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什庫教堂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什庫教堂,本名救世主教堂,俗稱北堂,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什庫大街33號,是一座天主教堂,1703年開堂,曾經長期作為天主教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是北京最大和最徠古老的教堂之一。
西什庫教堂1984年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什庫教堂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向教會歸還了教堂的土地,同治三年(公元1868年),主教孟振生主持在北堂原址建立了一座高大的哥特式建築,由於蠶池口臨近皇家禁地,高大的教堂鐘樓引起了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的不悅,經過與羅馬教廷和法國政府的交涉,教會同意將教堂遷往西什庫,由清政府出資修建新的教堂建築,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新式建築正式落成。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6月15日傍晚,由端王載漪所率領的一隊義和團開始進攻西什庫教堂。6月17日起,清軍也參加了進攻。但是教堂依舊頑強堅守。由於缺少糧食,經過半個月的圍困后,教堂內的人員將作役用騾馬和戰馬全部吃光,並且開始食用院內的樹皮和野草。駐守部隊的指揮官和副指揮官以及教堂的主教陸續戰死。同年8月16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后組建了專門的解救隊,才將轟動一時的西什庫教堂事件告終結。(義和團圍攻、教徒堅守、聯軍解圍三段為庚子事件)庚子議和後由清政府賠償出資重修了損毀嚴重的西什庫教堂建築,形成了如今的西什庫教堂的建築群。
在1958年的“獻堂獻廟”運動中,西什庫教堂被上繳國家,教堂收藏的教會藏書,各語種的“搖籃本”早期印刷圖書和和一批稀見文獻,被運出教堂移交北京圖書館收藏;
1985年中國撥款重修,修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1984年西什庫教堂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聖誕外景
圍繞哥特式教堂建築的是傳統的中式台基,環以漢白玉欄桿,欄桿和欄桿上的裝飾均為傳統的中式設計。堂前左右兩側各有一座碑亭,為黃頂琉璃瓦重檐歇山頂設計,庭內安放乾隆皇帝手書御碑兩統,碑亭內側則是四尊中式的石獅子,還有一對石供。
教堂內景
堂內有明柱三十六根,柱頂俱鏤菘菜葉形,柱高4丈9尺。大堂內有正祭台和配台,大堂正門內建有唱經樓,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門面。哥特式建築特點是使用尖拱以求使房屋直聳而上。大堂主祭台的北邊是苦難堂。苦難堂西牆上鑲有樊國梁墓碑。在修建西什庫北堂時還建有主教公署、修道院、育嬰堂等。
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它的四個高高的尖塔,三個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圓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莊而綺麗的立面,在青松翠柏環繞之中越發顯得潔白挺拔。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狀,建築面積約2200平方米,高16.5米,鐘樓塔尖高約31米。堂前左右兩側各有一中式四角攢尖黃色琉璃瓦頂的亭子,亭內是乾隆親筆題寫的石碑。一西一中、一高一矮,巧妙搭配,令人叫絕。主入口兩側的聖者雕像是北京各教堂中絕無僅有的。1985年,教堂修繕一新,更加光彩奪目,成為北京最絢麗的教堂。
彌撒時間
主日和平日會有彌撒活動,彌撒聖祭是天主教最崇高之祭禮,耶穌基督的聖體聖血在祭壇上經由祝聖而成為真正的祭祀,乃十字架祭祀的重演,是天主教紀念耶穌犧牲的宗教儀式,平時有唱詩,祝福等。每年的聖誕節,有大型的教會活動。
5徠:00~18:00(特殊節日除外)
宗教場所
免費
乘車線路
北京站乘坐地鐵2號線,經過4站,到達宣武門站乘坐地鐵4號線,經過3站,到達西四站步行約210米,北京西什庫教堂。
自駕線路
從北京站向正北方向出發,沿北京站街行駛380米,左轉進入建國門內大街,沿建國門內大街行駛790米,直行進入東長安街,沿東長安街行駛1.9公里,直行進入西長安街沿西長安街行駛1.8公里,右轉進入西單北大街沿西單北大街行駛1.3公里,直行進入西四南大街,沿西四南大街行駛420米,右轉進入西安門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