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戰

中國林學家

王戰(1911---2000),字義仕,遼寧省東港市湯池鎮石岱村人,是我國知名的林學家、森林生態學家、植物分類學家,在舊中國從事林業工作近20年,新中國成立后先後任林業部科技委委員,中國林學會、中國生態學會理事顧問,《生態學雜誌》、《森林生態系統研究》主編,並任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博士生導師。2000年1月30日,在瀋陽逝世,享年90歲。

人物簡介


王戰,林學家。天安東(今遼寧東溝)。1936年畢業於北平大學農學院森林系。曾任中央林業實驗所技正、東北大學農學院副教授。新中國成立后,歷任瀋陽農學院、東北林學院副教授,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現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研究員、副所長,中國林學會理事,中國生態學學會理事,國際林業聯合會會員。曾深入山川林海,採集全國各的植物標本萬餘號。深入研究了四千餘種森林植物的林學和生物學特徵,發表楊柳等近百個新分類種群。對中國東北森林的發展、演替規律、森林類型和採伐更新等經營問題研究較深,並從生態平衡學說出發,提出采育擇伐、栽針保闊的觀點,為制定中國森林的採伐更新規程作出了貢獻。是中國神農架第一次科學考察的組織者和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站的組建者和學術領導人。

逝世


王戰先生1911年5月4日(舊曆)生於遼寧省東溝縣湯池鄉,2000年1月30日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於瀋陽,享年90歲。今年正值王戰逝世4周年。在中國社會、經濟、科技日益發展和進步的新形勢下,我們懷著深深的敬仰,深切地緬懷這位中國可持續林業的開拓者和天然林保護理論與實踐的先驅。

地位


王戰先生是中國著名、國際知名的林學家、森林生態學家、植物分類學家,在舊中國從事林業工作近20年,新中國成立后先後任林業部科技委委員,中國林學會、中國生態學會理事顧問,《生態學雜誌》、《森林生態系統研究》主編,並任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在長期的學術生涯中,一直從事林業科學研究和教育工作,是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的主要創建者之一,是中國科學院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站奠基人。

教學方法


王戰先生在從事教學與科學研究的60多年中,先後在北平大學農學院、西安臨時大學、西北聯大、國立西北農學院、東北大學農學院、瀋陽農學院、東北農學院、東北林學院任教,講授《樹木學》和《造林學》等。教學中,他深入鑽研,不斷創新;教學內容詳實豐富、注重實踐,教學方法靈活先進、精益求精,教學態度嚴肅認真、誨人不倦,教學板書圖文並貌、生動活潑,講課語言風趣流暢、引人入勝。王戰先生非常注重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是眾所周知並公認的德高望重的一代名師。

森林考察


王戰先生在早期的科學研究實踐中,抱著科學救國、強國的信念,參加並領導了多次森林考察活動,對中國的森林資源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和科學的評價。1937年王戰先生與著名植物學家劉慎諤教授進入四川蛾邊縣沙坪廳原始森林,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植物探險考察;1943年,領導了歷史上首次鄂西神農架原始森林考察,途中不畏艱險取道湖北恩施,路經四川,並於當年7月21日在萬縣磨刀溪採到了一億年前恐龍時期、世界其它地方曾廣布的、古老樹種孑遺的活化石——水杉的枝葉和球果標本多份(現存於江蘇省林科所),並作了詳細研究。該植物於1948年被胡先驌、鄭萬鈞正式定名為“水杉”發表,轟動了中外植物學界、地學界。作為最早發現水杉植物標本的王戰先生也同時受到植物學界的高度讚揚和評價,該種的發現充分體現了王戰先生紮實的學術功底和精深的學術造詣。

重要貢獻


王戰先生作為一位植物分類學家,具有堅實的分類學基礎,尤其在楊柳科分類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眾所周知,楊柳科植物一般是先開花后發葉,且萌枝葉與花果枝葉形態差異極大,再加上該科植物易於天然雜交,因此是植物分類學界公認的分類難度最大的類群。此外,楊柳科植物種類很多,分佈廣泛,生境複雜,學術界和生產部門都對此了解有限,這些都對該科植物的研究帶來很多困難。王戰先生在接受了國家任務后,下決心深入研究楊柳科植物,決心為科學和生產實踐作出貢獻。為此他與幾位專家一起,用了多年時間,走遍全國,採集和調查各地標本,特別對一些有問題的種進行了定株掛牌採集標本。從而取得了一套完整的標本,完成了前人沒有做過的楊柳科普查工作。他親手鑒定所有的楊樹和柳樹,先後發現和定名60多個新種、新變種和新類型,使中國楊柳科分類得到很大充實和發展。他主編的《中國植物志》第二十卷第二分冊(楊柳科)(科學出版社出版),1982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王戰先生雖從教於樹木學和造林學,但他對森林和整個林業事業卻有著特殊的摯愛。王戰先生是中國森林採伐更新及天然林生態系統保護理論和實踐研究的先驅者。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他長期從事森林採伐與更新的研究。他認為,對森林的採伐更新問題,不僅應當做為技術問題看待,而且更應做為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技術政策問題看待。早在1956年,他就提出森林更新必須掌握三把“鑰匙”:第一把鑰匙開有無更新種子的鎖;第二把鑰匙開有無種子發芽條件的鎖;第三把鑰匙開有無幼苗幼樹生長條件的鎖,這是森林更新要素的精闢總結和概括。對東北闊葉紅松林區採伐后次生林恢復問題,王戰先生根據紅松的生物學特性,科學地提出了通過“栽針保闊”以恢復針闊混交林的理論和方法,該方法在生產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並推廣應用,並在後來的研究和實踐中充分證明了上述理論與方法的科學性。對於森林採伐方式問題,王戰先生從森林生態系統的高度出發,提出以因地制宜,因林制宜的原則來確定森林採伐與更新的方式。如對東北林區的闊葉紅松林,他主張採用“采育擇伐”方式,反對大面積皆伐。這些觀點被國家《森林採伐更新規程》所採納,為闊葉紅松林的經營和保護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王戰先生從實踐中得到的諸多森林經營理論和技術是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可靠依據,對目前中國的正在實施的天然林保護等林業重點工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預見


王戰先生以淵博的學識為後盾,基於自身豐富的科學積累和長期的科學實踐,對人類活動特別是破壞森林所造成的生態後果,較早地做出了科學的、戰略性的、創新性的預見。他以戰略科學家的敏感,早在1979年就在《人民日報》撰文提出“長江確實有變成黃河的危險”的科學預見,這是王戰先生胸懷坦蕩,無私無畏,忠心奉獻人民精神的凝鍊。“長江確實有變成黃河的危險”的預警,不僅是學術上的問題,它還關係到國民經濟建設中的有關方針與政策。經歷過“非常時期”風風雨雨的王戰先生,依然無畏無懼,義無反顧,只要對人民有益,他就毫不猶豫地大聲疾呼,為世人敲響覺醒的警鐘。1998長江特大洪水再次證明,王老當年的預見決非危言聳聽。現在,長江流域的開發與治理工程,正沿著王老的這一思想在逐步實施。此後,王戰先生以對子孫後代負責,對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負責的科學態度,又提出“綠化西北、改造黃河”、“拯救西南綠色長城、保護江南魚米之鄉”等極具戰略意義的建議。王老對國家和人民做出的諸多貢獻,不僅功在當代,而且利在千秋。

定位站


王戰先生非常重視森林生態系統的定位研究工作,1978年中國科學院在西寧召開陸地生態系統會議之後,王戰先生等人負責籌建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的工作。他傾注了大部分精力和心血為定位站運籌帷幄,是這個定位站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站現已成為中國開展森林科研工作的理想基地,也為後來其它森林站的建立,樹立了榜樣,為後來的CERN及CFERN奠定了基礎。該站於1979年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計劃,其階段成果已彙編為《森林生態系統研究》年刊1-7卷(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長白山生態系統定位站的研究工作正按著王戰先生的思想生機勃勃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