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腸石,考古學名詞。河北定縣北庄中山簡王墓的發掘,第一次證實了東漢諸侯王墓所用“黃腸石”的構築形制。
考古學名詞。河北定縣北庄中山簡王墓的發掘,第一次證實了東漢諸侯王墓所用“黃腸石”的構築形制。
黃腸石
黃腸石流行於東漢前期土坑豎穴諸侯王墓,是由
西漢黃腸題湊的黃腸木發展而 來,黃腸石構築的石牆石材分為長方和方形,長度約一米。上面有時會有墨書題字或刻字,多記載
年號,工匠名,產地。
根據石料分析,
諸侯王墓中出土的黃腸石皆從千里之外運來,反映了當時
商品經濟的發達,物流的繁盛,漢人對資源的強大控制力。
黃腸石銘刻
《
後漢書》記皇帝喪葬禮儀雲;“
司空擇土造穿。……油堤帳以覆坑。
方石治黃腸題湊便房如禮。”可知東漢時期皇帝墓葬,以方石壘砌地宮成為制度,所用大型長方形石材,仍稱之為“黃腸題湊”。這種葬式也賜用於諸侯國王、后妃公主、貴族大臣等。文獻記載與考古資料證實,就
漢代帝王陵墓而言,地下建築部分,西漢以壘砌
柏木為槨室,稱之為“黃腸題湊”;東漢改木為石,稱之為“黃腸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