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肯河
倭肯河
倭肯河,黑龍江支流松花江右岸較大支流。發源於完達山脈阿爾哈山(一說冷寒宮,應為阿爾哈山主峰),流經七台河市、勃利縣、樺南縣、依蘭縣等市縣,在依蘭縣城東約1公里處注入松花江。全長450公里(樺南、依蘭志載305公里,七台河市志載176公里)。
七台河市桃山以上為山地丘陵區,河谷狹窄,金沙河匯入后稍開闊。流至勃利縣倭肯鎮以後進入開闊的平原區,中高水位時最大水面寬170—290米,最大水深2.2—5.2米;枯水位時最大水面寬10米,最大水深0.1米。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為結冰期。流域總面積11015平方公里(一說10820平方公里)。
倭肯河是七台河市、勃利縣、樺南縣、依蘭縣等地的主要工農業水源。現在其航運功能多限於下游依蘭縣段。
倭肯河,舊稱翁錦河、歐肯河。據舊《吉林通志》記載,此河又稱倭坑河、卧鳳河、倭和河。均由滿語沃赫音轉。詞意為“石”,即不河,明代稱嘔罕河,清初稱汪欽河、翁錦河。民國時始稱之為倭肯河。又說其意為柳樹。七台河志又載:20世紀20年代有幾家漁民,在河岸搭個窩棚居住,故取名窩棚河,后改名為倭肯河。 《吉林通志》、《黑龍江省志·地名錄》均釋為“石”,為滿語本意。河以入松花江右岸處有倭肯哈達山而得名。
倭肯河幹流,上游在七台河市境內,中部上段為勃利縣、樺南縣的界河,下部為樺南縣、依蘭縣的界河,下游及河口在依蘭縣境內。大致自東向西,呈“V”字型。
倭肯河
倭肯河上流由正身河、金沙河、窩棚河、正陽河等匯合而成。現代水文以窩棚河為正源。《吉林通志》二十二卷載“源出富克錦城南七星砬子”,錯。舊《依蘭縣誌》載源於東阿爾哈山,舊《樺川縣誌》載源出阿爾哈山,疑以正陽川河為正源所致。又有書載源於“三音倭坑山”,為冷寒宮舊稱。《七台河市志》載“源出冷寒宮”為確。
冷寒宮,在勃利縣勝利林場北端,是勃利-樺南兩縣界山。東經101度16分,北緯46度20分,屬完達山余脈,海拔837米。
發源七台河市東部山區冷寒宮
倭肯河上游北興農場場部北興鎮段
倭肯河在七台河市桃山湖一段
七台河市倭肯河桃山湖國家濕地公園一段
倭肯河在七台河市區2436平方公里。七台河市年徑流量為2.2億立方米,汛期可達3億立方米,佔全年徑流量的60%,河寬10—20米,水深1—3米,彎曲係數1.3,平槽泄量50立米/秒。在桃山區內幹流上1989年建成桃山水庫,桃山區一段幹流沒入水庫。
倭肯河勃利縣倭肯鎮一帶
倭肯河流經樺南縣長度74公里。前段與勃利縣隔岸相望,後段與依蘭縣為界河。河流從大八浪鄉東南入境,經閻家鎮、公心集鄉、慶發鄉,最後從公心集鄉解放大壩入依蘭縣。河道彎曲,在境內流域面積278平方公里,徑流量為0.34億立米。
倭肯河依蘭縣段
倭肯河進松花江的入口
倭肯河河道彎曲係數為1.5,茄子河及以上為山區,山地分佈在東北及東南的流域邊緣上形成倭肯河由東北向西南。自桃山折返西北流向。丘陵台地多分佈在河谷附近。自茄子河口至勃利鎮一帶,為流域內最大的平原地區。倭肯河上游山區河道坡降較陡,洪水傳播時間較快,下遊河道坡降較緩,河灘寬闊,洪水滯時較長,夏汛期易產生大面積暴雨洪水。上遊河床較窄、下遊河床較寬。
倭肯河樺南縣段水面寬20-80米,下游依蘭縣段平均寬度為350米左右,枯水期水深1.5至2米,平水期在5米左右,洪水期達8米至9.5米,河底質為泥沙、細砂和卵石。兩側多柳叢、雜草、青苔。
據倭肯河水文站觀測,從1955年至1970年15年間,平均流量為19.5立方/秒年平均水位129.06米,洪峰水位131.2米,最大洪峰流量為168立方/秒。1940年特大洪水流量1760立方/秒。20世紀90年代,河水渾濁,徑流量顯著減少,工業廢水污染日重。
正身河,窩棚河支流,發源於完達山余脈東大頂子正北勃利縣與樺南縣邊界處,自西北向東南流經樺南林業局所轄的新青林場、東風林場、向陽林場,匯入窩棚河。河長20餘公里。
正陽河,倭肯河源頭支流,一名正陽川河,俗稱北河套子,《吉林通志》名《東北岔》。發源於阿爾哈山東部,龍爪林場第十七林班北部山谷,隔分水嶺東側為七星河源頭地區。最初河段靠近河谷南側分成幾股散流於塔頭之間,約1500米時始有固定河床,穿流於茂密的水冬瓜林中,河道窄小而曲回,水流充沛而清澈,河床為沙泥底,時有小魚遊動。稍後有源自南山谷的一條支流匯入,越過這條支流的源頭山嶺為三叉河,即泥鰍河源頭地區。支流河床時隱時現,兩側草原植被與水冬瓜林相問分佈,長度略短於正源。自匯合處下行300餘米,河床中有一湧泉,夏時可見水涌所成的潛花,冬時形成冰原。以前一直以此處為河源,經實地勘察,離源頭尚有近2000米。河自耕地東端進入北興場域,並於場內北環路東、二十一隊五號地東北角接納自北山口而來的支流,后穿過二十一隊北草甸子進入正陽川,與自北面而來的另一支流匯合后折轉南下,自十六隊一號地起呈弧形環炭窯山腳緩緩轉向西南,再於二十四隊住區東南納正心河后,於十隊住區東南與窩棚河匯合。正陽河有東、北兩源,東源長14.5千米,比北源長1千米,是正源。除七峰河外,東源源頭為目前場內河源植被保存良好的一處。正陽河全長33千米,流域面積275平方千米;場內流程30千米,流域面積211平方千米。河床寬0.5—8米,深0.2-2米,彎曲係數1.34,流量10一15立方粑秒。縱穿場區北半部,沿河分佈有12個生產隊,耕地面積11839.3公頃,佔全場耕地面積39.5%。流域內尚有三十、三十三、二十七隊3個生產隊,總耕地面積12881.6公頃,佔全場耕地42.9%。
西大川,正陽河北源流經的谷地名西大川。源頭在80年代以前位於金礦住區對面小山北側,源頭以北為山間谷地,地表無水流,源頭水自谷地表層草根和斷層滲出。80年代后,谷地逐漸墾為農田,機械翻耕形成犁溝再受水流沖蝕,源頭向上伸展,形成長千餘米、深1米余、寬近2米的水溝。.現源頭為地表塌陷形成的水坑,坑中尚有塌落不久的表層未被沖盡,為已墾土地的北界,源頭以上仍保持原有地貌。西大川流程13.5千米,過農場內環路向南400餘米始有河柳沿岸生長。
正心河,源於向陽嶺,過泥樺公路進入農場場區,經三十三隊、二十四隊向南注入正陽河。全長17千米,流域面積68平方千米。場內流程13千米,流域面積36平方千米。河寬1一4米,深0.3—1米,彎曲係數1.2,流量3-5立方粑秒。
金沙河,南北二源,南源稱小金沙河,發源於青雲寺山。北源稱大金沙河,源於胡康山(又稱朝康山)。兩源於樺南林業局金沙林場匯合,稍向東北后掉頭向東南再漸轉向南注入倭肯河,狀如彎刀。河於十隊西北角進入場區,作為北興農場與勃利種畜場的分界有6000米長。金沙河全長35千米,流域面積319平方千米,河寬3—8米,河深0.7-2.2米,彎曲係數1.25,流量10—15立方料秒。
小順河,源於大東南山,長12千米,流域面積62平方千米,是惟一一條流程和流域面積均在場區的河流。河寬1一3米,水深0.2一1米,彎曲係數1:15,流量3—5立方米/秒。發源后先向東北,後轉向北注入倭肯河。
碾子河,是倭肯河的一級支流。發源於通天屯西9公裡外的段家嶺,由小碾子河、來呆河等五條小河匯成。全長40公里,流域面積327.3平方公里。歷年平均徑流量1831萬立方米;歷年平均徑流深為128.95毫米。河水自西南向東北流向,經由勃利鎮、鎮郊、搶墾、青山4個鄉(鎮)的23個村。最後在搶墾鄉東北2.7公里處匯入倭肯河。
吉興河,發源於林口、勃利兩縣分界的黑背大嶺東坡寶山屯西的西北楞溝,有8條小河流組成,其中以馬糞包(金山)河為最大,馬糞包河本身也有8條小溝叉匯流而成。吉興河源頭的水源以泉水為主,全長40公里,流域面積389.7平方公里,歷年平均流量為0.5立方米/秒,歷年平均徑流深為183.3毫米。河流經過大四站、吉興、倭肯3個鄉(鎮)於倭肯東北兩公里處匯入倭肯河。
小五站河,發源於勃利、雞東兩縣交界的牧羊地東南1.5公里的分水嶺下,蜿蜒向北伸展,由東大義溝、西大義溝、駝腰子溝、偏臉子溝、小太平溝、大泉眼溝等6條溝谷匯成。河流全長33公里,流域面積327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寬度7公里,河中長年流水,冬季有泉水補給。在搶墾屯東兩公里處與碾子河匯合,注入倭肯河。
七台河,是取奇塔河的諧音。七台河是流經市區境內的一條河流。河流長度22公里,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0.24億立方米,彎曲數為1.2,平均比降1/200,平槽泄量53立米/秒。由於河床狹窄,河道彎曲,汛期遇大暴雨加之倭肯河頂拖,導致河水出槽,淹沒房屋和農田。自1981年洪水后,在沿河兩岸建防洪堤9.6公里,設計標準為20年一遇,庇護城鄉居民和部分農田。灌溉水田4700畝,菜田7300畝。
挖金鱉河(挖金別河),是倭肯河支流。流域面積278平方公里,河流長度37公里,年徑流量0.35億立方米,平槽泄量91立方米/秒。
萬寶河,以萬寶水庫而得名。發源於茄子河林場,流域面積為46平方公里,流長為11公里,平均比降為1/80,年徑流量為0.06億立方米,平槽泄量62立米/秒。萬寶水庫位於萬寶河中上游,即可攔洪蓄水,灌溉農田,發展養魚。又是七台河風景區和遊覽勝地。
茄子河,是以河流象茄子而定名。發源於鐵山、龍山山區。是倭肯河較大的支流、流域面積404平方公里,河流長度41公里,灣曲數為2.2,年徑流量0.54億立方米,平槽泄量30立米/秒,河上游有七台河礦務局養殖場,中游有四新小型水庫,供養魚水面2000餘畝,旱田改水田1000餘畝,是全市東部新菜田區的主要水資源,灌溉面積達1.36萬畝,其中:水田1000畝、菜田600畝,旱田1.2萬畝,是茄子河梯級水庫灌區。
中心河,發源於那丹哈達嶺東端的黑山。流域面積93平方公里,河流長度28公里,河寬2—3米,水深0.3—1米,年徑流量0.12億立方米,每秒流量為3—7立方米。在上游已建成新立水塘壩,為發展養魚、灌溉農田提供了條件。
龍湖河,發源於七台河東部山區。流域面積121平方公里,河流長度為25公里,河寬1—5米,水深0.4—1米,年徑流量0.17億立方米,已建成龍湖河水庫灌區,凈調解水量為99.50萬立方米,灌溉農田0。29萬畝,其中水田0.07萬畝,旱田0.22萬畝。
松木河,發源於樺川縣草帽頂子山南脈。河流從金沙鄉入境,全長63公里。河床寬25米。經金沙鄉、土龍山鎮、慶發鄉。在曙光農場九連場部注入倭肯河。上游為山區,兩岸高山丘陵、連綿起伏。下游為低洼平原,兩岸多柳叢。雜草、岸壁土石交結,底質為沉積砂礫。枯水期水深1.2米,平水期水深1.5米、洪水期水深2-2.3米,水渾呈黃色。
雙龍河,發源於明義鄉雙龍河北3.5公里處無名山、季節河,早年乾枯無水,河長19公里,河床寬1米,流經明義鄉,注入共和水庫。
來財河是松木河支流,發源於明義鄉雙龍河村北3.5公里處一無名小山,長44公里,河床寬4-6米,流域面積384平方公里,徑流量為0.68億立方米。共和水庫建於本河中游的新立村西,灌區尚未配套,水源未全部利用(包括雙龍河),流經明義、金沙、五道崗三鄉和土龍山鎮,注入松木河。
金沙河,位於金沙鄉西北,發源於陳家油房東北9公里處的無名小山,長20公里,河寬1.5米,流域面積72平方公里,徑流量為0.13億立米,流經金沙鄉,注入來財河。
七虎力河,發源於完達山脈,由七星砬子西阿爾哈山入境,流經本縣84公里。經石頭河子鎮、二道溝鄉,由北向南折向西,在公心集鄉樺木崗西北注入倭肯河。河床窄小,寬為15米至20米,河道彎曲流域面積1055平方公里。七虎力河水流不穩,水災頻繁。徑流量為1.87億立米。正常流量為7立方/秒。河兩岸灘坡降二千分之一到三千五百分之一。1960年洪水期河水出槽。河底質為泥沙、細沙、水渾濁。河兩岸多柳叢、雜草。河水被工業廢水污染較重。
八虎力河,是倭肯河右岸一大支流,發源於完達山脈阿爾哈山。流經本縣長110公里,河寬25-40米,正常流量為8立方米/秒左右,流域面積為1260平方公里,徑流量為2.23億立米,八虎力河由東向西橫貫全縣,跨駝腰子、柳毛河、八虎力、樺南鎮、三合、曙光農場、新興、梨樹等鄉,在梨樹鄉清河村西,注入倭肯河,河道彎曲,河床窄小、水流不暢,水災頻繁。1937年最大洪水流量達到1200立方米/秒,1949年大早時只有0.5立方米/秒。八虎力河因工業廢水所致,污染甚重。河水徑流量較10年前顯著減少。枯水期水深1.5米,平水期水深2米,洪水期水深在2.5左右。
小八虎力河,小八虎力河是八虎力河一大支流,發源於本縣孟家崗鎮東北部山西側。流徑本縣46公里,河床寬5米。兩岸多山,系礦區河流,坡陡流急,洪水頻繁,流域面積379平方公里,徑流量為0.72億立米。流經孟家崗鎮和八虎力、柳毛河兩鄉、注入向陽山水庫。
南柳毛河,發源於孟家崗東北部石門子北溝,河長36公里,河床寬6米,流經孟家崗鎮和八虎力鄉,注入向陽山水庫。
大沙河,發源於樺南林業局長青經營所東南0.5公里,河長11公里,河床寬2米。季節河,注入八虎力河。
王漢泡,位於土龍山鎮東南12公里處,八虎河北岸0.7公里。池沼水深1.5米,水域面積7.5畝,東西長150米,南北寬50米。
賈大泡,位於五道崗鄉西南8.5公里,八虎力河北岸0.6公里,水深2米,東西長80米,南北寬40米,水域面積3.2畝。
黑魚泡,位於柳毛河鄉東南12公里,七虎力北岸1公里處,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120米,水深5米,澇年泡水外溢。
大鮮泡,位於大八浪鄉大鮮村西倭肯河畔。水深1.5米,水域面積5畝,旱時可灌水田。
阿寶山泡,位於大八浪鄉阿寶山西倭肯河灘地,水深1.5米,水域面積5畝,旱時可灌水田。
大八浪泡,位於大八浪鄉大八浪村西南1.5公里倭肯河灘地處,水深2米,水域面積10畝,可補給水田用水。
紅鈴泡,位於閻家鎮豐基村南1公里,倭肯河灘地處,水深2.5米,水域面積10畝。
於家窯泡,在閻家鎮城子嶺村,南200米處,水深1.5米,水域面積15畝。
月牙泡位,於土龍山鎮北,水深2.5米,水域面積5畝。
褲襠泡,位於慶發鄉六合村西北,水深2.5米,水城面積5畝。
達連泡,位於慶發鄉農建村西,水深2.5米,水域面積15畝。
振興泡,位於民主鄉振興村南,水深1.5米,水域面積10畝。
東柞泡,位於梨樹鄉東柞村北,水深2米,水域面積15畝。
永發泡,位於土龍山鎮永發村東溝處,水深4米,水域面積3.2畝。
倭肯河流經分佈在七台河市和勃利、樺南、依蘭等市縣。流域地勢以東和東南較高,逐漸向西和西北傾斜。東鄰撓力河、東南界穆棱河、西和西南為牡丹江、北濱松花江。流域平均高程為245米。流域形狀略呈闊葉形,流域最大寬度為100公里;最小寬度為15公里,平均寬度約71公里。
四新水庫,位於七台河市鐵山鄉四新村南側,並因此而得名。壩址建立倭肯河左側一級支流,茄子河幹流的上游。四新水庫興建於1975年。經過3年施工,於1978基本完成了土壩與輸水洞工程。壩長579米,最大壩高9.9米,上游坡度1:3,下游坡度1:2.5。輸水洞為1.2×1.2米漿砌石方拱,洞長48米。輸水洞啟閉閘門部分為豎井式,輸水洞最大輸水能力3立方米/秒,啟閉設備為5噸手搖啟閉機。四新水庫集雨面積48平方公里,總庫容為303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89萬立方米,設計水田灌溉面積2000畝,可養魚5萬尾,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養魚綜合利用的小型I水庫。
萬寶水庫:位於七台河市桃西鄉小六隊東側,壩址建在倭肯河左側一級支流萬寶河幹流上。萬寶水庫集雨面積24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養魚綜合利用小型I水庫。設計菜田灌溉面積3680畝,可養魚10萬尾。保護村屯、礦井各一個。1958年動工興建,1983年基本建成。設計標準為50年一遇,校核標準為500年一遇。萬寶水庫為均質土壩,設計最大壩高9.5米,壩長327米,壩前坡比1:3,壩后坡比1:2.5。輸水洞為壩下圓函管,直徑0.8米,長45米,輸水洞為取小型為塔式,設計最大泄量3.12立方米/秒。設計總庫容為13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92.1萬立方米。1981年對萬寶水庫土壩東端與山接壤部進行防滲處理,因土質不實,在8月2日晚間特大洪水襲擊下,造成垮壩。1982年對垮壩段進行了維修。萬寶水庫地處市中心區,風景秀麗於1985年交給城建部門著手興建青少年樂園。將發揮水庫防洪、灌溉、養魚,旅遊等多功能的綜合利用。
七台河桃山水庫
吉興河水庫,位於大四站境內,距勃利縣城25公里。地址建在倭肯河一級支流的吉興河上,水庫上游積水面積86平方公里,總庫容為1180萬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養魚的多種經營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1956年開始清理地基,1958年施工,1965年末,水庫各項工程全部竣工,受益鄉(鎮)有大四站、吉興、倭肯。水庫有養魚面積1000畝,其中魚種池57畝,新魚池3畝,越冬池15畝。有果園、鹿場、木耳營、石場、炸藥廠、運輸、種植業、造林等多種經營項目。
互助水庫,位於距勃利縣縣城東北12公里青山鄉境內互助村。積水面積184.5平方公里。總庫容1500萬立方米,是灌溉、防洪兼養魚的綜合性的中型水庫。1958年經合江水利局設計批准,3月破土動工。在小五站、青山、搶墾和杏樹等受益鄉中,抽調600名民工參加施工。共投工143.74萬工日。投資447.64萬元。最大受益能灌水田9000畝,水庫有2處53畝養魚越冬池和孵化池,每年可養魚繁育200萬尾魚苗。
向陽山水庫,是一座大型水庫,位於樺南縣八虎力河支流柳樹河與小八虎力河匯河處,距縣城9公里,因在完達山西麓余脈向陽山腳下故得名。地理坐標東經130°41′,北緯46°11′,流域面積865平方公里,庫區面積40平方公里,小八虎力河與柳樹河匯流處寬度3000米,其地勢東北高,西北低。壩址面積高程160米,地形比降1/600,下游可發展水旱田25萬畝。是以灌溉為主兼養魚、發電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向陽山水庫總庫容為131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7300萬立方米,死庫容550萬立米,調洪庫容為7350萬立方米,汛前限制水位169.2米,溢洪道最大淺量1070萬立米/秒,灌溉洞最大泄量60立方米/秒。電站裝機2台,容量500千瓦,設計工程量土、砂、石方72.9萬立方米,國家總投資876萬元。興建期於1958年6月成立工程建設指揮部到1962年,歷經4年。
共和水庫,是一座中型水庫。位於樺南縣縣城北30公里,明義鄉共和村東北1.5公里處,因靠近共和村而得名。地理坐標東經130°25′,北緯46°23′。水庫攔截來財河支流雙龍河水,流域面積167.7平方公里,占來財河流域面積的27%,是控制來財河的重要工程。水庫以灌溉為主,兼養魚、發電等綜合利用。總庫容為3.59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為3183萬立方米,設計灌溉農田7.5萬畝。水庫於1958年6月15日破土動工,先後經歷了興建期、續建期、再續建期三個階段,經歷23年,於1980年7月25日全部竣工。
金沙水庫,是金沙鄉辦的一座小型水庫。壩址位於樺南縣金沙村北1公里處,流域面積為48.5平方公里。總庫容為389萬立方米,興利庫容為191.5萬立方米。壩長650米,壩高8.8米,設計灌溉面積1.05畝,1981年實灌300畝。養漁水面960畝,防洪效益保護村莊1個,人口600人,保護農田1300畝。該庫興建於1956年,中間停工20年,後於1979年國家投資5萬元,水庫終於建成。共完成土方11萬立方米。
團結水庫,是一座小型工程水庫,壩址在雙龍河上游樺南縣明義鄉雙龍河村西南,流域面積40平方公里,設計庫容230萬立方米,實有庫容98萬立方米,堤高8.6米,溢洪道堰頂寬23米,最大淺水量135秒立米,輸水洞淺水量為5.2秒立米,設計灌溉面積0.45萬畝,實灌面積1500畝,養漁水面375畝,完成土方10萬立方米。國家投資5萬元,1973年興建,於1978年建成。
幸福水庫,水庫壩址樺南縣柳毛河鄉幸福村東溝(因工程量大歸鄉管)。流域面積37平方公里,設計水容204萬立方米,實有庫容30萬立方米,設計壩高5米,實有壩高3.5米,輸水洞淺量1.2秒公方。溢洪道是臨時性工程。該水庫尚未完工,目前只能養魚,不能灌田。1956年動工,1957年土壩合攏蓄水,完成工程量2.47萬立方米,用工27000個,總投資7萬元。
新生水庫水庫,壩址在樺南縣三合鄉新生村東1公里處,流域面積為34平方公里,庫容192萬立方米,壩高4.24米,設計灌溉面積0.6萬畝,1974年開工,實際完成壩高4米,土方1.5萬立方米,蓄水10萬立方米,灌溉水田600畝。
達連泡水庫水庫,壩址在樺南縣大八浪東的太平溝,始建於1958年,流域面積16平方公里,設計庫容115萬立方米,實有庫容20萬立方米,壩長450米,壩高6米,完成工程量土方4.6萬立方米,只建了閘門,還沒修建溢洪道。
八一水庫,建在樺南縣七虎力河上游右岸的一小支流上,“八一”大隊北面,故名。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庫容73.5萬立方米,壩高6米,設計灌溉面積0.6萬畝。該庫於1973年7月開工,1980年10月竣工。土壩、溢洪道、輸水洞已建成,養魚10萬尾。
九龍水庫該庫壩址在樺南縣閻家鎮的小溝中,流域面積6平方公里。設計庫容30萬立方米,壩高5米,蓄水18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0.16萬畝,實灌面積160畝。該庫於1958年開工,尚未完成。
振興水庫,是樺南縣二道溝鄉辦水庫,在鄉西1公里處振興溝中,流域面積113平方公里,設計庫容61萬立方米,已蓄水5萬立方米,壩高7米,斷面窄小,坡度不夠,標準低,質量差,輸水網未完成。
興隆山水庫,位於依蘭縣道台橋鎮北7.5公里處,屬道台橋鎮管轄,庫址南、西、北三面環山,東為平川,水源為倭肯河流域的興隆山溝。水庫以灌溉為主。兼及養魚。1957年10月到1968年12月修建,1975年工程續建,增加庫容200萬立米。1976年,安全加固。1978年修建溢洪道。水庫有南北向土質壩一條,高7米,長650米,壩頂高程140.4米,開敞式溢洪道最大泄洪量37.1立米/秒。設計灌溉面積2.250畝。歷年灌田多達3000畝。1986年灌溉水田2250畝,旱田1440畝,經費自給有餘,多次受省、市表揚。
自衛水庫,位於依蘭縣平原鄉東1.5公里處,歸平原鄉管轄。原為1處大泡沼,四周漫崗,靠多條山溝集雨流入,屬倭肯河流域,因靠自衛屯而得名,水庫以灌溉為主兼養魚。於1966年4月興建,土壩合壟。1975年受益。1983年、1984年對大壩滲水和前翼牆進行補修。水庫集雨面積14平方公里,現有水面644畝。有東西走向土壩一條,長900米,高5.5米,壩頂高程131.5米,最大泄洪量14立米/秒。輸水道最大流量0.4立米/秒。有效灌溉面積,水田1000畝,旱田1500畝。
勝利水庫,距依蘭縣湧泉鄉東北4公里,屬湧泉鄉管轄,庫址在勇勝,勝利之間,倭肯河支流水域。水庫以灌溉為主兼植樹造林、養魚。1973年8月由湧泉鄉調集民工修建,1978年完工,用工16萬個,完成土方1.5萬立米,石方7822立米,混凝土方890立米,用鋼材7噸,水泥1164噸,木材66米。國家補助投資22.55萬元。有土質壩1條,東西走向,全長930米,其中利用自然山頭建附壩430米,壩頂寬4米,最大壩高8.8米。庫區集雨面積40.5公里,水面424畝,總庫容480萬立米。輸水量0.5立米/秒,溢洪道寬40米,最大泄量120立米/秒。有效灌溉面積4470畝。
勃利縣灌溉事業始於偽滿,居住在倭肯河沿岸的朝鮮族群眾。在倭肯河上壓壩種植水田。後來,各村屯的漢族群眾也聯合壓壩種植水田,使倭肯河形成自然的小灌區。1949年,將倭肯河岸偽滿遺留下來的安樂、勃信、東明、金剛、杏鮮、民主、大陽、富興、合成、三成、中江等經營村的小灌區,收歸國營茄子河、碾子河、吉興河等仍為民營。1953年國營灌區進行整頓合併,歸為杏鮮、富興兩個灌區,加上民營灌區,形成了倭肯、中鮮、吉興河、碾子河、茄子河5個灌區。經過多年變動。到1985年,全縣定為倭肯、中鮮、吉興河、互助4個萬畝國營灌區,民用灌區46個。農田灌溉面積10.25萬畝,其中水田7.87萬畝。
倭肯灌區,位於勃利縣縣城西北部,系倭肯河左岸,總長24公里,平均寬度1.8公里,灌區面積為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9.5萬畝。灌區受益單位有吉興、雙河、恆太、永順4個鄉(鎮),35個村。最早建於1937年(偽康德4年),倭肯灌區系全縣工程較大的灌區,工程建設維修持續年限長,共完成工程量154萬立方米,其中土方152.6萬立方米,漿砌石7237立方米,干砌石3575立方米,鋼筋混凝土2801立方米,混凝土583立方米。投資總額為247.4萬元。
中鮮灌區,位於勃利縣倭肯河上游左岸。灌區長度為32.5公里,平均寬度為15公里,工程式控制制面積為5.4萬畝。工程受益有長興、青山、搶墾、杏樹、倭肯5個鄉(鎮)。中鮮灌區建於1931年(民國20年)4月,由個體聯合修壩,自流引水,工程標準較低。1953年,建立中鮮灌區管理站,著手合併整頓攔河壩。到1955年5個壩合併為2個石堆壩。乾渠長24.8公里,全區共有支渠25條,長28.9公里,灌溉面積可達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7000畝。
吉興河灌區,位於勃利縣倭肯河左支流域內。早在解放前金山屯河兩岸群眾用簡易辦法壓壩種植水田,面積約5000畝。1954年著手對吉興河灌區進行管理,將原來25個水壩合併成8個,節約用水。擴大水田面積。灌區受益有大四站、吉興和倭肯3個鄉(鎮)20個村,灌溉面積可達1.5萬畝,總投資133萬元。
互助灌區,位於勃利縣縣城東北部,倭肯河支流小五站河流域內,系水庫供水灌區。灌區範圍有青山鄉的青山、青峰、互助、太升、石子山、龍頭、勃信、建設8個村和勃利縣良種場,總面積3.23萬畝。灌區為東、西兩條於渠,東乾渠是互助灌區的主要受益區,水庫竣工當年受益。一直保持受益面積在7000畝左右。
通鮮灌區,位於縣城南12公里的通天二林場以北,是鎮郊鄉通鮮村自營。利用太平嶺與段家嶺問小溪水,一條1500米長的引水渠,可種水田600畝。新城灌區位於縣城西北部牡佳鐵路西側,是勃利鎮新城村自營。工程只有兩條農渠,種植面積為1530畝,灌水田650畝,水源由碾子河水庫供水。朝陽灌區是杏樹鄉朝陽村自營,是自然水流入的小型灌區,灌區面積1050畝。除自然灌溉之外,從1958年開始擴大水田面積,抓了機電井建設,以補充水源不足。1985年底,共打農田灌溉井1196眼,經過實地普查。現在成用的583眼。農村的旱田灌溉井(包括菜田灌溉井)375眼,主要分佈在丘陵漫崗和鎮內菜田。水田補水井208眼,主要分佈在倭肯河兩岸灌區內和大、小水田灌區。這些灌溉井在春旱年頭髮揮了作用,保證了旱田和水田適時播種。
向陽山灌區,位於樺南縣中、西部,東起向陽山水庫,西至倭肯河,灌區東西長50公里,南北平均寬8.6公里。灌區橫跨柳毛河、樺南鎮、八虎力、三合、民主、梨樹、土龍、慶發8個鄉、鎮及曙光農場、縣原種場,共計54個村屯,農戶1.1萬戶,6萬口人,1.3萬名勞力,佔全縣人口的21%。區內總耕地面積49萬畝,引水灌溉水田面積10萬畝,佔總耕地面積20%。向陽山灌區是開發較早的老灌區。
共和灌區共和灌區位於樺南縣縣城北30公里,共和水庫為灌溉水源。灌區東起共和水庫,西至柴家溝,東西長16公里,南北寬4.5公里,跨樺南縣明義、金沙、五道崗、土龍4個鄉鎮。共和灌區改名為“鳳岐”灌區,1958年擴建了乾渠,改為共和灌區。干、支渠長56.3公里,完成土方80萬立方米,國家投資38.5萬元,到1985年實際灌溉水田面積0.20萬畝。
大鮮自流灌區,該灌區是引倭肯河水源。建於1941年,由日本人大八浪開拓團包攬這項工程,強迫中國人“勤勞奉仕隊”300人施工,1942年完成修建乾渠長6公里,土方10萬立方米的工程任務。同時,修建進水閘一座,淺水洞一座,節制閘一座,涵洞三處,灌田6000畝。新中國成立后,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逐年擴大水田面積種植,對大鮮灌區進行了擴建:乾渠延長10公里,加寬到8米;擴建鐵路涵洞,擴大水田面積0.7萬畝。新修渠道13條,長達59.4公里。完成土方85萬立方米。國家投資61萬元。受益有大八浪、閻家、公心集三個鄉鎮13個村。到1985年實灌溉面積0.60萬畝。
永久自流灌區該灌區位於樺南縣七虎力河中下游右岸。歷史較早,建於1912年,原名叫“李明稻地”,解放后改為永久灌區。渠首為柳石欄河壩,引水量為1.5秒立米,水田面積最高時達到6000畝,支渠6條,長13.2公里,攔河壩2座,農道橋4座,控制閘3座,完成土方8.6萬立米。雖然幾年來國家只投資9600元,但該灌區自流引水,投資少,效益高,既方便群眾,又有利於國家,是一處造價較低、收益較大的灌區。到1985年實灌面積0.60萬畝。
五一灌區該灌區位於樺南縣七虎力河中上游右岸,是一開發較早的灌區。1937年興建。當時只有20餘戶朝鮮族人在此種水田。因河水不足,於1959年,這些朝鮮族又遷到梨樹公社河南大隊。土地移交給五一大隊經營,改為旱田。1974年興修水利,恢復五一灌區。修渠道10餘條,長26公里,完成土方1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0.21萬畝,國家投資補助2.3萬元,到1985年實灌面積0.21萬畝。
愚公灌區此灌區位於樺南縣八虎力河上游,屬自流引水灌區。建於1940年(原名光明灌區),由日本人徵集勞工修建,乾渠一條長7公里,完成土方5立方米。水田有120垧,建進水閘一座,淺水閘一座,倒缸吸一處,由日本人經營。解放后,擴建了乾渠工程,由駝腰子鄉光明、金缸、金勝、良種四個村經營。因無專管機構和專人管理,原有工程全部沖毀。1965年,縣水利科協助擴建灌區工程,改名“愚公”灌區。修干、支渠9條,長23.5公里,完成土方16萬立方米,國家投資2萬元,水田面積發展到0.03萬畝。
金沙灌區位於樺南縣金沙鄉西北部,金沙河的中下游,地勢較陡,排水條件良好,以金沙河為容泄區,灌區跨前金沙、石金沙、李家、肖正、工農五個村屯,現有耕地面積1.3萬畝。1970年開始動工,到1985年完成用水干、支渠12條,長23000米,防洪堤2條,長10000米,支渠以上建築石物15座,堤防閘4座,河道上的公路橋2座,總計21座,完成總土方14.46萬立方米,完成總投資15.25萬元。設計灌溉面積1.05萬畝,其中水田1.1萬畝,除澇面積0.23萬畝,到1985年實灌面積0.3萬畝。
澇區治理
西部澇區指勃利縣頭道河子、雙河和二道河子,當時,群眾集資興建排澇工程。1964年在頭道河子完成排水渠一條長6公里,二道河子澇區完成排水干,支渠5條長14.8公里,雙河澇區完成排水干,支渠3條長15公里。1965年為便於規劃,統一治理。經水利部門設計,國家投資,社會投工開始進行綜合治理。至1985年興建排水乾渠1條。總長365公里,田間渠16條,總長322公里,堤防總長54.4公里,截留溝12公里。橋涵617座。
碾子河澇區位於勃利縣地域中部,系倭肯河左支碾子河流域。澇區範圍,南至淺山截留溝,北至倭肯河,東西兩側分水澇區內有勃利鎮、鎮郊、搶墾、青山4個鄉(鎮)的23個村屯,澇區面積21.6萬畝,易澇面積4.46萬畝。整個防澇工程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工程從1963年開始施工,修築了碾子河左右岸防洪堤,排水總乾渠,截留溝等5項工程。第二期從1966年施工,初具規模。但未達到十年一遇的設計標準,有排水乾渠一條長17公里,防洪堤35公里,橋涵20座。
連珠河澇區位於勃利縣縣城西部,倭肯河左岸支流連珠河流域,區轄有大四站和杏樹鄉,22個村,澇區總面積為17.7萬畝。1964年縣水利科設計,同年秋天由鄉(鎮)組織人力施工。到1985年,澇區建成乾渠1條,長21公里;修截留溝3條,全長210公里;修橋涵700座。
防洪堤
勃利縣倭肯河防洪堤工程,截止1985年修堤長度50公里,保護村屯7個,耕地8.65萬畝,荒原3.78萬畝。
樺南縣倭肯河堤防位於倭肯河右岸的大八浪、閻家、公心集、土龍、慶發3個鄉鎮,與左岸勃利、依蘭的堤防相距1-1.5公里。該堤上自大鮮閘,下至樺依公路,堤長64.03公里,另有無堤段10.4公里。為便於堤防管理、養護,按行政區劃分為5個獨立段,即鐵東、鐵西、公心集、土龍、慶發段進行管理。鐵東段由大八浪鄉的大鮮閘至牡佳鐵路,堤長15.86公里;鐵西段由牡佳鐵路至公心集山,堤長20.8公里;公心集段由公心集山至紅土崖子,堤長14.07公里;土龍段由紅土崖子至陳小山,堤長2.77公里;慶發段由陳小山至樺依公路,堤長10.58公里。由於有些構造物未建,一遇雨季內水項托,河水倒灌,防洪標準僅達5-10年。保護農田5.5萬畝,荒源1.9萬畝,可耕地1.85萬畝,村莊4個,2700人。
依蘭縣倭肯河堤堤防沿倭肯河兩岸修築而成,左岸起自安興水庫排洪閘北500米處,經由安興、愛國、永合至縣城東造紙廠南止,長70.6公里。右岸自戰勝村起,至西興村止,長36.2公里。保護農田10.4萬畝,荒原1.4萬畝,村屯8個。
解放前(1945年)倭肯河曾為重要水上交通航道,大型風船,自依蘭縣經樺南縣境可直通勃利縣倭肯鎮(在縣西北部邊境)境內。
依蘭縣段有徒涉場14處,散在五鄉十四村。
匯入松花江河口處,有龍蘭港,為轉運七台河煤礦原煤,1985年由縣鄉(鎮)企業局於倭肯河東岸河口處興建。護岸工程為重力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沿江長度20米,貨場面積4萬平方米,安裝傳送機一架,每小時可裝煤800噸,架有10千伏高壓配電線路,配電變壓器為50KVA,房屋2棟200平方米。從倭肯河大橋東頭岔道口至港區修築沙石公路8公里,涵洞一道。建港投資總額為60萬元。依蘭縣境內倭肯河自東南流向西北,因而渡口頗多。倭肯河有珠山林場通勤渡船。