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影
手工藝術
剪影單色側面的肖像、圖案或形像。剪影通常是黑色或其他單一顏色的側面肖像,常常是通過一支蠟燭照在一張紙上得到的影子。頭髮和發跡線有時以少許靜止的點燃物照出的陰影來區分。1759年法國貴族們嘲弄當時不受歡迎財政部長艾蒂安·德·西盧埃特(étienne de Silhouette),以他的姓名命名此技術。誹謗者宣稱僅有輪廓肖像象徵著被畫人的膚淺和腦袋空空的本質。剪影在18、19世紀期間很普遍,常常是把在黑色紙上徒手剪出的圖案貼在白色襯紙板上;有時一種被稱之為輪廓儀常常用來描繪人坐姿的側面像。
剪影
概念
剪影
起源傳說
早在東晉的史學家干寶寫的《搜神記》中就記載:漢武帝寵愛的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想念。有來自齊國的李少翁說能招來她的靈魂。夜設帷帳,點亮了燈燭,令漢武帝遠觀。但見一美女在帷帳中,就象李夫人,又坐又站,但不能走近細看。漢武帝更為感傷。這是有關剪紙的最早記載。
徠剪影的最初產生,據說是歐洲皇室宮廷御用藝術品之一,皇族為了記錄他們的御容,除了用各種繪畫的方法之外,宮廷藝術家還創造了剪影,以滿足他們的要求。剪影藝術於1928年傳入我國。
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傳入中國。剪影藝術廣泛流傳於中國鄉土民間,它通過一代一代富有創造力的民間藝人心口相傳而枝繁葉茂,通過民間藝人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發揚光大,到目前為止已經是一個百花盛開的藝術門類!
人像剪影
作為剪影的一個分支,人像剪影主要表現人物頭像的側面,更能表現人物面部曲線的美,表達出人物的撫媚雋永,剛毅渾厚!
剪影師傅工作時,不用臨摹,不用筆畫,抬眼一看,人物的特徵就全部記在心裡。一剪子下去,眉眼鼻口稜角分明,凹凸起伏渾然天成,線條勻稱流暢。僅僅二十多秒的時間,一幅惟妙惟肖的側身人像就呈現在觀眾面前。可以簡單的總結成四句話: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高度的摹仿力和準確的判斷力。作畫時不僅求其形似,更追求神似,表現人物的豐富感情,突出剪影獨特的神韻。手中的剪刀彷彿是一支運用自如的畫筆,在方寸紙上盡情描繪。人像剪影作品,不能簡單地說是一張人物側面肖像,確切地說,是一幅精心繪製的工筆畫,是從剪影師傅心裡流出的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