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章鎮

雲南省曲靖市馬龍縣轄鎮

納章鎮位於雲南省東北部,地處烏蒙山系余脈的群山懷抱中,地勢東南高峻,中部隆起向西南傾斜,鎮政府駐地距馬龍縣城22公里,東北與月望鄉毗鄰,南與陸良縣接壤,西與大庄鄉相連,總面積157平方千米(2017年),平均海拔2015米。全鎮轄納章、竹園、方郎、曲宗、龍洞5個村委會31個村民小組,總耕地面積21302畝,人均佔有耕地1.56畝。全鎮總戶數3572戶,總人口10618人(2020年),農業人口13671人,非農業人口57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09‰,人口密度為每平公里90.86人。

納章歷史上是一個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納章”一詞即為彝語地名,意為長山腳下的黑彝族村,全鎮31個村民小組的村名中有15個村是用彝語命名的,但今天的納章已成為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兼有少量彝族和其他民族的地方,漢族人口佔總人口的96.68%,少數民族僅佔總人口的3.32%。2004年末,全鎮總人口為14230人。其中農業人口13616人,非農業人口614人,分別佔總人口的95.68%、4.32%。人口自然增長率9.6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91人,少數民族人口465人,佔總人口的3.27%。

行政區劃


村莊道路
村莊道路
全鎮轄納章、竹園、曲宗、方郎、龍洞5個村民委員會,納章、石龍、新發、李子溝、段家迤澤、杜家迤澤、格里達、大營、竹園、小營、迤堵、六穀、水凹、魯澤、趙曲宗、何曲宗、大麴宗、陸曲宗、鮓碧、老屋、西溝、方郎、唐家營、代塢、普七、秧田沖、左左碧、龍洞、大天生壩、小天生壩、瓦谷沖31個村民小組。

歷史沿革


政府大樓
政府大樓
清雍正年間,納章屬馬龍州管轄區第一鄉——州東安仁鄉(今月望鄉)。
民國2年(1913年)廢州設縣,馬龍州改稱馬龍縣,全縣劃分為6個區。
民國27年至1950年10月新中國成立后,全縣改設3個區、48個鄉鎮,曲宗、方郎、納章三個鄉屬第二區----月望。
1954年,全縣調整為3個區25個鄉(鎮)。曲宗、方郎、納章三鄉合併為方郎鄉,仍屬月望區。
1958年9月,撤銷鄉(鎮)建制,全縣組建成5個人民公社,轄62個管理區,納章在此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先後建立了生產隊,並與馬龍縣一道併入曲靖縣,納入曲靖縣月望人民公社之中。
1961年7月1日,復置馬龍縣建制,全縣調整為13個人民公社,轄150個大隊。1963年1月,將公社規模作了調整,全縣設置4個區,各區成立區委會,共轄50個公社黨支部,納章仍為月望區的一部分。1966年8月,撤銷4個區的建制,將50個公社並為13個公社,成立13個公社黨委。翌年,納章人民公社成立,納章從月望公社的隸屬關係中獨立出來,成為馬龍縣的一個獨立的基層公社。
1970年12月,全縣將13個公社並為6個公社,納章並為月望人民公社。
1972年12月23日,將人民公社規模進行調整,6個公社調整為9個公社,納章人民公社再次獨立,並於1973年1月成立黨委。
1984年4月機構改革,全縣人民公社改設為區公所,所屬生產大隊改設鄉人民政府,納章區公所下設納章、竹園、曲宗、方郎、龍洞5個鄉人民政府。
1988年1月,馬龍縣進行機構改革,把原來的8區1鎮改設為5鄉4鎮,原來的區轄鄉改為村公所(辦事處),納章鄉下轄納章、竹園、曲宗、方郎、龍洞5個村公所。
2000年7月進行農村機構改革,把原來的村公所(辦事處)改設為村民委員會。2001年11月,納章鄉撤鄉設鎮,納章鎮轄納章、竹園、曲宗、方郎、龍洞5個村民委員會,31個村民小組。

人口民族


2005年末,全鎮總戶數3572戶,總人口14246人。
2021年6月15日,根據曲靖市馬龍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納章鎮常住人口為10618人。

經濟


文化廣場
文化廣場
納章鎮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洋芋、小麥、大麥為主,經濟作物以烤煙為主,農業經濟結構相對單一。2005年全鎮糧食總產665.1萬公斤,人均有糧487公斤,實現農業總產值5011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48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88元。納章鎮的特色產品主要有法國青刀豆、朝鮮薊、曲宗紅米、黑山羊等。

地理環境


納章鎮位於馬龍縣東南部,距縣城22公里,座落於雲貴高原烏蒙山系余脈的群山環抱之中,地處東經
雲南松
雲南松
103°29'18"—103°39'7",北緯25°10'30"-25°17'55"之間,跨經度9'49"緯度7'25"。最高海拔2456米,最低海拔1957米,珠江流域支系龍洞河貫穿全鎮。東北毗鄰月望鄉、西連大庄鄉、南接陸良縣。東西最大橫距18.1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4.85公里,全鎮平均海拔1886米,總面積156.793平方公里。
納章鎮屬滇東冰川侵蝕的低中丘陵地帶的高原地形,其發育形成於第四紀冰川,全鎮均屬丘陵地貌,無典型的湖盆堆積,面積大於1平方公里的小平壩有3個,其中較大的有1個,坡度小於8度。土壤以紅壤、黃棕壤為主,兼有紫色土、石灰土、沼澤土等;植被以雲南松為主,森林覆蓋率為50.06%;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以褐鐵礦為主,赤鐵礦次之,探明儲量2201.8萬噸,品位在37.44-53.7%之間,同時還分佈有重晶石、硫鐵礦、銅礦、水晶石、磷礦等;境內水資源較為豐富;水係為珠江流域,龍洞河流經龍洞、方郎、納章、竹園等村民委員會,成為全鎮最大的河流;全縣最大的水庫(黃草坪水庫)位於境內,水庫匯水面積22平方公里,蓄水量達1212萬m3,承擔著縣城飲水和全鎮大部分農田灌溉任務;境內建有納章跌水(一級)電站,納章迤堵(二級)電站。
全鎮氣候屬南溫帶高原季風型,冬干夏濕,乾濕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暖乾旱,秋涼濕潤,多年平均氣溫14.6℃,極端最高氣溫31.7℃,極端最低氣溫-12.6℃;多年平均日照2148小時,最多年日照2465.8小時,最少年日照1608.9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2.6%;多年平均降水量1035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356.5毫米,年最小降水量619.05毫米,雨季始於5月中下旬,止於10月底,多年平均汛期降水885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87%,乾季始於11月至次年4月,多年平均產水量128.85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12.67%;多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5%,最大月平均相對濕度為84%;一般霜期從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為120天左右,全年無霜期250天左右,多年平均風速3.8米/每秒,為5.23級,最大風速7.5級。

社會


基礎設施

鎮黨委、政府以夯實農業發展後勁為目的,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特別是土地集中連片的納章壩子、竹園壩子、方郎壩子,2002年,投入300餘萬元,完成了納章壩子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同時投入298萬元完成了方郎壩子的土地復耕項目;2003年底至2004年,投入400餘萬元,完成了竹園壩子的片區開發項目;計劃將於2005年爭取列項投入300餘萬元,完成方郎壩子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進一步完善溝渠排灌及機耕道等基礎設施。至2004年底,全鎮旱地水利化程度已達60%以上,水田水利化程度達95%。
道路硬化
道路硬化
在物質文明碩果累累的同時,納章的精神文明建設更是如火如荼,取得了“五、六、八”創星、“心連心”入村宣講、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學校、曲宗人才獎勵基金會、紅白理事會等諸條經驗,湧現出了納章、石龍、竹園、大營、六穀等一大批典型,原曲靖地委書記王學仁就作過“學習納章經驗、推進依法治理”的重要批示,縣委也提出“遠學張家港、近學納章鄉”的號召。納章鎮先後兩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工作單位”榮譽稱號,一九九八年,納章鎮竹園村黨支部被中組部授予“全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黨支部”,二00四年,納章鎮竹園村委會被國家司法部、民政部授予“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榮譽稱號;二00五年為曲靖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現場會提供了現場;二00五年,納章鎮同時被市(縣)委、市(縣)政府授予“十星級文明鄉鎮”。截止2005年末,全鎮建成省級文明村3個,市級文明單位(村)6個,市級科普文明村3個,縣級文明單位(村)2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