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是古羅馬的一種公共建築形式,其特點是平面呈長方形,外側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長邊,短邊有耳室,採用條形拱券作屋頂。
基督教沿用了羅馬巴西利卡的建築布局來建造教堂,尤其羅馬風時代的大多數教堂是巴西利卡格局。隨著歷史的變遷巴西利卡這個詞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今天在羅馬天主教的用語中有特殊地位的大教堂被稱為巴西利卡,不論其建築風格和結構。
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是晚期(16世紀下半葉)以維晉寨為中心,文藝復興重要建築師帕拉第奧的重要作品之一。
引入
在古希臘的雅典巴西利卡是君主或者最高貴族執政官辦公的建築的稱呼,而不是一個建築結構的名稱。作為建築結構,希臘的巴西利卡也是羅馬人引入的。
羅馬市裡最老的巴西利卡是公元前185年老加圖在羅馬市場上建造的。在羅馬市場上及其周圍還有一些其它後來造的巴西利卡。尤其豪華的有瑪爾庫斯·埃米利烏斯·雷比達在廣場北邊造的艾米利大聖堂和由愷撒開建,屋大維完工的位於帕拉丁山上的朱里亞巴西利卡。羅馬最龐大的巴西利卡是由馬克森提烏斯開建,君士坦丁一世完工的巴西利卡,它的一個側壁的殘墟今天依然樹立在羅馬市場上。
其他城市
在古羅馬的其它城市裡也有巴西利卡。龐培城的廢墟里有三座中等大小的巴西利卡並列於中心廣場的窄邊上。維特魯威描寫了一座他在法諾造的巴西利卡。
加圖的巴西利卡是一座立方體建築,它有兩個窄邊,其中一個窄邊朝羅馬市場,是建築物的正面,前面有一個平頂的門廊。另一個窄邊是一個半圓,或者附帶有一個半圓形龕。中央大廳的四周有立柱環繞。
後來的巴西利卡保持了加圖巴西利卡的內廳結構,但是在其周圍添加了許多附加物。比如朱里亞巴西利卡的外面由一道立柱長廊圍繞。而龐培城和維特魯威的正面則是在寬邊,而且沒有加圖巴西利卡的半圓形龕。
最出格
最出格的是馬克森提烏斯的巴西利卡,它有一個拱頂,在窄邊和寬邊各有一個半圓形龕。
與此同時期建造的特里爾的康斯坦丁巴西利卡使用兩行窗來為內部照明。今天特里爾的巴西利卡是1846年按照羅馬時代的原型重造的。
共和國時期的巴西利卡後來對帝國時期的私宅建築也有影響。由於當時的要人有許多追隨者和請求人他們在他們的私宅需要很多辦公房。這樣的帶廊柱的私人巴西利卡從其結構上依然遵從羅馬私宅的結構。
最早期
最初基督徒在他們私人的家裡做神事。但是基督教被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后巴西利卡成為教堂的主要建築形式。早期的基督教堂幾乎全部是參照巴西利卡的建築方式建造的,本來放有法官或者皇帝的寶座的半圓形龕成為供聖壇的位置。原來巴西利卡的結構被保留:一座長的大廳被立柱分為三個部分。中間的中廳最寬,也最高,其終端是供奉聖壇的半圓形龕。兩側的側廊則比較低和比較窄。
十字巴西利卡的布局通過垂直於原巴西利卡的長軸添置一個橫廊一個巴西利卡就演變成十字巴西利卡了。十字巴西利卡的地基是一個十字形,其橫廊的高度與寬度與中廳一樣。一開始這個建造方法可能不是出於其地基的形狀的意義產生的,而是為了使得在做神事的時候在聖壇附近有更多的活動地方。從美觀的角度來說這個橫廊加闊了聖壇的空間,加強聖地的感覺。
在橫廊與中廳交叉的地方樹立著兩根特別粗的立柱,這兩根立柱同時標誌著中廳和側廊的結束。中廳與橫廊交叉的房頂由兩個互相交叉的巨大的拱中廳與橫廊交叉的房頂由兩個互相交叉的巨大的拱弧支持。這兩個拱弧被叫做凱旋門,來代表耶穌戰勝死亡和聖壇的勝利。在許多哥特式的教堂中在這裡還有一道聖壇屏來標誌普通人不可踏入的,只有神職人員可以進入的部分。在一些宗教儀式改革的過程中在有些教堂中這個聖壇屏又被拆除了。
有些特別大的十字巴西利卡不但有兩個側廊,而且在這兩個側廊外還有兩個側廊,因此一共有五個廳。最外邊的側廊最窄最低,中廳最高最寬。
這些教堂的內部往往鋪有非常豪華的馬賽克,但是外部卻非常簡樸,只有巨大的窗打破了它們的陰森的感覺。後期的巴西利卡在牆上也鋪有馬賽克,而正門則飾有一個門廊。
一般在教堂前(至少在所有的大教堂前)有一個前院或者前廊。在這個前庭的中央有一個水泉用來洗手,來代表對靈魂的潔凈。這個傳統來自基督教早期基督徒還在家裡做神事的時候,在受聖餐前洗手。
中世紀
從中世紀早期開始參照聖伯多祿大殿的前例在主聖壇的高台下往往有一個小堂,這樣信徒可以直接看死去的聖人的墓。隨教堂的不同這個小堂(地下墓室)的結構非常不同,從簡單的地窖到豪華的地宮各式各樣。
羅馬巴西利卡的內部:特里爾的巴西利卡羅馬市裡的典型的巴西利卡有拉特朗大殿、馬傑奧爾聖母教堂、聖彼得鐐銬教堂等。
在藝術史和建築史中巴西利卡這個詞僅指按照早期教堂建築設立的教堂建築。其中中廳必須高出側廊,在側廊的頂部和中廳的頂部之間還要有一段直立的帶有明窗的牆。沒有明窗的教堂被稱為“假巴西利卡”。除一般的只有一個廳的教堂和中廳與側廊一樣高的教堂外巴西利卡是歐洲直到15世紀(在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直到16世紀)最常見的教堂建築格式。
不同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教堂的內部結構是橫向的,在這個時期里很少有人造巴西利卡了。尤其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等拉丁語族國家裡這個建築方式非常流行。這個建築方式實際上是從馬克森提烏斯的巴西利卡開始的。這裡也可以看出巴西利卡這個詞的多種含義。在羅馬帝國時代這個詞還是“王者之廳”的意思,不一定是一個建築格式的名稱,而在中世紀它是一種建築格式的名稱。文藝復興和巴洛克的巴西利卡一般是在過去真正的巴西利卡的基礎上改造的。
一直到19世紀復古和浪漫運動巴西利卡才重新開始起頭。但是出於概念上的混淆實際上許多不應該算作巴西利卡的建築也被稱為巴西利卡了。
在羅馬教廷的術語中巴西利卡是授予擁有特殊地位的大教堂的稱號。這與這些教堂的實際建築格式無關。尤其位於羅馬市內的四座教堂被授予特級聖殿(Basilica major)的稱號。這四座教堂是拉特朗大殿、聖伯多祿大殿、城牆外的聖保羅教堂和馬傑奧爾聖母教堂。在羅馬市外世界各地還有許多低級的巴西利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