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珠江口盆地的結果 展開
  • 大型新生代為主的沉積盆地
  • 東部

珠江口盆地

大型新生代為主的沉積盆地

珠江口盆地位於東經113°10’—118°00’、北緯18°30’—23°30’之間,是南海北部大陸架和陸坡上的一個大型新生代為主的沉積盆地,沉積岩厚度大於10000米。

徠北接萬山隆起區,西鄰海南隆起區及,鶯歌海盆地,南界西沙一東沙隆起區,東以東沙隆起區與台灣西南盆地相隔。內部可劃分為七個構造單元,即珠一、珠二、珠三等拗陷,神狐暗沙、海南、東沙等隆起及北部斷階。三個拗陷總面積8.1萬平方公里,占盆地面積的55.1%,拗陷內早第三紀沉積厚1000—5000米,晚第三紀沉積厚2000一6000米。三個隆起及一個斷階總面積6.6萬平方公里,占盆地面積的44.9%。在隆起上早第三紀只在局部斷陷內有沉積,厚度500一1500米,晚第三紀沉積分佈廣,厚度1000—2500米。

發現經過


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
1974年初,中國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在完成了北部灣的油氣普查任務后,確定了在廣東大陸架開展油氣勘查的戰略轉移。1974年9月,廣東省革命委員會在佛山召開石油地質工作會議,馮志強代表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在大會發言,建議今後應將珠江口海域作為油氣普查的主要戰場。其後,具體將勘查工作布置在東經108°—114°,南到北緯16°,北抵廣東沿岸,總面積29萬平方公里,比例尺為1∶50萬—1∶100萬。1975年初,由海洋二號調查船從廣東大陸架西部湛江灣向東以40公里的線距進行地震、磁力、測深等綜合調查,經過5個多月的緊張施上,當年完成10條主測線,總長5219公里。1975年11月編寫出《廣東大陸架地質構造輪廓》的報告,正式宣布發現珠江口盆地,明確指出:珠江口外坳陷帶(包括珠江口盆地和瓊東南盆地)是廣東大陸架的主體,是油氣勘探首先注目的對象。

地理分區


1976年,編寫了《南海北部海洋地質初查報告》,把珠江口盆地劃分為北部斷階、珠一坳陷、珠三坳陷、東沙隆起、神弧暗沙隆起、珠二坳陷等16個二級構造單元。明確指出了北部灣、瓊東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台灣淺灘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氣遠景,其中珠江口盆地面積最大,是一個大型的新生代沉積盆地,具有面積大、厚度大、沉降深、沉速快、生油條件好的特點。並根據其構造發育和生、儲、蓋地質條件,將盆地劃分為Ⅰ、Ⅱ、Ⅲ級油氣遠景區,其中珠一坳陷和珠二坳陷的主體部位、衛灘隆起西南部及中部隆褶帶南部是油氣遠景最有利的Ⅰ級遠景區,珠三坳陷的主體部位是Ⅱ級遠景區。

地層層序


珠江口盆地的新生代地層層序,自上而下為第四系、上新世萬山組、中新世粵海組、韓江組、珠江組、漸新世珠海組、始新世恩平組和文昌組、古新世神弧組。其中珠江組上部海相泥質岩、珠江組中下部和珠海組非海相泥質岩(盆地南部過渡為海相)、恩平組和文昌組的湖相泥質岩均可作為生油岩系。各組地層簡述如下:
徠珠江口盆地
徠珠江口盆地
第四系:下部為砂礫石層,中部為灰色粉砂質粘上層與灰色砂礫岩層互層,上部為灰色、灰黃色粘土、含礫粗砂層,厚78.5—418米,從西北向東南增厚。本系含有NN19-NN20帶超微化石,其中盤星的消失可作為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分界。
萬山組:下段以灰色—暗灰色粉砂質泥岩為主,夾薄層灰色砂岩。上段為灰白色細礫岩、砂岩為主。總厚282—780米。下部泥岩廣泛超覆於全盆地各組地層之上,N19帶大量產出浮遊有孔蟲和出現較深水的底棲有孔蟲種屬。鈣質超微化石屬NN12-NN16帶,數量多,分佈廣。
粵海組:下段為灰白色細礫岩夾薄層灰色粉砂質泥岩。中段為灰色粉砂質泥岩、泥質粉砂岩和中粒砂岩互層。上部以灰白色砂礫岩為主,夾粉砂質泥岩、灰質砂岩。厚度34—814米,所含生物化石較少,與韓江組之間存在沉積間斷。
韓江組:岩性自下而上由粗變細,可分兩個正旋迴。每個旋迴下部為灰色砂礫岩、砂岩和泥岩的不等厚互層,上部以灰色、灰綠色粉砂質泥岩為主,夾薄層褐煤、瀝青質頁岩和灰質砂岩。厚478—1303米,下部地震剖面上常可見到局部斜層結構,說明為珠江口盆地三角洲主要發育期,與下部珠江組為連續沉積。
珠江組:下段為厚層灰白色砂岩夾深灰色泥岩、白雲質砂岩和瀝青質頁岩,局部見少量棕紅色岩層。上段為灰色、淺灰色泥岩夾白色砂礫岩、白雲質砂岩、鈣質砂岩。頂部以泥岩為主。厚337—819米,富含有孔蟲和鈣質超微化石,屬濱海、淺海沉積環境。
珠海組:主要為一套灰白色、灰色塊狀砂礫岩、砂岩夾深灰色泥岩、瀝青質頁岩,下粗上細。在邊部地區夾有棕紅色或雜色砂岩及泥岩。厚0—585米,沉積環境下部以陸相為主,往上為海陸交互相。橫向上南部為濱海、淺海環境,東部和西部屬河流平原、瀉湖和海灣相。
恩平組:以含煤系地層為特點,下部為大套砂岩夾泥岩,上部為黑灰色泥岩與砂岩互層,夾煤層和炭質頁岩。厚0—1320米,沉積環境東部為河流平原、湖沼相,西部屬三角洲平原相。
文昌組:岩性以一套厚層灰黑色、褐灰色泥岩為主,夾少量砂岩,上部夾有煤層。本組分佈廣泛,厚0—912米,屬濱湖、淺湖至半深湖相沉積。
神弧組:在盆地西部為一套暗棕色—灰白色厚層塊狀礫岩、含礫砂岩夾少量泥岩、粉砂岩。東部為以凝灰岩為主的火山碎屑岩夾雜色岩層。厚0—958米,本組地層不整合超覆於變質岩和燕山期花崗岩之上,僅含孢粉化石,沉積環境屬沖積、洪積相。

歷史開發


早期

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
1977年10月,珠江口盆地的石油鑽探由勘探二號平台在珠一井進行試鑽,至1980年共鑽了7口探井。在珠二井和珠四井均見到油氣顯示和油砂。1979年5月31日,由勘探二號平台施工的珠五井開鑽,7月9日完鑽,井深3150.34米,在井深2314—2838米間的8個層位中發現了大量油砂。終孔后,綜合解釋了8個油層,總厚26.2米,經對其中3個油層測試,獲日產原油295.7立方米。為慶賀在珠江口盆地首次打出高產油氣流,表彰在珠江口盆地找油的有功單位,1979年10月10日國家地質總局、廣東省革命委員會在廣州召開慶功授獎大會,給南海地質調查指揮部的7個單位記功授獎。從此,揭開了珠江口盆地油氣勘探新的一頁。1980年4—6月,在珠江口盆地第三構造帶3號高點施工的珠七井中,在上第三系中試獲少量原油,進一步擴大了找油的新層位,提高了對珠江口盆地的石油遠景評價。

21世紀初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在該地區作了大量油氣基礎地質調查。2002年4月,國土資源部組織開展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工作。經專家論證,《南海北部陸坡深水海域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及評價》項目被列為首批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項目之一,由國家財政出資,國土資源部組織實施,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承擔,於2004年正式啟動。
2006年07月13日,中國國土資源部宣布,中國海域油氣勘探取得重要進展: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南海北部陸坡深水海域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及評價》項目,在中國南海珠江口盆地實施的LW3-1-1井獲得天然氣重大發現,初步估算天然氣資源超過一千億立方米,有望成為中國海域最大的天然氣發現。第一口水深超千米探井重大發現,證明中國南海珠江口盆地白雲凹陷是一個有利的油氣富集區,證實中國南海深水海域具有較大的油氣資源潛力,大大增強了中國進行南海北部深水陸坡油氣勘探的信心。
2012年12月28日,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位於南海珠江口盆地的兩個油田項目正式投產。番禺4-2/5-1油田平均水深約為100米,預計將於2014年達到高峰產量。另一油田項目流花4-1油田平均水深約268米,中海油結合該油田特點,採用新建水下生產系統,同時依託周邊已有設施進行開發;預計油田將於2013年達到高峰產量。中海油在番禺4-2/5-1油田擁有75.5%的權益,任作業者;合作夥伴柏靈頓資源中國有限公司擁有其餘24.5%的權益。流花4-1油田為中海油自營油田,中海油擁有100%的權益,並任作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