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春瑪玉茶
產於雲南紅河州綠春縣的茶葉
綠春瑪玉茶,屬於綠茶,是雲南名茶之一,素有“西南龍井”之譽,瑪玉茶因產於綠春縣騎馬壩鄉哈尼山寨瑪玉村而得名。綠春瑪玉茶炒制的主要工藝有殺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提毫五道工序。1980年首屆雲南名茶評比,瑪玉茶以其獨特品質,成為雲南六大名茶之一。
綠春瑪玉茶
綠春瑪玉茶創製於20世紀70年代,為新創名茶,屬綠茶類,產於綠春縣。綠春,美如其名,山清水碧,四季如春,素有滇南春城之稱。1980年、1981年連續兩年被評為省名茶之一,實屬雲南省新創的優質名茶之一。
綠春瑪玉茶主要產於原產地在雲南紅河綠春縣騎馬壩鄉瑪玉村,該村地處紅河州境內省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自然保護區黃連山腹地。黃連山自然保護區中分佈眾多野生茶樹群落,這些野生茶村群落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成為參天喬木,其中最大的主幹直徑84厘米,生長年限已有1700餘年,其根部萌發的再生枝剛勁挺拔,綠葉紛披,顯示無限生機,再生茶樹高15米,主幹直徑18厘米。
綠春瑪玉茶產於雲南紅河州綠春縣牛洪茶場。該場地處海拔1500米的高山上,這裡東季無霜無嚴寒,夏無高溫酷暑的獨特小區氣候,晝夜溫差大,最高氣溫26.3攝氏度,最低氣溫10攝氏度,年均氣溫17攝氏度。相對濕度84%,年降雨量2600毫米,天然植被好,土壤有機質含量2%~3.6%,pH值約為5~5.5。有效積溫5470℃,良好的生態環境,特適宜茶樹的生長。
綠春瑪玉茶的品質特點是,外形條索緊結重實,白毫顯露,香高持久,滋味鮮爽濃厚,伴有蜜糖香味,湯色黃綠清澈,葉底嫩黃勻整明亮。更有趣的是,常泡瑪玉茶的杯壁不起茶垢,故被稱為不起茶垢的綠春瑪玉茶。
瑪玉茶採摘細嫩,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採回的鮮葉經過精細的揀剔,剔除病蟲葉、變態葉和雜質,薄攤在竹匾上,放在陰涼處,使其蒸發一定水分,去除青草氣后再行炒制。
綠春瑪玉茶炒制的主要工藝有殺青、揉捻、炒二青、炒三青、提毫五道工序。其中炒制手勢的靈活運用和鍋溫的控制是使瑪玉茶外形美觀、內質優異的關鍵。
瑪玉茶含有蛋白質、氨基酸、生物鹼、有機酸、多酚類、糖類、脂肪等有效成分。
有除煩去膩、解渴、明目、暖胃、提神、消食、散寒、解毒等作用,對人體有益。
茶水比為1:7、1:18、1:35和1:70時,水浸出物分別為干茶的23%、28%、31%和34%,說明在水溫和沖泡時間一定的前提下,茶水比越小,水浸出物的絕對量就越大。另一方面,茶水比過小,茶葉內含物被溶出茶湯的量雖然較大,但由於用水量大,茶湯濃度卻顯得很低,茶味淡,香氣薄。
綠春瑪玉茶
茶水比和水溫一定時,溶入茶湯的滋味成分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因此,沖泡時間與湯色和滋味濃淡爽澀關係密切。例如,茶水比為1:50用沸水沖泡1分鐘,茶多酚和咖啡因的浸出率分別為38%和28%,茶湯中茶多酚與咖啡因比率為3.3,茶湯滋味淡薄;沖泡5分鐘時,這兩種成分的浸出率為88%和57%,兩者比率為2.9,滋味適宜;而沖泡10分鐘時,兩種成分的浸出率分別為96%和92%,其比率為4.4,滋味濃澀。因而,以沖泡5分鐘為宜。第二、三、四次沖泡依次延長,分別採用1分半、2分和2分半鐘即可。這樣沖泡,茶湯不至於出現前濃后淡的現象。緊壓茶一般用煮漬法沏茶並進行調飲,最好把茶葉風味成分一次性充分提取出來,獲得較高濃度的茶湯,要求煮沸10-15分鐘。
綠春瑪玉茶
瑪玉茶按原料等級和製作工藝分為特級和普通級兩種。
特級瑪玉茶選用發育健壯、初展完整的一芽一葉瑪玉鮮茶為原料,經殺青、初揉、初干、復揉、烘焙、揀剔等工藝精製而成。
普通級采瑪玉茶一芽二至三葉,以雲南大葉茶烘青製作工藝進行加工而成。
綠春瑪玉茶
1983年,第二屆雲南名茶評比,被評為雲南十大名茶之一。以瑪玉茶樹品種製作的綠玉銀毫獲“雲南名茶新秀”稱號。
1992年,第二屆雲南名茶評比,瑪玉茶又獲雲南名茶稱號。
1993年瑪玉茶被首屆昆明出口商品交易會定為茶葉類唯一指定商品。
1999年,首屆“雲茶杯”雲南名茶評比瑪玉茶再獲名茶稱號,以瑪玉茶樹品種製作的碧玉春茶獲雲南省優質茶。
歷屆雲南名茶評比,瑪玉茶均榜上有名,記載了瑪玉茶優秀品質和綠春縣制茶工藝技術日臻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