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村鎮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轄鎮

丙村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位於區域東部,距梅州市區梅城20公里,介於北緯24°18'——24°20'、東經118°18'——116°23'之間。東南部鄰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三鄉,西南連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白宮,東北接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松南,西北界梅州市梅縣區城東鎮、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省道S223沿錦江河貫穿丙村鎮,全鎮總面積170.7平方公里。

丙村鎮古時稱扁村,一說因“扁”與“丙”諧音,后改稱丙村;一說南宋末年,元軍南下,宋帝昺南逃,途經扁村前往海陸豐時,曾在顯應祠歇宿一晚,鄉人為紀念宋帝昺的御跡,因之命名為丙村。該鎮面積171平方公里,東南部鄰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三鄉,西南連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白宮,東北接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松南,西北界梅州市梅縣區城東鎮、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鎮政府駐溪聯村。2020年,全鎮總人口32070人(2020年)。

歷史沿革


丙村鎮建制,唐以前無考。唐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程鄉縣分設六鄉,丙村屬萬安鄉轄境。宋時屬程鄉縣萬安都。明代屬程鄉縣萬安都一圖。清康熙年間程鄉縣設置36堡,丙村地方設金盤、丙村(后改錦洲)、雁洋三堡。民國20年(1931年),廢堡設區,丙村先後為十二區、第三區、第一區所轄,建國后更製為丙村區,1958年建立丙村人民公社,1983年復為丙村區,1987年改名丙村鎮。
丙村鎮現轄21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265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丙村鎮風景
丙村鎮風景

地形地貌

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
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
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是山區鎮。境內地勢周高中低,成盆地地形。東北面的陰那山五指峰,海拔1297米,由陰那山綿延而至的蓮花山脈,橫亘鎮境之東部、南部和西部地區。境內有大小河流8條,主要幹流梅江,經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白宮於曬禾灘流入丙村,縱貫鎮境腹地,從鎮東北的烏石頭流入雁洋。

氣候資源

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地理位置靠近北回歸線,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日長,冬日短,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2℃,年平均降雨量1453.4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068.3小時,年平均總積溫7765℃,一年三熟,四季宜耕、宜牧,具有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的良好條件。丙村礦物資源頗為豐富,分佈面廣,有煤、錳、鉛鋅、硫鐵、鑽、金、銀礦和石灰石、瓷土等。

行政區劃


441421113001121圩鎮社區居委會
441421113200220雷豐村委會
441421113201220橫石村委會
441421113202220銀二村委會
441421113203122田頭村委會
441421113204220銀場村委會
441421113205122紅光村委會
441421113206122銀竹村委會
441421113207122新圩村委會
1、溪聯村:舊時張姓、古姓是該地大姓,有共和、溪口、建設、耀子等自然村,因而把這些自然村合稱為溪聯村。現總人口有3254人,其中男1558人,女1566人,主要姓氏有:李、張、廖、胡、黎、古、何等姓。古明清秀才李文固是該村人,現有工程院士古德生。
2、咀頭村:解放前叫水頭村,即溪水的源頭,該村山清水秀,生產隊大集體時期,修了條大水圳到鄭均、聯和、人和等村用於農田和生活用水。現該自然村包括沙坑、橫布、晴塘、仙口、橋頭、藍田、樓下、高墩、完里、陂下、下山、赤坑、石床、薦坑、矮更等15個村民小組組成。本村姓氏有:謝、丘、李、陳、蘇、黃、林、張等。
3、田頭村:舊時,耕種的農田多,土地較為集中,主要生產糧食,以賣糧為主,各地前來買糧,因而人們把這裡稱作田頭社。該自然村包括:江頭、楊桃樹下、圍子里、坪上房屋、珠斗窩、鷓鴣墩、荷樹園、牛角壠、墩下、咸和等村民小組,其中姓氏有溫、房、林、鄧、楊、葉、伍、余、賴等。
4、旋風村:舊時稱為羊角村,幼學上羊角曰旋風而得名。本村共有上元、田嶺、蕨布、馮豐、下坑、黃花坑、上坑、坎頭、正坑等九個村民小組,總人口有1197人。其姓氏有葉、曹、謝鍾闕廖楊邱等。
5、銀場村:舊時叫白沙坪,因在前清時英國人在白沙坪開採銀礦,並在白沙坪冶鍊,固取名銀場村。現銀場村有石央塘、亂石坑、天街、仙水、松樹崗、溪仔唇、榕樹下、聯城、完仔、鋪仔背、上劉、下劉、上鄧、羅屋、東風、上蓮塘等16個村民小組,姓氏有鄧、溫、楊、謝、劉、陳、林等。
6、梅福村:以前為福壽管理區和梅花管理區,一九九九年合併得名為梅福村。現全村總人口有1176人,有明末清初文人李文古先生之墓。現該村自然村包括燕岩、粗石坑、荷樹隆、黎樹崗、塘坑徑、謝屋、廖一、廖二、小黃塘、鳳形、牛形等村民小組。其本姓氏有劉、曾、李、郭、陳、廖、謝、鄧等。
7、大雅村:是舊時大坑裡(今口甲村)和老雅山(今果雅村)兩個自然村的簡稱。現該村包括口甲、果雅、和中甲三個自然村共10個村民小組1400多人口。本姓氏有:藍、鄧、范、謝、鄒、楊、郭、程等。名人有:原國民黨政府軍第六十七軍副總參謀長鄒少炎先生、現代中國著名作家程賢章先生。
8、人和村:早在一百多年前(現人和小學校址內),原是一座“公王”是人聯和)群眾拜神集會的地方,當時因人聯和都無學堂,所以大家都想在這集會的“公王”內辦學堂,因“公王”是人們在此和氣相約集會的地方,所以當時叫人和約,學校辦成后(人聯和)的學子就在人和約讀書,后改為人和小學,人和村的村名就由此引用而來的。
9、雷豐村:全村姓丘,十世祖明遠公,號取雷溪,十三世仲甫公號取雷豐,可能與本村名字屢峰(雷峰)有關而取號。雷峰村現總人口534人,下轄馬江、石街、沙坪、柑子、曬禾等五個村民小組。
10、黃梅村:舊時,在溪邊種有一條梅子樹,有兩百多年歷史,所以老人稱為黃梅村的來由。目前有5個村民小組:徑子、黃一、黃二、黃三、羌坪村民小組。現總人口有821人,其中男386人,女435人,姓氏有:古、曾、廖、黃、陳、林、張等。
11、銀竹村:銀竹村位於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西北方,全村共分15個村小組,有2089人,有林地共近5千畝,水田有924畝,南鄰縣西陽鎮、北鄰是銀場、田頭村、東邊是紅光村,依群山、傍錦江。銀竹靠近錦江河,姓氏比較複雜,但主要有林、丘、李、劉、伍、楊、謝、趙等。以前分長南村和竹桐壩,銀竹村主要縣種植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以柚、番石榴及楊桃等。據傳銀竹曾盛產竹類和梧桐樹,故稱銀竹,外出年長老人均稱竹桐壩。
12、東溪村:東溪村因當地有一條溪水由三鄉東面向西經本村而過,取名為東溪。舊時約六百年前取名為東溪胡(湖),系塔上村民小組胡姓最早入居而取名。300年前其他姓氏逐漸遷入,而取名為東溪湖。現該自然村包括苗斜、窩尾、上陳、下陳、江屋、塘背、車頭、塔上、豐壩、田心、里坑共11個村民小組。其姓氏有謝、張、陳、江、胡、楊、賴、曾、廖等。全村總人口有1395人,其中男680人,女715人,總戶數395戶。
13、群鋒村:群鋒村(群豐村)1955年在中共丙村區委書記劉益昌同志蹲點領導下成立了丙村區第一個高級社,取群眾先鋒之意命名群鋒高級社。群鋒村地處丙村圩鎮西北方,東與紅光村、南與田頭村、西與大雅村、北與程江村接壤。2007年全村總人口1808人,518戶,有村民小組14個,分為3大片。黃坑片(1、2、3、4村民小組)、羅塘上片(5、6、7、8、9村民小組)、羅塘下片(10、11、12、13、14村民小組),其本姓氏有:溫、陳、鄧、謝、鍾、徐等。村中有獨具一格的客家圍龍屋仁厚溫公祠景點等。
14、紅光村:舊時叫井塘村,古稱福安寨,清時由於寨內外水井多,池塘多,而改稱井塘寨(村)現行政規劃為紅光村,位於丙村錦江河北岸,為天然盆地,是唯一沒有山的村莊,風景秀美。村邊二河環繞,錦江橋飛架南北。岸邊古榕參天,村中有建於明朝初期的“北樓關帝宮”香火極盛,還有部分建於明代的古寨圍牆,古時設有井塘街,據考先有井塘街,後有丙村圩。早在清時井塘就被選出十景“文祠翠竹”、“東壩蘆花”、“安橋夜月”、“福安榕蔭”、“錦江秋色”、“鱷潭魚舟”、“北樓閑眺”、“鴨灣釣魚”、“楊園細雨”、“井塘清風”。村裡有多個姓氏,其中又於溫姓為大姓,常住人口約2000多人,面積約0.8平方公里。村裡民風淳樸,歷來崇文重教,耕讀興家,人文、古迹遺產極為豐富,古時貢元、舉人、知縣多名,文武秀才二十多名,入仕為官者眾多,其中溫姓祖先就有三人載入古嘉應州志人物編。民國時期有三將、十八校、七十二尉之美稱。辛亥革命烈士溫生才。曾經多次受到周恩來、葉劍英邀請回國觀光的愛國將領溫明劍,都是該村人。解放后至今,教授、碩士、博士、工程師、優秀企業家,及縣級以上幹部共有200多人。井塘還是著名的華僑之鄉,早在清朝就有人過南洋謀生,如今遍布海外,事業有成后,“番片賺錢唐山使”不忘鄉親父老,為家鄉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15、蘆陵村:相傳很久以前,本村最先住有盧姓和徐姓兩家,故此得名:“盧徐坑”。後來逐漸聚居十三姓人:除了盧、徐兩姓以外,還有劉、江、胡、李、曾、高、藍、林、謝、鍾、葉等十一姓。由於村莊地處石窟河畔,好多人養鸕鶿專來捕魚。又因“鸕鶿”與“盧徐”諧音,人們便習慣叫作“鸕鶿坑”。清末,本村相繼出了十三個半舉人。原居住十三姓村民陸續外遷,全村只剩下葉、劉兩姓。根據村莊的特色,村中樓屋特別多、且三面矮山環抱,人們認為原來的“盧徐坑”或“鸕鶿坑”已不合適,故正式更名“廬陵村”。
16、聯和村:該地有一鹹水坑地名,解放前成立一學校命名為咸和學校,解放初合併學校用名聯和學校,固村名用聯和村至今。聯和村有十七個自然村,人口2400多人,水田1100畝,總戶數600多戶。十七個自然村由山壙、新壙、過壙、鹹水、大岌、山下、村頭、村尾、民豐、大湖、白門、紅聯、矛亢、下亢、桐樓、僑坪、光岌組成,具體姓氏有陳、李、黃、廖、楊、曾、吳、謝、蟻姓組成。
17、鄭均村:我村位於丙村圩鎮5公里,傳說在明朝時期居住有一位姓鄭的大將軍,死後在本村山上安葬,為紀念此將軍,故以後一直我村傳為鄭軍村,正名為鄭均村。現居住有1560多人,共有13個村民小組:元一、元二、元三、坪門、高付、陳源、山方、神架、山下、老屋、徑口、中心、田背村民小組。姓氏:李、郭、徐、房
18、程江村:位於鎮境北部,距丙村圩2公里。舊時,程姓在此居住,村中有一岌崗,而取得名程崗岌,以後程姓移居別處,謝姓、陳姓遷居此處,后改名程江村,現該村有15個村民小組,370多戶,1370多人,其中謝姓占絕大部份,山地有1700多畝,水田、旱地1000多畝,以種養為主。人物:元朝有進士謝天佑;清朝進士謝雲龍;原全國歸僑聯合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謝文思;全國政協委員、省僑辦主任謝文霖;原國民政府立法委員謝哲邦;台灣中央銀行總裁謝森中;美洲中報(美國)主筆謝文蔚。
19、橫石村:位於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西部山區,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將舊政府實行保甲制度時期的“橫徑保”和“石公坑保”合併為一個行政單位,並命名為“橫石村”。現有人口1499人,其中男734人,女765人。現轄管溫屋崗口、石公坑、銀史、冷氣坑等12個村民小組,全村共有姓氏:溫、劉、梁、范、楊、李、陳、余、管、伊等10多個。
20、銀二村:是1963年由丙村公社邊遠山區生產隊橫場大隊批准組建的銀二大隊。1999年3月起更名為銀二村。由石忽、塘肚裡、高湖、上饒、下饒、直坑尾等自然村組成。全村111戶,456人。姓氏有:管、余、林、饒、陳、古、賴、楊、曹等。名人有:中國艦船研究所研究員,核動力專家賴佑文。
21、新圩村:又稱小河唇,由於舊時交通不便,交易市場在韓江河南邊,南北無橋,交通靠木排過渡,小河唇及上游居民要去集市必須在井塘(現紅光)碼頭等候過渡,在等待過程中,經常受地方惡勢力等各方面的阻撓,特別是婦女們更受到無理的干擾,由此種種原因,小河唇人在新圩角開設新的市場,有十幾間門店,碼頭方便了周邊居民貨物交易,而後被人們稱之為新圩。現新圩村所屬有新聯、坑尾、陂唇、李屋、新圩角、陳屋、下松、上松、大汀、三板、江尾、塘唇、下村、欖樹、徐屋等十五個村小組。姓氏有徐、謝、溫、陳、李等。

經濟


丙村鎮擁有“資源、區位、人才”三大優勢,是梅州市梅縣區工業重鎮。形成了以電力、水泥、電子、化工為主的工業發展模式,民營經濟比較活躍,全鎮鄉鎮企業個數143個,其中:鎮(村)辦企業13個、私營企業數64個。2007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7.624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123億元,工業總產值5.501億元,農村人平收入4918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15萬元,,完成稅收1928萬元,鎮級機動財力180萬元。

農業

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是梅州市梅縣區著名的華僑之鄉、文化之鄉、足球之鄉金柚之鄉,也是梅縣區的農業大鎮。全鎮有市、區級農業龍頭企業有5家,鎮級農業龍頭有18家,居全區之列。“三高”、“五化”農業頗具特色,豐都綜合養禽場、梅縣區金航養殖有限公司、紅光廖氏水產養殖場等農業龍頭企業市場前景壯觀,市場牽動力強勁;城鎮化進程加速,現有圩鎮面積3平方公里,是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梅州市梅縣區城東鎮等鄉鎮農副產品集散地,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目前,丙村鎮的田莊豐產、山青地綠、瓜果飄香、商貿活躍、招商引資政策優惠、服務周全到位、社會治安良好、人民安居樂業,是梅州市梅縣區東部經濟走廊中的重鎮之一。

社會


民生

村莊整治規劃、新村建設規劃、中心村至村民小組的連通道路、村莊內部主要道路的硬化、村莊供水設施建設、村莊內部的排水溝渠建設、村莊公用水塘建設、村莊公共廁所建設、村容村貌的整潔、村莊垃圾集中堆放點建設、村休閑小公園建設、村活動中心建設等10多個工程項目整治的實施方案。 

人口民族


2006年末,全鎮總戶數10059戶,總人口43506人。

政治


領導機構

肖濟邦
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政府辦公樓
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政府辦公樓
區委常委、黨委書記、人大主席負責黨委全面工作
郭龍元
黨委副書記、鎮長
負責政府全面工作
李標華
黨委副書記
分管黨群、教育、農業、科技信息、水利工作
謝建業
常務副鎮長
分管國土、城建、交通、公路、環衛工作
彭文秀
副鎮長
分管財貿、畜牧、水產、動物防疫、食品衛生、生協、僑務、統戰工作
楊達良
副鎮長
分管辦公室、計劃生育工作
梁小田
黨委委員、人大副主席
分管人大、民政、醫療衛生、醫保、扶貧工作
吳威光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分管安全生產、企業、招商引資、環保、勞動保障、紀檢監察工作
張偉榮
黨委委員
分管宣傳、文化、廣播、體育工作
陳軍
黨委委員
分管組織、人事工作
劉志剛
黨委委員
分管國土、城建
鍾俊方
黨委委員
分管政法、綜治工作
楊志華
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分管武裝、民兵、“三防”、林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