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格庄遺址
照格庄遺址
照格庄遺址位於煙台市牟平區文化街道辦事處照格庄村西,1972年發現,1987年被煙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社科院考古所山東隊、北京大學等單位聯合對遺址進行了局部發掘,確定該遺址距今約3600-3900年。
目錄
照格庄遺址位於牟平區城東南雷神廟東側。地處平原,西部有一條小河,東為照格庄村。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220米。1972年發現。1979年10月,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與煙台地區文物管理組進行發掘,共挖探方12個。地層堆積有四層:一層為耕土層;二層至四層為文化層,均屬岳石文化。出土遺物有陶器、骨器、石器、青銅器等。清理灰坑40餘個,有圓形、圓角方形和橢圓形。圓角方形的灰坑均為二連或三連坑,坑與坑之間有小土梁相隔,每個坑的面積大小不等,一般為3~4平方米,可能是房屋遺跡。遺址的發掘,對研究夏代半島地區夷人文化提供了一批新資料。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照格庄遺址的圍壕,壕溝上部口寬4米左右,深2米左右,遺址北部壕溝保存較好。在發掘現場,考古人員共清理出南北長45米,東西20米的壕溝,從整體分佈來看,這只是整個壕溝的東北角。根據勘探,整個圍壕保存完整,南北長260米、東西長150米,東壕的中部有可通過的道路。據煙台市博物館研究館員、副館長王富強說,已發掘出土的完整圍壕並不多。它的主要作用是防禦功能。圍壕內有生活區域、手工製作區等,而在圍壕的外面則是農業生產和採集、狩獵和漁獵等活動區域。考古人員還介紹說,圍壕在古代聚落形態的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
此次發掘還引進了一些先進的科技考古手段,對地層和各類遺跡堆積的土樣進行了系列的採集,並進行浮選,全面考察各類動植物的形態及其所反映的歷史原貌,這對研究當時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活模式提供了豐富資料。
房址為地穴式,平面呈遠形,室內分兩部分,據分析有可能為制陶者休息場所,另外還發現了一些柱洞,為地上建築。古窯址窯室以上被後期破壞,要是以下部分保存較完整,有火塘、窯口及若干個操作間,窯口由石板封護。據推測,當時的居民可能就在河道兩側取土,並用河水清洗陶土,製作出各種形狀的陶器。
據了解,1972年,附近村民在農耕中頻頻發現古文物,經考古人員勘察,照格庄遺址由此被發現。王富強說,1979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對該遺址進行了試掘,發現了比較單純的岳石文化遺存,距今約3500年至4000年,時代相當於夏代,因最早發現於山東平度東嶽石村,有別于山東龍山文化,遂定名為岳石文化,岳石文化的確立和諸多發現為山東東夷文化的研究揭開了新的篇章,夏商周時期東夷文化的歷史也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照格庄遺址也由此成為東夷文化研究的典型遺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