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五華的結果 展開

五華

廣東省梅州市下轄縣

五華縣,舊名長樂縣,民國初改現名,隸屬廣東省梅州市,地處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上游,是粵東丘陵地帶的一部分,位於北緯23°23′~24°12′、東經115°18′~116°02′之間。縣域版圖略呈三角形。東南界豐順、揭西、陸河,西南接東源、紫金,西北鄰龍川,東北連興寧。縣境東起郭田照月嶺,西止長布雞心石,南起登畲香爐山,北止新橋洋塘尾。東西寬71.59公里,南北長87.99公里,總面積3237.8平方千米,占廣東省面積的1.47%。

五華是南粵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是中國釀酒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的發源地。享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工匠之鄉”的美譽。文化古迹有獅雄山遺址、獅雄山塔、長樂台、長樂學宮等文保單位;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有五華提線木偶戲、五華採茶戲、五華竹馬舞、五華石雕等非遺項目。

五華是國家級農產品主產區、原中央蘇區縣、財政省直管縣。享有國家“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政策”和省“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政策”、“廣州全面對口幫扶政策”等發展扶持政策。

2020年末戶籍人口為1524184人,常住人口為916961人;202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2.97億元,比上年增長2.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10.55億元,比上年增長5.1%。

歷史沿革


地名來源

西漢初,趙佗(河北真定人)為龍川縣令,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十二年),趙佗一次為狩獵率行部到五華山下(即今華城北門外),恰巧高祖派遣漢使陸賈奉旨封趙佗為南越王,趙佗為了朝拜漢室及授封南越王,遂築台於五華山下,名為長樂台。以後以人口繁衍,設為長樂鎮。在北宋熙寧四年置縣時,因縣治所在取名為長樂縣。

建制沿革

先秦時期屬南越。秦漢西晉時為南海郡龍川縣地。
東晉時為東官郡興寧縣地。
南朝齊時屬齊昌縣,梁初廢齊昌縣,屬興寧縣。
隋朝時屬循州(治歸善縣,駐今惠州城區)。
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撤去循州總管府,原循州總管府轄下的潮州、韶州、循州均歸廣州總管府,此後為唐嶺南五管。廣州總管府轄下的循州,轄境相當於廣東省新豐、連平、和平、龍川、河源、興寧、五華、陸豐、海豐、惠陽、惠東、博羅、紫金等地及揭西縣西部。
917年(南漢乾亨元年)析循州置禎州(治歸善縣,駐今惠州市區),循州移治雷鄉縣(今龍川佗城)。河源縣、博羅縣、歸善縣屬禎州;齊昌縣(今興寧市)升格為齊昌府;龍川縣、興寧縣(今五華縣)屬循州。
1071年(北宋神宗熙寧四年)設長樂縣。據史籍記載,西漢時,南越王趙佗曾築台於五華山下,稱長樂台,因而得名,縣治亦名長樂(今華城鎮),屬循州。縣治初設長樂鎮,1149年(宋高宗紹興十九年)遷至七都九龍崗。
1292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復縣治於長樂鎮。
1369年(明洪武二年),撤循州併入惠州,是惠州府七縣之一。明洪武二十一年始築城牆。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長樂改屬嘉應直隸州。
五華縣風光
五華縣風光
1914年(民國三年),因與福建省和湖北省的長樂縣同名,遂改稱五華縣,以境內五華山取名,屬潮循道,道治在潮安縣。1936(民國25年)屬廣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廣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轄興寧、梅縣、龍川、大埔、蕉嶺、和平、平遠、連平、五華等9個縣;因行政駐所興寧縣為原循州舊地,故而通稱循州地區。1949(民國38年)初改為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興梅專區。1952年後屬粵東行政區。1954年縣治遷至水寨鎮。1956年後屬汕頭專區。1965年6月屬梅縣地區。1988年1月地改市,五華隸屬梅州市。
1996年,五華縣面積3226.1平方千米,人口約108萬人。轄30個鎮:水寨鎮、河東鎮、大壩鎮、轉水鎮、華城鎮、新橋鎮、岐嶺鎮、雙頭鎮、潭下鎮、長布鎮、大田鎮、周江鎮、中興鎮、橫陂鎮、錫坑鎮、小都鎮、油田鎮、郭田鎮、雙華鎮、平南鎮、安流鎮、文葵鎮、大都鎮、棉洋鎮、橋江鎮、梅林鎮、華陽鎮、龍村鎮、硝芳鎮、登畲鎮。縣政府駐水寨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五華縣常住總人口879286人,其中:水寨鎮60914人,河東鎮46955人,大壩鎮34001人,轉水鎮45914人,華城鎮73223人,新橋鎮16957人,岐嶺鎮34617人,雙頭鎮20433人,潭下鎮33816人,長布鎮28967人,大田鎮11857人,周江鎮16819人,中興鎮14146人,橫陂鎮43743人,錫坑鎮17279人,小都鎮12539人,油田鎮18840人,郭田鎮24465人,雙華鎮23480人,平南鎮21464人,安流鎮65967人,文葵鎮16483人,大都鎮11271人,棉洋鎮41848人,橋江鎮18380人,梅林鎮32150人,華陽鎮32365人,龍村鎮32873人,硝芳鎮16723人,登畲鎮10797人。
2002年,五華縣轄水寨、大壩、河東、郭田、平南、雙華、棉洋、安流、橫陂、梅林、硝芳、龍村、華田、周江、長布、潭下、雙頭、岐嶺、轉水、華城、油田、大都、橋江、錫坑、文葵、登畲、中興、小都、大田、新橋30個鎮,共有411個村委會、34個居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

五華縣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上游,介於北緯23°23′~24°12′,東經115°18′~116°02′。縣境東起郭田照月嶺,西止長布雞心石,南起登畲香爐山,北止新橋洋塘尾。東西寬71.59公里,南北長87.99公里,總面積3226.1平方公里。縣版圖略呈三角形。東南界豐順、揭西、陸河,西南接東源、紫金,西北鄰龍川,東北連興寧。

氣候

五華是粵東丘陵地帶的一部分,北回歸線橫跨縣境南端,屬中低緯度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日照充足,雨水豐富,夏秋溫熱多雨,冬季較短,開春較早,有利於植物生長。1979~2000年,縣境年均氣溫21.2℃,年均降水1519.7毫米;年均雷暴天數77天,無霜期330天。主要氣象災害有洪澇、乾旱、低溫霜凍、寒露風、倒春寒等。

地質

五華地質較複雜,主要有侵入岩、噴出岩、砂質岩、石灰岩、花崗岩等五大類岩石構成山地、丘陵、盆地等三大地貌類型。全縣山地佔49.1%,丘陵佔41.3%,河谷沖積平原佔5.4%,盆地佔4.2%。

盆地

西南東三面群峰矗立,地勢逐漸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分為西部山地盆地區(北起玳瑁山,南至南琴江,西自白雲嶂、七目嶂,東止馬凹,包括潭下、長布、周江、華陽、橫陂西部和岐嶺、華城、轉水的南部,橫陂、安流的西部,龍村、梅林的北部);東南山地丘陵區(梅江河谷平原以南,琴江谷地以東,包括棉洋、雙華、郭田和龍村、梅林、安流、河東的一部分);北部丘陵區(梅江和五華河谷地北部,包括岐嶺和華城、轉水、水寨的一部分)和中部河谷平原區(包括琴江、五華河沿岸狹長的河谷地帶,和梅江五華縣境河谷平原。琴江河谷平原南起梅林北部,北至河東河口,包括梅林、安流、橫陂、河東、水寨大壩的一部分;五華河谷地西起藍關,東止水寨大壩,包括岐嶺、華城、轉水、水寨大壩的沿河兩岸;在琴江和五華河匯合處,是面積較大的水寨平原)。

山脈

境內山脈多屬東北至西南走向,主要有蓮花山脈、西部山峰和北部低山組成。全縣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31座,其中最高山峰為縣西部的七目嶂(1318米)。
該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西北部南嶺山脈自西北向西南延伸,北有玳瑁山,西北有七目嶂、石馬髻、筆架山、七星嶂。這些高山峻岭,氣勢雄偉,蜿蜒起伏,組成了西北天然屏障,交匯成紫五龍河邊界。這支山脈,尤以七目嶂為第一高峰,海拔1318米;又以石馬支脈,東跨飯簍髻,南越洋塘山,平覆於黃龍、員謹、橫陂、夏阜、錫坑。東南部蓮花山脈由南向東延伸,三天嶂、聖峰嶂、李望嶂、三縣凸、鴻圖嶂,高山相照,巍峨挺拔,延綿八十公里,共有千米以上山峰12座,形成南部、東南部和東部屏障,交匯成揭、陸、華、豐邊境。這支山脈,既有宋丞相文天祥的足跡這,又有天柱山的環山古迹名勝。天堂山上的白雲庵,譽為“廣東名山第七庵”,八鄉山上的鴻圖嶂,築起了粵東電視轉播台。

河流

縣內河流屬韓江流域琴江水系,集雨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大小河流98條。主要河流有琴江河(古名右別溪),集雨面積2871平方公里,五華河(古曰興寧江、縣前河),集雨面積1832平方公里。兩河在水寨河口相匯,東流出境經興寧、梅縣,至大埔三河壩匯合,注入韓江。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縣土地面積3226.1平方公里,摺合4839150畝,占廣東省土地面積1.81%、梅州市的20.37%。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住宅、城鎮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山地、耕地有所減少。至2000年末,山地3640050畝,比1985年減5950畝;耕地(水旱田、旱地)476151畝,比1985年減少22070畝,年均減少1471.3畝。

礦物資源

縣內礦床主要有原生礦床和次生砂礦床兩大類。原生礦床又分大脈型礦床、薄脈型礦床和小脈型礦床;砂礦床又分沖積型礦床和堆積型或殘積型礦床。有金屬礦物和非金屬礦物共53種。
金屬礦物34種。其中有色金屬12種:鎢、錫、鉍、鉬、銅、鉛、鋅、鋁、鈷、鈦、錳、鐵;稀有金屬20種:鑭、鈰、鐠、釹、釤、銪、釔、釓、鋱、鏑、鈥、鉺、銩、鐿、鑥、鉭、鈮、鈹、鋯、銣;貴重金屬2種:金、銀。
非金屬礦物19種:石灰石、重晶石、螢石、水晶石、獨居石、電氣石、鉀長石、雲母、石墨、耐火石、石英石、玻璃石、方解石、蛭石、石棉、瓷土、稀土、煤、大理石。
礦點97處。其中鎢礦、鉬礦達國家標準一級一類;螢石礦屬世界一級品;鉀長石儲量和質量均居全省首位;瓷土含鋁多,含鐵少,儲量大,質量上乘,其中尤以郭田、河東油田為最;油田礦泉水單日井涌量1662.68噸,其遊離二氧化碳、偏硅酸、鍶和鋰含量以及礦化度均達國家《飲用天然礦泉水》(GB8537-87)標準;全縣溫泉有4處,開發利用3處,其中轉水維龍湯湖熱礦泥,經專家鑒定含有人體所需的60多種微量元素,被譽為“天下第一奇”。

水資源

五華縣地下水全靠降雨下滲積存而成,地下水常年為5.29億立方米。過境年徑流量13.03億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土地水資源量為80.5萬立方米,每畝耕地佔有水量5212.54立方米。全縣可利用水量為8.67億立方米,其中蓄水2.68億立方米、引水5.39億立方米、提水0.6億立方米。需水量5.22億立方米,其中農業需水4.56億立方米,工業需水0.02億立方米,人、畜、生活需水0.64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13.81萬千瓦,可開發量9.94萬千瓦。
地表水
縣境地形複雜且降雨量分佈不均。1979~2000年,全縣年均降雨量1519.7毫米、蒸發量1844.8毫米,冬春季節蒸發量多,占年蒸發量的36.4%。年均地表水資源量25.97億立方米,豐水年(P=10%)地表水資源量38.18億立方米,平水年(P=50%)地表水資源量24.93億立方米,枯水年(P=90%)地表水資源量15.32億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土地水資源量80.5萬立方米,每畝耕地佔有水量5212.54立方米。此外,過境年徑流量(主要是琴江和五華河)13.03億立方米,佔全縣徑流量的50.17%。因此,汛期會增加防洪壓力,枯水期卻能補充供水量。
地下水
縣境地處南嶺與蓮花山脈之間,地形受歷次地殼運動影響,形成了五華大斷裂和紫金大斷裂,並伴隨形成周江斷裂、水寨斷裂。地下水資源直接以降雨和地表徑流為補給源,並以河川基流的形成與地表水資源重複交替轉換。因此,地下水資源不充足。參照《廣東省水文手冊》,用頻率90%枯水年的本地水徑流15.32億立方米和過境水7.69億立方米的23%折算,全縣地下水資源每年為5.29億立方米。

動植物資源

五華動植物種類繁多。境內有各種獸類20多種,禽類100多種,兩棲爬行類50多種,各種植物1000多種。
植物資源
一、珍貴樹種
縣內珍貴樹木有:泡桐、水松、穗花杉、油欏樹、落羽杉、觀光木、刺桫欏、吊皮椎、山桐子、將軍樹、三尖杉、南方紅豆杉、粘木、紅椿、伯樂樹、野龍眼等。主要分佈在省級自然保護區—大田七目嶂,區內粗石坑桫欏(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群落面積較大,數量可觀,其中一株高8.2米,譽稱桫欏王;棉洋七畲徑林場有水松12株,平均樹高14米、胸徑28.2厘米;雙華軍營村荷樹坳有觀光木3株,其中一株高達16米、胸徑82厘米。
二、優良樹種
杉樹
主要分佈在登畲、硝芳、龍村、華陽、梅林、長布、大田、潭下、小都等鎮,面積15.24萬畝,蓄積量28.92萬立方米。屬縣用材林優質樹木。
濕地松
70年代初引進縣內各地種植。種植面積9.79萬畝,蓄積量22.42萬立方米。屬近代用材林優勢樹種。
果樹
主要有妃子笑、黑葉、桂味、糯米糍品種荔枝,河東茶亭岡沙田柚(梅州金柚),大田果合柿,雙華板栗,棉洋桃駁果,周江柑桔,華城楊桃,轉水水晶柚,中興冬蜜梨等。
三、中草藥
全縣共收集民間野生中草藥1000多種。經專家鑒定237種,其中列為全國重點普查143種。經臨床應用,藥用價值較高的129種。
屬灌木類有黃花猛、枸杞菜、兩面針、錢排樹、巴戟、假杜仲等29種;
喬木類有白緣樹、芙蓉樹、油籮樹、半楓荷、五指毛桃、枇杷等19種;
濕草類有老蟹夾、過塘蛇、鳳尾草、白花一枝香、溪黃草等36種;
荒草類有含羞草、金鎖匙、七娘草、滿山香、消山虎等36種;
其他有仙人掌、毛披樹、蘆薈等9種。
家種藥材有巴戟、茯苓、金銀花、淮山、川心蓮、枳殼、砂仁等38個品種。
動物資源
一、珍稀動物
全縣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雲豹、蟒蛇、五爪金龍、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鷹,二級保護動物穿山甲、小靈貓、大靈貓、白鷳(省鳥)等。
二、引進飼養動物
80年代始,縣逐漸引進動物飼養。畜類有:丹麥長白、廣州大白、比利時斯格(瘦肉型)、杜洛克品種公豬,巴基斯坦辛地紅、人工授精的雜交黃牛,荷蘭、陝西奶牛,瑞士雜交奶羊,安奇拉長毛兔,西德長毛免,狼狗,沙皮狗,哈巴狗,波絲狗等;禽類有:紅波羅、海佩科、白洛克、金黃洛克、AA、仙居、石岐雜等品種雞,櫻桃谷鴨,北京鴨,獅頭鵝等。
其他動物有石岐肉鴿、美國鷓鴣、海狸、雉雞、果子狸、美國青蛙、甲魚、烏龜、蛇等。
三、引進水生動物
淡水養殖有尼羅羅非魚、福壽魚、埃及鬍子鯰、泰國野鯪、美國雲斑鯝魚、蟾鬍子鯰、豐鯉、異育銀鯽、淡水白鯧、桂花魚、三魚魴、羅氏治蝦、銀魚、烏鱧、長江大口鯰等。

行政區劃


2016年,五華縣轄16個鎮(水寨鎮、河東鎮、郭田鎮、雙華鎮、棉洋鎮、安流鎮、梅林鎮、龍村鎮、橫陂鎮、華陽鎮、周江鎮、長布鎮、潭下鎮、岐嶺鎮、轉水鎮、華城鎮),412個村民委員會,7390個村民小組,34個居民委員會。縣政府駐水寨鎮。
2019年年末五華縣行政區劃一覽表
鎮名稱村民委員會名稱
村委會
(個)
村民小
組(個)
居委會
(個)
水寨員瑾、河尾、羅湖、犁灘、協和、良美、黃井、大嶺、大布、上壩、壩美、大沙、高車、善坑、平湖、中洞、榕樹、崗陽、壩心、澄湖、大湖、七都、蓮洞234494
河東走馬、增塘、苑河、苑堂、澄塘、東溪、太和、沙渴、寶瑞、下村、下一、高榕、下二、黃湖、河口、牛石、賽洞、布頭、磜坑、三田、桂田、蟬塘、桂嶺、羅塘、林石、楓林、聯嶺、平東、黎塘、黃坑、平西、黃泥寨、油新、下陶、浮湖、磜新、洋坑、萬華、油田、化裕、和民、大嵩、高車塘435553
轉水畲維、維龍、益塘、新豐、畲荷、黃梅、青西、下潭、五星、青塘、長源、流洞、蛇塘、新華、新民、三源、黃龍、矮車、里塘、旱塘、楓林塘214251
華城滿堂、紅星、高華、南方、興一、城鎮、董源、鐵爐、葵富、興中、新興、高竹、萬子、齊樂、維新、維西、湖田、西林、觀源、塔崗、城東、黃埔、黃金、河子口、河亨、新二、新建、新四、民主、新一、新五、華安、新亨、洋田3411603
岐嶺羅經、朝陽、皇華、北源、榮貴、合水、鳳凰、榮福、黃福、龍寨、聯安、清溪、孔目、王化、魯占、黃塔、塔星、龍嶺、華源、荷梅、龍水、大蒲、雙山、磜下、赤水255042
潭下杞水、南華、文里、福靈、模石、竹梅、龍田、樂道、品畲、汶水、上圍、光華、新田、柏洋、布坪、錫坪、大玉、百安、中村、金石203151
長布石礎、藍塘、長生、長安、琴塘、棟嶺、橫江、粘坑、金華、北洋、棟新、太平、源潭、梅塘、紅旗、嶂下、大客、大徑、大坑、福興、高磜、五彩、樟村、青崗、中心252702
周江新良、甘茶、龍堵、獅潭、蘭魚、黃華、冰坎、早成、藍坑、聯太、黃布、溪口、良寧、峎頭、紅源、增洞、利洋、桂子、龍洞、三河、利河、中興22399
橫陂東山、新聯、石下、章聯、西湖、橫陂、崇文、江南、超群、楊恩、紅光、聯長、華閣、夏阜、新寨、葉湖、近江、湖塘、長塘、增華、坑口、興華、壩頭、老樓、羅陂、東升、田布、長興、安全、斑魚、桐樹、雙聯、貴人、增大、小都355693
郭田湖華、磜下、硿南、龍潭、橫塘、三坑、石團、布美、雙光、郭田、坪上、蕉州122491
雙華黃徑、禾沙、大陂、軍營、冰塘、蘇區、華拔、華南、竹山、虎石、福全、華東、公平、雙華、矮畲、富美162541
安流學園、大九、雙福、吉程、樟潭、龍樓、福龍、福陂、福華、完塘、三江、低坑、洑溪、東禮、福江、半徑、半田、吉水、萬塘、龍中、藍田、福西、學少、青江、葵樟、五聯、樓江、里江、長江、文葵、福嶺、紅山、聯新、雙徑、大和、大同、聯和、豐聯、勝利、上布、河沿、石門427894
棉洋群星、榮華、洛陽、新光、中新、琴江、紅星、美光、竹坑、羅城、福城、聯西、美田、葵嶺、黎洞、棉洋、陽光、平安、綠水、唐純、橋江、溜砂、水湖、雙璜、富強、大光266742
梅林新成、福新、福塘、新塘、黃沙、上磜、華光、招田、三樂、尖山、金坑、梅北、梅南、梅林、琴口、優河、梅東、宣優184171
華陽高塘、紅洞、蓮高、社徑、太坪、葉新、小拔、坪南、華陽、華南、華新、大拔、陂坑133291
龍村梧溪、公聯、杜坑、睦賢、龍村、金龍、樟華、塘湖、三湖、洞口、大坑、湖中、宮前、潭溪、石溪、柏溪、新艷、雲溪、南洞、南中、水口、水南、興民、黃洞、營田、老田、硝芳、南口、留畲、先河、吉祥、榕溪、翻新、黃獅、登畲、大梧、下灘375963
合計全縣轄16個鎮,412個村民委員會、7954個村民小組,34個居民委員會
說明:2014年1月,原屬七輋徑林場管理的大光、徑頂自然村增設為棉洋鎮大光村。

人口民族


人口

1979年末,全縣人口797041人。1990年末1017460人。2000年末1173423人,比1979年增長47.22%。21年共增人口376382人,年均增17922人。其間,年增人口數量最少的是1999年,比1998年增7301人,最多的是1990年,比1989年增38722人(其中有部分為前幾年漏登人口)。
1979年起,縣每年堅持抓好計劃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長率成逐年下降趨勢。2000年,全縣人口出生率降至12.91‰,比1979年下降17.44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降至7.94‰,比1979年下降15.95個千分點。人口增長逐步趨於平穩。
計劃生育工作成效顯著,全縣人口增長勢頭得到有效控制。2012年末,全縣總人口為1334985人,比上年增加13089人,增長1.0%。其中,常住人口為1067563人,比增0.7%。
2016年年末,全縣總人口為1516426人,其中,非農人口為455154人,農業人口為1061272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69人。
2018年末全縣總人口為1524090人,其中城鎮人口為490155人,佔總人口的32%;鄉村人口為1033935人,佔總人口的68%;男性人口為793794人,女性為730296人,性別比為108.7%。常住人口為1091241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35.91%,比上年末提高0.69個百分點。出生率為13.69‰,比上年下降3.33個千分點;死亡率為7.33‰,比上年提高1.37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為6.36‰。
2020年,全縣常住人口為916961人,性別比為102.37%;0—14歲人口佔比29.58%,15—59歲人口佔比53.52%,60歲及以上人口佔比16.90%(其中65歲以上人口佔比12.33%);每10萬人口中,擁有大學學歷(大專及以上)4665人,擁有高中學歷(含中專)11673人,擁有初中學歷41039人,擁有小學學歷28354人。

民族

五華縣人多屬漢族,還有蒙古族、壯族、回族、滿族、瑤族、藏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維吾爾族、侗族、土家族、白族、朝鮮族、佤族、高山族、塔吉克族等少數民族。旅居海外華僑13萬多人,港澳台同胞29萬多人。

政治


縣委領導

● 縣委書記: 吳 暉 
● 縣委副書記: 朱少輝 傅國強 
● 縣委常委: 鍾光振 張愛芳 宋學希 劉敬東 幸國平 羅麗思 招業斌 周長山 

縣政府領導

● 縣政府黨組書記、縣長: 朱少輝 
● 縣政府黨組副書記、常務副縣長: 宋學希 
● 縣政府黨組成員、副縣長: 甘飛鴻 謝國泉 張 裕 招業斌 李政江 
● 副縣長: 賴俊香 

縣人大領導

● 人大常委會主任: 鄧伯錦 
● 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李偉華 曾冬雲 李永浩 李清昌 溫志清 張少凡 

縣政協領導

● 政協主席: 葉天泉 
● 政協副主席: 徐建雄 鄧秋香 胡高雲 劉冠鵬 李炎香 鄒志軒 
● 秘書長: 顏定文 

縣紀委領導

● 縣紀委書記: 幸國平 
● 縣紀委副書記: 鍾湘衡 葉汝強 

經濟


綜述

五華是農業大縣。1979年後,逐步由單一的農業經濟向工業、服務業為主的第二、三產業轉變,經濟發展速度逐年增長。經省、市統計局統一核算,2020年五華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162.97億元,比上年增長2.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12億元,增長1.2%,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11.9%;第二產業增加值36.05億元,增長3.7%,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42.3%;第三產業增加值84.79億元,增長2.1%,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45.8%。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由2019年的22.0:22.6:55.4調整為2020年的25.8:22.1:52.1。全縣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55億元,比上年增長5.1%;其中,稅收收入7.11億元,增長0.47%。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3.64億元,比上年增長4.2%。
五華縣有個體工商註冊戶52851戶、註冊資金33.67億元、從業94222人,分別同比增長13.7%、18.7%和13.1%。全年新增個體工商註冊戶10336戶、註冊資金7.84億元、從業17007人,分別同比增長33.7%、-25%和47%;新增私營企業1616家、註冊資金83.97億元、從業19096人,分別同比增長5%、-2.6%和11%。城鎮登記失業人員273人,同比增長0.2%,城鎮登記失業率2.4%。
2020年,五華縣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4.2%。其中,交通業投資同比增長44.5%(其中“高速公路+高鐵”投資同比增長52.4%),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8.3%(其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37%),房地產投資同比下降9.9%,市政教衛旅等其他項目投資同比下降37.6%。
2020年,五華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19元,比上年增長3.0%;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72元,增長1.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3元,增長3.7%。
工農業產業園區:廣州番禺(五華)產業轉移工業園、廣東五華經濟開發區、河東綠色生態工業小鎮、五華河東工業區、五華縣工業區、五華縣台商工業園、五華縣華城工業園、五華縣安流工業園、粵台(梅州)自行車產業園、五華紅木傢具產業園、廣東五華科技孵化產業園、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園、五華縣循環經濟產業園、五華縣華南產業園、五華縣茶葉產業園、五華縣絲苗米產業園、廣東金柚產業集群、梅州柚優勢產區產業園、五華縣電子商務產業示範園、中國供銷粵東農產品電商批發城、五華百歲山礦泉水生產基地、中國聯塑花卉種植基地、梅州市南粵家政工程綜合服務示範基地、廣東五華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漢光超順種植基地、益華控股粵東區總部、跨境說粵東總部基地、粵東智慧能源數字產業基地、五華橫陂通用航空產業園等
城市商貿綜合體:五華奧園廣場、益華粵東全球購產業城、深圳市金晉集團城市綜合體、五華中駿世界城、五華銅鑼灣廣場、紅星美凱龍家居購物公園等

第一產業

2020年,五華縣農業總產值68.65億元,比上年下降0.5%。全年糧食總產量34.32萬噸,比上年增長2.8%;其中稻穀330546噸,增長3.4%。茶葉3835噸,增長8.8%;水果88008噸,增長5.0%;甘蔗24271噸,增長3.9%;大豆1807噸,增長3.5%;花生8097噸,增長0.5%;煙葉1927噸,增長0.3%,木薯6271噸,下降75.7%。全年肉類總產量51173噸,比上年下降11.9%;其中,豬肉產量30060噸,比上年下降16.7%。生豬年末存欄310975頭,比上年增長3.3%;牛年末存欄47273頭,比上年增長1.0%。

第二產業

2020年末,五華縣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0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66億元,同比增長4.8%。完成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4.9億元,同比增長4.0%。全年工業用電量33868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0.3%。全縣有資質建築業企業30家,實現建築業總產值73.7億元,同比增長5.9%,建築質量穩步提高。

第三產業

2020年末,五華縣金融機構各項本外幣存款餘額315.90億元,比上年末增長8.6%,其中住戶存款餘額257.2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1%。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190.0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4.8%。存貸比60.2%,比上年同期高7.9個百分點。
2020年,五華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69億元,比上年下降7.4%。按行業分:批發業銷售額39.14億元,下降6.5%;零售業銷售額38.36億元,下降10.3%;住宿業銷售額0.29億元,下降33.8%;餐飲業銷售額3.91億元,下降16.7%。按經營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61.09億元,下降8.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0.60億元,下降5.1%。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15463.15萬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2.0%;其中,外貿出口總額15067.17萬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9.6%。實際利用外資實現1447萬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8.6%。

文化


文物古迹

五華歷史悠久,人文積澱厚重,是世界球王李惠堂的故鄉,也是原中央蘇區縣。境內文物古迹眾多,有華城獅雄山秦漢遺址、長樂學宮、獅雄山塔、李威光故居,雙華英烈廟,橫陂李惠堂故居,轉水榮槐樓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3處。其中,獅雄山秦漢遺址被列為廣東省“八大大遺址”之一。
縣文物博物工作起步較晚。原收集的一批石器、陶片、瓷器和革命文物,大部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爛或搶走,資料無存。1982~1984年,開展全縣性文物普查工作,發現一批很有價值的文物點和傳世文物,計有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春秋戰國文化遺址73處、秦漢遺址1處、古城池遺址2處、古村寨場遺址20處,古塔、橋、宮廟、祠堂、民居等25處,古墓葬20處,古陶瓷遺址20多處,古石場2處,摩崖石刻、碑記10多處,及石雕、木雕、書畫、陶瓷等。還有革命遺址和紀念建築30多處,紅軍標語30多條,革命文物20多件。

千年古寺

天池古寺,坐落於古循州府(今廣東省五華縣華城鎮秦南越王趙佗勃興之地),地處新橋最高山頂平風台,因高山湧泉而得名。
古寺歷史悠久,聲名遠播,曾與南華寺,光孝寺並列為廣東省三大古寺之一,古寺始建於東晉年間(公元358)至今已有1650餘年。興盛於唐初,最鼎盛之時出家僧眾多達200餘人,在寺院安居常住。求佛聞法的信士也絡繹不絕。
文革期間古寺被毀,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一場山火把寺院周圍延綿上百公里的原始生態森林一掃而光。古寺也僅有房舍兩間,漏風漏雨無以為繼,情何以堪。
今逢盛世,政通人和,2012年在釋戒正師父帶領下,由五華縣人民政府批准重修天池古寺,以弘揚正法,凈化人心,古寺重光。望廣大善男善女鼎力相助。

民間藝術

五華民間藝術斑斕,文化底蘊深厚,品種較多。除木偶戲、採茶戲外,還有竹馬舞、春牛舞、花朝戲、嗩吶七盞燈、客家民歌、獅舞、龍舞、鑼花舞、八音樂班、雜耍等近20個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文藝品種。其中五華提線木偶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竹馬舞、石雕、採茶戲、鑼花舞、長樂燒制酒工藝和下壩迎燈被省政府列入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廣州解放紀念雕像(廣州解放紀念碑、廣州解放紀念像)、越秀五羊雕像、南越王墓石雕群、珠海漁女雕像等均出自五華石匠之手的石雕精品。
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樂鼓,是五華民間傳統文體項目。金龍、醒獅被視為福神降臨之物,節日串演城鄉,大受人們歡迎。金龍身長4丈,頭寬3尺,以布為身,9人持桿起舞,一持龍球,蹈導其前;另有4人持竹桿(頂端用硬紙貼製作鯉魚、公雞、魚、蝦彩圖)作柱,立於四方,金龍則穿梭柱間起伏、滾動,情趣喜人。轉水新民村的金龍舞舞技多變、樂鼓動聽,久負盛名。
五華舞獅多屬“王”獅,有單獅舞、雙獅舞之分,舞獅表演嫻熟生動,情趣喜人,翻滾、竄方桌、跳風車、疊高取寶尤為精彩。醒獅團拜后,還有武術表演,拳、棍、耙、刀、劍的單練和對陣,刀光劍影,緊張動人。1979年後,縣內龍獅隊不斷發展壯大,活動日漸頻繁,常在重大節日和慶典會上表演,深受人們喜愛。
竹馬舞
五華竹馬舞民間俗稱“舞竹馬”。竹馬舞隨客家先民遷徙而來,已有500多年歷史。其曲譜獨具一格,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熱烈奔放的情趣,群眾喜聞樂見,主要流傳新橋。1993年1月,新橋竹馬舞表演隊被選派參加中央電視台在梅州錄製電視片《神州百姓鬧元宵》演出,獲好評。1994年12月,在梅州市舉行世界客屬第12次懇親大會上,獲藝術遊行表演一等獎。2000年10月,新橋鎮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方言

秦以前,居民少,屬南越族。其後,中原居民始有南遷來縣。北宋末年始,五華古代先民因災荒、戰亂由中原自北向南謀生,輾轉贛閩入粵,分批遷移,定居長樂(今五華境地)。至明初漸多,經世代繁衍,遂形成以傳承中華文化的漢族客家民係為主體的群落聚居地。明清時,雖有極少量少數民族居民(如瑤、苗族)雜居其中,后或遷移他地,或與漢族客家同化,清末以來已無所聞。五華幾乎成為純漢族客屬區。五華縣本地的通用語言屬於客家話粵台片梅州話的一種,也稱五華話,梅州市轄的梅縣、興寧、蕉嶺、平遠、五華、大埔、豐順等縣,說的同是客家話,語言交流不存在障礙,但在語音上卻有些差別。

地方特產

五華土特產豐富,岐嶺長樂燒酒,被評為國優產品;華順富硒綠茶入選“廣東十大好春茶”;華城細核荔枝、大田柿花、棉洋桃駁果、轉水紅粬,歷為名品;綠茶、七畲徑茶、板栗、老紅酒、巴戟酒、三黃雞、釀豆腐、特級豉油、白芒壩花生、新橋腐竹、龍村臘蔗、雙華巴戟、益塘荔枝、長布土茯、茶亭岡沙田柚,以其獨特的風味和功用,為世人所稱道。五華還被省列為水果、南葯、紫膠、烤煙生產基地,產量、質量均居全省前列。五華石業歷史悠久,素有“工匠之鄉”的美譽,金木雕、竹編工藝、石雕等工藝品久負盛名。
五華美食有:魚生、擂茶、鹽焗雞、鹽焗雞爪、鹽焗烤鴨、釀豆腐、釀香菇、釀苦瓜、釀茄子、梅菜扣肉、客家牛肉丸、客家釀酒雞、五指毛桃煲雞湯、五指毛桃豬骨湯、燜狗肉、狗肉煲、仙人粄、炒雞酒、炒田螺、發粄、甜粄、菩米、菩米粥等。2018年,五華縣確定五華釀豆腐、白切雞、大布七夕葯粄、豬肉丸、南灃山擂茶、釀腐衣·西利、鮮香羊肉煲、秘制全鵝、橫陂小炒、香脆無花果為五華首屆“客家十大名菜(含小吃)”(其他詳見:客家菜、客家美食、客家飲食、客家小吃、梅州美食等詞條)。

交通


五華是梅州通往珠三角的主要門戶之一,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曾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公路養護先進單位”稱號。
公路:境內有長深高速(梅河高速公路)、濟廣高速(興華高速)、汕湛高速、畲華高速公路、華陸高速以及正在建設的大豐華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205國道以東西方向橫穿境內,228省道、239省道以南北方向橫穿境內,交通四通八達。
鐵路:廣梅汕鐵路設有華城火車站,可以直達廣州、梅州、深圳、武昌、汕頭等城市;梅龍高鐵設有五華站,項目建成后,與贛深鐵路、廣汕鐵路銜接,梅州市與廣州、深圳中心城區之間將實現90分鐘通達。
航空:五華通用機場已列入廣東省交通“十三五”規劃,並列為梅州市2017年重點工作。五華通用機場按照A1類通用機場設計,總投資預計2億元人民幣。近期飛行區指標2B,跑道長度800米,飛行規則為目視飛行。機場主要用途為飛行培訓、私人飛行、航空旅遊、短途運輸,並提供應急救援、森林防火、公安巡邏、電力巡線、航拍航測等公共服務。五華通用機場的建設,是金泉航空有限公司布局通航產業園和通航特色小鎮的核心組成部分。
2020年,五華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4.11億元,比上年下降4.0%。完成全社會貨物周轉量7.91億噸公里,比上年下降3.7%,完成旅客周轉量1.41億人公里,比上年下降73.0%。年末全縣公路通車里程4054.59公里,公路密度為125.23公里/百平方公里;境內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78.13公里;實有公交線路6條,公共汽車30輛,出租汽車53輛。2020年全縣民用汽車擁有量為13.16萬輛,比上年增長14.8%。其中,個人汽車擁有量10.96萬輛,比上年增長13.5%。

社會


文化事業

2020年,五華縣共建調頻廣播電台1座,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1個,有線電視用戶4.09萬戶,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為20.5%。全縣有縣級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博物館2個,鎮級文化站16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448個、村(居)文化廣場442個、農村文化俱樂部76個。縣城文化廣場演出12場次,送戲下鄉演出202場次,其中,縣採茶戲傳承保護中心103場,縣提線木偶傳習所83場,縣文化館16場。圖書館現有藏書30.45萬冊,進館讀者23萬人次,圖書流通量21.13萬冊次。
文化場館:五華縣文化館、五華縣博物館、五華縣圖書館、中國現代足球博物館、五華足球科技館、五華紅色體驗館、五華提線木偶傳習所、五華縣採茶戲傳承保護中心、五華縣長樂學宮博物館等。

科學技術

2020年,五華縣國家專利申請總量達到826例,同比增長9.3%;其中專利授權量655例,同比增長22.0%。

醫療衛生

2020年末,五華縣有衛生機構40個,床位4749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451人,其中:執業醫師1113人,執業助理醫師836人,其他2502人。
主要醫院:五華縣人民醫院、五華縣中醫醫院、五華縣婦幼保健院、五華縣慢性病防治站、梅州市人民醫院華城醫院、梅州谷城醫院、五華縣第二人民醫院(華城)、五華縣第三人民醫院(安流)、五華世客口腔醫院、五華縣康泰精神病醫院、五華縣皮膚院、五華明鑫醫院、五華殘疾人康復醫院、五華一鳴醫院、五華福康醫院、五華琴江醫院等。

體育事業

2019年末全縣各類註冊登記體育協會27個,新增五華縣長跑協會,會員有7945人,比上年增長25%,全縣社會體育指導員共3450多人,增長2.1%;全年組織、協助舉辦大型賽事共15項(其中3場大型國際體育賽事),舉辦校園足球四級聯賽共693場次。
五華奧林匹克中心惠堂體育場已於2018年10月建成並交付使用,並於2019年1月1日啟用,惠堂體育場可容納3萬名觀眾,2019年將作為梅州客家足球俱樂部中甲聯賽的主場。
2019年1月1日晚,梅州市第一屆棕櫚·客家杯“一帶一路”國際足球邀請賽開幕式和揭幕戰在五華縣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惠堂體育場舉行,賽事時間為2019年1月1日晚至10日。
2019年中國足球協會女足四國賽(中國四國女足邀請賽)將於2019年1月14日至21日在五華縣奧體中心惠堂體育場舉行。參賽隊伍有中國女足、韓國、奈及利亞、羅馬尼亞等國家的女足國家隊,這是梅州足球史上迎來最高級別的國際足球賽事。
2019年5月16日,五華縣人民政府與中國足球協會合作共建中國沙灘足球國家希望隊,標誌著全國首支沙灘足球國家希望隊落戶五華。在2019世界沙灘足球俱樂部杯賽事中,代表中國參賽的梅州客家沙灘足球隊奪得世界亞軍,為中國沙灘足球創造了歷史。
體育場館:五華奧體中心、五華惠堂體育場、五華縣人民體育場、五華威光體育館、五華足球文化公園、五華橫陂足球小鎮、五華足球科技館、五華長樂游泳中心、五華縣曲棍球基地等。

環境保護

2020年末,五華縣有環境監測站1個,環境監測人員16人;全年城區空氣質量優良以上361天。共有污水處理廠16座(其中,鎮級14座、縣城1座、工業園1座),垃圾處理站67個。全縣有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20個,全年投放治理水土流失資金5254萬元,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為0.52。全年林業完成新造林面積2.08萬畝,林木蓄積量累計達790.73萬立方米。全縣共有自然保護區1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4.90萬公頃;縣級森林公園2個,城區綠化覆蓋率41.2%。
截至2012年有市級以上自然保護區12個:李望嶂、益塘、五華天柱山、天吊嶂、天堂山、蒲石頂、桂竹園、五華清水河、龍獅殿、插天嶂、七目嶂、鴻圖嶂。

社會保障

2020年,五華縣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113.31萬人,比上年下降1.6%;參加農村養老保險45.22萬人,比上年增長2.3%;參加失業保險4.14萬人,比上年增長16.7%;參加工傷保險6.56萬人,比上年增長54.46%;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6.54萬人,比上年增長15.9%;享受社會養老保險離退休人員3.50萬人,比上年增長5.7%。全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困難群眾36381人,其中,城鎮431人,農村35950人。現有特困供養人員3823人,其中,在院集中供養232人,分散供養3591人。發放醫療救助資金7708.57萬元,救助74407人次(其中:精準扶貧建檔立卡人口因病住院救助52147人次,救助資金5314萬元)。

文化教育

1979年後,五華教育事業發展加快。1980年,全縣基本完成掃除青壯年文盲任務,獲“基本掃除文盲先進縣”稱號。1984年,全縣基本普及小學教育。1991年,中小學危房校舍改造經省、市驗收合格,評為優秀。1992年,以全省第四名、全市第一名通過國家高標準掃除青壯年文盲達標驗收。1996年9月,以全市最高分通過省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簡稱“普九”)達標驗收;1997年1月被國家教委授予全國“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先進縣稱號。
2020年,五華縣教育財政撥款21.80億元,比上年增長2.5%。全縣有普通中學53所,在校學生70195人,比上年增長1.9%;其中高中11所,在校學生22873人,比上年增長2.5%。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1279人,比上年增長21.2%;小學160所,在校學生102747人,比上年增長1.21%。適齡兒童入學率98.85%,比上年提高0.02個百分點;小學畢業生升學率為100%,與上年持平;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100%,與上年持平,高中畢業生升學率98.85%,比上年減少0.06個百分點。在2020年高考中,全縣入省3A線以上7870人,入圍率為86.38%;入本科線以上2012人,入圍率22.08%。
教育基地:遠恆佳創新教育特色小鎮、遠恆佳·五華教育城
高等院校:華南農業大學華順農林產業學院
高中:五華縣水寨中學、五華縣高級中學、五華縣中英文高級中學、遠恆佳廣東公學、五華縣田家炳中學、五華縣五華中學、五華縣安流中學、五華縣橫陂中學、五華縣琴江中學、五華縣龍村中學、五華縣萃文中學、五華縣皇華中學、五華縣棉洋中學等
職業技術學校:五華縣職業技術學校、五華縣技工學校、五華縣西湖文武學校、五華縣成人中等專業技術學校、五華縣長興職業技術學校、五華縣教師進修學校等
初中:五華縣華新中學、五華縣興華中學、五華縣中英文實驗學校、五華縣羅湖黃岡實驗學校、華東中學、華南中學、五華縣轉水中學、五華縣華西中學、五華縣梅林中學、五華縣萬龍中學等(詳見:梅州市中學名錄)

旅遊


七目嶂自然保護區

五華縣七目嶂自然保護區
五華縣七目嶂自然保護區
七目嶂位於梅州市五華縣大田鎮青岡村,北與龍川縣博石下交界,東與東源縣黃村鎮毗鄰,南與紫金縣中壩鎮相連。周邊有海拔千米以上高山16座。其中主峰七目嶂海拔1318米,因可眺望五華、龍川、紫金、連平、和平、博羅、東源縣7縣而名,佔地58.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93%。1990年7月設立七目嶂天然次生闊葉林保護區,1995年5月升格為市級自然保護區,1998年12月獲准為廣東省省級自然保護區。
七目嶂保護區內物種繁多。經專家考證擁有植物191科601屬1055種,野生動物23目53種。其中,有屬國家珍稀保護植物桫欏(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三尖杉、吊皮錐、紅椿等15種,被譽為“粵東明珠、物種寶庫”。有植物活化石之稱的桫欏,群落面積大,樹高超過2米的13棵,最大的一棵胸徑26厘米、高近9米、冠幅達20平方米,據專家稱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目前發現的最高的一株,譽稱“桫欏王”。珍稀動物有雲豹、蟒蛇、雉雞、穿山甲等,還有從廣西引進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獼猴,現已繁殖有2~3群。
七目嶂自然風光秀麗,群峰峻峭,這裡有距今6000多年前的中生代森林景觀,有形象逼真的天然崖景。其中有稱為“精衛填海”、“木石駝鳥”、“觀音出浴”、“仙女浣沙”、“鱷魚上山”、“烏龜覓食”的奇異景觀。離主峰200米處,有個被稱作“高山海底世界”山坳,散立著千萬個酷似海洋生物的岩石,有“海龜望月”、“仙蛙斗歌”、“龜牛親吻”、“海螺相親”、“海蛙幽會”、“海貝開屏”、“螃蟹爬岸”等景觀。

石馬山

位於梅州市五華縣長布鎮西北部,海拔1180米。因百丈懸崖上有天然形成酷似一牧童牽馬圖而冠名。山中有栩栩如生的“筆架凌霄”、“怪獸下山”、“神龜馱書”、“仙人洞”、“酒缸潭”、“雙門墩”、“風門坳”等怪石奇景,山下有石寮、石屋等古代客家建築遺址,山上稀產靈芝、香菇、木耳、茶葉、石花等貴重藥材、食品、名茶。相傳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被貶任惠州刺史時曾游經此地,並寫下《石馬吟》一首云:“石馬生成在惠州,仙人遺下幾千秋。狂風瑟瑟毛無動,細雨霏霏汗有流。青草可吞難張口,鐵鞭任打不回頭。諸君莫問何方歇,天地為欄夜不休”。

益塘水庫景區

位於梅州市五華縣轉水鎮與潭下鎮之間。水庫庫容量1.6億立方米,是梅州最大水庫。庫內有300多個庫灣,10多座特色各異的孤山小島。1993年,縣政府批准益塘水庫為旅遊風景區,著手規劃建設。1999年,深圳西湖公司投資購置電動遊艇等設施,興辦遊船、品果、度假旅遊項目。至2000年,已建成益塘大佛、杜鵑花徑,正在建會務中心和荔枝園別墅。

足球小鎮

2017年8月10日,國家體育總局公布全國第一批96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試點項目名單。我市五華縣橫陂鎮運動休閑特色小鎮(足球小鎮)榜上有名,成為此次全國唯一以足球為特色的入選項目。
五華縣橫陂鎮足球小鎮毗鄰縣城,選址在球王李惠堂故里聯長村,位於舊城區與琴江新城區交界處,擬以綠色、生態發展為原則,建設15個11人制標準足球場,配套建設1個四星級酒店公寓、運動場館、足球產業辦公樓、中德足球學校、山林住宅、球迷酒吧街、餐飲美食街。該小鎮規劃佔地面積1200畝,計劃總投資6億元,首期投資2億元。

五華奧體中心

五華奧體中心全稱是“五華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位於五華縣琴江新城內,規劃用地面積約17.54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約8.33萬平方米,總投資約9億,分兩期進行建設。一期體育場及其他配套設施已經完成;二期工程項目將建設可容納3000人的體育館、5人制和7人制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游泳池等體育設施以及停車場等附屬設施。該項目將重點打造成為集市民健身、娛樂、文化交流和足球競技等為一體的大型功能綜合型公園,並可滿足國內中甲以上的足球賽事的承辦標準。其中,五華惠堂體育場於2019年1月1日正式建成開館,是目前全國標準最高、規模最大的縣級運動場館之一;威光體育館是集籃球館、游泳館、羽毛球館三館一體的綜合性體育場館,預計2019年下半年建成投入使用。
五華主要旅遊景點有:客天下旅遊產業園、漢光超順農旅園、七目嶂生態旅遊區、湯湖熱礦泥山莊、益塘水庫旅遊區、五華紅色體驗館、中央蘇區(五華)歷史博物館、古大存故居、古大存紀念長廊、東征軍政治部舊址、曾國華將軍故居、“亞洲球王”李惠堂故居、武狀元李威光故居、長樂學宮、秦漢文化特色光影小鎮、獅雄山塔、南越國長樂台遺址、榮槐樓、新民樓、龍獅殿抽水蓄能電站觀光旅遊區、平安寺、白雲庵、高山寨英烈廟、頤星湖健康生態旅遊產業園、登雲嶂生態雲霧茶景區、湖田農莊、蒲麗頂森林公園、琴江親水公園、老禾倉生態旅遊村、五州陽光溫泉度假區、雙龍山生態旅遊區、五華國際健康城、五華溫泉旅遊度假區、營田三市生態園、新豐寨現代農業休閑園、七輋徑茶園生態旅遊區、潭下鷹嘴桃園、龍獅殿生態農業觀光園、華城鉬礦國家礦山公園、球王故里足球產業園、天堂山生態休閑旅遊區、華城古鎮文化旅遊區、千年客邑遺址西門寨等。
2018年共接待遊客71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92%,全縣旅遊業總收入達51.02億元,比上年增長16.79%。

代表人物


古長樂縣人傑地靈,自置縣至清,先後考中進士25名,舉人203名,貢生609名;任七品以上官員227人。宋代賓州刺史古鞏,明代開國功臣陳秀甫,山東巡撫張慎、雲南巡撫顏容端、都察院左都御史古彥輝,清代武狀元李威光,武榜眼曾瓊琲,廣東布政使溫榮槐,四川提督江童茂,廣東水師提督魏大斌,福建水師提督李南馨,成都知府魏成漢,抗英民族英雄張清齡,唐宋大家裔派清代詩人溫訓、吉履青,近現代革命家東江紅軍創始人古大存,著名紅軍幹部馬文、賴紹宏、張劍珍、劉愈忠、李繼生、邱林華、周鑒祥等,廣東都督張我權,國民政府水利部長鍾天心,國民政府首都警察廳副廳長李國俊,抗日名將如鄒洪上將、鄒震岳中將、繆培南中將及李友梅、鄭明新、李宏達、湯毅生、曾友仁、鍾世謙、鍾定天、古肇英、溫轟等,國民黨第十三兵團副司令兼第九軍軍長黃志良,國軍空軍上將魏崇良、陳南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開國中將曾國華,新時期解放軍將領陳添林、古建中、楊耿光、鄧淼泉、廖維宏等,亞洲球王李惠堂,中國現代軍醫之父徐華清,孫中山先生女婿孫中山遺囑見證人駐巴西公使戴恩賽,瀘州老窖創始人溫榮盛,中西名醫宋智秋,國藥名醫曾月根,畫家魏岸覺,文學家林楓,教育家何朝棟,經濟學家魏雙鳳,著名作家陳國凱、張況,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學家陳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虛擬人之父”鍾世鎮,科學家李耀輝、曾源華、魏應新,原悉尼市副市長傑出華僑政治家曾筱龍,愛國僑領李桂和、魏松,比利時王妃李然,傑出富商繆壽良、葉澄海、溫純青、卓定華、周國輝、何慶華、溫育青等,原廣東省副省長萬慶良、鄧文釗,原湖南省副省長徐明,原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曾天節、鄭群,原駐巴哈馬大使胡定賢,原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鄭德濤教授,漢劇藝術家李仙花,2011年亞洲空手道錦標賽冠軍曾翠蘭等均出生於五華縣,此外還有眾多知名五華籍人士和五華籍僑胞、港澳台同胞,如《厚黑學》書作者李宗吾,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曾志偉,著名港星萬梓良,中國台企聯會常務副會長,深圳台商協會會長黃明智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獲得榮譽


“足球之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中華詩詞之鄉”、“木偶之鄉”
“工匠之鄉”(石匠之鄉、鐵匠之鄉、牙匠之鄉)
“國家級糧食主產區”、“國家級糧食高產創建示範縣”、“廣東省產糧大縣”、“生豬調出大縣”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法治縣先進單位”、“全國優秀公安基層單位”
“廣東省縣級文明城市”、“廣東省衛生縣城”、“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21年5月27日,被國家體育總局確定為首批全國縣域足球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