光良,祖籍豐順
● 鍾淑慧,祖籍梅州
● 張德蘭,祖籍大埔縣
● 森森,祖籍梅縣
● 李艾,祖籍梅州
● 葉晴晴,祖籍梅縣
● 楚湘雲,出生於梅州
● 陳善寶,出生於梅縣,著名客家音樂人
● 饒威,出生於大埔
● 陳娟兒,出生於梅縣
● 細哥細妹,出生於梅州
● 客家三寶,出生於梅州
新中國
開國元帥葉劍英,東江紅軍創始人古大存,開國中將曾國華、肖向榮、鄧逸凡,開國少將楊永松、楊輝圖、曾鑒修、葉松盛、盧達元等,中國人民志願軍首席談判代表何渠若,新時期解放軍將領王國湘、黃錦容、謝達忠、張榛盛、胡軍、葉選寧、楊英耀、鄧淼泉、林紹新、林才文、陳添林、柳河生、古建中、古國檀、賴佛新、姚史燃、羅來勝、黃聲雲、馬必強、邱喜、廖萬清、陳志傑、廖維宏、楊耿光、孫進、鍾建昌、蔡軍等,武警少將張文輝等,原全國政協常務副主席葉選平,原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公安部部長劉復之,原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藍公武,原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中央電視台台長楊偉光,原國家郵電部部長楊泰芳,原全國婦聯副主席黃甘英,原國家檔案局局長張中,原中央檔案館館長肖光,原中央宣傳部對外宣傳局局長蕭希明,原文化部副部長、駐朝大使呂志先,原外交部黨委委員羅士高,原駐希臘大使何揚,原駐巴哈馬大使胡定賢,原鐵路運輸高級法院院長陳坦,原水利部副部長劉兆倫,原國土資源部副部長鬍存智,原國家審計署副審計長羅進新,原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連貫,原全國僑聯副主席謝文思、羅理實、鍾慶發,原全國政協常委李伯球、楊士達、陳明紹,原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黨組成員張力克,原中央委員劉均益,原福建省委書記羅明,原廣東省委書記李堅真,原浙江省委書記賴可可,原廣東省長黃華華,原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龍雲,原上海政協主席李國豪,原廣西省委副書記伍晉南,原天津副市長葉迪生,原湖南副省長徐明,原河北副省長楊遠,原福建省紀委書記吳星峰,原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何訪拔,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中國僑聯副主席余國春,江蘇副省長藍紹敏,浙江副省長劉小濤,湖南副省長陳文浩,海內外院士有世界著名數學家丘成桐、世界著名量子化學家潘毓剛、世界著名橋樑專家李國豪、中國腫瘤學奠基人吳桓興、中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梁伯強、中國物理化學奠基人之一黃子卿、“中國虛擬人之父”現代臨床解剖學奠基人鍾世鎮、國際著名治癌專家彭淑牖以及江歡成、王佛松、黎尚豪、鍾惠瀾、楊簡、梁春廣、古德生、張楚漢、陳志傑、廖萬清、李元元、張作梅、汪懋華、劉煥彬、張如心、楊文采、鄭度、饒芳權、邱冠周、蒲慕明、李國平、吳清平、塗善東、何質彬、周湘濤、楊海星、李怡章、侯一釗、陳槃、丘應楠等院士,中國現代地震科學事業的開創者李善邦,中國現代地磁科學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陳志強,中國航空自動控制學科和陀螺慣導學科奠基人林士諤,武俠小說宗師溫瑞安,文學理論家古遠清,地理學家徐俊鳴,教育家黃葯眠、吳宏聰、吳康,經濟學家張卓元、羅季榮、薛兆豐、魏雙鳳,財經作家吳曉波,當代作家陳國凱、張況,前中國國家羽毛球隊教練侯加昌,前中國國家足球隊教練曾雪麟,北京奧運會冠軍何雯娜,北京奧運會女子曲棍球賽亞軍陳秋綺,倫敦奧運會冠軍張雁全,亞洲空手道錦標賽冠軍曾翠蘭,中國國家羽毛球隊運動員陳其遒,中國女子體操隊隊員李莉,中國國家女子籃球隊隊員黃思靜,中國國家青年籃球隊隊長徐銘智,雅加達亞運會冠軍陳清晨。
梅州孕育出545位將軍、36位海內外院士、340位大學校長。

獲得榮譽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雙擁模範城、中國十大休閑城市、中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誌城市、中國十佳優質生活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金融生態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聯合國人居環境項目“優秀範例獎”、廣東省宜居城鄉示範城市、中國自駕游最佳目的地、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中國楹聯文化城市、中華詩詞之市、國際慢城、寬頻中國示範城市、中國城市綠色競爭力排名第18。
2020年1月,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19排名第245位。
2020年12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與聯合國人居署聯合推出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年度報告》,梅州經濟競爭力排名第645位,可持續競爭力排名第704位。
2020年12月16日,位居2020年中國城市品牌發展指數(CBDI)排名第148名。
2020年12月21日,位居2020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榜單第134位。
2021年1月3日,位居2020年中國城市海外網路傳播力榜單第137位。
2021年1月28日,入選2021—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