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洋鎮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下轄鎮
雁洋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地處梅縣區東北部,鎮政府駐雁洋圩鎮荷樹崗,距梅縣區人民政府35.2公里。位於蓮花山脈的五指峰下,東、南、西、北四面分別與大埔縣英雅、大埔縣銀江、梅縣區丙村、白渡、鬆口鎮接壤。總面積188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雁洋鎮常住人口19397人(2020年)。截至2019年,雁洋鎮轄2個社區和2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梅縣區雁洋鎮雁洋中學東側。
清代以前屬程鄉縣(今梅縣區)萬安都。建制於清康熙年間,時稱雁洋堡。民國期間,改堡為區、鄉,先後屬梅縣第12區,第三區、第一區。1950年3月,併入丙村區。1956年,從丙村分出復設雁洋鄉。1958年,建立丙村人民公社。1961年3月,從丙村分出成立雁洋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社建區。1987年4月,改稱鎮。雁洋鎮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約21°C,年降雨量約1500毫米。雨量多集中於三至九月份,屬亞熱帶氣候。
2019年,雁洋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07.2億元,規上工業企業產值33.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7.4億元,稅收收入6.8億元,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80元。
清代以前屬程鄉縣(今梅縣區)萬安都。建制於清康熙年間,時稱雁洋堡。
民國期間,改堡為區、鄉,先後屬梅縣第12區,第三區、第一區。
1950年3月,併入丙村區。
1956年,從丙村分出復設雁洋鄉。
1958年,建立丙村人民公社.
1961年3月,從丙村分出成立雁洋人民公社。
1983年11月,撤社建區。
1987年4月,改稱鎮。
雁洋鎮地處梅縣區東北部,鎮政府駐雁洋圩鎮荷樹崗,距梅縣區人民政府35.2公里。位於蓮花山脈的五指峰下,東、南、西、北四面分別與大埔縣英雅、大埔縣銀江、梅縣區丙村、白渡、鬆口鎮接壤。總面積188平方公里。
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
雁洋鎮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約21°C,年降雨量約1500毫米。雨量多集中於三至九月份,屬亞熱帶氣候。
雁洋鎮境內有梅江過境。
截至2019年,雁洋鎮轄2個社區和2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梅縣區雁洋鎮雁洋中學東側。
雁洋鎮行政區劃 | ||||
圩鎮社區 | 三鄉社區 | 南福村 | 雁上村 | 雁中村 |
雁下村 | 松坪村 | 對坑村 | 添溪村 | 文社村 |
東州村 | 永福村 | 鷓鴣村 | 布里村 | 大坪村 |
長教村 | 陰那村 | 塘心村 | 小都村 | 甲坑村 |
林農村 | 上村村 | 黃坳村 | 石樓村 | 四和村 |
黃沙村 | 高橋村 | 沿邊村 | 下村村 |
截至2018年,雁洋鎮有戶籍人口3.41萬人。
截至2020年,雁洋鎮常住人口19397人。
2019年,雁洋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07.2億元,規上工業企業產值33.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7.4億元,稅收收入6.8億元,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80元。
地名由來
根據父老相傳,古時在雁上、雁中、雁下三個村多為湖洋田,候鳥多,大雁成群,常聚集於此,故稱為雁洋。
嶺南名剎靈光寺
嶺南四大名剎之一的靈光寺坐落於梅縣雁洋鎮陰那山腰海拔約500米處。唐僧潘了拳來此開山建茅寮,圓寂后,唐朝咸通二年(861年)人們在此始建寺,原名聖壽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擴建后改今名。寺內面闊三間,進深七間,面積六千多平方米,寺門上“靈光寺”三字為明粵東御史梅鼎所書。進入寺門,西邊為四大金剛,上掛清康熙嘉應州舉人陳鶚薦題匾:“頂外無山”,佛殿檐下的“空中有月”匾亦為陳所題。寺的布局巧妙,主殿結構神奇,雙層飛檐上,更空上一層,金剛殿、羅漢殿、諸元佛殿、鐘樓、鼓樓、經堂、客堂、齋堂等古樸典雅。
大雄寶殿終年空氣潔凈,供奉“慚愧”祖師潘了拳的塑像前香火鼎盛,香燭濃煙全部順著殿中央正下的螺旋形風斗“八藻井”(俗稱菠蘿頂)升空,殿頂亦片葉不留。殿堂藻井以千百塊木料接嵌壘成,高丈余,形似螺旋寶塔,下八角形上圓錐形,愈往高愈小,如菠蘿紋狀。這種古代通風設備,全國僅存兩處,除靈光寺外,另一處在北京天壇。佛殿左邊有諸天神和二十四諸天神像形右邊的羅漢堂內有十八羅漢。
靈光寺大門前的兩棵古柏,一榮一枯,相傳為潘了拳手植,已逾千年。右側的一棵高30米,枝繁葉茂,左邊那棵高27米,枯而不朽,世人俗稱生死樹。寺前山坡下100米處的山門,雕龍塑風。從靈光寺往下走約300米,位於鐵橋附近的“小歇石”,是露出地表的花崗石“石蛋”,鐫刻著明末翰林院編修兼東宮侍讀學士李二何(士淳)的詩,“小歇石”後面為雁洋先賢李錕建的粲花館,因年久失修、湮沒,重建的粲花館於1986年冬落成。
雁洋鎮境內有省道S223、S224過境。
2019年,雁洋鎮新建成雁洋中心小學,可提供學位1600個,增多了近800個學位。
雁洋鎮
2019年,雁洋鎮籌集各類資金280多萬元,實施產業幫扶、就業幫扶等2050多個幫扶項目,全鎮178戶336人相對貧困戶實現脫貧,脫貧率100%。
綜述
雁洋鎮有以茶文化為主題的雁南飛茶田度假村、以養生文化為主題的雁鳴湖旅遊度假區、以禪文化為主題的靈光寺景區,以紅色教育為主題的葉劍英紀念園,以足球運動為主題的富力切爾西足球學校以及粵東名山陰那山五指峰、橋溪古韻等景區。有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橋溪村及松坪、石樓、雁下村等共187座古民居得到全面的保護與修繕。
葉劍英故居
葉劍英故居
雁南飛茶田景區
雁南飛茶田景區位於雁洋鎮南福村,佔地總面積450公頃,是一個以客家文化、茶文化為主題,融茶葉生產、加工和旅遊度假於一體的“三高農業”、“生態農業”、“旅遊農業”的旅遊度假區,先後榮獲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國三高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全國青年文明號。
雁鳴湖旅遊度假村
雁鳴湖旅遊度假村位於雁洋鎮南福村,總面積769.8平方千米,動植物物種豐富。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廣東最美鄉村旅遊示範區、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6年,雁鳴湖森林公園被評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其中,雁鳴湖旅遊度假村佔地1.1萬畝,以“山水園林路立體開發,農業與旅遊配套建設”的思路開發,以“綠色休閑、養生保健”為主題,強化生態和遊樂兩大特色,按“春暉園、夏曉園、秋實園、冬融園”等四大功能景區建設。
靈光寺
靈光寺位於雁洋鎮境內的陰那山麓,原名聖壽寺,始建於唐朝,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由梅鼎捐錢擴建,易名“靈光寺”,並親書“靈光寺”三字嵌刻在山門殿的門額上,是廣東省四大名寺之一。目前,靈光寺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也是一個“以佛教文化為主線,融佛教、生態、探險、茶文化為一體”的國家4A級景區。
橋溪古韻
橋溪村位於雁南飛茶田景區以東4千米的陰那山五指峰西麓,現有人口223人,常住人口60多人,海外華僑三胞達6000多人,是個名副其實的僑鄉,村裡朱、陳兩姓人家,自明朝末年開始,世代聯姻。村內客家民居建築,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山澗溪流清澈。古樹婆娑、遠山含黛、層林盡染。整個村落內小橋、溪水、古樹、民居構成一幅秀麗客家山村的田園風光。2002年,橋溪村古民居建築群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被評為“廣東最美十大古村落”。
陰那山五指峰
陰那山五指峰位於粵東蓮花山脈東北部,被稱為“粵東群山之祖”。有海拔1298米的玉皇頂、情人谷、觀音岩、帷帳壁、棋盤石、茶泉坑等十幾處景觀,已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在高山之巔建設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主持設計、施工的國內水平最高的大眾科普天文館。陰那山與羅浮、南華鼎峙齊名,並稱“粵東三勝”。
時間 | 榮譽 |
2021年8月 | 擬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鎮(鄉)名單 |
2021年8月25日 | 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鎮(鄉)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