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胡楨
汪胡楨
汪胡楨,著名水利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水利部顧問。他是我國現代水利工程技術的開拓者,被水利界譽為“中國連拱壩之父”。汪胡楨(1897~1989),浙江省嘉興縣人,中國現代水利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15年,嘉興一中畢業。1917年畢業於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現河海大學),后留學美國,1923年獲康乃爾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回國后,歷任河南工程學校、中央大學、浙江大學教授,導淮委員會設計主任工程師、整理運河討論會總工程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副部長、治淮委員會委員兼工程部長、淮河水利工程總局副局長、北京勘測設計院總工程師、黃河三門峽工程局總工程師、北京水利水電學院院長、中國水利學會第二屆臨時常務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水利學會第三屆名譽理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0~1978年任北京水利水電學院院長,以後任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現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名譽院長。
![汪胡楨](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0/m201a51936966448a7a446d1705e25ec2.jpg)
汪胡楨
15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生活的艱辛使少年的汪胡楨養成了勤勞簡樸的習慣。他刻苦學習,1915年中學畢業后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上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成為中國近代水利科學家李儀祉先生的學生。在李先生的教育和影響下,他懂得了“什麼是水利”。汪胡楨從上水利第一課開始,就愛上了這個行業,並立志改造自然,征服江河,振興中華。
![汪胡楨](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6/m16301feecd9ed2387e34288c48814c39.jpg)
汪胡楨
![汪胡楨](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7/m0790afe8295c39e8e2a41b05b1ed9c14.jpg)
汪胡楨
![汪胡楨](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f/0/mf05a1f932a0d656a29743496a1d6af97.jpg)
汪胡楨
![汪胡楨珍貴照片](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b/m8b4b87e36e9a1c7a5724e934e70e9ea4.jpg)
汪胡楨珍貴照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汪胡楨的聰明才智得以發揮,報效祖國的願望得以實現。為此,他滿懷熱情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祖國的水利事業中去,為中國水利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第一座鋼筋混凝土連拱壩
![佛子嶺水庫大壩](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1/m711613c3b4f4b3cb4084df9b353b9d25.jpg)
佛子嶺水庫大壩
治淮方略
1950年,汪胡楨擔任治淮委員會委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參與制定“治淮方略”。他和錢正英在曾山同志的率領下,專程去北京向周恩來總理彙報,得到總理的積極支持。治理淮河是汪胡楨為之奮鬥了半生而沒有完成的願望,如今這個願望得以實現,他心情十分激動。當“方略”一獲批准,汪胡楨就率領工程大軍前往大別山區,籌建“方略”中主要工程措施之一的佛子嶺水庫。該水庫位於准河上游淠河上,規模宏大,技術複雜,加之新中國成立不久,抗美援朝正在進行,建材不足,技術人員缺乏,施工機械更缺,連振搗器都沒有,且大別山區交通不便,運輸困難。在此情況下,必須節省水泥,因此選用什麼壩型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當時提出了混凝土重力壩、土壩、鋼筋混凝土平板壩及連拱壩等四種方案。汪胡楨極力推薦採用連拱壩,它的體積只是重力壩的1/5。由於連拱壩在國內首次採用,加之美國對中國的封鎖禁運,器材、資料無法取得,連拱壩的設計施工及抗震性能的計算比混凝土重力壩複雜得多,因而一開始不易被人們接受,甚至蘇聯專家也認為無法實現。由於汪胡楨的遠見卓識,旁徵博引,最後終於獲得專家們和領導的贊同,決定採用連拱壩。
解決種種難題
水庫施工中,汪胡楨解決了種種技術難題。壩體施工中,缺乏升高塔和拱模板,如果採用常規的木模,只一次性使用,浪費太大,速度慢,且隨壩體升高拱模板製作困難。汪胡楨親自領導設計了用砂箱為支座的半圓拱滑升鋼模殼,解決了這一難題。它是由三骱拱架及鋼板組成,由拉杆吊起,支座和垛面接觸處設砂箱,內儲烘乾的石英砂。砂箱有閥,開閥時干砂流出,鋼模殼即下滑10厘米,和凝固的拱圈混凝土相脫離,吊升和拆模甚為靈活。接著他又為拱圈澆築混凝土擬出流水作業程序,大大節時省力。為確保薄結構連拱壩堅固耐久,汪胡楨查閱國內外資料,籌建混凝土實驗室,派人外出到科研單位學習。他將習慣常用的水泥配料體積比改為重量比,並在混凝土中外加添加劑,提高了混凝土的可塑性、密實性和耐久性,為創建高質量的混凝土連拱壩奠定了科學基礎。
亞洲第一座連拱壩
經過3年奮戰,1954年冬,中國第一座鋼筋混凝土連拱壩,也是亞洲第一座連拱壩,終於矗立在世界的東方。如今連拱壩已平安度過40個春秋,歷經洪水考驗,至今壩面碳化度不超過0.5厘米,而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混凝土壩壩面碳化度都達到1厘米以上。佛子嶺水庫的建成,開拓了連拱壩在中國的新紀元,以後又在梅山水庫建成了當時世界最高的連拱壩,提高了中國水利工程技術在國際上的威望和影響。
三門峽水庫
繼佛子嶺工程之後,汪胡楨又投入三門峽水庫的修建,三門峽水庫是黃河治理計劃的第一項工程。1956年初,成立黃河三門峽工程局,汪胡楨和李鶚鼎被任命為總工程師。汪胡楨以花甲之年,付出他全部心血,晨夕都在施工前線指揮。三門峽水庫工程是委託蘇聯列寧格勒設計院設計的。在此之前,汪胡楨曾建議,不必委託蘇聯,認為中國工程師完全有能力自己設計,儘管這個建議沒有被採納,但他一貫主張自力更生的精神令人敬佩。在施工中發生與蘇聯原設計不一致意見時他總是實事求是,據理力爭。在截流設計上,原蘇聯設計是在神門淺水道預建一道截流閘。1957年春,大水把已建好的一個閘墩沖走,蘇聯專家仍堅持恢復閘墩,汪胡楨則提出打攔石樁代替原修閘方案。該方案被採用后,既節省了時間和費用,也保證了截流的成功。澆築大壩混凝土時,汪胡楨提出按不同部位採用不同標號的混凝土,因而節約了水泥。此外,他還提出過大面積通倉澆築的設想,當時雖然限於條件未能實現,但以後一直仍是混凝土築壩工程要追求實現的目標。汪胡楨在以後的幾十年裡,繼續探索尋求新的築壩方法,曾親自設計、計算提出了“格箱式澆築法代替柱狀法”,設想創造混凝土格箱壩和土石格箱壩兩種新壩型。對高壩通航問題,汪胡楨大膽地、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使江船一步升降137米水位差的井式船閘的設想。目前,國際上船閘上下游水位差距比較大的不過2030米,達到50米的還在設計中。這個設想給今後工程技術的發展開拓了思路,提出了課題。
![中國建築學會](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d/m8dacb62eb40e61e99fb41f17dd36fb2e.jpg)
中國建築學會
汪胡楨為教育事業嘔心瀝血,但當人們要宣傳他時,他卻說:“我已經老了,應該多留些版面給那些有貢獻的中青年同志”。
《地下洞室的結構設計》
![三峽](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3/ma3e92591b5decd2944548eefda031248.jpg)
三峽
巨大貢獻
修建長江三峽水庫是世界矚目的巨大工程,1984年,汪胡楨參加了三峽工程的可行性探討,他激動不已,發出“只要國家一聲令下,我還想背上行李去三峽工地大幹一場”的堅強心聲。然而畢竟年紀不饒人,力不從心了,於是他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為三峽工程出謀劃策上面。他先後發表了20多篇有關大壩選型、船閘設計與移民工作等重大科研課題的論文,提出了不少大膽獨創的設計構思。例如三峽的船閘是一項難度較大的工程,水位差高達100多米,中國自己能不能不靠外援而自己設計呢?汪胡楨認為,中國幾十年的水利建設,除三門峽外都是自己設計的。他諄諄告誡大家中國曾領先於歐美各國幾個世紀,首先發明了船閘,今天沒有理由妄自菲薄,於是他寫出了高水位船閘設計的論文。水庫淹沒區的居民遷移問題,是建庫工程中耗資巨大,且工作十分棘手的問題。過去由國家給移民遷移費自行解決,此辦法遺留問題多,後來用移民費建設移民區,雖然克服了不少移民生活居住困難的問題,但生產資料、發展生產等問題還沒有解決。汪胡楨寫出開發性移民的論文,他提出應給移民營建經濟林、建設水庫漁業基地及興辦新工業區,使移民不但能在新地區居住生活,而且能從事生產,使移民費用變成企業投資,而後以生產稅利形式再上繳給國家。他的這種開發性的思想,在經濟還不太發展的1983年提出,是難能可貴的。當時得到部領導的重視,發展到現在,開發性移民政策已成為主要的移民政策。
光輝榜樣
為水利事業已經做出那麼多貢獻的汪胡楨,仍自感不足。1989年9月,他得知有醫術高明的蘇聯眼科專家來華的消息后,下決心要去做白內障摘除手術。平時他連抽血都害怕,但為了能重新筆耕,竟勇敢地去接受如此大的手術。誰知20多天後的1989年10月13日,他竟與世長辭,沒有留下任何遺言。政協副主席、原水利部部長錢正英在追悼他的文章中寫道:“他毋需留下更多的遺言,他留下的是畢生的事業,他給的是——一個中國科學家的光輝榜樣。”
![汪胡楨](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3/ma3804bf903401f1844d44e6c3d872278.jpg)
汪胡楨
1917年畢業於河海工程專門學校。
1920—1923年在美國紐約康奈爾大學學習水力發電,獲土木工程碩士學位。
1923—1924年在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鐵路電力公司實習。
1924—1926年在南京河海工科大學任教。
1927年任太湖流域水利工程處副總工程師。
1929年任浙江省水利局副總工程師。
1929—1931年任導淮委員會工務處設計組主任工程師、第十二區工賑局局長兼皖淮主任工程師。
1931—1949年1931年起歷任中國水利工程學會第二至第十屆董事會董事、第七屆副會長兼出版委員會主任。1936年任中國工程師學會理事。
1934年任整理運河討論會總工程師。
1935—1937年任中國經濟委員會水利處設計科長。
![河海大學](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8/m083aa6cb29ff8a09750484bf68e66e92.jpg)
河海大學
1946年任善後救濟總署蘇寧分署賑務組副組長,水利委員會派駐聯合國救濟總署辦事處顧問。
1946—1948年任浙江省錢塘江海塘工程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
1949年任浙江大學教授,后調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副部長。
1950—1954年任淮河水利工程局副局長,治淮委員會委員兼工程部長,佛子嶺工程總指揮。
1954—1960年任水利部北京勘測設計院總工程師,黃河三門峽工程局總工程師。
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
1960—1978年任北京水利水電學院院長(現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名譽院長。
1979—1982年任水利部顧問。
1989年10月13日逝世於北京。
![《建築學報》](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9/m09bf009ace1fc3f9ced4fdec9f7ea091.jpg)
《建築學報》
2、汪胡楨.水工隧洞的設計理論和計算.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77.
3、汪胡楨.地下洞室的結構計算.北京:電力工業出版社,1982.
4、汪胡楨,羅汝梅,楊真榮等.現代工程數學手冊.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5.
5、汪胡楨.重力壩的主應力網.北京:《水利學報》,1981(6):61—66.
6、汪胡楨.長江三峽節水船閘的初步探討,北京:《水利學報》,1983(7):4753.
7、汪胡楨.怎樣實施長江三峽水庫經濟開發性移民政策.武漢:《人民長江》,1987(5):24.
1923年畢業於美國康乃爾大學,獲土木工程碩士學位。
汪胡楨歷任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中央大學、浙江大學教授。
汪胡楨是中國水利工程會第二至第十屆董事會董事、第七屆副會長。
汪胡楨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副部長。
1960年至1978年任北京水利水電學院院長,以後任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名譽院長。
1979年任水利部顧問。
汪胡楨是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委,第六屆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