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區

廣東省梅州市轄區

梅江區,廣東省梅州市市轄區,中央蘇區縣,地處廣東省東北部,梅州市中部。地理位置介於北緯23°27'~23°95'、東經115°72'~115°97'之間。東臨梅縣區城東鎮、雁洋鎮和大埔縣銀江鎮,南與梅縣區梅南鎮交界,西連梅縣區程江鎮、扶大鎮大坪鎮,北接梅縣區石扇鎮。是梅州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也是梅州市的“首善之區”。

梅江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眾多名勝古迹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境內有人境廬、千佛塔、東山書院、梅江橋、梅州學宮、八角亭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和泮坑公王、義孚堂等眾多未定級文物,嘉應學院東山中學梅州中學等名校,中山路、凌風路、仲元路等名街,席獅舞、五句板、梅城山歌、舞龍、金獅、鬧八音、拜“孔聖人”等33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建制沿革


梅江區城市風光
梅江區城市風光
梅州市區由梅江區、梅縣區兩個市轄區所組成,統稱梅城。南朝齊析海陽縣置程鄉縣至宋初設梅州500多年間,州、縣皆無城。945年(南漢乾和三年)於程鄉設敬州,領程鄉一縣。 971年(北宋開寶四年)改稱梅州。宋皇祐四年(1052)始在今梅城江北築土城,周圍長450.3丈(約1499米)。明代撤梅州復設程鄉縣洪武十八年(1385)拆西城垣,擴辟縣城,周圍長985丈(約3250米)。
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升為嘉應直隸州。清末,嘉應州城區擴大。轄東街、西街2堡。東街轄一甲至十甲及金山甲、攀桂坊;西街轄一甲至十甲及曾井甲、紅杏坊、社甸甲、百果圍和烏蓼沙。
民國元年(1912),嘉應州改為梅縣后,縣城仍轄東街、西街2堡。民國20年,由堡改為區鄉,縣城轄地有附城鎮、城內、忠孝里、百果圍、黃坭墩、紅杏坊、下聖母、烏蓼沙鄉。民國26年(1937),梅縣整編區鄉,縣城稱為梅城鎮。
1949年5月,梅縣解放後設置新政區時,縣城仍稱梅城,但政區則稱城內區。1950年3月,復稱梅城鎮。
1958年9月至11月,實行公社化期間,梅城鎮改稱梅城衛星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名梅城人民公社。
1975年8月,梅城鎮改為梅州鎮(仍隸屬梅縣)。1978年12月,梅州鎮從梅縣分出,由區級升格為縣級改稱梅州市,隸屬梅州地區管轄。1982年梅州市基層政區設東區、中區、西區、南區4個辦事處和東郊、西郊、江南、梅江4個公社,下轄32個居民委員會、29個生產大隊、395個生產隊。
1983年6月,梅縣和梅州市合併,初稱梅州市,同年9月改稱梅縣市。縣市合併后,江南公社撤銷,併入南區,在城區設南區、東區、中區、西區。
1983年11月,基層政權撤銷人民公社建制,恢復區鄉村建制,取消人民公社名稱,以原有公社改為區,設區公所。生產大隊或聯隊改為鄉,設鄉人民政府;按農民居住聚落點和自然村建立村民委員會,作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梅縣市共設31個農村區、4個市區街道辦事處、1個直轄區級鎮;區以下設271個鄉、10個鄉級鎮、34個居委會;鄉以下設849個村。
1987年4月,區、小鄉建制撤銷,改設鄉(鎮)制。全縣共設10個鄉、22個鎮、4個市區街道辦事處(8月增設北區,共5個市區)。下轄451個村、61個居民委員會、5395個村民小組。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州地區改為梅州市;3月,梅縣市建制撤消,原梅縣市的行政區分設為梅縣和縣級梅江區,梅江區由原梅縣市城區和城郊5個鄉鎮組建而成,為梅州市直轄縣級區。
2013年10月,國務院同意梅州市撤銷梅縣,從此結束了縣治,設立梅州市梅縣區。梅江區與梅縣區同屬梅州市區(即是梅城)。
1978年12月,梅州鎮從梅縣分出設立梅州市,隸屬梅縣地區管轄。1983年6月,梅縣和梅州市合併,初稱梅州市,同年9月改稱梅縣市。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地級梅州市;3月,撤銷縣級梅縣市建制,分設為梅縣和縣級梅江區,梅江區由原梅縣市城區和城郊5個鄉鎮組建而成。
1996年,梅江區面積298.4平方千米,人口約28萬人。轄5個街道、2個鎮、3個鄉:金山街道、五洲街道、東山街道、江南街道、城西街道、三角鎮長沙鎮、東郊鄉、城北鄉、西郊鄉。區政府駐梅州老城區。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梅江區(轄5個街道、5個鎮)常住總人口313821人,其中:東山街道27471人,金山街道18639人,城西街道17109人,江南街道72418人,五洲街道21758人,東郊鎮34320人,西郊鎮23980人,三角鎮50564人,長沙鎮10320人,城北鎮37242人。
2002年上半年,梅江區轄城西、五洲、金山、東山、江南5個街道和長沙、三角、城北、東郊、西郊5個鎮,共有60個村委會、55個居委會。2002年7月,撤銷東山街道、東郊鎮,併入金山街道;撤銷城西街道、西郊鎮,設立西郊街道;撤銷五洲街道,併入城北鎮;村委會和社區由原來的116個撤併為92個。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梅江區在其中。

行政區劃


1999年,梅江區轄5個街道、2個鎮、3個鄉:金山街道、五洲街道、東山街道、江南街道、城西街道、三角鎮、長沙鎮、東郊鄉、城北鄉、西郊鄉。
2002年7月,梅江區調整行政區劃:將東山街道辦事處和東郊鎮併入金山街道辦事處,撤銷城西街道辦事處和西郊鎮,設西郊街道辦事處,將五洲街道辦事處併入城北鎮,鎮、辦事處由原來的10個減少為6個;村委會和社區由原來的116個撤併為92個。2002年機構改革後到現在,下轄長沙、三角和城北3個鎮及金山、西郊和江南3個街道,共有54個村民委員會和3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007年江南街道辦事處的梅龍社區居民委員會調整分設為鴻都社區居民委員會和梅龍社區居民委員會。全區有3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2012年12月,梅江區舉行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劃歸梅江區管轄掛牌揭幕儀式,原梅縣區管轄的西陽鎮正式划入梅江區。調整后,梅江區轄4個鎮、3個街道,總面積57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1萬人,戶籍人口35.34萬人。
截至2012年12月,梅江區轄3個街道(金山街道、江南街道、西郊街道)、4個鎮(長沙鎮、三角鎮、城北鎮、西陽鎮),共81個村民委員會和4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2017年,梅江區轄長沙鎮、三角鎮、城北鎮、西陽鎮4個鎮和西郊街道、金山街道、江南街道3個街道,81個村民委員會和4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梅江區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梅江河中游,梅州市中部,東臨梅縣區雁洋鎮和大埔縣銀江鎮,南與豐順縣和梅縣區梅南鎮交界,西連梅縣區程江鎮和大坪鎮,北接梅縣區石扇鎮和城東鎮。區域總面積570.6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402.5公頃。

地質

梅江區屬於中國東南部華夏古陸的一部分,構成古陸的基底為前泥盆系變質岩從古生代代到新生代,幾經海陸變遷,出現了一系列沉積建造。前泥盆係為一套地槽型的類復理式建造,主要為淺變質的砂、泥質建造,加里東運動使其上升成陸地,構成區境古陸的基底。晚泥盆世至早二疊世,由於海西運動,沉積了一套韻律性較明顯的碎屑岩碳酸鹽及含煤碎屑岩建造。早三疊世開始的印支運動,帶來一次小海浸,沉積了含泥炭的碳酸鹽建造。始於晚三疊世的燕山運動,沉積了一套海陸交相的碎屑岩、中酸性火山岩、山間盆地碎屑岩。自第三紀至今的喜馬拉雅運動,沉積了紅色碎屑岩、礫石、砂、黏土建造。區境泥盆至第四紀地層均有出露。

地貌

梅江區地勢東南高,逐漸向東北、西北傾斜。區境為梅江河流經蓮花山中部山谷而形成的河谷盆地。地形可分為3個類型,即河谷盆地、丘陵和山地。區境內較高的山峰有5座。明山嶂海拔1278米,位於西陽鎮與大埔縣銀江鎮之間,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其東南的銀窿頂,海拔1357米,為梅江區第一高峰,西南蜿蜒為鱷魚嶂、北山嶂、九龍嶂、均屬蓮花山系陰那山脈。鬼忽岩頂海拔1021米,位於西陽鎮白水與豐順縣交界處。在銅鼓嶂之西,北接明山嶂,南連馬鬃崗(海拔744米),呈東北至西南走向。鱷魚嶂主峰海拔1010米,位於長沙鎮與西陽鎮之間,屬蓮花山脈。東面連豐順縣龍崗鎮丹竹坑,山勢高峻,狀似鱷魚,故名。清涼山海拔786米,在西陽鎮南部,為蓮花山系。山峰常為雲霧繚繞,適宜種茶。黃沙嶂在三角鎮南部,離梅城13公里。其東南為西陽鎮,屬蓮花山系。主峰高觀音,海拔770米,南北走向。東南部為清涼山,再往南是鱷魚嶂。西北坡的溪水流入三角鎮的泮坑村,形成瀑布。高觀音山頂夏天氣溫比梅城一般低4℃~6℃。

面積

梅江區主要以低山、丘陵為主,總面積570.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230.1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77.1%;耕地面積42240畝,其中水旱田29966畝,)農村人均耕地0.575畝。

氣候

梅江區地理位置靠近北回歸線,且東近太平洋,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受山區特定地形影響,具有夏長冬短、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多且集中等低緯氣候特點。雨量充沛,水資源充足,有大小型水庫30多座,庫容2187.5萬立方米。又有冷熱懸殊,氣流閉塞,易變旱澇災害地形小氣候突出等山區氣候特點。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主要有煤炭、石灰石鉛鋅礦鎢礦和花崗岩等,主要分佈在梅州市梅江區城北鎮和梅州市梅江區長沙鎮。

人口


2000年,梅江區總人口313821人,各街道(鎮)人口:東山街道 27471、金山街道 18639、城西街道 17109 、江南街道 72418 、五洲街道 21758 、東郊鎮 34320 、西郊鎮 23980 、三角鎮 50564、長沙鎮 10320、城北鎮37242。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12年末梅江區常住人口42.1萬人,戶籍人口35.34萬人,城鎮人口比重93.47% 。
2016年全區常住人口42.16萬人,年末總人口(戶籍人口)35.52萬人,其中,男性17.91萬人,女性17.61萬人。
2019年末,梅江區常住人口423980人,比上年增長0.11%,城鎮化率為95.66%。戶籍人口357495人,其中:女性 179974 人。按計生口徑戶籍人口出生率12.26‰,死亡率6.29‰;自然增長率5.97‰。
民族: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佈。(2000年人口普查)
2021年5月18日,梅州市統計局、梅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梅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8個縣(市、區)中,梅江區人口增加26334人。

交通通訊


交通

梅河高速
梅河高速
梅江區內有梅州客都機場,直飛廣州、香港、北京、上海、長沙、鄭州、台中、海口、高雄、雅加達等國內及國際航班;梅汕高速公路(G205國道)、梅河高速公路(G206國道)、梅大高速公路(S333省道)、梅州西環高速公路、天汕高速公路、梅平高速公路等與梅汕高鐵和廣梅汕鐵路、梅坎鐵路設有梅州站連結成溝通閩、粵、贛的交通網路,是泛珠三角區域聯繫閩、粵、贛的樞紐中心。
水泥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實現村村通四級公路,其中65%的村實現水泥硬底化,公路密度達每百平方公里74.2公里。
2019年,梅江區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2345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3%。完成貨物周轉量436964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7.0%;完成旅客周轉量60968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0.1%。
主要站點:梅州火車站、梅州汽車總站、梅州中心樞紐汽車站、梅城江南汽車站等。

通訊

梅江區境內移動信號覆蓋全轄區,現代化的通訊網、程式控制電話、圖文傳真、無線電話和傳呼可直接與國際國內各大城市傳訊。

政治


梅江區人民政府領導
區長:鍾秀堂
區委常委、副區長:魏婷、王愛峰、梁飛
副區長:羅滌權、丘頌霞、林勇軍、鄭榮豐

經濟


概述

2019年,梅江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含市直)2763927萬元,比上年增長3.6%。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5225元,增長3.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6625元,比上年增長3.7%,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3.6%;第二產業增加值1191336萬元,比上年增長1.6%,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21.4%;第三產業增加值1465966元,比上年增長5.4%,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5.1%。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3.9:43.1:53。
2019年,梅江區全體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15元,比上年增長8.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9%;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73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21517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1%和8.2%,扣除價格因素分別實際增長4%和5.0%。
2019年,梅江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上年同期減少14%。按城鄉分: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減少14%;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為0。按產業分:第一產業無投資,第二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26.7%,其中: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6.7%,比上年增長26.7%。第三產業投資比上年減少16%。
2019年,梅江區完成項目投資比上年減少8.0%;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減少16.6%。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983518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3%;實現商品房銷售額747637萬元,比上年減少4.8%。
工農業產業園:廣東梅州經濟開發區、廣州增城(梅江)產業轉移工業園、梅州東升工業園、堯聖太陽能產業園、梅州海絲珠寶產業生態谷、梅江珠寶小鎮、東山健康小鎮、東升物聯網小鎮、廣東金柚產業集群、梅州柚優勢產區產業園、梅州市絲苗米產業園、梅州市樂得鮮(梅江)蔬菜產業園、梅江區茶葉產業園等。
網際網路產業園:中國(梅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阿里雲創新中心(梅州)、梅州網際網路創新中心、梅州市網際網路產業孵化園、飛翔雲計算大數據產業園、佳都智慧綠洲PCI未來社區、客天下農電商產業園、客天下微商創業小鎮、梅州喜多多電子商務科技園等。
城市商貿綜合體:萬達廣場、萬象江山、東匯城、萬佳時代國際廣場、客都匯商業文化廣場、梅州中駿世界城、梅州東山新天地、時光梅州、銅鑼灣歡樂頌、中和廣場、恩華商業廣場、梅州市義烏小商品批發城、梅州海吉星農產品商貿物流園、梅州昭華教育城綜合體、客家文化創意產業孵化基地等。

第一產業

2019年,梅江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產值179261萬元,比上年增長3.2%。其中:農業產值108270萬元,增長5.7%;林業產值7758萬元,增長9.1%;牧業產值53082萬元,減少4.8%;漁業產值7591萬元,增長7.8%;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560萬元,增長9.0%。
2019年,梅江區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7667畝,比上年增長0.04 %;水稻播種面積42489畝,比上年減少0.5 %;蔬菜種植面積65043畝,比上年增長 1.8 %。
2019年,梅江區全年糧食產量 19470噸,比上年增長3.07 %;其中稻穀產量 18096 大增,增長3.4 %。經濟作物產量中,蔬菜產量105639噸,比上年增長2.9 %,花生產量 1142噸,比上年增長106.5 %。
2019年,梅江區全年水果產量46441噸,比上年增長32.8 %;其中柚子產量 22261噸,比上年增長22.2 %。茶葉產量 870 噸,增長 7.4 %。
2019年,梅江區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15384 噸,比上年下降14.7 %。其中,豬肉產量10136 噸,比上年下降23 %;禽肉產量4783 噸,比上年增長7.3 %。全年水產品產量 6871 噸,比上年增長0.2 %。
2019年,梅江區全年完成造林更新面積1.32 萬畝,完成森林撫育5.88萬畝。年末森林覆蓋率達 72.05%。

第二產業

2019年,梅江區工業總產值完成1085833萬元,比上年增長1.5%,完成工業現價增加值262617萬元,比上年增長0.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873733萬元,比上年增長0.7%,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現價增加值225391萬元,比上年減少0.9%。其中:五大支柱工業產值799780萬元,比上年增長3.2%,五大支柱產業中電子設備、電器機械、醫藥製造、水電行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分別增長2.4%、10.6%、2.9%、57.4%、4.6%。其中東升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完成735354萬元和190730萬元,分別增長1.3%和-0.1%。在規模以上工業中,股份制企業產值580859 萬元,比上增長了長1.9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產值 286943萬元,比上年減少 1.2 %;其他經濟類型企業產值5931萬元,比上年增長28.5%。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產值61217萬元,增長2.7%;重工業產值812516萬元,增長0.6%。
2019年,梅江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7898 萬元,比上年減少17.8%。
2019年,梅江區完成建築業增加值53214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7%。全區資質以上建築企業11個,實現總產值458893萬元,比上年增長11.8%。建築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 746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 79 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9年,梅江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4229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分行業零售額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1089575萬元,比增2.5%;住宿和餐飲業營業額84653萬元,比增3.8%。
2019年,梅江區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8108萬美元,比上年減少15.3%。其中出口總額14510萬美元,比上年減少13.1%。全年實際利用外資9.98萬美元,比上年減少97.8%。
2019年末,梅江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17.10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39.23億元,比上年增長23%。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14.97億元,比上年增長31.1%。
2019年,梅江區人壽、財產保險保費收入2299萬元,比上年增長6.5%;賠款支出金額1191萬元。

社會


科學技術

2019年梅江區全年專利申請受理量594件,其中:發明87件,實用新型427件,外觀設計80件。專利申請授權量389件,其中:發明17件,實用新型310件,外觀設計62件。年末全區擁有事業單位各類科學技術人員5115人,比上年增長3.6%,其中高級職稱892人,比增15.2%;中級職稱2775人,比增0.6%。

文化事業

梅江 3張
梅江
2019年,梅江區全區有區級文化館1個,街鎮文化站7個。年末圖書館藏書達14.08萬冊。全年開展送戲46場、送書下鄉35場、送電影下鄉活動972場次。客家文化藝術創作:山歌小戲《山道彎彎》、《花開並蒂》獲中國“群星獎”銀獎、銅獎,開創了梅江區文藝作品在全國獲獎的先河。
文化場館:世界客商中心、梅州大劇院、中國客家博物館、中央蘇區(廣東)歷史博物館、梅州大學校長館、梅州將軍館、梅州市華僑博物館、梅州市客僑博物館、梅州市僑批檔案館、梅州名人廉吏館、客家匾額館、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嘉應歌劇院、廣東漢劇院、梅州劍英圖書館、亮勝客家藝術中心、百花洲影劇院、梅州青少年科技館、梅州市城市館、林風眠藝術產業園、林風眠紀念館、林風眠美術館、東山谷美術館、客都美術館、梅州市文化館、梅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梅江區青少年文化宮、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梅江區文化館、梅州市梅江區圖書館、群眾藝術館綜合大樓、梅江區博物館、梅江區鳳凰博物館、梅州市大觀園陶藝博物館、梅州市建梅藝術博物館等。

醫療衛生

2019年,梅江區全區共有衛生機構12個,其中區級醫院2個,衛生院(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個;病床位803張,衛生工作人員1884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509人,註冊護士562人。
主要醫院有:梅州市人民醫院梅州市中醫醫院梅州市第二中醫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紫合梅州醫院、東山醫院、梅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梅州市婦女兒童醫院、嘉應學院醫學院附屬醫院、梅州市慢性病防治院、梅州客都骨科醫院、梅州澤山口腔醫院、廣東省煤碳工業總公司金盤醫院(梅州金盤醫院)、梅州市梅江區深梅眼科醫院、梅州市殘聯康復醫院、梅江區慢性病防治站、梅州市梅江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等。

體育事業

2019年,梅江區全年舉辦運動會2次,參加人數3420人,各協會舉辦區級群眾性競賽48次,參加人數4.35萬人。
體育場館:梅州市足球文化公園、梅州市體育中心、梅州體育訓練中心、梅州體育訓練館、劍英體育館、東山中學體育館、鐵漢·客天下足球小鎮等。

城市建設

梅州市是通過一系列提升城市形象的項目,來促進城鄉面貌的改善和旅遊產業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的,已完成了五個重點項目。即:“一江(即梅江)兩岸”亮點工程,兩個表演場所(白天和晚間為遊客表演的場所),三個中心(國際會議中心、展覽中心和遊客諮詢服務中心),四條街(鴻都客天下美食一條街、凌風路客家風情一條街、義化路購物步行一條街、梅江大道霓虹燈一條街),城市街道“五化”(綠化、凈化、美化、亮化、硬底化)和改造新建33間城區旅遊廁所等。
梅江區城區市容整潔美觀,境內名勝古迹眾多。梅江河穿城而過,梅江橋、嘉應橋等6座橋樑溝通南北,一江兩岸風光旖旎。梅州市區生態優良,市容、市貌美麗秀氣。街道一街一樹、一街一燈,一街一景。有文化公園、嘉應橋頭公園、梅江公園、劍英公園等遊樂休憩場所。境內有南宋時期文物千佛塔、客家公園、黃遵憲紀念館、泮坑旅遊度假村等名勝古迹,客天下旅遊產業園新的景區景點。
梅州市還投入資金1.6億元人民幣進行以“三路兩山一片一點”為重點的城區建設。三路即省道S223線、北環路、凌風東路;兩山即百歲山泮坑高觀音市民登山區;一片即東山、芹黃片。加快東山片濱河地段規劃建設濱江親水公園,並建設客家院士廣場、院士公園、世界客都標誌等,努力將東山片建成東山文化教育基地。
在江北老城區改造建設了新的行政區,並掀起了以金山頂為中心向周邊地帶輻射的改造江北、建設江北熱潮。先後改造了義化路、凌風路、五洲城公共汽車站及周邊地區、梅石旅社、梅州電機廠老廠區、金山小學、梅州電影院等,大大改善了江北老城區的面貌。積極配合和參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努力提高城市品位。全力配合和支持市委、市政府在梅江區範圍內的東山教育基地、客家公園、省道S223線梅州西環高速公路等重點工程建設工作,打造集文化、教育、旅遊於一體的城市新區,城市品位不斷提升。積極參與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修繕凌風東路歷史文化街區,完善千佛塔、泮坑旅遊景區建設,全面推動客天下旅遊產業園建設。

社會保障

2019年,梅江區有69500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比上年增長0.3%;34900人參加失業保險,比上年增長6.1%;52780人參加工傷保險,比上年增長1.2%;50950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比上年增長3.8%;40510人參加生育保險,比上年增長5.1%;59204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比上年減少2.0%;214521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比上年減少0.2%。
2019年,梅江區共有社會福利院17個,床位1928張,社區服務設施126個。年末全區共有城鄉低保對象1641戶2853人,比上年減少39戶193人,累計發放城鄉低保資金2118萬元,比上年增長10.1%。其中城市低保標準705元/人/月,農村低保標準705元/人/月,分別比上年提高了55元/人/月。

環境保護

2019年,梅江區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2%,清涼山水庫、梅江飲用水源地及主要河段水質達標率100%。

交流活動

1994年12月,世界客屬第12屆懇親大會在中國廣東梅州市百花洲影劇院舉行,這也是中國大陸首次舉行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2004年,舉辦了首屆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賽,此後每兩年在梅州舉辦一屆,是傳承和發展客家文化的一項大型活動。
2009年,梅州市委市政府聯合74個全球最知名的客屬團體商會和84名最具影響力的客商,共同發起首屆世界客商大會,此後大會每兩年在梅州舉辦一次。
2011年,首屆世界客屬青年大會在梅州舉行,本次大會主旨是“凝聚客情力量,共創幸福家園”。
2013年,舉辦了首屆客家文化創意產品博覽會,此後每年在梅州舉辦一屆。

文化教育

歷史文化街區
歷史文化街區
梅江區是“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的中心地帶,被譽為
歷史文化街區
“客家之都”。梅江區有20多萬海外華僑,分佈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至2001年底,華僑及港澳台同胞捐資興辦文教、衛生和社會各項公共事業累計達1.43億元。
1997年在全市率先實現農村小康達標。2001年在全市率先實現城鄉初級衛生保健達標。轄區內有梅州商業學校等中專學校和嘉應學院本科院校,區屬中小學校68間。1990年在全市率先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達標。全轄區每10萬人口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高中(或中專)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數均為全市之首。
梅江區有國家級重點職中1所、省一級學校3所(其中梅州中學是“全國示範性高中”)、市一級學校12所、區一級學校16所。全區小學毛入學率達107.3%、初中毛入學率達114.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8.3%。
2019年,梅江區共有獨立設置幼兒園86所(其中:公辦性質幼兒園8所,民辦性質78所),在園幼兒人數15727人;完全小學28所(其中:民辦3所),小學教學點4間,在校學生37714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普通中學14所,其中:完全中學4所,初級中學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其中民辦2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7103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100%,高中畢業生升學率97.51%;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業高中3所(其中:民辦職業高中2所),在校學生2899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122人。
教育基地:東山教育基地、梅州昭華教育城綜合體
科研機構:梅州市農林科學院、梅州市農業科學院、華南理工大學梅州技術研究院、廣東省科學院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梅州市醫藥科學研究所、梅州市環境科學研究所、梅州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高等院校:嘉應學院、梅州職業技術學院、梅州市廣播電視大學、梅江開放大學
示範性高中:東山中學、曾憲梓中學、梅州中學(其他詳見梅州市中學名錄)
中小學:梅江區北大新世紀實驗學校、學藝中學、梅州市培英中學、黃遵憲紀念中學、嘉應中學、梅江區聯合中學、梅江區樂育中學、梅州市東升中學、伯聰中學、梅江區芹洋學校、梅州市實驗小學、梅江區實驗小學、人民小學、林風眠小學、梅州市梅江區華斯頓外國語小學、梅州市梅江區客都小學、梅州東山學校附屬小學、梅江區元城小學等。
中等職業學校: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梅州市藝術學校、梅州農業學校、梅州理工學校、廣東省粵東商貿技工學校、梅州市商業學校、梅州財貿學校、梅州英才外語學校、梅州市梅鐵技術學校、梅州市工業學校、梅州市交通技工學校、梅州華南職業技術學校、梅州市高級技工學校、梅州市技師學院、梅州城西職業技術學校、梅州市五洲學校、梅州市江南電腦學校、梅州市梅江區教師進修學校、梅縣勞服職業中學、梅縣經委技術學校、湖北荊州職業技術學院梅州分校等

歷史文化


紅色文化

梅江區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老區,周恩來、朱德、葉劍英、朱雲卿等一大批無產階級革命家、元帥等都曾留下革命活動的足跡。梅江區革命遺跡和紅色文化資源數量多、分佈廣、類型全,形成了長沙革命烈士紀念碑、豐梅蘇維埃政府舊址、東山書院、孔廟、金山頂、朱雲卿故居、楊雪如故居、陳公坪革命舊址、火混棚革命舊址、西門橋驛道遺址、龍上口驛道遺址等主要紅色景點,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來到這裡,瞻仰遺跡,緬懷先烈,觀光旅遊。此外,還有當年溝通南北兩岸的咽喉要道的梅江橋、中共梅縣特別支部革命活動點之一的八角亭、為紀念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而得名的中山街等。歷史上發生在梅江區境內的梅城戰役是土地革命時期一個重要的戰役,共和國元帥朱德、陳毅、羅榮桓、聶榮臻、林彪,還有粟裕、羅瑞卿、肖克等將軍都是梅城戰役的重要領導人和參與者。

僑鄉文化

梅江區是華僑之鄉,旅居海外華僑達28萬多人,分佈於40多個國家和地區。梅江區西陽鎮本地戶籍人口約為3.5萬人,祖籍西陽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也達到了3萬餘人,分佈在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非物質文化遺產

梅江區的國家級非遺有席獅舞,省級非遺有梅江五句板、客家山歌劇、鐃鈸花、梅江區客家鹽焗雞製作技藝等,市級非遺有客家箏、下市話、對山歌等,此外還有梅城山歌、舞龍、金獅、鬧八音、拜“孔聖人”等33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詳見: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物古迹

梅江區是久負盛名的“人文秀區”,文物古迹眾多,是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光緒嘉應州志》載:古城城垣築建始於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自北宋始築土城至清初(1052—1679年)六百多年間,多次擴建或重修。梅州老城區內縱橫交錯的街道、眾多中西混合的客家民居,深刻反映了客家人具有傳奇色彩的遷徙歷史和傳統文化內涵,是梅州市重點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和老城風貌區。
梅江區境內有人境廬和榮祿第(黃遵憲故居)、千佛鐵塔、東山書院、梅江橋、梅州學宮、八角亭、人境廬及古民居建築、新聯大夫第、聯輝樓、東江縱隊粵東遊擊隊交通站舊址、朱雲卿故居、林風眠故居、劉復之故居、黃葯眠故居、李國豪故居、黃任寰故居、廖柏鴻故居、碧芬精廬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和泮坑公王、義孚堂等眾多未定級文物;(文物古迹詳見: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梅州市歷史建築名錄、梅州市宗教活動場所名錄等詞條)。

本土方言

梅州話指分佈於梅州地區的客家語方言,包含蕉嶺話、梅縣話、興寧話、五華話(長樂腔)等,一般是以梅州市區(含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縣話作為代表。在《中國語言地圖集》中,梅州話被劃為客家語粵台片。梅州市區的梅縣區、梅江區這2個市轄區中的語言都是採用相同的梅州話作為常用語音。梅州電視台、梅州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神州之聲(下午時段)、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客家之聲等都是以梅州市區(含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縣話作為客家語中最為標準的指定語言。

名勝古迹


建設中的客天下
建設中的客天下
梅江區境內有紅四軍梅城戰役及朱德演講舊址、東征時期周恩來演講舊址,擁有紅色村、古驛道、古碼頭等紅色資源;有一千多座客家圍龍屋;江北歷史文化街區有七賢居、攀桂坊、紅杏坊、黃遵憲故居等厚重客家文化積澱的名勝古迹;鄉村游黃坑田園綜合體、玉水古村落、西陽古民居、紅色北聯村、茶山清涼山等。隨著梅江邊上、客家公園、高澗觀音梅花成片,周溪河畔十里梅花長成,南宋詩人楊萬里詩中美景:“一路誰栽十里梅,下臨溪水恰齊開”再現梅城。
主要景點:梅州旅遊集散中心、客天下旅遊產業園、中國客家博物館、千佛塔宗教文化景區、梅州櫻花谷愛麗絲莊園、梅州古城、十里梅花長廊、東山健康小鎮、梅州客家文化產業基地、梅州影視文化基地、梅台文化創意產業園、阿鯉廊梅台農業合作示範園、泮坑旅遊風景區、梅州百年同樂健康谷、梅江區鯉溪萬山美麗鄉村旅遊區、黃坑田園綜合體、凌風路風情街、風眠藝術小鎮、綠軸花園廣場、文化創客小鎮、梅州市客家古玩城、梅州學宮、東山書院、百花洲、攀桂坊、紅杏坊、鈞質樓、萬里碧道、詩畫梅江、梅州一江兩岸、黃遵憲紀念館、林風眠紀念館、梅州院士廣場、清涼山、百歲山、梅州市足球文化公園、鐵漢·客天下足球小鎮、芹洋半島濱水濕地公園、梅州文化公園、梅州親水公園、馬鞍山公園、百歲山郊野公園、桐花谷郊野公園、清涼山郊野公園、歸讀公園、客家公園、梅江公園、情懷公園、外灘公園、約亭頂公園、風眠藝術公園、月影塘公園、紅色文化公園、劍英公園、葉劍英詩詞長廊、劍英紀念長廊、紅軍名將朱雲卿事迹陳列室、碧芬精廬、玉水古村、天后宮、大覺寺、楊福寨、德馨園等。(詳見:梅州旅遊景區)
2019年,梅江區接待國內外遊客1710.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5%;實現旅遊總收入165.13億元,比上年增長49.2%。旅遊基礎設施日趨完善。2019年末,全區各類旅行社 28 家,比上年增加了3家。已評定的星級飯店8家,其中:五星級飯店 2家,四星級飯店 1家;A級景區2個。

著名人物


梅江區有清代嘉應州入翰林院之第一人李象元,清代翰林李仲昭、李黼平、李載熙、黃仲容等,福建水師提督顏鳴漢、顏鳴皋兄弟,四川巡撫廖睿,山西巡撫兼提督藍欽奎,廣東提督邱玉光,湖北按察使楊仲興,有“嶺東三大女詩人”之稱的黎玉貞、葉璧華,“中國十大愛國主義詩人之一”、“晚清一位最傑出的詩人”黃遵憲;美學家、文藝理論家黃葯眠;中國近代林業先驅侯過;現代言情小說開山鼻祖張資平、原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音樂家張棣昌,世界羽毛球冠軍侯加昌;中國工農紅軍首任總參謀長朱雲卿,原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劉復之;國台辦新聞發言人朱鳳蓮;梅江區籍的將軍有葉松盛、張榛盛、黃百韜、黃任寰、張建、劉伯南、李安生、李秉衡、李樹棠、張天野、張簡蓀、楊幼敏、鐘鳴輝、鍾盛麟、侯聲、侯志明、侯志磬、侯又生、黃開華、黃思基、黃元昌、黃惠蓀、黃占春、黃和春、黃國俊、曾舉直、熊志一、余志輝、丘易色、盧秋達、盧冠伍、何凱詒、李擴、李少穆、趙一肩、趙維欽等36位,大學校長(書記)林風眠、楊簡、侯傑昌、薛尚實、蔡少甫、李霧仙、黃友謀、張孤梅、吳道鈞等16位,梅江區籍或畢業於梅江區學校的“兩院”院士有李國豪、江歡成、黎尚豪、梁春廣、梁伯強、張楚漢、廖萬清、黃本立、吳佑壽、曾毅等10位。

特產美食


梅江 3張
梅江
梅江區美食有梅州腌面、鹽焗雞、鹽焗雞爪、鹽焗烤鴨、鹽焗鴨腿、釀豆腐釀香菇釀苦瓜釀茄子梅菜扣肉、銀芽炒雞絲、魚肉釀豆腐、魚生、鹵鴨腳、白鹵鴨掌、紅燒乳鴿、脆皮乳鴿、羊肉煲、狗肉煲、客家薯絲煲、芥菜芋頭煲、客家盆菜、捶肉丸、客家牛肉丸、客家娘酒雞、三及第湯、油餜子、仙人粄、味酵粄、艾粄、筍粄、黃粄、粟粄、甜粄等;土特產有梅州金柚、客都稻米、客都草魚、梅江區清涼山茶、板蓋坑雪蓮果、梅州梅片、客都米、梅州柚、梅州客家米粉、梅江白宮苦瓜、嘉應茶、酸柑茶、客家娘酒、梅乾菜等(詳見:客家菜、客家美食、客家小吃、梅州美食等)。
“客都草魚”是梅州首個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的水產品,在梅江區各大山塘水庫都可以見到,常被百姓製作成鯇丸、清蒸鯇魚等菜式。客家金湯魚面、糖醋松子魚、清蒸開屏鯇魚、梅菜扣鯇魚、百香果汁魚片、金汁海棠魚、珍菌煮鯇魚、金汁海棠魚等創意菜式。
2019年11月,梅江區被廣東烹飪協會授予“廣東客家美食名城”稱號,成為全省首個“廣東客家美食名城”。金帆玉帶、燜發粄、山泉水燉銀江土豬湯、醋香拌牛肉、清蒸鹽雞被授予“廣東名菜”稱號;芋圓、豬腸糕被授予“廣東名小吃”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