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庄鄉

湯庄鄉

湯庄鄉,地處河南省的東南部,與商水縣城相距不足1.5公里,東距周口市5公里,西距漯河市徠40公里,總面積57.01平方公里(2017年)。全鄉湯庄村、東口頭村、西口頭村、訾庄村、趙橋村、張樓村、劉口村、大趙莊村、北坡村、南坡村、魏坡村、婁沖村、雙王村、鐵爐村、楊尤庄村、雷樓村、趙集村、楊庄村、北劉庄村、陳寨村、老楊庄村、均戶庄村、吳樓村、傅樓村共29個行政村,102個自然村,30811人(2017年),5.8萬畝耕地。

湯庄鄉境內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濕潤,雨量適中,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

概況


湯庄鄉位於商水縣北部,東北與周口市川匯區毗鄰,東距商水縣城不足1.5千米。面積66平方千米,人口5.3萬人。轄湯庄、東口頭、西口頭、訾庄、趙橋、張樓、劉口、大趙莊、北坡、南坡、魏坡、婁沖、雙王、鐵爐、楊尤庄、雷樓、趙集、楊庄、北劉庄、陳寨、老楊庄、均戶庄、吳樓、傅樓24個行政村。漯(河)阜(陽)鐵路過境。
徠[郵編]466100 [代碼]411623211:~201湯庄村 ~202東口頭村 ~203西口頭村 ~204訾庄村 ~205趙橋村 ~206張樓村 ~208劉口村 ~211大趙莊村 ~212北坡村 ~213南坡村 ~214魏坡村 ~215婁沖村 ~216雙王村 ~217鐵爐村 ~218楊尤庄村 ~219雷樓村 ~220趙集村 ~221楊庄村 ~222北劉庄村 ~223陳寨村 ~226老楊庄村 ~227均戶庄村 ~228吳樓村 ~229傅樓村

沿革


1958年設湯庄中心鄉,同年建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4.9萬,轄吳樓、趙集、雷樓、雙王、鐵爐、楊尤庄、劉庄、老楊庄、陳寨、均戶庄、楊庄、付樓、訾庄、算張、馬口、湯庄、趙橋、龍王廟、曹營、董歡、張樓、大趙、劉口、魏坡、西口頭、東口頭、婁沖、北坡、南坡29個行政村(102個自然村)。

歷史文物


湯庄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母系社會,這裡就是人類的群居處。至今在鄉第一中學仍保留著仰韶文化遺址---西陵寺,被列為縣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知名人物


湯庄雖經歷了歷史滄桑和時代變革,但湯庄人苦讀書、勤耕耘、親良善的傳統美德得到繼承和發揚。在當今政治、經濟、軍事、科技、佛教等領域,湧現出了一批被當地人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名人,僅縣團職以上或副高職稱以上的知名人士達38人,世界佛教協會主席,現在台灣的李悟明法師,就是本鄉大李庄人。

交通狀況


湯庄鄉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周漯公路、漯阜鐵路、漯界高速公路、李城公路和城巴公路橫穿鄉境,村村都通了磚碴路。在本鄉境內,鐵路有客車站和貨車站,高速公路有出入口,人員往來與貨物運輸十分方便。電力通訊設施:境內建有3.5千伏變電站一座,29個行政村都進行了農網改造,102個自然村全部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

水利資源


南有汾河,北有沙河,東有護城河,西有引水總乾渠,中部排灌支渠縱橫,閘涵設施完善。人力資源:擁有勞力29095人,其中35歲以下初中以上20000人,大中專生689人,教師495人。農副產品資源:盛產優質小麥、玉米、棉花、芝麻、大豆等。年黃牛存欄4750頭,生豬存欄3萬多頭,羊存欄3.5萬隻,家禽存欄31萬餘只。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為有志之士和企業家到湯庄辦加工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經濟建設


湯庄鄉高效農業初具規模。今年全鄉種植蓮藕5000畝,被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命名為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種植蓮藕品種主要有鄂蓮1號、5號,武指2號,一般畝產4000---5000斤,總產可達2000萬斤。藕魚兼種兼養面積1500畝,兼養的品種有金絲鯰魚、八胡鯰魚等,畝產千萬左右,總產可達150萬斤。玫瑰種植800畝,有16個優良品種,2003---3004年,總產可達56--64萬公斤以上。畜禽養殖業正向規模化發展,其中百頭以上的養豬大戶發展到10戶,2000隻以上的養雞、養兔大戶發展到11戶。利用荒坑廢塘發展規模養魚,水面積達300畝,養殖品種有鯉魚、草魚、元魚等,畝產900萬左右,總產在27萬斤以上。發展優質雜果3000畝,在大幹渠堤岸形成了精品林帶;在高速路,周漯路兩側種植楊樹4萬餘棵,建成了用材林帶,並鞏固了在趙集、雷樓行政村分別建立的200畝良種組培繁育和150畝清源花木示範園。去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2537.8萬元。
湯庄鄉老企業鞏固新企業發展。全鄉262家大小企業運轉正常,其中以板材加工、麵粉加工、水泥預製品生產為主,鄉鎮企業年總產值達700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