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附子湯的結果 展開

附子湯

附子湯

附徠子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溫經散寒之功效。主治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

歌訣


附子湯中人蔘苓,白朮芍藥加方中;祛除寒濕溫脾腎,主治肢冷身體痛。

組成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18g)、茯苓三兩(9g)、人蔘二兩(6g)、白朮四兩(12g)、芍藥三兩(9g)。

用法用量


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一日三次。服藥前先灸之。

功用


溫經散寒。

主治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

方義


在附子湯中,炮附子辛甘大熱,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葯”;人蔘補益元氣,復脈固脫;茯苓、白朮健脾化濕,且白朮可增強附子去寒濕之邪的功效;芍藥和營止痛,以監附子之悍。總之,全方諸葯合用,共奏溫經助陽、祛寒除濕之功。

配伍特點


方之證,為素體陽氣不足,復感寒濕之邪,四肢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正虛為本,感邪為標。以溫陽補氣治本為主,除濕止痛治標次之,寓有補虛達邪之意。

運用


1、在中醫看來,本方是治療陽虛寒濕內侵證的常用方,主要以背惡寒、手足冷、身體痛、骨節痛為辨證要點。
2、現代臨床常用本方加減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之關節痛等屬陽虛寒盛類疾病;亦可用於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腎炎、肝炎、慢性腸炎、盆腔炎、帶下病、月經後期及某些功能減退引起的臟器下垂(胃下垂、子宮脫垂)等屬脾腎陽虛、寒濕內阻類疾病。

加減化裁


本方加桂被、秦艽、羌活、獨活等,可用治風濕性關節炎屬寒濕者。

使用注意


方中附子有毒,應用本方時要注意炮製、劑量和煎煮時間,謹防中毒。

附方


名稱:附子湯
組成:龍骨、甘草、芍藥、乾薑、黃連、石榴皮、阿膠、附子、黃芩、粳米
用法:上銼。以水八升,取三升,分三服
主治:暴下積日不住及久痢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名稱:附子湯
組成:大附子、甘草、蜀椒
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次服
主治:霍亂嘔吐
出處:《醫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
名稱:附子湯
組成:附子、當歸、人蔘、黃連、甘草、乾薑、桂心、芍藥、蜀椒
用法徠: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出處:《鬼遺》卷四
功用:斷下,補胃
名稱:附子湯
組成:附子、甘草、宿姜、半夏、大棗、白朮、倉米
用法:上切。以水斗,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
主治:肺虛勞損,腹中寒鳴切痛,胸脅逆滿氣喘
名稱:附子湯
組成:附子、芍藥、桂心、甘草、茯苓、人蔘、白朮
用法:上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主治:濕痹緩風,身體疼痛如欲折,肉如錐刺
出處:《千金》卷七
名稱:附子湯
組成:附子、生薑、乾薑、桂心、石膏、生犀角、地骨白皮、白朮、獨活、川芎
用法: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服后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再服。服湯后如覺欲汗,少覆之令汗出,須臾歇汗后,以葯末粉身。其湯須服五六劑,間三四日服一劑。其方服一劑后,量病情進退
主治:風病有因飲酒過節,不能盲語,手足不隨,精神昏恍,得病經一兩。經服生葛根等三味湯七日以後者
出處:《外台》卷十四引《許仁則方》

化裁方之間的鑒別


1、附子湯與真武湯:附子湯與真武湯相比,藥物只差一味。附子湯以附子為君,但以白朮為臣,兩者配伍,附子溫經助陽,白朮燥濕健脾,組成祛寒濕之劑,主治寒濕所致的痹證;而真武湯則以附子與茯苓配伍,附子溫陽,茯苓利水,組成溫陽利水之劑,主治脾腎陽虛,水濕內停諸症。實際上附子湯和真武湯,又是對偶統一的一對方子。它們都治療陽虛,都治療腎陽虛,一個是陽虛里有寒水,一個是陽虛外有寒濕。臨床中,脈象不足者,用附子湯。小便不利者,用真武湯。
2、附子湯與桂枝新加湯:都可以治療身痛,脈沉遲。桂枝新加湯證為汗后表邪未解而氣陰兩虛,筋骨失養,必有發熱、汗出等營衛不和癥狀。
3、附子湯與白虎加人蔘湯:都可以治療背惡寒。附子湯證是整個背從始至終特別怕冷發冷;而白虎加人蔘湯證之背惡寒程度較微,出現於熱盛大汗之後。

重要文獻摘要


1、《註解傷寒論》: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緩之,茯苓、人蔘、白朮之甘以補陽;酸以收之,芍藥之酸以扶陰。所以然者,偏陰偏陽則為病,火欲實,水當平之,不欲偏勝也。
2、《金鏡內台方議》:以附子為君,溫經散寒,茯苓為臣,而泄水寒之氣;以白朮、芍藥為佐,而益燥其中,以人蔘為使,而補其陽,以益其元氣而散其陰邪也。
3、《醫方考》:傷寒以陽為主,上皆陰盛,幾無陽矣。辛甘皆陽也,故用附、術、參、苓以養陽,辛溫之葯過多,則恐有偏陽之弊,故又用芍藥以扶陰。經曰;火欲實,水當平之。此用芍藥之意也。
4、《醫方集解》:腎主骨,寒淫則痛,此一身骨節盡痛,乃陽虛陰盛而生內寒所致,非外寒也。若以外感之痛治之,則殺人矣。故用參、附助陽而勝腎寒,加芍藥斂陰以為陽之附也。
5、《古方選注》:附子湯,少陰固本御邪之劑,功在倍用生附,力肩少陰之重任,故以名方。其佐以太、厥之葯者,扶少陰之陽,而不調太、厥之開閹,則少陰之樞終不得和,故用白朮以培太陰之開,白芍以收厥陰之閩,茯苓以利少陰之樞紐。獨是少陰之邪,其出者從陰內注於骨,苟非生附,焉能直入少陰,注於骨間,散寒救陽?尤必人蔘佐生附,方能下鼓水中之元陽,上資君火之熱化,全賴元陽一起,而少陰之病霍然矣。
6、《醫宗金鑒》:少陰為寒水之臟,故寒傷之重者,多入少陰,所以少陰一經最多死證。方中君以附子二枚者,取其力之銳,且以重其任也,生用者,一以壯少火之陽,一以散中外之寒,則身痛自止,惡寒自除,手足自溫矣。以人蔘為臣者,所以固生氣之原,令五臟六腑有本,十二經脈有根,脈自不沉,骨節可和矣。更佐白朮以培土,芍藥以平木,茯苓以伐水,水伐火自旺,旺則陰翳消,木平土益安,安則水有制,制則生化,此誠萬全之術也。
7、《傷寒論講義》:本方重用附子,溫經驅寒鎮痛,與人蔘相伍,溫補以壯元陽,與白朮、茯苓相伍,健脾以除寒濕,佐芍藥和營血而通血痹,可加強溫經止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