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特里爾的結果 展開
- 德國城市
- 瑞士足球運動員
特里爾
德國城市
特里爾,又譯堤雅(德語:Trier,法語:Trèves),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位於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西南部,摩澤爾河岸,靠近盧森堡邊境。開埠於公元前16年,曾為羅馬帝國四帝共治制時期西部愷撒(副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駐節地。特里爾不是唯一一座聲稱歷史最古老的德國城市,但它作為“城市”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而不是作為殖民地或者軍隊駐紮地,在德國是最古老的。
特徠里爾位於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西南部的摩澤爾河谷中,兩岸是低緩的紅砂岩山丘,布滿葡萄田,屬於著名的摩澤爾-薩爾-烏沃(Mosel-Saar-Ruwer)葡萄酒產區。
特里爾是最早的基督教在阿爾卑斯山北側的主教教區。中世紀,特里爾大主教是一個重要的教會諸侯;他管轄的主教轄區控制從法國邊界到萊茵河的大片地區。特里爾大主教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的7個選帝侯之一。
德國萊-法州的特里爾(Trier)坐落在狹長的摩澤爾河谷盆地中,是德國最古老的市鎮,已有2000年的歷史,現有人口十萬。
公元前16年,羅馬帝國奧古斯都(皇帝)屋大維將這裡建成後方重鎮,這一年就是特里爾的開始。羅馬帝國時期是特里爾的黃金時代,至今遺跡尚存,特里爾也因此是德國現存古羅馬時代遺跡最多的城市。因此這裡有不少羅馬帝國的古迹。羅馬時期的城門(特里爾人把它稱為大黑門)依然在那裡迎來送往,古樸的羅馬式大教堂在德國堪稱罕見(你在歐洲看見的多半是哥特式或巴洛克式教堂),可惜有
特里爾民居
特里爾城外環繞著青山綠水,山坡上種滿了葡萄,自然風景優美。城內教堂林立,還有歷代奧古斯都下令修建的豪華宮殿、大浴池、氣勢恢弘的競技場和十幾里長的城垣。身處這些古迹之中,好象依稀觸摸到古代先人的脈搏,不得不感嘆時間的流逝。值得一提的是,特里爾還是卡爾·馬克思的故鄉。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就誕生在這座千年古城裡。在特里爾諸多的博物館、紀念館中,以馬克思故居紀念館最為人所熟知。
特里爾街景
特里爾建築
公元前16年,羅馬帝國奧古斯都(皇帝)屋大維在凱爾特人的發源地“特來佛里”附近建立“奧古斯都特來佛里”。公元293年,羅馬帝國奧古斯都(皇帝)戴克里先將這座稱為“特來佛里”的城市划入羅馬帝國;不久,她被戴克里先的副手、西部帝國的愷撒(副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一世選為自己的駐地。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佔領特里爾。公元870年加洛林王朝時期,特里爾被划入東法蘭克王國。
公元12世紀,特里爾成為大主教教區兼神聖羅馬帝國選帝侯國,他們將特里爾設為選帝侯國都城,直至18世紀和19世紀交替時結束選帝侯的統治。
1815年,法國軍隊短期佔領了特里爾,以後又被劃歸到普魯士的統治之下。1949年聯邦德國成立后,特里爾歸屬萊茵蘭-普法爾茨州。
公元293年,羅馬帝國西部愷撒(副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將它作為其宮廷所在地和羅馬帝國西部地區的首府。從這一時期開始,特里爾相繼建成了許多歷史性建築。
特里爾羅馬教堂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六:9:00 - 17:00,周日節假日:13:00 - 17:00
特里爾
聖瑪麗亞教堂是德國最古老的哥特式建築之一。教堂的地基像一朵玫瑰,既象徵了聖瑪麗亞的美麗純潔,也代表了耶穌的幾個門徒,教堂內隨處可見極具基督教色彩的五彩玻璃窗和惟妙惟肖的壁畫,其中,屋頂畫描述了聖母瑪麗亞領受天使向她傳遞上帝的旨意,告知她將由聖靈感召而生耶穌的故事,畫中人物多達30餘個,個個栩栩如生,神態各異。
二戰期間,聖母堂遭到嚴重毀壞,特里爾人在戰後進行全力整修,使建築基本恢復面貌。現聖母堂除一部份留作宗教場所外,大多殿堂布置成為文物展覽館供遊人參觀。
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特里爾
開放時間:
平日11:00am~12:00pm及3:00pm~4:00pm;
周日及假期12:00pm~1:00pm;
徠周一關閉;舉行禮拜時不能進入。
特里爾黑門 Porta Nigra
圓形劇場
馬克思故居
紀念館的第一層有4個展室:第一室,裡面為接待室、問訊處;第二、三室,專門舉辦各種專題展覽;第四室,為電視錄像放映室。在第二展室中展出有馬克思的出生證書、馬克思與燕妮的結婚盟約和結婚證書,還有馬克思家庭成員的照片、馬克思的英文死亡證書等。
第二層上的第一展室是馬克思父母的卧室,馬克思就是在卧室后的小套間里出生的。牆上掛著許多照片、文件、手稿,玻璃展台里陳列著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許多著作和有關的歷史資料,其中包括馬克思的畢業論文、博士證書等。第二展室介紹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建立友誼到逝世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情況。第四、五、六室介紹了馬、恩與同時代革命家們的交往、建立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國際、各國工人政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歷史。在第五展室里陳列著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身銅像。他們肩並肩地站在一起,深邃的眼神凝視著前方。
特里爾馬克思故居
開放時間:
11月-3月:周一 14:00 - 17:00,周二至周日 11:00 - 17:00
4月-10月:每天 11:00 - 18:00,每月第一個周五:10:00 - 20:00
特里爾黑門
“羅馬橋”總共經歷了3個建造階段。它與特里爾城同期始建於公元前16年,當時用生長了16年的橡膠樹作為橋柱橫亘在摩澤爾河(法國東北部和德國西部河流)上;現在是阿爾卑斯山北部古老橋建築的代表之作。即使是在今天,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在其上面依舊川流不息。
《偉大的行者-馬克思》 青銅 23cm×23cm ×63cm 2016年創作。
2016年1月,吳為山受中共中央宣傳部委派,應德國方面之邀,為馬克思塑像並於2018年5月5日,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立於其故鄉——特里爾市。
但一些當地人認為雕像過於龐大。圍繞雕像的爭議點主要是大小和放置位置。是否接受中國的馬克思雕像以及放在什麼位置?特里爾市議會將於3月13日做出決定。2017年3月13日晚,特里爾市議會以42票贊成、7票反對的表決結果,決定接受中國贈送一座馬克思雕像。不過,最終豎像地點、確切尺寸以及費用將在後續程序中確定。
老大學(1473年-1798年)
特里爾
新大學(1970年-至今)
特里爾
特里爾
每個地方的標記的各不相同,一般除了用客國不同的文字書明外,也有不少地方是用圖案來代替的,男廁所多是:煙斗、鬍子、帽子、拐仗;而女士則多以高跟鞋、裙子、洋傘、嘴唇等來表示。
稚齡兒童一般是可以和父親或母親一起使用洗手間的,但是不成文的規定是,母親可以帶著小男孩一起上女廁,沒有人會介意,而父親則不可以帶女孩上男廁的。
在歐洲諸國,因為羅馬時代的習慣,至今大部分地方廁所是收費的,特里爾也不例外,一般來說是投幣機械或消費單據上的密碼,所以旅行者請準備好硬幣。
菜以酸、咸口味為主,調味較為濃重。烹飪方法以烤、燜、串燒、燴為主。藍格的桌布上擺著一筐麵包,客人在等待中可以慢慢享用,特里爾麵包很有咬勁,牙齒好的人才能品嘗出味道。德式的湯一般比較濃厚,喜歡把原料打碎在湯里,這大概與當地天寒地凍的氣候有關。據說德國人生性比較儉樸,水煮香腸,一鍋濃濃的馬鈴薯豆子湯,加上有名的腌制酸菜和麵包,一頓飯便打發了。此外,特里爾美食還有著名的德式清豆湯、德式生魚片、德式烤雜肉、德式肉腸、酸菜、德式蘋果酥、煎甜餅等。
特里爾和中國大部分地區一樣,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在七點,午餐一點,晚餐七點。有的地方午餐和晚餐之間喝午後咖啡,吃蛋糕。
與中國的飲食習慣不同,特里爾人最講究、最豐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在旅館或政府機構的餐廳,早餐大都是自助形式,有主食、肉類、蔬菜、飲料、水果等,不僅品種豐富,且色香味俱佳。而在普通百姓家,不論其家境窮富,其早餐的內容一般般都大同小異:首先是飲料,包括咖啡、茶、各種果汁、牛奶等,主食為各種麵包,以及與麵包相配的奶油、乾酪和果醬,外加香腸和火腿。德國人吃飯的效率很高,他們可以在短短的10分鐘內把這些豐盛的食品搭配完畢並吃完,為其一上午緊張的工作提供能量。
特里爾的午餐一般多在單位食堂或快餐館就餐,是名副其實的快餐,如一個由土豆、色拉生菜和幾塊肉組成的拼盤,外加一杯飲料。在有家庭主婦和未成年孩子的家庭,午餐也較簡單,如一塊熟肉、肉餅配煮菜和麵包,或燉牛肉配米飯和生菜,再簡單的就像中國的打滷麵一樣,用肉汁拌義大利麵條,飯後喝一杯咖啡或吃一個冰淇淋。德國人簡化午餐並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節省時間。
特里爾人的家庭晚餐通常是冷餐,內容是很豐盛的:一盤肉食的拼盤;鮮嫩可口的蔬菜,如小蘿蔔、西紅柿、黃瓜;新鮮的水果,如葡萄、櫻桃。有的家庭主婦還擺出各種風味的於酪,主食是麵包。晚餐時間比較寬餘,一家人圍坐在桌前,邊吃邊聊。
除了一日三餐外,有些特里爾人習慣在下午四五點鐘“加餐”,即喝杯咖啡或茶、吃塊蛋糕或幾塊餅乾。中上層家庭喜歡在此時邀請朋友來家裡品茗聊天。在這樣的聚會上,客人可以品嘗到飲譽四海的德國糕點,德國婦女一般都練就一手烤制點心的手藝。不過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這種午後清閑的享受也只有在周未、假期或休假時才有可能。
特里爾大餐的典型菜譜是:
冷盤:奶油、乾酪、鮮魚或罐頭魚、灌腸製品、火腿、魚(肉)凍配鬼子姜、魚或肉拼盤、煮的或烤的家禽、蒜烤豬裡脊、紅燒肉、煮舌頭、色拉、稀奶油、酸奶、雞蛋色拉、半烹雞蛋。
第一道菜:肉、魚、蔬菜、米或豆類等做的濃湯,家禽或野味湯,各種肉、米、通心粉和蔬菜等做的清湯,有攤雞蛋和餡餅的雞蛋清湯,家常麵條雞湯,肉或魚做的稠辣湯,農民湯,酸黃瓜湯。
第二道菜:煮的或烤的魚配土豆和蔬菜,燜或烤的牛肉,烤家禽或野禽,肉餅炸豬排,煎薄豬排、雞肉餅、肉餅或炸肉餅;小香腸和短粗香腸配熬白菜、荷包蛋、攤雞蛋以及焦烤菜肴。
每個人進餐時,桌上必須備有奶油,午餐一定要以黑咖啡或牛奶咖啡結束。午餐和晚餐則用啤酒。水果冷盤必須是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